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麼一來和珅可就著急了,因為乾隆是他的靠山,他跟乾隆是一種共生的關係,如果少了乾隆的撐腰,新皇帝又不寵信他,那自己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就付之東流了。於是他力勸乾隆暫緩歸政,儘管和珅諛詞如潮,列舉了乾隆在位的種種好處,又大讚乾隆的英明神武,換作以往的話,肯定會百試百靈,可這次還是在乾隆那碰了軟釘子。精明的和珅乾隆可能有不為人知的原因,於是馬上很自然地轉變風向,他想在乾隆與新皇帝——永琰(即後來的嘉慶)兩人之間找一個最佳結合點,既能討好乾隆,又能得到新皇帝的寵愛,讓自己成為“兩朝股肱之臣”。乾隆的寵愛是沒有問題了,但是如何向永琰表達自己的心意呢?

  和珅選擇了送玉如意給永琰,對永琰進行了試探,永琰當然知道自己的尷尬境地,即使自己是太子;但廢立還不是父王的一句話?即使做了皇帝,有乾隆這個實權派的太上皇在,自己還必須俯首貼耳,所以,永琰為了穩住和珅,對和珅一味恭維,解除其思想的警惕。精明的和珅在黃毛小兒面前栽了跟頭,心中還洋洋自得:“此等孺子必可玩於股掌之上。”事實上,和珅送玉如意本身就犯了大清律例,自康熙諸皇子競植私黨,釀成數起獄案後,清制:皇子不許與諸大臣有任何往來,皇子不得擅離宮中。和珅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其用心永琰如何會不知呢?僅憑此事就放棄了對永琰的戒心,平日機敏的和珅的智慧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正是因為對永琰放棄了戒心這一招之差,埋下了以後覆滅的禍根,和珅卻蒙在鼓裡,以為新皇帝已簡單地被自己搞掂了,渾不知,此時的他正應了一句古話“豬羊前往屠宰家,一步一步尋死來。”

  比起獻玉如意來說,誣陷洪亮吉則顯得更愚蠢了。乾隆五十九年至嘉慶二年,連續三年應試會試。今科會試主考官居然是竇光鼐而非和珅,副主考是咸安官官學的正總裁洪亮吉。和珅本以為主考官鐵定非己莫屬而收取大量賄賂,這下出乎自己預料,主考官被別人頂替了,只好去找洪亮吉當突破口子,希望能收買洪亮吉,為自己服務,但仔細一調查,發現洪亮吉居然是自己政敵王傑的幕僚,而且,洪亮吉已寫了很多譏諷時政的詩,什麼“

  早聞內禪光唐宋,欣喜元年值丙辰。

  全楚正欣秋再稔,史官應奏日重始。

  堯階走在迫陪到,尚愧西清信從臣。”

  競敢譏諷天子的禪位!這還了得!生氣之中,和珅靈機一動,倘若向聖上奏一本洪亮吉,說不定可以扳倒竇光鼐,自己又能如願當上主考官。於是,他在早朝時參奏“奴才見一詩集,其中詩作多有誣我官府,影射攻擊我大清之意……”並念洪亮吉的詩

  “六五雖畢閭左空,男行築城女入宮;

  長城東西萬餘里,永巷迢迢亦無休。

  宮中永巷也長城,內外結成怨苦聲;

  入宮詎識君王面,三十六年曾不見。

  ……”

  乾隆皇帝才高八斗。明明是寫秦始皇的他怎麼看不出來呢?剛好王傑也在,他對洪亮吉的詩很熟悉,當然也知道和珅誣陷洪亮吉的意圖。他知道洪亮吉曾寫過一首《萬壽樂歌》,他從和珅手中搶過詩集,呈給乾隆。《萬壽樂歌》寫道:“免錢糧、免漕糧,四次兩次春滕黃。今年詔下龍恩厚,普免正供由萬壽。三分減一,十減三。前史盛事何庸談,大農錢栗雖頻散。耕九餘三和八、八儲糧,戶部銀仞八千萬。”乾隆一看,這不是在歌頌自己嗎?再往下看,更是在歌頌自己勤於政事:“夜未央,乾清宮中燭蠟煌。日將出,勤政殿前傳警蹕,機廷文閣三兩賢,日或一再瞻天顏。萬機當晝皆周遍,七品宰官多引見。”下面又有“四部書,帙萬萬……”贊自己的文治,“貢及犀兕兼猞獠……”贊自己的武功。此時乾隆龍顏大悅,哪會再對洪亮吉說什麼?相反,當著群臣的面責備了和珅一頓。不僅如此,身在早朝的永琰(此時已改名禺琰)心道:和珅不是明明衝著自己來嗎?洪亮吉是自己親點的副主考,今誣陷洪亮吉,不也就是責我失察,用人不明嗎?”心裡更加對和珅懷恨在心,和珅這次又倒霉了,也真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左右都不討好。

  雖然如此,和珅對嘉慶還是有所提防,雖然嘉慶表面上唯唯諾諾,依附於太上皇,但心中真是如此嗎?和珅不敢肯定,他打算試探試探,如何試探呢?

  古語有云“詩言志”,“言為心聲。”只要派人收集齊嘉慶的詩集,不難從他字裡行間讀懂他的心思,如果他真有“反意”的話,到時,不難借太上皇之手廢掉這個皇帝。經過深思熟慮,和珅想出了三個方法:

  首先、派吳省蘭為嘉慶帝侍讀,以為嘉慶整理詩文稿件之名,行監視之實。

  其次、借太上皇乾隆的權力之手,剪除嘉慶的羽翼和心腹,放手培植自己的骨幹,提拔自己的骨幹,形成以自己為中心的一個權力網絡。

  再次、控制朱珪、王傑、董誥,控制並摒除一切接近嘉慶帝的人。盡最大限度地孤立嘉慶。讓嘉慶孤掌難鳴。

  次日,和珅便奏請太上皇和皇上,開始著手實施自己的計劃,並且,又讓福長安隨時隨地監視嘉慶。嘉慶還沒意識到自己的一舉一動會被和珅安上莫須有的罪名,還去軍機處察看奏摺,福長安身為軍機大臣,急忙飛報和珅,和珅一向太上皇啟奏,嘉慶不但受到太上皇指責,更得到了一句“你若下詔,須奏朕知曉,不得擅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