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頁
和珅不由得苦笑一聲,廿年來,自己看似權傾一時,可是哪一刻不是時時提防,小心翼翼,既要提防皇上龍顏大怒,自己丟官棄爵不說,頂上人頭說不定還會搬家,又要提防政敵阿桂,劉庸、紀昀等人的攻擊和嘲笑,關鍵是到頭來還落得個奸詐貪婪名聲,結局甚至是被主子賜死,自己為了片刻的風光斷送了自己的小命,箇中甘苦誰人知啊?
嘉慶怨恨和珅,急欲置和珅於死地,事實上,和珅不過是乾隆的替死鬼罷了,嘉慶應該懷恨的是乾隆而不是和珅,“十全老人”乾隆果然要求很權,既要名份,又要實權,既禪位於嘉慶,又獨自處理軍國大事,嘉慶鬱積滿腔怒火,但百善孝為先,他不能向乾隆發作,而且,他也不敢向乾隆發作,隨時可置他於死地,廢儲另立新君,而且,即使發作成功,也難免世人留下不忠不孝的口實,所以,嘉慶心中的怒火全轉移到了乾隆的代言人——和珅身上。和珅無論怎樣受乾隆賞識,不過一介大臣而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和珅自己也知道,和珅必死,自己一死,嘉慶可以確立威望可以侵吞自己家產,可以更好地剿滅白蓮教……。和珅還是苦笑,他也只能苦笑,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威風廿餘年尚不自知,虧自己自負聰明絕頂,到頭來不過是被乾隆當作弄臣,被嘉慶當作泄氣筒罷了。
和珅一生自負聰明絕頂,事實上,和珅或許是有點小聰明,但他卻是最笨的,他少年時受過儒家禮儀教育,應該沒有理由不知道為人君者的忌諱是什麼,而且,前朝的例子活生生地擺在那裡,鰲拜專權獨斷,康熙糾集一幫小太監要了鰲拜的老命;年羹堯擁兵自重,以功臣自居,結果被雍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輪到和珅了,和珅其實和鰲拜,年羹堯沒什麼兩樣,都是以為自己控制了整個天下而洋洋自得,事實上,天下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不會掉在外姓人的手上,當然這與他們過分相信自己的權力有關,不過,應該說,他們最大的失誤在於沒有認清楚形勢,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上述幾個人自以為聰明一世,權傾一時,可是他們並沒有認清整個形勢——無論他們如何專權,他們只不過是皇上大一點的奴才罷了,他們永遠不可能成為主子,即使滿朝文武都服他們,但肯定是口服心不服,他們不可能獲得臣下的支持。
以今人的眼光來說,他們也還是沒有認清當時的形勢,當然,這有時候聰明的嫌疑,在明清時代,中國的封建集權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完善,已經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體系,外人是很難進入這個圈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檳,莫非王臣。”所有的東西都是皇上一個人的,其他人決不可能擁有這個世界。
當初,和珅肯定很得意別人叫他二皇帝,可是,天無二日,皇帝只有一個,二皇帝的唯一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死,當然,他可以做回奴才,做回臣子。和珅不會做回臣子的,尤其是嘉慶的臣子,所以,他只有坦然接受他前面的唯一一條道路——儘管這條路沒有盡頭。可是不至於太悽苦,因為路上還有他的太上皇,乾隆。
獄中悽苦無聊,尤其是對於享樂已成習慣的和珅來說。和珅抬頭望著滿月,心想也該是元宵佳節了吧,往日自己一家人該其樂融融,而今,全家人生離死別,陰陽相隔,和珅心中悽苦,提筆寫下了《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
“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和珅終於醒悟了,在封建社會,懷才不遇不是最大的悲哀,恃才傲物才是最大的悲劇。倘若他們沒有才華的話,他們會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的。
吟完兩首傷感的詩,和珅沒有哭,他反而笑了,只是不知道他心中是否在滴血?
絕命詩
“五十年來夢幻真,令朝撒手謝紅塵。
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
和伸用一條白練了結了自己的性命,留下了上面的一首詩,數百年來,這首詩耗盡了無數史家的心血,也為附會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伸自己可能也不會想到,自己死後能用一首詩掀起如此大的波瀾,也許,他正在九泉之下偷笑呢?我們認為,如果拘泥於文字,字字牽強付會,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無數怪異的結論束,解釋越多,荒誕愈多,但我們不好列瘵數種說法供大家參考。
野史的說法無非集中在和伸的前身後身身上,有一種說法是和伸的前身的乾隆寵愛的妃子馬佳氏,面後便是世所不恥的慈禧太后。在意是和伸為了報仇,化為女身來禍亂清朝,而要說禍亂清朝最巨的莫過於慈禧太后了,所以,眾口相傳,和伸是投胎變成慈禧太后了,自和伸死後,各種解釋附會莫不朝此方向發展。我們試挑幾種解釋來欣賞欣賞。
和伸為什麼會受乾隆寵愛呢?有野史記載,在乾隆未登基時,為寶親王,與父皇雍正王妃馬佳氏暗生情愫,但他們的“故事”被皇后鈕祜祿氏撞破了。皇后惱怒萬分,賜馬佳氏於月華門自盡,乾隆聞訊,趕往月華門,可此時乾隆尚幼,父雍下不會容許他救下馬佳氏的,只好眼睜睜看著愛人死去,出於留戀,乾隆咬破手指,滴血在馬佳氏額頭,兩人相約如馬佳氏能投胎,來世使此印記與乾隆相認。後來,寶新王當了皇帝,是為乾隆,可他依然想念馬佳氏。苦等二十年,且南巡好幾次,始終沒遇見額頭有紅記之人,就在乾隆快忘了這事之際。在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乾隆在侍衛中無意看見和伸,當時和伸不過是世襲之箸輕車都尉,但乾隆憑和伸額上的紅記認定他乃馬佳氏投生而成,於是擢升和伸為御前侍衛,值乾清門,併兼任正藍旗副都統。正因有這一段淵源,在野史中才會傳出和伸與乾隆關係不正常,兩個是同性之戀,不知是哪位史家率先“編撰”了這一故事,總之,這個故事影響極廣,後世史家,尤其是民間野史都承襲了這種說法,眾人皆認同這是和伸亡命詩上段“五十餘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的最佳解釋,無人再提出異議。
嘉慶怨恨和珅,急欲置和珅於死地,事實上,和珅不過是乾隆的替死鬼罷了,嘉慶應該懷恨的是乾隆而不是和珅,“十全老人”乾隆果然要求很權,既要名份,又要實權,既禪位於嘉慶,又獨自處理軍國大事,嘉慶鬱積滿腔怒火,但百善孝為先,他不能向乾隆發作,而且,他也不敢向乾隆發作,隨時可置他於死地,廢儲另立新君,而且,即使發作成功,也難免世人留下不忠不孝的口實,所以,嘉慶心中的怒火全轉移到了乾隆的代言人——和珅身上。和珅無論怎樣受乾隆賞識,不過一介大臣而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和珅自己也知道,和珅必死,自己一死,嘉慶可以確立威望可以侵吞自己家產,可以更好地剿滅白蓮教……。和珅還是苦笑,他也只能苦笑,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裡,威風廿餘年尚不自知,虧自己自負聰明絕頂,到頭來不過是被乾隆當作弄臣,被嘉慶當作泄氣筒罷了。
和珅一生自負聰明絕頂,事實上,和珅或許是有點小聰明,但他卻是最笨的,他少年時受過儒家禮儀教育,應該沒有理由不知道為人君者的忌諱是什麼,而且,前朝的例子活生生地擺在那裡,鰲拜專權獨斷,康熙糾集一幫小太監要了鰲拜的老命;年羹堯擁兵自重,以功臣自居,結果被雍正以莫須有的罪名殺死,輪到和珅了,和珅其實和鰲拜,年羹堯沒什麼兩樣,都是以為自己控制了整個天下而洋洋自得,事實上,天下還是愛新覺羅家族的,不會掉在外姓人的手上,當然這與他們過分相信自己的權力有關,不過,應該說,他們最大的失誤在於沒有認清楚形勢,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上述幾個人自以為聰明一世,權傾一時,可是他們並沒有認清整個形勢——無論他們如何專權,他們只不過是皇上大一點的奴才罷了,他們永遠不可能成為主子,即使滿朝文武都服他們,但肯定是口服心不服,他們不可能獲得臣下的支持。
以今人的眼光來說,他們也還是沒有認清當時的形勢,當然,這有時候聰明的嫌疑,在明清時代,中國的封建集權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完善,已經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體系,外人是很難進入這個圈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檳,莫非王臣。”所有的東西都是皇上一個人的,其他人決不可能擁有這個世界。
當初,和珅肯定很得意別人叫他二皇帝,可是,天無二日,皇帝只有一個,二皇帝的唯一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死,當然,他可以做回奴才,做回臣子。和珅不會做回臣子的,尤其是嘉慶的臣子,所以,他只有坦然接受他前面的唯一一條道路——儘管這條路沒有盡頭。可是不至於太悽苦,因為路上還有他的太上皇,乾隆。
獄中悽苦無聊,尤其是對於享樂已成習慣的和珅來說。和珅抬頭望著滿月,心想也該是元宵佳節了吧,往日自己一家人該其樂融融,而今,全家人生離死別,陰陽相隔,和珅心中悽苦,提筆寫下了《上元夜獄中對月兩首》。
“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身。” 和珅終於醒悟了,在封建社會,懷才不遇不是最大的悲哀,恃才傲物才是最大的悲劇。倘若他們沒有才華的話,他們會平平安安地度過一生的。
吟完兩首傷感的詩,和珅沒有哭,他反而笑了,只是不知道他心中是否在滴血?
絕命詩
“五十年來夢幻真,令朝撒手謝紅塵。
他日水泛含龍日,認取香菸是後身。”
和伸用一條白練了結了自己的性命,留下了上面的一首詩,數百年來,這首詩耗盡了無數史家的心血,也為附會者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和伸自己可能也不會想到,自己死後能用一首詩掀起如此大的波瀾,也許,他正在九泉之下偷笑呢?我們認為,如果拘泥於文字,字字牽強付會,那麼我們可以得出無數怪異的結論束,解釋越多,荒誕愈多,但我們不好列瘵數種說法供大家參考。
野史的說法無非集中在和伸的前身後身身上,有一種說法是和伸的前身的乾隆寵愛的妃子馬佳氏,面後便是世所不恥的慈禧太后。在意是和伸為了報仇,化為女身來禍亂清朝,而要說禍亂清朝最巨的莫過於慈禧太后了,所以,眾口相傳,和伸是投胎變成慈禧太后了,自和伸死後,各種解釋附會莫不朝此方向發展。我們試挑幾種解釋來欣賞欣賞。
和伸為什麼會受乾隆寵愛呢?有野史記載,在乾隆未登基時,為寶親王,與父皇雍正王妃馬佳氏暗生情愫,但他們的“故事”被皇后鈕祜祿氏撞破了。皇后惱怒萬分,賜馬佳氏於月華門自盡,乾隆聞訊,趕往月華門,可此時乾隆尚幼,父雍下不會容許他救下馬佳氏的,只好眼睜睜看著愛人死去,出於留戀,乾隆咬破手指,滴血在馬佳氏額頭,兩人相約如馬佳氏能投胎,來世使此印記與乾隆相認。後來,寶新王當了皇帝,是為乾隆,可他依然想念馬佳氏。苦等二十年,且南巡好幾次,始終沒遇見額頭有紅記之人,就在乾隆快忘了這事之際。在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乾隆在侍衛中無意看見和伸,當時和伸不過是世襲之箸輕車都尉,但乾隆憑和伸額上的紅記認定他乃馬佳氏投生而成,於是擢升和伸為御前侍衛,值乾清門,併兼任正藍旗副都統。正因有這一段淵源,在野史中才會傳出和伸與乾隆關係不正常,兩個是同性之戀,不知是哪位史家率先“編撰”了這一故事,總之,這個故事影響極廣,後世史家,尤其是民間野史都承襲了這種說法,眾人皆認同這是和伸亡命詩上段“五十餘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的最佳解釋,無人再提出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