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次是改變了德國的輕重工業的比例。重視重工業是德國工業革命的一

  個突出的特點,德國工業生產的重心從消費資料轉向生產資料,時間很早, 周期很短。1841—1850 年生產資料的增長為 76%,消費資料的增長為 40%。 不過 10 年的光景,輕重工業生產的比重,兩大部類的經濟結構就開始發生根 本性的變化。70 年代後,德國的工業生產就是沿著這一趨勢迅速發展的。從

  60 年代末到一次大戰前夕,德生產資料增長了 8 倍,消費資料僅增長 3 倍。 工業品輸出中,生產資料的比重日增:1880 年占 27%,1890 年占 28%,1900 年占 39%。

  德國工業發展的特點還在於注重新興工業,尤其是電力、化學、鋼鐵工 業的發展。

  一、電力工業。對德國電業發展起重大作用的是威爾納·西門子(1816

  —1892)。西門子是普魯士炮兵軍官,精心於電力的研究。1847 年,還在服 役時,他就成功地在柏林與波茨坦之間修建了一條電報線。1849 年 6 月,西

  門子退伍,同機械師奧爾格·哈爾斯克在柏林創辦了一個“電報機械所”。 機械所生意興隆,名聲大振,成了歐洲頗有影響的電力企業。1869 年架設了 倫敦——普魯士——俄國——波斯——印度的電報線路。1866 年,西門子在 英國人法拉第(1831 年)發明的電磁感應作用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制 成了一架大功率直流電機。1867 年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展出第一批樣機。這 樣,西門子就首次完成了把機械能轉換成為電能的發明,從而開始了 19 世紀 晚期的“強電”技術時代。1879 年,西門子又發明了電動機,在柏林工商博 覽會上展出一條小型電車軌道,1880 年在巴黎展出這種有軌電車。1881 年 5

  月 1 日,柏林第一次通行了電車線路。電動機的發明又實現了一個突破,即 把電能再轉換為機械能。1882—1885 年,匈牙利工程師代里等 3 人首創變壓 器。1890 年,德國人米夏埃爾·馮·多里沃一多勃魯沃爾斯基製成一架三相 電流變壓器。1891 年,慕尼黑人奧斯卡·馮·米勒在法蘭克福世界電氣博覽 會上宣布:他與多里沃合作架設的 179 公里長的輸電線,可把 225 千瓦的電 流在 3 萬伏的電壓下從內卡河畔的勞芬送到法蘭克福。遠距離送電的成功, 不僅使電力的應用範圍大大地擴大,而且使發電站的建設可以充分利用各種 自然資源(水流被稱為“白色煤炭”),還可把所有的電站連結一起組成電 力網,互相補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中部的大型電廠戈爾帕一喬爾納 維茨電廠,用負荷 10 萬伏的電纜向柏林供電。

  電能的使用,電氣工業的興起,同蒸汽工業的興起一樣,是一場劃時代

  的深刻變革,它揭開了工業化的新紀元。過去是喚出“地下幽靈”——煤炭, 現在則由“天上之火”——電火花來唱主角了。德國大的企業除了西門子的 電氣工業外,80 年代又出現了埃米爾·拉特瑙創立的通用電氣公司。這兩個 公司成為當時世界的電業巨頭。1910 年,德已有 195 家電氣公司,資本總額

  達 12 億馬克。德國電氣工業的總產值,1891 年—1913 年增加了 28 倍。

  二、化學工業。1871 年,俄國學者門捷列夫首創“元素周期表”,奠定 了化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德國利用這些成就,在 19 世紀最後 30 年內發展了 化學工業,使之領先於其他國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1803—1873)為 此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其著作《有機化學在農業化學上的應用》被視為有機 化學的經典著作,他設在吉森大學的示範實驗室成了當時各國青年化學家朝 聖的地方。李比希因而被譽以“有機化學之父”。他的研究為德國的肥料工 業開闢了道路。氯肥、磷肥的生產開始發展起來。從此,化學工業開始從紡 織工業的一種附屬的輔助的工業,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生產部門。1855 年德國 建成第一座過磷酸肥料工廠,19 世紀晚期德國的人造肥料便大批生產了。

  1856 年,英國年青的化學家威廉·亨利·珀爾金利用煉焦油首次合成生 產了一種苯胺染料。但由於英國當時可從廣大的殖民地獲得天然的植物染 料,對發展人造染料並不熱衷。這一成果被德國利用。在倫敦化學學院當教 授的德國學者,李比希的學生威廉·霍爾曼 1864 年返回德國,在波恩、柏林 從事化學染料的研究,為德的染料工業奠定了基礎。德國第一家染料廠弗里 德里希—拜耳公司染料廠,90 年代已是舉世聞名的企業。1876 年,海因里 希·卡洛製造出“真正的紅色染料”。兩年後,哈·鮑姆發明了酸性猩紅染 料。而隨著焦油染料工業的繁榮興旺,酸鹼和其他無機副產品的生產也得到 了推動。19 世紀晚期至一次大戰前,德國的焦油染料工業完全取代了天然染 料。1877 年,世界合成染料的產量德國占了一半,1913 年占 80%。染料的使 用範圍也隨之擴大,被紡織、皮革、油漆、皮毛、造紙、印刷等工業廣泛使

  用。19 世紀對有機化學理論的研究和實驗作出傑出貢獻的韋勒、杜馬、李比 希等 13 人中,有 7 個是德國人。德國在世界化學工業中一直獨占鰲頭。

  三、煉鋼工業。1811 年,弗里德里希·克虜伯在人口僅有 3000 多人的 埃森城建造一個小熔鐵爐,發明了一種生產鑄鋼的新方法。1826 年老克虜伯 去世後,長子阿爾弗里特·克虜伯繼承父業,逐步把小企業發展成為一個鑄 鋼廠。1851 年,他在倫敦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一件鑄鋼炮筒。1859 年,普魯士 政府一次向他訂購 300 門野戰炮。因此,克虜伯的鋼材世界聞名。1862—1863 年,他建立了歐陸上第一家酸性轉爐鋼廠。隨著各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大規 模鋪設鐵路,製造蒸汽機車,建造輪船,架設電訊電纜,生產近代武器等, 對鋼鐵的需要量激增,一種能在 8—10 分鐘內把鑄鐵煉成鋼的貝塞麥轉爐應 運而生。70 年代後德國引進了這一新技術,80 年代又採用托馬斯—吉爾克萊 斯鹼性轉爐煉鋼法。此後,高爐建築不斷改善,軋鋼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 合金鋼、不鏽鋼、型鋼等開始生產,一個冶金工業體系形成了。德國鋼鐵工 業迅速發展,並把英法兩國遠遠拋在後面。到一次大戰前,英、法、德的鋼 產量分別為 773 萬噸、469 萬噸、1833 萬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