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曾布引經據典一席話說的慷慨激昂,不僅西班所站的諸位武臣被其鼓舞得熱血沸騰。就連東班的不少文臣亦是紛紛點頭,切恨西賊。

  趙煦亦是被曾布的一番話說的豪情復起,不住地點頭表示讚賞,卻依舊按照慣例沒有開口。

  眾人情緒已經被點燃,而且趙煦的表情也足以說明了一切。蔡卞只得暗暗地搖頭,不過好在章惇擋在他前頭,什麼事都由章惇扛著。

  西北…莫非是為了…打壓呂惠卿!蔡卞的忽然明白了曾布的意圖。

  兩天時間裡,王詡沒怎麼看書,處理了和芒布部的生意買賣,原來之所以大理國能打出好鐵,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用焦煤煉鐵,焦煤燃燒所能釋放的溫度和熱量遠高於現在宋人使用的煤炭,王詡隨即安排工學院對燃料進行更換,繼續對火藥和鋼鐵進行研究。

  王詡安排了蒼芒即刻去江南,讓蘇槿兒和任遠安排和芒布部的生意往來,而王詡還從蒼芒那裡知道,大理國分部著大大小小的三十多個部族,不光如此,在大理和宋朝交界,還有許多蠻族,而蒼芒所在的芒布部正是位於宋朝梓州路和大理國的交界處,所以來往的難道也還不算太大。同時,王詡和帶著蘇槿兒一封書信,讓她著石勇跟著蒼芒一同前往,一則是押運貨物,二則是進一步打探西南諸部的情報。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王詡騎上高頭大馬和陳卯,冉清流一道朝著皇城而去,他的懷裡揣著趙佶寫給他的祝詞一首,讓他擔心的是趙瓔珞似乎還沒有放下。

  王詡一行順著御街而上,由於是四更天,所以路上除了參加殿試的今科進士外,街上基本難見行人。王詡三人在御街上的小販處吃了早點,便下了馬。一路步行朝著右掖門而去,紹聖四年的所有三百名進士齊聚右掖門,王詡一眼看去,皆是春風得意,自信滿滿朝氣蓬勃的臉,他此刻的心中,亦是充滿著希冀,不是為了自己的仕途,而是喜悅著北宋朝的未來有著這樣的一群,通過嚴苛的制度,選拔上來的滿腹經綸支持變法的人才。

  三百名進士隨著右掖門有序地在勾當御藥院的帶領下朝著紫宸殿而去。穿過大慶門,過了寬闊的廣場,進了宣佑門,就來到了紫宸殿。

  不同於禮部省試成千上萬的考生,能入殿試的就只有三百人,一個紫宸殿的偏殿綽綽有餘。

  考生們被帶到了各自的桌位上坐下,和在國子監的桌位差不多,右上角依舊是考生的籍貫、年甲、姓名等個人信息。而不同於國子監的是,這裡的桌椅全是嶄新的,至少不像國子監那般破舊。

  由於殿試只有一場一題,就是皇帝親自出的策論,所以題量並不大,但是難度卻是不小。在一眾殿試官的監督下,眾考生就坐,內簾官拿著密封的試卷一一地發給眾考生,考題就在試卷之上,而非是國子監里的那樣高高掛起。

  王詡小心翼翼地展開試卷一看,題目只有半句詩,卻正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詩:白日光天無不耀。僅此一句,別無其他。而由於新黨當政,是故王詡將歷史上的變革都仔細地在之前閱讀了一遍,這首詩他當然知道,而且也不會笨得直接去填上下半句,“江左一隅獨未照“交卷了事。

  從此題來看,王詡立時知道了趙煦的心理,當年北魏孝文帝稱帝之時,南朝依舊盤踞江南,是故拓跋宏有此一嘆。這也恰如其分地正映照了此時趙煦的心態,燕雲未復,西北不平。

  王詡提起筆,由內政開論,“元佑臣僚,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恩……”

  紫宸殿內,一眾考生埋頭急書,監考官們來來回回地巡視著,雖然過了禮部的省試皆授進士,即便是殿試考得不怎麼樣,也不會有什麼問題,所以沒有人冒險去作弊,但是形勢還是要走上一遭的。

  數個時辰之後,便開始有考生陸陸續續地交卷了,看來北宋的快交卷習慣依舊是影響著士子們。

  偌大的紫宸殿內,已經剩下不足十多人,而王詡的策論也寫到了最後的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之言廩實而武備修,然後教化行,而民信於我,不離叛也……愚謂以人情而言,則兵食足而後吾之信可以孚於民。以民德而言,則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為政者,當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棄也……

  僅僅一天的時間,殿試官中書侍郎李清臣和中書舍人葉濤等人就將三百份試卷批改審閱完成,殿試沒有省試那麼麻煩,三百分試卷由殿試官們在一天的時間內批改完成,定下前十名,而最終的三甲,則由殿試官呈報皇帝趙煦由他親自審定。

  殿試考完之後的一天時間裡,王詡分別去了報社、工學院和孔家,安排好了諸多事宜,並將所有的事務都全部交到了馬華手裡,而蒼芒也啟程帶著王詡的信去了江南。

  汴京城的所有事王詡都安排得妥當了,林靈素優哉游哉喜不自勝地過著自己的道士生活,朱勔依舊是貓在家裡,不肯出門,也不想見人。而礙於王詡目前已經是進士的身份,趙佶王詵以及蔡京都不能公然和王詡來往了,不過趙佶的信卻是越是越發地多起來,仿佛是要趕在王詡出京前,把話說完,但似乎兩人總也說不完,只是讓王詡憂慮的是趙佶的信中提到趙瓔珞的部分,總是含含糊糊支支吾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