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第二件事。康熙帝巡幸途中,剛滿7歲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帝十分焦慮,皇太子卻無動於衷。康熙帝一方面疼愛年幼的皇十八子,一方面又回想起十多年來一直耿耿於懷的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烏蘭布通之戰前夕,康熙帝出塞,途中生病,令皇太子與皇三子馳驛前迎。胤礽到行宮給皇父請安,看到天顏消瘦,竟沒有憂戚之意,也沒有良言寬慰。康熙帝認為這位皇太子“絕無忠愛君父之念”,讓他先回北京(《清聖祖實錄》卷一四七)。當時只有16歲的胤礽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皇父的不滿,但是康熙帝認為這說明皇太子不孝,不堪重用。後來康熙帝在廢皇太子時說已包容了20年,就是把這件事作為起點的,可見此事給康熙帝留下多麼深的印象。當年君父生病,皇太子就不關心,現在幼弟生病,他還是這般冷漠。康熙帝氣憤地責備皇太子:“伊系親兄,毫無友愛之意。”但是皇太子不僅不接受批評,而且還“忿然發怒”(《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這件事使康熙帝覺得皇太子實在冷漠無情,缺乏仁義之心。
第三件事。在返京途中,康熙帝發現皇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便立即懷疑皇太子可能要“弒逆”。這件事也刺激康熙帝下決心立即廢掉皇太子。
初廢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返回途中,在布爾哈蘇台,召集諸王、大臣、侍衛、文武官員等至行宮前,垂淚宣布皇太子胤礽的罪狀:
第一,專擅威權,肆惡虐眾,將諸王、貝勒、大臣、官員恣行捶撻;
第二,窮奢極欲,吃穿所用,遠過皇帝,猶不以為足,恣取國帑,遣使邀截外藩入貢之人,將進御馬匹,任意攘取;
第三,對親兄弟,無情無義,有將諸皇子不遺噍類之勢;
第四,鳩聚黨羽,窺伺朕躬,起居動作,無不探聽,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竊視;
第五,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胤礽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
羅列罪狀之後,康熙帝說:不能讓這不孝不仁的人為君。
康熙帝“且諭且泣,至於仆地”。諭畢,命將胤礽即行拘執(《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
同日,康熙帝為了打擊皇太子集團的勢力,下令將索額圖的兩個兒子格爾芬、阿爾吉善及胤礽左右二格、蘇爾特、哈什太、薩爾邦阿等人“立行正法”。
就在同一天,皇十八子胤祄死。這對康熙帝來說,真是禍不單行,感情上受到沉重的打擊。康熙帝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廢斥皇太子。但廢斥之後,又很難過,憤恨、失望、惋惜、憐愛,複雜的心情,交織在一起,一連六日“未嘗安寢”,對諸臣談起此事,“涕泣不已”(《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
九月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命在皇帝養馬的上駟院旁設氈帷,給胤礽居住。又命皇四子胤禛與皇長子胤禔共同看守。當天,康熙帝召集諸王、貝勒等副都統以上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官員等於午門內,宣諭拘執皇太子胤礽之事。康熙帝親撰告祭文,於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將廢皇太子幽禁咸安宮,二十四日,頒詔天下。
皇太子從康煕十四年(1675年)初立,至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初廢,長達33年之久。這時康熙帝55歲,皇太子35歲。為了培養皇太子,康熙帝可謂費盡苦心。廢皇太子一事使康熙帝悲憤疊加,格外痛心,心力交瘁。此時,康熙帝已經進入老年,而接班人卻變得渺茫。他哀求皇子們說:在同一時間裡發生皇十八子死和廢皇太子兩件事,心傷不已,你們仰體朕心不要再生事了。然而康熙帝的兒子太多,他在位時間又長,“夜長夢多”,皇子們早已形成了幾個利益攸關的政治集團。他們之間的爭鬥,不是爭奪房子、銀子、珠寶和土地,而是皇位。巨大的誘惑,使這種爭奪由表及里,由隱到顯,由緩到急,由溫到烈,勢不能止。康熙帝廢掉皇太子的舉動不僅沒有制止這種爭奪,反而讓一些皇子仿佛看到了希望,因而儲位之爭更為激烈。
三、太子二立與太子二廢
胤礽被廢,皇太子位空缺,諸皇子立即為爭奪儲位而積極活動。
皇長子胤禔他的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舅父,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為了爭奪儲位,他可謂煞費苦心:
第一,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
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宣布拘執胤礽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允禔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
第二,請殺允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聽了,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若是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
第三件事。在返京途中,康熙帝發現皇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帳篷,從縫隙向裡面窺視,便立即懷疑皇太子可能要“弒逆”。這件事也刺激康熙帝下決心立即廢掉皇太子。
初廢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康熙帝在巡視塞外返回途中,在布爾哈蘇台,召集諸王、大臣、侍衛、文武官員等至行宮前,垂淚宣布皇太子胤礽的罪狀:
第一,專擅威權,肆惡虐眾,將諸王、貝勒、大臣、官員恣行捶撻;
第二,窮奢極欲,吃穿所用,遠過皇帝,猶不以為足,恣取國帑,遣使邀截外藩入貢之人,將進御馬匹,任意攘取;
第三,對親兄弟,無情無義,有將諸皇子不遺噍類之勢;
第四,鳩聚黨羽,窺伺朕躬,起居動作,無不探聽,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竊視;
第五,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胤礽欲為索額圖復仇,結成黨羽。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
羅列罪狀之後,康熙帝說:不能讓這不孝不仁的人為君。
康熙帝“且諭且泣,至於仆地”。諭畢,命將胤礽即行拘執(《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
同日,康熙帝為了打擊皇太子集團的勢力,下令將索額圖的兩個兒子格爾芬、阿爾吉善及胤礽左右二格、蘇爾特、哈什太、薩爾邦阿等人“立行正法”。
就在同一天,皇十八子胤祄死。這對康熙帝來說,真是禍不單行,感情上受到沉重的打擊。康熙帝為了政治上的需要,不得不廢斥皇太子。但廢斥之後,又很難過,憤恨、失望、惋惜、憐愛,複雜的心情,交織在一起,一連六日“未嘗安寢”,對諸臣談起此事,“涕泣不已”(《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
九月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命在皇帝養馬的上駟院旁設氈帷,給胤礽居住。又命皇四子胤禛與皇長子胤禔共同看守。當天,康熙帝召集諸王、貝勒等副都統以上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官員等於午門內,宣諭拘執皇太子胤礽之事。康熙帝親撰告祭文,於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廟、社稷。將廢皇太子幽禁咸安宮,二十四日,頒詔天下。
皇太子從康煕十四年(1675年)初立,至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初廢,長達33年之久。這時康熙帝55歲,皇太子35歲。為了培養皇太子,康熙帝可謂費盡苦心。廢皇太子一事使康熙帝悲憤疊加,格外痛心,心力交瘁。此時,康熙帝已經進入老年,而接班人卻變得渺茫。他哀求皇子們說:在同一時間裡發生皇十八子死和廢皇太子兩件事,心傷不已,你們仰體朕心不要再生事了。然而康熙帝的兒子太多,他在位時間又長,“夜長夢多”,皇子們早已形成了幾個利益攸關的政治集團。他們之間的爭鬥,不是爭奪房子、銀子、珠寶和土地,而是皇位。巨大的誘惑,使這種爭奪由表及里,由隱到顯,由緩到急,由溫到烈,勢不能止。康熙帝廢掉皇太子的舉動不僅沒有制止這種爭奪,反而讓一些皇子仿佛看到了希望,因而儲位之爭更為激烈。
三、太子二立與太子二廢
胤礽被廢,皇太子位空缺,諸皇子立即為爭奪儲位而積極活動。
皇長子胤禔他的有利條件是:一則居長,二則原大學士明珠是其舅父,三則得到皇父的寵愛。為了爭奪儲位,他可謂煞費苦心:
第一,爭取立長。他錯誤地估計形勢,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勢必立長。
但康熙帝對他的野心已有所察覺。康煕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日,宣布拘執胤礽同時,即明確宣諭:“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護朕躬,並無欲立允禔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頑,豈可立為皇太子?”(《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
第二,請殺允礽。胤禔利令智昏,竟奏請殺掉胤礽,說:“今欲誅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帝聽了,非常驚異,意識到胤禔與胤禩結黨謀儲位,竟欲殺害胤礽,若是得逞,後果嚴重。康熙帝一再批評胤禔,指出其殺弟之念:不諳君臣大義,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國法,皆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