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首相是帝國唯一的大臣,主持帝國政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議會 選舉。首相有權在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發起辯論,提出法案。表決失敗,不 能投不信任票迫使他辭職,因為他只對皇帝負責而不對議會負責。其任期長 短完全取決於皇帝的意願。首相在內閣中擁有絕對的權力,各部都不是獨立 的機構,“部長”不是該部負責的政治人物,是首相的助手,稱為“國務員”。 因此,只要取得皇帝的賞識,首相便是帝國全部權力的化身。從 1871 年起到

  1890 年,俾斯麥一直就是這個“帝國的監護人”。

  立法權屬帝國國會和聯邦議會,議會的實際權力很小。聯邦議會由加入 帝國的各邦代表組成,共 58 名議員。各邦的代表數不一,普魯士占決定性票 數。代表由各邦君任命,均由保守的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出任。聯邦議會雖為 帝國的最高權力機構,有立法權(未經聯邦議會同意任何法律都無效)和對 法律實施的監督權,可否決帝國國會通過的議案,然而帝國皇帝可以根據自 己的需要任命議會主席、召開和解散聯邦議會。帝國議會按照普遍的、直接 的、秘密的選舉制選出。但 25 歲以下的男子、25 歲以上領取貧民救濟金的 男子、婦女、軍人均無選舉權。在普魯士等幾個邦甚至仍採用三級選舉制而 不是直接普選制。這自然是保證了容克、大資產階級在帝國議會中的優勢。 憲法規定,帝國議會是立法機構,行使立法權。然而,它未能組成代議制的 政府,不能自行通過任何一項對政府不利的法案,因為一切法律和其他決議 都必須取得聯邦議會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帝國議會對政府也沒有任何行 政的監督權,無權要求政府作政務報告。唯一對政府起壓力作用的就是批准 預算。

  主要的資產階級、貴族政黨

  在德意志成為一個統一的獨立國家後,資產階級、貴族的政黨也逐漸形 成。主要有:

  德意志保守黨,代表著普魯士的容克、軍官、富農和新教僧侶的利益, 主要在易北河以東的政治上落後的東西普魯士、波美拉厄亞、西里西亞(農 業區)和布蘭登堡等地區有影響。其基本綱領是:鞏固君主制,保衛容克特 權。為此,擁護作為王朝支柱的軍隊,反對擴大帝國權限,認為帝國權限的

  擴大是對普魯士的輕視,會把保守主義的普魯士“溶解”掉。為了拉擾選票, 他們還迎合小資產者的要求,主張恢復手工業行會組織,限制百貨商店,排 斥猶太人。反動的“十字報”是該黨機關報。

  德意志帝國黨,1866 年從保守黨中分化出來,代表著部分大地主、大工 業家,即那些資產階級化的容克和以克虜伯(軍工)、施圖姆(萊茵、薩爾 的煤礦主和冶金廠主)、卡爾道夫(德國工業家協會的創始人)為首的重工 業資本家。他們無條件擁護帝國,支持俾斯麥政府,是俾斯麥鐵血政策的主 要支柱,充任政府的大部分閣僚,被稱為“真正的政府派”。

  民族自由黨,1867 年從進步黨分化出來,代表著德意志西部和南部的大 資產階級,是自由派的右翼。在德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後,它成了壟斷資 產階級的主要政黨。開初,口頭上主張實行徹底的代議制,如公民平等,民 主自由,議會政治等。但很快便放棄以上綱領,滿足於俾斯麥的局部改革, 從自由主義蛻化為同容克結成聯盟。直到 70 年代末,它同帝國黨一起,是俾 斯麥政府在議會中的主要支柱。

  進步黨(1884 年改名為“自由思想者黨”)和德意志人民黨,代表著中 小城市的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是自由派的左翼。它們堅持推行自由主義原 則,反對擴充軍隊、增加軍事預算和保護關稅。這是帝國議會唯一的反對黨。 但它們也絕沒有超出純粹議會反對派的範圍。

  中央黨,50 年代初出現於普魯士邦議會裡的一個天主教政治派別, 60

  年代中獲得羅馬教會的明確支持。1870 年 11 月,普魯士邦議會選舉時,提 出有關政治和社會的教會綱領,獲 57 席。一個月後組成中央黨。1871 年 3 月,在帝國國會選舉中,在 382 席中得 63 席,成為國會中僅次於民族自由黨 的第二大黨。這個黨代表著德意志天主教區域的中小邦的貴族,聯合著對普 魯士領導帝國不滿的各種社會力量,包括大批破產了的手工業者、南部和萊 茵省的農民,落後的天主教徒工人。在它的綱領中,明確要求:維護帝國憲 法的聯邦制特徵,反對一切中央集權主義的傾向,主張各邦在帝國內部有最 大限度的獨立性,天主教不受制於國家。這是一股分離主義的勢力,它與保 守黨一起,構成了俾斯麥政府的敵對派核心。

  由於德意志的統一和向資本主義轉化是封建地主、資產階級和大小邦國

  妥協的結果,因此帝國建立後,所出現的政黨就不像多數歐美國家那樣,愈 來愈明顯地形成單純的資產階級兩黨制,而是同時存在著代表各有產階級利 益的眾多的政治黨派。不過,從這些黨派的成份、綱領和活動可以看出德意 志帝國政治生活的一個顯著特點:容克是這個國家政權的支柱。

  德意志這個中歐大國,當它興盛之時,正是歐洲資本主義在政治上開始 衰敗之日,資產階級再不能也不敢用民主手段管理國家了。加之德國在完成 從封建向資本主義轉化的時候,非但沒有削弱容克地主階級的經濟政治力 量,反而加強了他的地位,因此,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反民主的普魯士軍事 官僚專制統治便獲得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帝國的政治體制雖是資產階級性的 君主立憲,但“君主”是實,“立憲”是虛;雖是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政 治聯盟,但容克地主為主,資產階級居次。馬克思在總結德意志帝國的政治 制度的特點時指出:這是“一個以議會形象粉飾門面、混雜封建殘餘、已經 受到資產階級影響、按官僚制度組織起來、並以警察來保衛、軍事專制制度 的國家”,實質上就是一種極權統治的波拿巴主義的形式。容克資產階級就 是按照這種政治體制統治著德意志帝國,卵翼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