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第三,推薦胤禩。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己關係密切的皇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長兄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
第四,製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允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面之事,而且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第五,鎮魘(yǎn)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帝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出身微賤,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並將其所屬包衣佐領及人口,均分給皇十四子胤禵及皇八子胤禩之子弘旺。同時又警惕以明珠為首另一支外戚實力的增長。
皇八子胤禩胤禩精明能幹,在朝中有威望,黨羽多,聲勢大。胤礽被廢後,胤禩很有希望當皇太子。但康熙帝從相面等事發現他有野心,“黨羽早相要結”,對張明德等謀刺皇太子事知情不舉;又發現胤禩署內務府總管事時,到處拉攏,妄圖虛名,將皇帝所賜恩澤、功勞歸於自己。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痛斥胤禩道:“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允礽。今其事敗露,即鎖系,交議政處審理。”胤禟告訴皇十四弟胤禵,胤禵進入,營救胤禩。康熙帝大怒,拔出佩刀,將誅胤禵。善良敦厚的皇五子胤祺上前,跪抱勸止,康熙帝憤怒少解。這件事情鬧得宮廷烏煙瘴氣(《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同年十一月,復允禩為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召滿漢文武大臣齊集暢春園,令從諸皇子(皇長子除外)中舉奏一位堪任皇太子之人,說:“眾議誰屬,朕即從之。”康熙帝的意思是復立皇太子。令諸臣推舉皇太子之前,康熙帝曾找李光地,詢問廢皇太子病“如何醫治,方可痊好”?試圖啟發臣下,復立胤礽。很明顯,胤礽的病由廢皇太子而引起,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對症下藥,只有復立。李答:“徐徐調治,天下之福。”李光地為少惹是非,未向任何人透露此事,以致推舉時,諸臣將胤禩推舉出來。這次推舉過程是:“集議日,馬齊先至,張玉書後入,問:‘眾意誰屬?’馬齊言眾有欲舉八阿哥者。俄,上命馬齊勿預議,馬齊避去。阿靈阿等書‘八’字密示諸臣,諸大臣遂以允禩名上,上不懌。”(《清史稿》卷二八七《馬齊傳》)時馬齊為大學士,阿靈阿為領侍衛內大臣兼理藩院尚書。康熙帝指出:皇八子未曾辦理過政事;近又罹罪,其母出身微賤,故不宜立為皇太子(《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康熙帝傳諭李光地,提醒說:“前召爾入內,曾有陳奏,今日何無一言?”這時諸臣才恍然大悟。
大家注意,這時的皇四子胤禛不露聲色,暗自韜晦,觀察窺測,等待時機。
康熙帝深惡皇子結黨,內外勾結,上下串聯,蓄謀大位。他說:“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
再立太子儲位空缺,諸子紛爭愈演愈烈,使康熙帝認識到有必要把這個缺位補上,以堵塞諸子爭儲之路。鑑於朝中保奏胤禩的勢力大、呼聲高,康熙帝考慮惟有用嫡長子抵制一途可行。後來他說:“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允礽放出。”(《清聖祖實錄》卷二六一)所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日,以復立皇太子胤礽,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次日,分別將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晉封親王,七子胤祐、十一子胤晉封郡王,九子胤禟、十二子胤祹、十四子胤禵,俱封為貝子,胤禩在此前已復為貝勒。康熙帝試圖以此促進皇太子與諸皇子以及諸子之間的團結。
實際上,康熙帝重新認識到允礽的罪名原多不實。當初,他最懷疑胤礽企圖謀殺他,皇太子申訴說:“皇父若說我別樣的不是,事事都有,只弒逆的事,我實無此心。”康熙帝聽了,不但未斥責皇太子,反而認為說得對,令將胤礽項上的鎖鏈取下(《文獻叢編》第3輯,《胤禑胤禟》)。
本來,自廢皇太子後,康熙帝就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昏”,十八子胤祄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太皇太后,遠坐不言,顏色殊不樂,與平時不同;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見夢(《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十九日,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終於在十月二十三日病倒。當日回宮,立即召見胤礽,並將召見胤礽事諭告臣下,謂:“自此以後,不復再提往事。”(《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此後經常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胸中疏快一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帝召科爾沁達爾漢親王額駙班第、領侍衛內大臣、都統、護軍統領、滿大學士、尚書等入宮,親自向他們宣布:“皇太子前因魘魅,以至本性汩沒耳。因召至於左右,加意調治,今已痊矣。”命人將御筆朱書,當眾宣讀。諭旨內容為:
第四,製造輿論。胤禔利用張明德相面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允禩,後必大貴。”康熙帝派人追查張明德相面之事,查出不僅有相面之事,而且有謀殺皇太子的企圖。
第五,鎮魘(yǎn)胤礽。皇三子胤祉向康熙帝揭發:皇長子與一個會巫術的人有來往。經查,發現胤禔用巫術鎮魘胤礽,陰謀暗害親兄弟,並有物證。其母惠妃出身微賤,向康熙帝奏稱胤禔不孝,請置正法。康熙帝不忍殺親生兒子,令革其王爵,終身幽禁,並將其所屬包衣佐領及人口,均分給皇十四子胤禵及皇八子胤禩之子弘旺。同時又警惕以明珠為首另一支外戚實力的增長。
皇八子胤禩胤禩精明能幹,在朝中有威望,黨羽多,聲勢大。胤礽被廢後,胤禩很有希望當皇太子。但康熙帝從相面等事發現他有野心,“黨羽早相要結”,對張明德等謀刺皇太子事知情不舉;又發現胤禩署內務府總管事時,到處拉攏,妄圖虛名,將皇帝所賜恩澤、功勞歸於自己。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痛斥胤禩道:“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允礽。今其事敗露,即鎖系,交議政處審理。”胤禟告訴皇十四弟胤禵,胤禵進入,營救胤禩。康熙帝大怒,拔出佩刀,將誅胤禵。善良敦厚的皇五子胤祺上前,跪抱勸止,康熙帝憤怒少解。這件事情鬧得宮廷烏煙瘴氣(《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同年十一月,復允禩為貝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召滿漢文武大臣齊集暢春園,令從諸皇子(皇長子除外)中舉奏一位堪任皇太子之人,說:“眾議誰屬,朕即從之。”康熙帝的意思是復立皇太子。令諸臣推舉皇太子之前,康熙帝曾找李光地,詢問廢皇太子病“如何醫治,方可痊好”?試圖啟發臣下,復立胤礽。很明顯,胤礽的病由廢皇太子而引起,所以“解鈴還須繫鈴人”,對症下藥,只有復立。李答:“徐徐調治,天下之福。”李光地為少惹是非,未向任何人透露此事,以致推舉時,諸臣將胤禩推舉出來。這次推舉過程是:“集議日,馬齊先至,張玉書後入,問:‘眾意誰屬?’馬齊言眾有欲舉八阿哥者。俄,上命馬齊勿預議,馬齊避去。阿靈阿等書‘八’字密示諸臣,諸大臣遂以允禩名上,上不懌。”(《清史稿》卷二八七《馬齊傳》)時馬齊為大學士,阿靈阿為領侍衛內大臣兼理藩院尚書。康熙帝指出:皇八子未曾辦理過政事;近又罹罪,其母出身微賤,故不宜立為皇太子(《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康熙帝傳諭李光地,提醒說:“前召爾入內,曾有陳奏,今日何無一言?”這時諸臣才恍然大悟。
大家注意,這時的皇四子胤禛不露聲色,暗自韜晦,觀察窺測,等待時機。
康熙帝深惡皇子結黨,內外勾結,上下串聯,蓄謀大位。他說:“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
再立太子儲位空缺,諸子紛爭愈演愈烈,使康熙帝認識到有必要把這個缺位補上,以堵塞諸子爭儲之路。鑑於朝中保奏胤禩的勢力大、呼聲高,康熙帝考慮惟有用嫡長子抵制一途可行。後來他說:“諸大臣保奏八阿哥,朕甚無奈,將不可冊立之允礽放出。”(《清聖祖實錄》卷二六一)所以,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初九日,以復立皇太子胤礽,遣官告祭天地、宗廟、社稷。次日,分別將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晉封親王,七子胤祐、十一子胤晉封郡王,九子胤禟、十二子胤祹、十四子胤禵,俱封為貝子,胤禩在此前已復為貝勒。康熙帝試圖以此促進皇太子與諸皇子以及諸子之間的團結。
實際上,康熙帝重新認識到允礽的罪名原多不實。當初,他最懷疑胤礽企圖謀殺他,皇太子申訴說:“皇父若說我別樣的不是,事事都有,只弒逆的事,我實無此心。”康熙帝聽了,不但未斥責皇太子,反而認為說得對,令將胤礽項上的鎖鏈取下(《文獻叢編》第3輯,《胤禑胤禟》)。
本來,自廢皇太子後,康熙帝就痛惜不已,無日不流涕,寢食不寧。他回想拘禁胤礽那天,“天色忽昏”,十八子胤祄病死;進京前一日,大風旋繞駕前;夜間夢見已故祖母太皇太后,遠坐不言,顏色殊不樂,與平時不同;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見夢(《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十九日,去南苑行圍,憶昔皇太子及諸阿哥隨行之時,不禁傷懷。終於在十月二十三日病倒。當日回宮,立即召見胤礽,並將召見胤礽事諭告臣下,謂:“自此以後,不復再提往事。”(《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五)此後經常召見胤礽,每“召見一次,胸中疏快一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十五日,康熙帝召科爾沁達爾漢親王額駙班第、領侍衛內大臣、都統、護軍統領、滿大學士、尚書等入宮,親自向他們宣布:“皇太子前因魘魅,以至本性汩沒耳。因召至於左右,加意調治,今已痊矣。”命人將御筆朱書,當眾宣讀。諭旨內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