第5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陷入窘境,鞏固自己的地位。於是,拉薩爾工人聯合會的兩派,都競相聲明 “脫離拉薩爾主義”。 10 月 10 日,特耳克在萊比錫拜訪李卜克內西;翌日, 哈賽爾曼跟蹤而至,提出合併的建議。這些,固然是拉薩爾派領袖們為擺脫 危機的違心之舉。但它也清楚地表明,拉薩爾派確已是處於走投無路的境況。 這就為實現全德工人組織的統一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

  對社會民主工黨來說,重要的是不被拉薩爾派領袖們的虛假許諾所蒙 蔽,而要堅持原則,切實幫助聯合會的廣大工人徹底摒棄拉薩爾主義,達到 真正統一的目的。在 1874 年 7 月召開的科堡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口號:“要 統一,不要合併。”然而,由於社會民主工黨還很不成熟,不善利用拉薩爾 派的矛盾,錯誤地堅持只同“作為整體的聯合會”談判,對拉薩爾派首領的 所謂“讓步”信以為真,加上多數幹部害怕招來分裂的斥責,主張不惜任何 代價的合併。就是李卜克內西、倍倍爾等人,對於克服拉薩爾主義的艱巨性 也沒有足夠的認識,低估了在兩黨成員中展開思想鬥爭的必要性,甚至沒有 將合併的打算通報全黨,造成了黨內的思想混亂。因而有史以來第一次聯成 一體的德國工人運動的統一工作,便在匆忙、無原則的妥協下進行著。

  1874 年 10 月中,全德工人聯合會和社會民主工黨的代表舉行預備會, 進行合併談判問題。在拉薩爾派表示願作出“重大讓步”後,埃森納赫派便 放棄科堡代表大會的口號,同意立即進行會談。11 月 2 日,兩派代表在柏林 舉行首次合併會談。12 月 11 日,兩黨中央機關報發表了內容相同的關於合 並的聲明。 12 月 15 日,在柏林舉行第二次會談,成立綱領起草委員會,著 手擬定統一綱領草案。1875 年 2 月中在哥達舉行合併代表大會的預備會議。 會議為合併制定了綱領。拉薩爾的宗派主義組織原則得到克服,但卻承認了 一個包括拉薩爾主義觀點和庸俗民主主義觀點的妥協綱領,這就是哥達綱領 草案。

  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德國工人運動的統一是支持的,同時一再告誡埃森納

  赫派領導人:兩派合併必須在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進行,要警惕那些“團 結的狂信者”。但社會民主工黨的領導人李卜克內西、蓋布、奧艾爾等人非 但沒有接受這些告誡,而且合併談判的進行亦未告訴馬克思和恩格斯。直到

  1875 年 3 月 7 日《人民國家報》發表綱領草案 4 天以後,馬克思和恩格斯才

  知道這一既成的事實。他們對這樣一個“會使黨墮落的綱領”,表示極大的 憤慨。 3 月 18 日,恩格斯寫信給不同意綱領草案的倍倍爾,說明馬克思和 他否定綱領草案的態度。5 月 5 日,馬克思把《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 見》(即《哥達綱領批判》)寄給白拉克,請他閱後交李卜克內西、蓋布、 奧艾爾和倍倍爾過目。馬克思就綱領草案的要害問題——國家學說,作了原 則性的批判,精闢地論述了為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而鬥爭與為建立民主共和國 而鬥爭的辯證關係。第一次闡述了關於共產主義社會兩個階段的思想,從而 幫助德國工人階級制定科學的戰略和策略。李卜克內西和黨的其他領導人擔 心馬克思的批判會影響兩派合併,因而向廣大黨員隱瞞了馬克思的意見。

  1875 年 5 月 22—27 日,社會民主工黨和全德工人聯合會合併代表大會 在哥達城蒂沃利飯店大廳舉行,正式成立了統一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大 會一致通過了新的黨綱和黨章,拉薩爾的宗派主義組織路線被廢除,但拉薩 爾的機會主義思想卻被接受了。大會選舉了黨的領導機關,設執行委員會於 漢堡,設監察委員會於萊比錫。從此,德國工人階級長期分裂的局面結束了。 德國工人黨儘管在哥達大會上通過了一個錯誤的綱領,但統一後的工人

  運動一開始便以巨大的合聚力頂住俾斯麥政府的政治迫害,展開反非常法的 英勇鬥爭。

  第四節 俾斯麥政府的對內政策 保護資本主義發展的經濟措施

  帝國建立後,俾斯麥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措施,消除阻礙資本主義發 展的中世紀殘餘。

  統一幣制。1871 年在德國流通的貨幣有 126 種硬幣、108 種銀行鈔票和

  42 種國家紙幣。針對貨幣的繁雜情況,1857 年各主要邦國同奧地利簽訂一個 協定,各簽字國永久實行銀本位制。新帝國政府建立後,便著手統一幣制。

  1873 年 7 月公布貨幣法,規定實行帝國金本位制,1874 年開始收回銀幣。1875

  年 1 月 1 日帝國馬克成為唯一的支付手段,同時將普魯士銀行改建為德國皇 家銀行,規定其職能為:控制全帝國的紙幣發行權;為帝國保管主要的現金 儲備;為整個帝國的金融業務提供方便。

  統一經濟法規。在 70 年代上半期,帝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商業

  法、營業自由法、統一的度量衡法、民權和遷徙自由法、保護國外的商業法、 貨幣法、關稅法,以及對鐵路、水路、郵政、銀行等事務的管理法。使德國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有了法律的保證。

  統一鐵路管理。70 年代起,德國鐵路發展的速度很快,但鐵路的管理卻

  非常複雜,有帝國鐵路線、各邦鐵路線、私營鐵路線、私人所有由各邦經營 的線路、各邦所有由私人經營的線路等。70 年代後期,由於俄國穀物經由德 國東部的鐵路廉價輸入,嚴重地衝擊了國內市場;俄法靠攏使鐵路的戰略意 義日益明顯;利用德國的有利地位吸引歐洲的過境貿易,為保衛關稅,統一 管理鐵路運輸已成為刻不容緩的一項工作。為此,俾斯麥採取了兩項措施: 一是創立“帝國鐵路局”,控制全德鐵路的建設、裝備和營運。二是國家購 買,擴大國有鐵路的比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