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二節 資本主義經濟的迅猛發展

  統一後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德意志帝國成立後便以迅猛的勢頭步入資本主義強國的行列,70—80 年 代打下堅實的基礎,90 年代經濟起飛,到 20 世紀初便成為歐洲頭號的工業 國。它的崛起是有其獨特的歷史條件的。

  民族的統一和帝國的誕生,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政治障礙。1871 年 德意志容克資產階級聯合專政最終形成,改變了德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 加強了德國在中歐的地位,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安定環境。同時,中央集權制 的建立,利用強有力的國家政權推行有效的對外政策,使資本主義經濟的發 展有了堅強的後盾。並且,一系列經濟法規的制定,徹底消除了經濟上的分 離狀態,德國變成了一個經濟統一體。所有這些,終於造成了能夠充分發展 商品生產,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條件。

  擴充軍事,大大刺激了與軍火生產有關的重工業部門的發展。帝國軍事 專制制度造成了軍費支出擴大,1879 年軍事支出為 4.3 億馬克,1899 年上升

  為 9.3 億馬克,1913 年達 21 億馬克。這直接導致了克虜伯、施圖姆等軍火

  企業的擴展。同時,軍事上的需要使鐵路和海運也獲得迅速發展。1871—1914 年,鐵路從 2.1 萬公里增至 6.2 萬公里,輪船噸位由 8.2 萬噸增至 510 萬噸。 交通運輸和軍火工業的膨脹,又帶動了鋼鐵、機器製造、冶煉等一系列重工 業部門的發展。

  正是出自軍事上的需要,所以在德國,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特別突出。表

  現在: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設立鐵路基金,確立鐵路方案(國家對鐵路 實行嚴密監督),推行保護關稅政策,建立中央銀行為首的銀行體系。德國 的統治者們,利用國家統一的有利條件,利用來自人民復興國家的民族意識, 因勢利導,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經濟、教育和科技的發 展。國家干預是德意志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和重要原因。 注重教育和科技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素質。政府加強對教育的控制, 頒布了一系列帝國教育法令。70 年代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實行強迫義務教 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視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這使德意志整個民族的 文化素養大為改善。全德的文盲率,1841 年是 9.3%,1865 年是 5.52%,1881 年為 2.38%,1895 年降至 0.33%。在這基礎上,還調整了中等學校的體制, 大力開展職業教育,改革高等教育。19 世紀中期後,德國的教育令世界矚目。 “打起你的背包,到格廷根去”,是當時有志於教學研究者的一個時髦口號。 國家同時組織許多科學研究機構,如 1873 年的國立物理研究所,1877 年國 立化工研究所,1879 年國立機械研究所。皇太子弗里德里希夫婦請西門子到 皇宮作電學演講。1885 年俾斯麥 50 大壽,曾從國民捐贈的 250 萬馬克中拿

  出 120 萬作為學位補貼。 德意志統一後很重視利用最新科學成就。德國工業發展較晚,統一前,

  蒸汽機的使用還較落後,這使得它無需更新舊設備,而集中力量投資於最新 的科學技術部門,在電氣、化工、煉鋼、光學等現代化的工業部門遙遙領先 於其他國家。必須指出,德國人在吸取最新科技成就的時候,突出地表現了自己的創造力。19 世紀後半期,德國在學習外國先進科技的基礎上,完成了 一個重大的突破,即科學研究向應用的方向轉變,把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科 學研究與生產過程緊密聯繫起來,彼此互相滲透,互相促進。重大的科學發 現很快就能應用於生產,轉化為生產力。同時,生產的發展和應用科學的進 步,又推動基礎科學的研究。正是重視這種互相作用,使 19 世紀很多重大的 科技發明,開花在英法,結果卻在德國。

  普法戰爭的勝利,為德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礦產資源、資金來源和 工業基地。根據法蘭克福和約,德從法掠得阿爾薩斯—洛林,該處擁有 150 萬居民,豐富的鉀鹽礦藏,特別是洛林的鐵礦與魯爾的煤田聯合起來,構成 了德國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基地。1873 年,法國以公債形式籌資,提前付清

  50 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德利用這筆巨款鞏固了金本位制和償還了國債。同 時,數十億法郎流入德國,使德國證券市場空前活躍,形成了一股創辦企業 的熱潮。

  此外,帝國政府奉行穩健的外交政策,也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國 際環境。19 世紀晚期,正是歐洲列強對殖民地瓜分和再瓜分的激烈鬥爭之 時,特別是在近東舞台上,英俄法奧的角逐愈演愈烈。俾斯麥從德國的現實 出發,執行著“大陸政策”,不謀求海外殖民地、鞏固德在歐陸之所得。他 開展均勢外交,合縱連橫,維持外交平衡,避免了德國過早地捲入大國爭端 的旋渦,為德國爭得了 20 年和平發展的時間。

  工業革命的完成和生產技術的新發展

  19 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德國完成了工業革命。它僅用了 40 年的 時間就走完了英國走了 80 年的路程,並且迅速地、徹底地改變了德國的經濟 結構。

  首先是改變了德國的工農業的比例。直至 19 世紀 50 年代,德依然是個

  農業國,全國 70%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真正稱得上是工業地區的地方屈指 可數,大城市更少,全德 1016 個城鎮,不足萬人的有 998 個。經過 70—80 年代的發展,到 90 年代,德國最終完成了工業化的進程。1895 年,全國工 人及其家屬達 3500 萬人,占總人口的 67%。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