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248 票棄權當選為德意志皇帝。議會主席索姆松率領代表團前往柏林向普王 送去憲法和皇冠。但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卻斷然拒絕。他鄙夷地說:這個 “皇位,可能帶給他最大的不幸”,他不願帶這“奴僕的頸圈”。因為這“是 用背信棄義、違反誓約和背叛國家的污物和髒土捏成的王冠,??它是可憎

  的 1848 年的產物”,“它像腐朽屍肉一樣臭不可聞,不能讓它髒了霍亨索倫 家族的手”。實際上,普王深知:這種所謂“憲法的統一”是虛幻的遐想。 它必然引來歐洲列強的干涉,奧地利的破壞和各邦的反對。普魯士絕不願意 因這毫無實際效用的憲法去冒同俄奧及各邦戰爭的風險。

  全德有 29 個邦國在民主力量的壓力下,被迫承認帝國憲法。但奧地利、 漢諾瓦、薩克森、巴伐利亞等大邦與普魯士一起,拒不承認。於是,從 5 月 起,一場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便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因為在人民的心目中, 這帝國憲法儘管具有濃厚的保守性,卻畢竟是三月革命以來唯一未被消滅的 成果。

  薩克森起義擂響了護憲運動的戰鼓。5 月 3 日,德勒斯登人民在獲悉國

  王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尾隨普魯士拒絕承認憲法的消息後,紛紛行動起來, 為保衛薩克森的自由而戰。他們衝擊軍械庫,築起街壘。鐵路工人搗毀路軌 以堵截普魯士國王派來鎮壓起義的援軍。奧古斯特眼見大勢已去,於 5 月 4 日倉惶出逃。起義人民成立了臨時政府。然而,在大好形勢面前,掌握運動 領導權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害怕鬥爭深入發展,急忙與德勒斯登城防司令達成 停火協定。國王很快從各地調來軍隊,轉入反攻。從 5 月 5 日到 8 日,儘管 全城人民勇猛地進行了街壘戰,但犧牲慘重。5 月 9 日起義失敗。

  在普魯士的萊茵省,5 月 3 日,埃貝爾費爾德民兵集合,堅決擁護帝國

  憲法,並成立民兵委員會。附近城市的民兵立即響應,紛紛加入。埃城的武 裝工人攻下監獄,解散了市政機關。8 日,來自萊茵全省各市鎮的 500 名代 表集會科隆。宣布擁護帝國憲法,號召萊茵居民拿起武器,捍衛自由,保護 帝國憲法的實施,並要求布蘭登堡內閣辭職。普魯士國王不予理會,並於大 會召開的次日,調動大軍鎮壓。民兵們英勇還擊,擊潰反動軍隊,斃敵指揮 官。佐林根等其他城市紛紛響應。同其他邦國的資產階級一樣,萊茵的自由 派和溫和民主派不願運動超出護憲的範圍,僅想以人民的起義要挾政府接受 憲法。他們派出代表同普魯士政府談判,其所掌握的市民自衛軍甚至暗算起 義工人。16 日,萊茵起義被殘酷鎮壓。

  在巴伐利亞的普法爾茨,人們為了捍衛自由與帝國憲法,於 5 月初召開 大會,選出地區保衛委員會,要求國王承認帝國憲法,並以不繳稅和脫離巴 伐利亞相威脅。在上述要求遭拒絕和政府勾結普魯士軍隊準備鎮壓護憲活動 的情況下,全城人民舉行起義。他們占領車站,拆除鐵路,阻截普軍,並組 織臨時政府,宣布普法爾茨脫離巴伐利亞。

  在整個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中,巴登的力量最為強大,聲勢最為浩大, 它與普法爾茨一起,成了護憲運動的中心。這裡曾一度迫使政府承認帝國憲 法,忠於全德事業。 5 月 12 日和 13 日,在奧芬堡召開群眾大會。5 月 13 日,首都卡爾斯魯厄爆發起義,很快獲得各階層人民的響應,首都衛戍部隊 和調來鎮壓的軍隊拒絕執行命令,反戈一擊。孤立無援的利奧波德大公及其 大臣狼狽逃亡。起義者完全控制了巴登。可是,5 月 14 日組成的新政府卻表 現了妥協的態度。它公開宣稱不想推翻大公,不廢除舊官僚機構,不採取進 攻策略,甚至派員到各地滅火。於是,封建勢力加緊集結,並準備迎請普軍 協助鎮壓。

  各邦的資產階級自由派是如此,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亦如此。他們被護憲 起義過程中敵對雙方的激烈搏鬥嚇破了膽。在封建勢力的進攻面前,議會中 的保守派和自由派議員宣布與憲法“斷絕關係”,議會瀕於瓦解。餘下的不 到百名的左派議員把議會遷往斯圖加特,史稱“殘缺議會”,他們選出卡爾·福 格特等人組成“帝國攝政政府”代替臨時中央政府,企圖實施為各邦君主所 拒絕的帝國憲法。

  6 月初,普魯士、漢諾瓦、薩克森的國王組成“三王同盟”,不久巴登 加入。王軍由普魯士的威廉太子統率,向護憲運動反撲。6 月 12 日,國王的 軍隊攻入巴登——普法爾茨境內,從三個方面向巴登推進。巴登人民頑強抵 抗。由於眾寡懸殊,敵軍節節進逼,1849 年 7 月 23 日,巴登軍隊投降。在 此之前,7 月 18 日,“殘缺議會”被符騰堡國王的軍隊解散。

  南德起義的被鎮壓,法蘭克福議會的被解散,標誌著 1848 年德意志革命

  的失敗。

  第四章 德意志的統一

  第一節 統一前的形勢

  1848 年革命後的政治反動

  1848 年革命以後,中歐的德意志大地上。封建割據勢力死灰復燃,君主 王侯袍笏登場。人民為之浴血奮戰的三月革命成果被剝奪了。

  在普魯士,反動容克、宮廷貴族、國王寵信等重新活躍於國家政治舞台, 對政府的各種政策施以決定性的影響。這些“君側黨”對內倒行逆施,對外 追隨沙皇俄國。警察猖狂地迫害革命力量。政府喉舌《十字報》的首腦之一 格爾拉赫露骨地寫道:“我們必須發動最積極的力量,直到我們徹底打死毒 殺民族血液的革命細菌為止。”一系列的反動法令付諸實施了。出版法規定, 出版物須經警察檢查,並應交保證金和印花稅,一經查獲違反此法者,送特 別法庭審理。結社法規定,社團必須向警察當局提供其成員名單。社團之間 不許聯繫,社團的一切會議應事先申請並接受警察監督。刑事法則任意擴大 懲罰的範圍,所謂教唆不服從法律、反抗官吏、破壞社會安寧、挑撥居民階 級互相仇視、甚至議論政府公職人員等,均在嚴懲之列。1852 年 10 月,在 容克操縱下的普魯士法院導演了臭名昭著的“科降審判案”。柏林警察總署 指示特務潛入在倫敦的德國流亡者的隊伍,編造共產主義者陰謀在國內暴動 的謊言,然後逮捕了設在科隆的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機構的全體成員 11 人。 儘管偽造的文件漏洞百出,捏造的材料張冠李戴,由 300 名容克和大資產者 組成的陪審員出席的法院還是以“圖謀叛國罪”將同盟領導人勒澤爾等判處 徒刑。接著,歐洲其他國家也加緊迫害同盟的成員。同盟無法繼續活動,於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