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第七,“臨終口諭”說。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重。《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
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戌刻,上崩於寢宮。(《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三〇〇)
上述記載,有人認為是事後偽造的:
既然將繼位大事告訴七位兄弟和隆科多,為什麼不告訴當事人胤禛?況且,當時人寫的《皇清通志綱要》中,沒有記述七位皇子在病榻前聽到康熙帝遺命的事,反而在記載康熙死亡事前,寫些“時領侍內大臣六人”某某某,“大學士五人”某某某,其中都沒有隆科多的名字!可見這段記載是偽造的,所以認為雍正帝是篡位。
第八,“口授末命”說。很多人懷疑隆科多“口授末命”之事。胤禛在康熙帝病危當天,曾三次到暢春園清溪書屋病榻前,康熙帝說:“朕病勢日臻”,可見還沒有糊塗。但為什麼康熙帝沒有把指定他為繼承人的事直接當面告訴他?“口授末命”的人為什麼是隆科多一位大臣?其他大臣為什麼沒有在場?而隆科多後來又說出“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將至之時”的話?有學者認為:這足可以證明他確是“口授末命”的人。還有學者指出:“隆科多當時不是大學士、也不是領侍衛內大臣,官階只是九門提督、護軍統領,以他的地位而言,他不夠資格成為皇帝臨終時的唯一受命者。”康熙皇帝怎麼會在病重時不召集大臣王公們一起來聽他的“口授末命”呢?竟然只把傳位事悄悄地告訴隆科多一人呢?而且《皇清通志綱要》和《永憲錄》都不見記載。
第九,“死無對證”說。有七位皇子在暢春園皇帝病榻前聽到傳位口詔以及隆科多“口授末命”的事,是雍正帝登極以後第七年才由雍正帝下令寫在《大義覺迷錄》里。當時跟雍正帝爭鬥的重要敵對人物幾乎都已死亡,此時,雍正帝編造出康熙帝口授《傳位遺詔》的事,已是死無對證了。為什麼雍正帝不在即位時就公告天下呢?
第十,“殺人滅口”說。雍正帝的同父同母兄弟允回京奔喪,對雍正帝的態度相當不尋常,而雍正帝最後將他監禁,是不是“先帝欲將大統傳與允”的旁證?雍正帝其他敵對兄弟幾乎沒有一個得到善終的,這算不算是早年繼位之爭的“秋後算帳”?
這些問題在以前都認為是雍正奪嫡或篡位的證據。尤其是對雍正繼位在內外有擁立大功的隆科多與年羹堯的命運,頗為耐人尋味。
隆科多,滿洲鑲黃旗人,是皇親國戚中的特殊人物。他是康熙帝舅父佟國維的兒子,是康熙皇后佟佳氏的弟弟。康熙帝晚年任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康熙帝死時,惟有隆科多一人傳遺詔由雍親王繼位。康熙帝報喪,隆科多提督九門、衛戍京師。雍正帝繼位,隆科多說:“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將至之時。”隆科多雖受賜襲一等公、吏部尚書、加太保等,仍被定41款大罪,命在暢春園外建屋三間,永遠禁錮。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隆科多最初是皇長子允禔的支持者,後又投靠皇八子允禩,他同雍親王的關係並不密切。康熙帝死亡前夕,他權衡輕重,決定協助皇四子胤禛得位,可以獲得最多好處,結果也沒有得到好下場。
年羹堯,漢軍鑲白旗(《清史稿》作鑲黃旗)人,父遐齡官至湖廣總督,遐齡女事胤禛潛邸,後為雍正帝皇貴妃。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入翰林院。侍讀學士,任四川巡撫、定西將軍,在青藏有軍功。雍正帝繼位,委以重任,召撫遠大將軍胤禵還京師,命羹堯管理大將軍印務。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以年羹堯《賀疏》中有“夕惕朝乾”(應作“朝乾夕惕”)等因,命罷其將軍,盡削其官職。同年,定年羹堯92款大罪,令其獄中自裁,斬其子年富,餘子年15歲以上皆戍極邊。
隆科多以元舅之親,受顧命之重;年羹堯以貴妃之兄,獲多戰之功。他們二人的命運或者與他們“知進不知退,知顯不知隱”的恃寵而驕有關,但是不是雍正皇帝的“殺人滅口”呢?是不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條鐵則的再次重複呢?
總之,雍正帝繼位是一樁疑案,這個歷史的謎團至今也沒有完全解開。現代的學者對此主要有四種意見,下面一一加以分析:
第一,“雍正奪嫡”說。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實行嫡長制。在清太祖、太宗時,皇位繼承人採用滿洲貴族會議公推制。清世祖福臨首用遺命制,即在臨終前指定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就是康熙皇帝。康熙帝的皇位繼承,先是指定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繼而廢,廢而立,又再廢,所以康熙帝生前沒有立嫡。既然清朝沒有實行“嫡長制”、康熙帝生前也沒有公開立嫡,那麼,雍正帝何嫡之可奪?所以不能說雍正帝繼位是“奪嫡”。
寅刻,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戌刻,上崩於寢宮。(《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三〇〇)
上述記載,有人認為是事後偽造的:
既然將繼位大事告訴七位兄弟和隆科多,為什麼不告訴當事人胤禛?況且,當時人寫的《皇清通志綱要》中,沒有記述七位皇子在病榻前聽到康熙帝遺命的事,反而在記載康熙死亡事前,寫些“時領侍內大臣六人”某某某,“大學士五人”某某某,其中都沒有隆科多的名字!可見這段記載是偽造的,所以認為雍正帝是篡位。
第八,“口授末命”說。很多人懷疑隆科多“口授末命”之事。胤禛在康熙帝病危當天,曾三次到暢春園清溪書屋病榻前,康熙帝說:“朕病勢日臻”,可見還沒有糊塗。但為什麼康熙帝沒有把指定他為繼承人的事直接當面告訴他?“口授末命”的人為什麼是隆科多一位大臣?其他大臣為什麼沒有在場?而隆科多後來又說出“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將至之時”的話?有學者認為:這足可以證明他確是“口授末命”的人。還有學者指出:“隆科多當時不是大學士、也不是領侍衛內大臣,官階只是九門提督、護軍統領,以他的地位而言,他不夠資格成為皇帝臨終時的唯一受命者。”康熙皇帝怎麼會在病重時不召集大臣王公們一起來聽他的“口授末命”呢?竟然只把傳位事悄悄地告訴隆科多一人呢?而且《皇清通志綱要》和《永憲錄》都不見記載。
第九,“死無對證”說。有七位皇子在暢春園皇帝病榻前聽到傳位口詔以及隆科多“口授末命”的事,是雍正帝登極以後第七年才由雍正帝下令寫在《大義覺迷錄》里。當時跟雍正帝爭鬥的重要敵對人物幾乎都已死亡,此時,雍正帝編造出康熙帝口授《傳位遺詔》的事,已是死無對證了。為什麼雍正帝不在即位時就公告天下呢?
第十,“殺人滅口”說。雍正帝的同父同母兄弟允回京奔喪,對雍正帝的態度相當不尋常,而雍正帝最後將他監禁,是不是“先帝欲將大統傳與允”的旁證?雍正帝其他敵對兄弟幾乎沒有一個得到善終的,這算不算是早年繼位之爭的“秋後算帳”?
這些問題在以前都認為是雍正奪嫡或篡位的證據。尤其是對雍正繼位在內外有擁立大功的隆科多與年羹堯的命運,頗為耐人尋味。
隆科多,滿洲鑲黃旗人,是皇親國戚中的特殊人物。他是康熙帝舅父佟國維的兒子,是康熙皇后佟佳氏的弟弟。康熙帝晚年任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康熙帝死時,惟有隆科多一人傳遺詔由雍親王繼位。康熙帝報喪,隆科多提督九門、衛戍京師。雍正帝繼位,隆科多說:“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死期將至之時。”隆科多雖受賜襲一等公、吏部尚書、加太保等,仍被定41款大罪,命在暢春園外建屋三間,永遠禁錮。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死于禁所。隆科多最初是皇長子允禔的支持者,後又投靠皇八子允禩,他同雍親王的關係並不密切。康熙帝死亡前夕,他權衡輕重,決定協助皇四子胤禛得位,可以獲得最多好處,結果也沒有得到好下場。
年羹堯,漢軍鑲白旗(《清史稿》作鑲黃旗)人,父遐齡官至湖廣總督,遐齡女事胤禛潛邸,後為雍正帝皇貴妃。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入翰林院。侍讀學士,任四川巡撫、定西將軍,在青藏有軍功。雍正帝繼位,委以重任,召撫遠大將軍胤禵還京師,命羹堯管理大將軍印務。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以年羹堯《賀疏》中有“夕惕朝乾”(應作“朝乾夕惕”)等因,命罷其將軍,盡削其官職。同年,定年羹堯92款大罪,令其獄中自裁,斬其子年富,餘子年15歲以上皆戍極邊。
隆科多以元舅之親,受顧命之重;年羹堯以貴妃之兄,獲多戰之功。他們二人的命運或者與他們“知進不知退,知顯不知隱”的恃寵而驕有關,但是不是雍正皇帝的“殺人滅口”呢?是不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條鐵則的再次重複呢?
總之,雍正帝繼位是一樁疑案,這個歷史的謎團至今也沒有完全解開。現代的學者對此主要有四種意見,下面一一加以分析:
第一,“雍正奪嫡”說。清朝的皇位繼承,沒有實行嫡長制。在清太祖、太宗時,皇位繼承人採用滿洲貴族會議公推制。清世祖福臨首用遺命制,即在臨終前指定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就是康熙皇帝。康熙帝的皇位繼承,先是指定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繼而廢,廢而立,又再廢,所以康熙帝生前沒有立嫡。既然清朝沒有實行“嫡長制”、康熙帝生前也沒有公開立嫡,那麼,雍正帝何嫡之可奪?所以不能說雍正帝繼位是“奪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