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1825 年 11 月被迫解散。為了掩人耳目和從法律上確保容克、大有產者的聯

  盟統治,普魯士保留了憲政,並於 1850 年公布新憲法,規定議會由貴族院和 眾議院組成。貴族院議員由國王任命,多為易北河以東的容克。眾議院議員 由三級選舉制選出,選民按納稅額劃為三等,一、二等納稅最多,為少數大 有產者,約占選民總數的 20%,第三等納稅較少,乃中等有產者,約占選民 總數的 80%。三等選民各選出同等數量的複選人參加眾議院議員的選舉。這 也充分保證了容克、大資產者的絕對優勢。這樣一部憲法連俾斯麥也說它是 “對常識的嘲笑”。

  在奧地利,1851 年 9 月,正式廢除 1849 年的“三月憲法”,倒退到完 全的君主專制統治。德意志的其他中小邦國,紛紛仿效普奧二大邦國,恢復 封建專制統治。革命年代的自由主義憲法被廢棄,民主空氣被窒息。馬克思 寫道:“生不能,死不得,不能結婚,不能寫信,不能思想,不能出版,不 能開店營業,不能教書,不能上學,不能集會,不能建設工廠,不能遷移。 不經當局許可,無論什麼事都不能做。”這就是 1848 年革命後德意志政治生 活的寫照。

  德國工業革命的廣泛開展

  後發而又緩慢的資本主義經濟,使德意志與歐美先進國家拉開了很大的

  距離。以致於當英、美、法工業生產中機器轟隆作響的時候,德意志仍處在 工場手工業的初級階段。隨著歷史巨輪的向前滾動,進入 19 世紀頭 30 年, 德意志也積累了在工業領域中進行深刻變革的基本條件。首先是法國大革命 的震撼及拿破崙統治對德意志封建關係的打擊,以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資產 階級性的改革,這些都為發展資本主義工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其次,工場 手工業的廣泛發展。20 年代末,德意志出現了大批集中的手工工場中心。棉、 麻紡織業集中在薩克森和西里西亞,採礦、冶金和金屬加工集中在萊茵河左 岸地區。地區的分工和工場內分工的精細,使生產工具趨於專門化,使更多 的工人掌握熟練的技術,為採取機器生產準備了物質技術基礎。第三,農奴 制改革大大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農民為取得份地和人身自由付出了 巨額的贖金,容克地主紛紛轉向資本主義生產,發展工業企業因此有了雄厚 的貨幣資本和大量廉價勞動力。第四,廣泛利用和吸取英國機器和外國的新 技術。隨著 1783 年第一台水力紡紗機在德國安裝,1825 年英國宣布取消機 器出口的禁令,到 1831 年,德意志已有千台以上機械棉織機。此外,拿破崙 戰爭時推行的大陸封鎖政策,以及戰後普魯士政府被迫實行保護關稅政策 等,也都直接刺激了德意志工業的增長。不過,在諸多因素中,關稅同盟的 建立,才真正引起德意志工業領域的大變革。

  從 30 年代起,德意志開始工業革命。循著常規,它也是從紡織業開始的,

  特別表現在與農民關係密切的麻、毛紡織業上。麻紡織業儘管多為農民的家 庭副業,專業的麻布織匠為數不多。但由於發展快,需求量大,變革生產技 術和生產組織形式的要求也更迫切,出現了例如西里西亞、威斯特伐利亞等 用機器生產亞麻布的核心地區。1839 年,普魯士境內已有 11 個亞麻紗工廠。 當然,應用的機器仍是小型的、簡單的、手動的,掌握這些機器的多為以紡 織為副業的手工業工人。繼麻織業之後毛紡織業也採用了機器。30 年代初, 普魯士共有毛織機 2.2 萬架,到 40 年代中,普魯士的毛紡織業已有 45 萬枚 機械紗錠。由於生產精美呢絨的需要,毛紡織工廠迅速增長,家庭作坊日漸 衰落。1846 年,全德的毛紡織機只有 12.6%為家庭副業所擁有。由於德意志 很少生產棉花,棉紡織業所需的原料,主要是從英國進口,因而德意志棉紡 織業發展緩慢。不過,這也使棉紡織業較少受到行會等舊關係的掣肘,較易 採用新的生產方式,所以德意志的棉紡業一開始就使用機器生產。1836 年, 關稅同盟區有 62 萬紗錠,1846 年增至 75 萬,共有紡紗廠 313 個。棉紡織業 集中在薩克森、普魯士、巴登、波斯米亞和下奧地利。薩克森的開姆尼茨在 當時有“德國的曼徹斯特”之稱。

  德意志的冶鐵業一直沿襲古老的傳統,即用木炭熔礦和手工操作,豐富 的煤資源卻沉睡地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這狀況也隨之改變。用蒸汽機 征服礦井,焦炭取代木炭,推動和刺激了採煤業的革新。40 年代,已運用機 械採煤,並採取了資本主義的公司經營方式。亞琛、薩爾、魯爾和西里西業 等煤礦中心形成了。煤的產量扶搖直上,1825 年,普魯士年產 110 萬噸煤,

  1846 年增至 320 萬噸,到 60 年代初,已達到 1900 萬噸,全德超過 2500 萬 噸。由於鐵路建設和機器製造的需要,推動了冶鐵業革新,焦炭高爐和攪煉 法的採用,極大地提高了鐵的產量。1837 至 1842 年間,普魯士年產鐵不足

  10 萬噸,1850 年翻了一番,1860 年達到 50 余萬噸。 國家長期的分裂割據,使德意志交通運輸業十分落後。振興德國經濟,

  首先必須改變這種狀況。由於英法等國在 30、40 年代已興起鐵路建設高潮,

  鐵路獲利又甚豐,加上各邦政府認識到鐵路對經濟、軍事的特殊意義而大力 鼓勵和支持,所以同英國不同,德意志工業革命很快從以輕工業為中心轉向 以鐵路建設為重點。1835 年,德意志建成第一條鐵路,從紐倫堡到富爾特, 全長 6 公里,使用蒸汽機車,15 分鐘走完全程。到 40 年代中,全德已建成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