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和珅果然是和珅,認識到自己的尷尬處境後,他沒有黯然神傷,他在思索自己日後的出路。他不能讓自己的萬貫家產淑春園、卿憐、豆寇、馮氏,自己的一切成為鏡花水月,他不奢望萬世永佳,但希望只要自己一息尚存,這些都不應是夢境,所有都是現實的。

  歷代的寵臣在改朝換代後都會身首異處的。有的甚至在尚未換代時就被主子無情地拋棄了。和珅明白自己可能會步這些人的後塵,但他也要著力避免。但形勢看來是不可避免的了,太上皇是和珅賴以安身立命之所在,太上皇又恰好是和珅的毀滅的根源。有了太上皇撐腰,和珅才敢對滿朝文武指手劃腳,甚至敢對嘉慶指手劃腳,實際上,他的平步青雲不過是說明了他正好代表了太上皇的意願而已,他自己還是什麼都沒有。而正因為太上皇的專權,所以和珅不可能做一個“兩朝股肱之臣”,因為他代表太上皇,必定與皇帝嘉慶造成利益衝突,皇帝不敢動太上皇,只好拿他和珅下手小試牛刀了。也就是說,乾隆把所有的好處全攬到自己頭上,什麼名譽,聲望,功績都是自己的,而所有的政治風險、壞處則全讓自己的寵臣和珅一人承受了。乾隆得到的越多,和珅失去的也就越多。所以,當乾隆號稱“十全老人”的時候,和珅實際上什麼都沒有了。因為,嘉慶要把他失去在乾隆那的東西全從和珅身上撈回來。正如童謠所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故從根本上來說,和珅與嘉慶是不能同處一個地方的,“一山不容二虎”,和珅也就永遠不可能當上“兩朝股肱之臣”,難逃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宿命。

  權臣們的共同特點是權傾一時,而當權臣的權力到達頂峰的時候,此時可供權臣選擇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是繼續向上發展,取皇帝之位而代之,此法風險係數絕不比任何事小,是真正的不成功便成仁,不僅如此,如果失敗除了小命不保外,還會落下“反賊”“逆匪”等千秋罵名;一是坐吃山空,靜候下一個皇上來宰割自己,如果下一個皇帝為了收買人心,或者運氣好,正好遇見一位百世難逢的明君,自己不但姓名可保,還能繼續發揮餘熱,為國效力;倘若遇見一個本來就痛恨自己的君主,那出路只有一條,任人宰割吧。不幸的是,和珅剛好屬於第二種情況,可是和珅當然不希望坐以待斃,任人宰割,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盤:他希望在得到乾隆固寵的同時,繼續培植他的力量——無論在地方還是朝中大內,無論是軍權還是政權,他都要牢牢地抓在手裡,讓這些變成他的勢力範圍,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如果自己把持大權,嘉慶小兒還不是被玩於股掌之中!

  太上皇乾隆要是一駕崩,自己的地位肯定會受到威脅,趁乾隆在世,自己一定要撈足夠的權力資本與嘉慶抗衡,如果嘉慶真的對我存異心異意或者對我懷恨在心,絕不能有婦人之仁,該剪除的一定要剪除,管你是皇帝還是太子,有太上皇這個金字招牌在行事方便多了。

  和珅還做著“兩朝股肱之臣”的美夢,他想巴結嘉慶,於是干出了送玉如意的蠢事,可是任隨他機關算盡,以後還是著了嘉慶的道。原因只有一個,他不是皇帝,他只是臣子、奴才。

  挾太上皇以令皇上

  

  滿清人多喜歡讀《三國演義》,和珅也是,不過他讀出了些味道,他常常有意把自己和曹操相比,這一方面是欣賞曹操的雄心壯志和文治武功。一方面也是因為曹操與自己一樣,都是從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所以,兩人的做事方式和心理有異曲同工之處,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和珅更發展了一步,他來了個“挾太上皇以令皇上。”

  這當然也與乾隆這個太上皇有關,“太上皇”稱謂始自漢高祖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奪得天下,登基做上高祖後,衣錦還鄉,老父還要向他跪拜,只因為他是天子,老父也不得不跪拜,而這顯然是違背人倫和親孝的,於是,劉邦靈機一動,冊封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見自己便不用跪拜了。太上皇也優哉游哉地享受天倫之樂。以後,太上皇時有出現。南北朝時,魏獻文帝禪位於魏孝文帝,北齊武成帝侄子高緯,至唐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不得不傳位於李世民(唐太宗),自己躲在家裡享清福。李隆基在登基成為玄宗後,其父唐睿宗不得不退位,而安史之亂後,玄宗嘗到了當初的滋味,太子在靈武登基成為肅宗後,遠在蜀地的自己不得不成了“太上皇”。此後數代,在發生國難或突然變化之際,總會有皇帝被逼成為太上皇的,如明朝士木堡之變後,明德宗登基,英宗只好退位。要不是形勢所迫,在有皇帝可做的時候誰會去做太太皇呢?當然有例外,宋徽宗傳位於宋欽宗是自願的,但實際上,當時金兵壓境,徽宗不過想推御肩頭的責任罷了。所以,主動禪位成太上皇自乾隆始。這就不得不從乾隆的性格說起了。乾隆是至孝之人,不但尊重母后,更尊重祖先,所以他在二十五歲登基之時,曾對天發誓,若在位六十年,就當傳位嗣子,不敢同皇祖(即康熙)六十有一的年數。這當然是一個重要原因,皇上金口玉言,貴為天子,對天發誓當然要遵守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乾隆自稱是文治蓋世、武功超絕的十絕老人,常常自以堯舜,自己當然也希望上演一出禪位的好戲來與堯舜媲美,隱隱有超過康熙之嫌,這從《清史稿》中記載可見一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