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20 條鐵路,全長 2000 多公里。全國出現了四大鐵路交通中心:北德和中德 以柏林為中心,下萊茵區以科隆為中心,萊茵—美因區以法蘭克福為中心, 巴伐利亞以慕尼黑和紐倫堡為中心。1849 年。普魯士以鐵路為主的交通運輸 業的蒸汽動力相當於全部蒸汽動力的 56%。儘管 30—40 年代德意志的鐵路建 設尚處在初期階段,大城市之間的主幹線,彼此很少銜接,支線很少,更談 不上形成鐵路網。但鐵路建設直接帶動了採礦、冶金和機器製造業的發展, 對加速德國工業革命的開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所以梅林說:“鐵路在小 邦分治主義偏見的長城上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突破口,它開發了德國地下煤鐵 礦藏的財富,因而大力促進了工業的發展。”

  當然,30 年代開始的德意志工業革命無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處在初期 階段。首先,全德範圍內,作為工業革命得以持久穩固開展標誌的機器製造 業還很微弱。例如,40 年代初,全國 245 輛蒸汽機車中只有 38 輛是國產的, 其餘均來自外國。其次,工業中占主要地位的還不是工廠,而是工場手工業 和分散的小手工業。1843 年前後,工廠工人不足 70 萬人,而僅僅普魯士手 工業者就有 84 萬人,工場工人 55 萬人。再次,德意志依然是一個農業國, 國民經濟中比重最大的是農業,時至 1849 年,關稅同盟地區的農業人口還占 總人口的 70%以上。儘管如此,工業革命的開始使德意志的社會經濟生活有 了一個大變動。

  19 世紀 50—60 年代德國工業革命進入大規模開展的階段。工廠制度在

  棉紡織業中獲得統治地位,1843—1861 年,僅萊茵—威斯特伐利亞一地,紡 錠數目就從 11.1 萬個增到 29.9 萬個。1850—1870 年的 20 年中,全德棉花 的消費量從 1.8 萬噸增至 8.1 萬噸。在絲織業、麻紡織業、毛紡織業方面, 工廠制也占了優勢,直至 40 年代末,羊毛還是德意志主要的輸出項目,到

  50 年代末,德國的羊毛已不敷自己工廠所需了。蒸汽機普遍使用,普魯士 1843

  年有蒸汽機 863 台,1852 年 2832 台,1861 年 8669 台。全德的蒸汽動力 1850

  —1870 年由 26 萬匹馬力增至 248 萬匹馬力。1837 年創建於柏林的波爾錫希 蒸汽機工廠,1866 年時已經有工人 1600 人,乃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廠之一。 建立起自己的機器製造業,1846—1861 年間,德意志的機器製造業就由 130 家增至 300 家。60 年代初,機器製造業工人達 9.8 萬人。

  重工業迅猛發展。採礦、冶煉、機器製造等生產資料工業部門,隨著輕 工業的發展而迅速增長。從 1860—1870 年,生產資料的生產增長了 33%,1850

  —1870 年,煤產量從 670 萬噸增至 3400 萬噸。冶煉業由於焦煤的廣泛運用 和新技術的採用,使黑色工業急劇發展。1850—1870 年,生鐵產量由 21 萬 噸增至 139 萬噸。誠然,這個時期德國重工業的發展直接與軍火工業的發展 有關,但必須看到,德國工業革命過程中,是較早地把注意力移到重工業的 發展上,這直接影響了工業結構。

  鐵路建設掀起新高潮。德國的第一條鐵路是在 1835 年 12 月建成通車的, 從紐倫堡到富爾特,全長 5 英里。之後,由於鐵路贏利高,資本家競相投資, 加上各邦政府為了軍事目的,也紛紛撥款鋪設鐵路,這不僅使鐵路建設有了 資金的保證,而且因政府的干預而使線路的地價大大降低。50 年代,一英里

  鐵路的建造成本,比利時是 1.65 萬英鎊,英國為 3—4 萬英鎊,而在德國則 不到 1.1 萬英鎊。50 年代,德國較大的鄰近城市間的鐵路線彼此不相連接。

  從 1860 年起,主要的鐵路線已連接起來,並開始形成有主幹和支線的鐵路 網。1850—1875 年,鐵路長度由 6044 公里增至 2.8 萬公里,機車增加了 7 倍,貨車車廂增加了 11 倍,鐵路貨運量增加了 19 倍。1850 年平均每 100 平 方公里有 1.1 公里鐵路,1870 年則達 3.6 公里。

  商業信貸業日益增長。國內零售商業網形成,大百貨店紛紛出現。商品 流通的發達可以從紙幣流轉額的增長得到佐證。1846—1850 年間紙幣流轉額 不超過 573 萬馬克,1870 年則達 4.3 億馬克。對外貿易的總額,1850—1870 年增長了 2 倍。1870 年的外貿周轉額達 42 億馬克。更重要的是進出口的結 構起了根本性的變化。1850 年之前,輸出的主要是農產品(穀物、羊毛、木 材等原料),進口的是棉紗、機器、金屬等製成品;現在輸出的是機器、金 屬製品、皮革製品、棉毛織品、化學產品和甜菜糖等工業品,進口的則是棉 花、羊毛、生皮革、礦石和小麥、大麥等工業原料和農業品。

  由於德國的資本原始積累缺乏外部來源而顯不足,因此在動員國內資金 為大工業提供最需要的資本方面,銀行的作用格外突出。19 世紀前半期,銀 行多為小型的獨資私人銀行。現在,股份銀行已普遍興起。1850—1870 年僅 普魯士就有 20 家股份銀行,擁有資本 9470 萬馬克。德國一些大銀行均創辦 在這個時期。貼現公司 1851 年創立,擁有資本 3000 萬馬克。達姆斯塔特工 商銀行(1853),1710 萬馬克。柏林商業公司(1856),1680 萬馬克。德意 志信貸銀行(1856),2400 萬馬克。德意志銀行(1870),1500 萬馬克。在 銀行直接參與和協作下,股份公司也大大發展。1851—1870 年間,僅鐵路就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