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
“今明足授受,為千古第一全人,不特三代以下所未有,以示堯舜,不啻過之。”
更明目張胆地把自己與堯舜相提並論。
而且,乾隆好大喜功,希望通過禪位來證明自己的英明神武,同時撈取名聲。因此,當和珅勸他暫緩歸取時,乾隆道:“今蒙天佑,甲子已周,初願正償,何敢再生奢望?皇子璉又幸早逝,惟皇十五子永琰克尚朕躬,朕已遵守家法,書名密緘,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明日朕宣布永琰為太子,命他嗣位。”
和珅跟隨乾隆數年,乾隆的心思他可說是拿捏的一清二楚。他知道只要乾隆在一日,自己就可作威作福一日。而且他還要把握這個時機向二帝同時示好,而且又要向新帝示威,於是,他派和碩禮親王永恩率王公內外文武大臣及蒙古王公等合詞奏請太上皇俯賢億兆人之心,久履天位。和珅希望藉此舉讓嘉慶知道:滿朝文武都是心系乾隆這個太上皇的,他嘉慶不過是個傀儡而已。同時,也討好乾隆:自己依然對他忠心耿耿,乾隆當然龍顏大悅,但還是假意推辭。
故禪位後,每遇軍國大事,乾隆事必親躬。
這時,和珅成了更重要的一枚棋子,普天之下只有他一人了解太上皇的心意。他成了連接太上皇和皇上的樞紐。和珅如何對付嘉慶就耐人尋味了,與對待所有人一樣,和珅也對嘉慶採取了兩面手法,一方面他拉攏、討好嘉慶,另一方面,又藐視、提防嘉慶。這一招要是用在其他大臣身上,當然沒什麼問題。和珅以前試用數次,也是屢試不爽。可是這次的對象卻是皇帝。雖然是一個無實權的皇帝。但和珅已經為自己的將來埋下了禍根,犯下了在朝為官大忌。
從知道乾隆欲嗣位嘉慶後,和珅急忙送上玉如意討好。又在其他方面討好嘉慶,但是,和珅終究還是乾隆的和珅。事事要為乾隆考慮,事事為自己考慮,嘉慶事實上是在他們的利益集團之外,是他與乾隆之間的“第三者”,乾隆不願大權旁落,和珅不願自己的財富、地位,皇上的寵愛一古腦消失,兩人無意中結成了利益集團,成了嘉慶的對立面,因為嘉慶一親政,他們的既得利益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傷害。所以,和珅在討好嘉慶的同時,又不得不對嘉慶提防,甚至藐視嘉慶,不把他放在眼裡,嘉慶算什麼,自己的一句話可以令他被廢。如此一來,和珅與嘉慶的積怨只會越來越深,一旦嘉慶親政,他欲除的第一人必然是和珅。
和珅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試探過幾次嘉慶後,認為嘉慶是“豎子、不足與謀也。”嘉慶不過是黃毛小兒。可是和珅忘了,嘉慶即使是黃毛小兒,也終究會茁壯成長的,最關鍵的是,嘉慶不是自己的黃毛小兒,只要一成長,他的地位當然難保了。”
但和珅不怕,他想憑皇家的權力,太上皇的勢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希望憑藉太上皇的權力撈取的皇上更大的權力,待到皇上親政的那一天,自己畢竟手擁可以要挾皇上的軍政大權。
上天似乎也在垂憐和珅,此時他的心腹大患,大將軍福康安在征苗時身染重疾而死。於是,他指使福康安的弟弟福長安向太上皇奏曰:“國不可一日無君,軍不可一日無帥,請聖上讓和琳掛帥。”
嘉慶元年五日,太上皇、皇上在熱河避暑山莊拜和琳為大將軍,接福康安之職,留在湘黔,繼續征留。於是,七省的軍隊統由和琳指揮,至此,和珅兄弟一相一將,天下側目,太上皇之天下,實乃和珅之天下。
控制軍權之後,和珅把手伸向了政權,這次是和嘉慶皇帝爭奪選官權了,和珅自為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可以同察官吏,考察官吏乃是剷除異己,培植私黨的好機會,和珅要讓自己的黨羽滿天下,可惜吏部尚書卻是死對頭劉墉,劉墉同為大學士,自己也就沒法干涉劉墉對官吏的選擇,可是沒關係,自己沒辦法,太上皇自會有辦法的。於是他又參上一本:“太上皇,皇上,值此內祥盛典,皇上親政之際,正應肅整吏治,以彰太上皇,皇上的恩威,張國法、明綱紀,故考察文武官吏之事主為重要,奴才以為,此等重大事宜應悉歸,內閣與軍機處署理,吏部輔助參考,以杜絕循私舞弊。”這樣一來,別人肯定不會循私舞弊了,自己可就能完全控制官吏選拔了,嘉慶如何能不知道和珅的心思呢?他說:“依祖法,考察官吏由吏部考功司主持,大學士同察,朕以為吏部熟悉各級官吏、檔案明了,熟知官吏種種隱晦手段,吏部尚書劉墉又清正廉明,天下共知,必不循私舞弊,且有大學士同察,太上皇鑑察,朕以為此等事情依祖法仍交吏部,都察院處理為好。”這段話說得在情在理,和珅也挑不出任何毛病,可是嘉慶畢竟正是忘了太上皇,他觸動了太上皇最敏感的神經,太上皇最怕的就是嘉慶自作主張,為什麼他不用一句“請太上皇定奪”呢?
太上皇不溫不火地道:“此事交王公大臣、內閣軍機處再議。”
和珅馬上明白太上皇的意思,待嘉慶悻悻而走後,和珅道:“太上皇,皇上是要掌握重全選降調天下官吏之權,皇上表示恩於劉墉,如此,天上的官吏盡入皇上案前了。”乾隆受此刺激,豈會任由嘉慶掌權?遂頒旨調體仁閣大學士為工部尚書,福長安為吏部尚書。和珅趁機提拔紀昀為禮部尚書,正好在太上皇面前顯示自己的正直無私。
更明目張胆地把自己與堯舜相提並論。
而且,乾隆好大喜功,希望通過禪位來證明自己的英明神武,同時撈取名聲。因此,當和珅勸他暫緩歸取時,乾隆道:“今蒙天佑,甲子已周,初願正償,何敢再生奢望?皇子璉又幸早逝,惟皇十五子永琰克尚朕躬,朕已遵守家法,書名密緘,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明日朕宣布永琰為太子,命他嗣位。”
和珅跟隨乾隆數年,乾隆的心思他可說是拿捏的一清二楚。他知道只要乾隆在一日,自己就可作威作福一日。而且他還要把握這個時機向二帝同時示好,而且又要向新帝示威,於是,他派和碩禮親王永恩率王公內外文武大臣及蒙古王公等合詞奏請太上皇俯賢億兆人之心,久履天位。和珅希望藉此舉讓嘉慶知道:滿朝文武都是心系乾隆這個太上皇的,他嘉慶不過是個傀儡而已。同時,也討好乾隆:自己依然對他忠心耿耿,乾隆當然龍顏大悅,但還是假意推辭。
故禪位後,每遇軍國大事,乾隆事必親躬。
這時,和珅成了更重要的一枚棋子,普天之下只有他一人了解太上皇的心意。他成了連接太上皇和皇上的樞紐。和珅如何對付嘉慶就耐人尋味了,與對待所有人一樣,和珅也對嘉慶採取了兩面手法,一方面他拉攏、討好嘉慶,另一方面,又藐視、提防嘉慶。這一招要是用在其他大臣身上,當然沒什麼問題。和珅以前試用數次,也是屢試不爽。可是這次的對象卻是皇帝。雖然是一個無實權的皇帝。但和珅已經為自己的將來埋下了禍根,犯下了在朝為官大忌。
從知道乾隆欲嗣位嘉慶後,和珅急忙送上玉如意討好。又在其他方面討好嘉慶,但是,和珅終究還是乾隆的和珅。事事要為乾隆考慮,事事為自己考慮,嘉慶事實上是在他們的利益集團之外,是他與乾隆之間的“第三者”,乾隆不願大權旁落,和珅不願自己的財富、地位,皇上的寵愛一古腦消失,兩人無意中結成了利益集團,成了嘉慶的對立面,因為嘉慶一親政,他們的既得利益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傷害。所以,和珅在討好嘉慶的同時,又不得不對嘉慶提防,甚至藐視嘉慶,不把他放在眼裡,嘉慶算什麼,自己的一句話可以令他被廢。如此一來,和珅與嘉慶的積怨只會越來越深,一旦嘉慶親政,他欲除的第一人必然是和珅。
和珅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試探過幾次嘉慶後,認為嘉慶是“豎子、不足與謀也。”嘉慶不過是黃毛小兒。可是和珅忘了,嘉慶即使是黃毛小兒,也終究會茁壯成長的,最關鍵的是,嘉慶不是自己的黃毛小兒,只要一成長,他的地位當然難保了。”
但和珅不怕,他想憑皇家的權力,太上皇的勢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希望憑藉太上皇的權力撈取的皇上更大的權力,待到皇上親政的那一天,自己畢竟手擁可以要挾皇上的軍政大權。
上天似乎也在垂憐和珅,此時他的心腹大患,大將軍福康安在征苗時身染重疾而死。於是,他指使福康安的弟弟福長安向太上皇奏曰:“國不可一日無君,軍不可一日無帥,請聖上讓和琳掛帥。”
嘉慶元年五日,太上皇、皇上在熱河避暑山莊拜和琳為大將軍,接福康安之職,留在湘黔,繼續征留。於是,七省的軍隊統由和琳指揮,至此,和珅兄弟一相一將,天下側目,太上皇之天下,實乃和珅之天下。
控制軍權之後,和珅把手伸向了政權,這次是和嘉慶皇帝爭奪選官權了,和珅自為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可以同察官吏,考察官吏乃是剷除異己,培植私黨的好機會,和珅要讓自己的黨羽滿天下,可惜吏部尚書卻是死對頭劉墉,劉墉同為大學士,自己也就沒法干涉劉墉對官吏的選擇,可是沒關係,自己沒辦法,太上皇自會有辦法的。於是他又參上一本:“太上皇,皇上,值此內祥盛典,皇上親政之際,正應肅整吏治,以彰太上皇,皇上的恩威,張國法、明綱紀,故考察文武官吏之事主為重要,奴才以為,此等重大事宜應悉歸,內閣與軍機處署理,吏部輔助參考,以杜絕循私舞弊。”這樣一來,別人肯定不會循私舞弊了,自己可就能完全控制官吏選拔了,嘉慶如何能不知道和珅的心思呢?他說:“依祖法,考察官吏由吏部考功司主持,大學士同察,朕以為吏部熟悉各級官吏、檔案明了,熟知官吏種種隱晦手段,吏部尚書劉墉又清正廉明,天下共知,必不循私舞弊,且有大學士同察,太上皇鑑察,朕以為此等事情依祖法仍交吏部,都察院處理為好。”這段話說得在情在理,和珅也挑不出任何毛病,可是嘉慶畢竟正是忘了太上皇,他觸動了太上皇最敏感的神經,太上皇最怕的就是嘉慶自作主張,為什麼他不用一句“請太上皇定奪”呢?
太上皇不溫不火地道:“此事交王公大臣、內閣軍機處再議。”
和珅馬上明白太上皇的意思,待嘉慶悻悻而走後,和珅道:“太上皇,皇上是要掌握重全選降調天下官吏之權,皇上表示恩於劉墉,如此,天上的官吏盡入皇上案前了。”乾隆受此刺激,豈會任由嘉慶掌權?遂頒旨調體仁閣大學士為工部尚書,福長安為吏部尚書。和珅趁機提拔紀昀為禮部尚書,正好在太上皇面前顯示自己的正直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