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二、太子一立與太子一廢
首立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只有22歲的康熙帝親臨太和殿,參照漢族的“嫡長制”,冊立剛滿周歲的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清聖祖實錄》卷五八)。設立詹事府滿、漢詹事。詹事府是一個中央機關,主官為詹事,滿、漢各一人,正三品(相當於副部級),本是皇帝的文學侍從、日講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後,詹事湯斌等為皇太子老師、上書房師傅。
太子教育康熙帝特別關心皇太子的成長,比對眾皇子的教育傾注了更多的心血。太子幼小時候,康熙帝就開始親自為他授課:“上在宮中親為東宮講授‘四書’、‘五經’,每日御門聽政之前,必令將前一日所授書背誦、復講一過,務精熟貫通乃已。”(章乃煒、王藹人編纂《清宮述聞》)太子稍長,康熙帝向他傳授治國之道,教導皇太子以祖宗為楷模,守成基業;又傳授經史,借鑑歷史經驗,體察人心向背,並帶他外出視察。
皇太子6歲拜師入學,先後有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等名儒任皇太子的老師。皇太子13歲時,康熙帝仿照明朝教育東宮的做法,正式讓皇太子出閣讀書,多次在文華殿為滿、漢大臣講解儒家經典。
皇太子天資聰穎,學業進步很快。史載:皇太子“通滿、漢文字,嫻騎射,從上行幸,賡詠斐然”(《清史稿》卷二二〇《允礽傳》)。而且身體健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非常喜愛。
委以重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先後有十多個月的時間不在京城,他命22歲的皇太子胤礽坐鎮京師處理朝政:“代行郊祀禮;各部院奏章,聽皇太子處理;事重要,諸大臣議定,啟皇太子。”(《清聖祖實錄》卷一七一)由於皇太子恪盡職守,“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康熙帝也很滿意,他給皇太子的硃批說:“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盡孝以事父,凡事皆誠懇惇切,朕亦願爾年齡遐遠,子孫亦若爾之如此盡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爾諸事謹慎,故書此以寄。”(《宮中檔康熙朝奏摺》第八輯《滿文諭折》)這個時期,皇太子已經進入青年時期,康熙帝開始在實踐中鍛鍊他,對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
這時,康熙帝自己進入中年,皇子們逐漸長大成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別冊封成年諸皇子為郡王、貝勒,其中:封皇長子胤禔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羅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為多羅貝勒。受封諸子參與國家政務,並分撥佐領,各有屬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對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對皇太子是又一次考驗。同時,諸年長皇子有權有勢以後,加劇了與皇太子的矛盾,諸皇子及其黨羽的共同打擊目標是皇太子及皇太子黨。於是,在皇帝與儲君、諸皇子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日益加劇。
索額圖黨康熙帝立胤礽為皇太子後,朝中就出現了擁護皇太子與反皇太子的兩大政治勢力。皇太子黨首腦人物索額圖,是康熙幼年首席輔政大臣索尼之子、孝誠仁皇后叔父、皇太子舅老爺、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曾經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擔任中俄議定邊界談判的中方首席代表,主張尼布楚、雅克薩兩地當歸清朝,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但是他後來陷入了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的旋渦。康熙四十二年(1703)五月,康熙帝以索額圖“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將其拘禁,不久死於幽所。康熙帝又命逮捕索額圖諸子,交其弟弟心裕、法保拘禁,並命:“若別生事端,心裕、法保當族誅!”大臣麻爾圖、額庫禮、溫代、邵甘、佟寶等,也以黨附索額圖之罪,被禁錮,“諸臣同祖子孫在部院者,皆奪官。江潢以家有索額圖私書,下刑部論死”(《清史稿》卷二六九《索額圖傳》)。就是說,只要與索額圖稍有牽連者,都受到株連。
對索額圖如此嚴懲的原因,直到五年以後廢皇太子時,康熙帝才作了明確解釋:“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到第二次廢皇太子時,康熙帝更明確說皇太子問題根子在索額圖:“驕縱之漸,實由於此。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清聖祖實錄》卷二五三)就是說索額圖之罪在於結皇太子黨,驕縱皇太子,圖謀篡奪皇位。所以康熙帝嚴懲索額圖,打擊並削弱外戚勢力,而給皇太子敲警鐘。
矛盾激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十一日,康熙帝巡幸塞外,命皇太子、皇長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皇十七子、皇十八子隨駕。在巡幸期間,發生了幾件事,促使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激化。
第一件事。反對皇太子的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報告了許多皇太子的不良表現。比如,說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還有截留蒙古貢品,放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凌普敲詐勒索屬下等。種種不仁的表現,都令康熙帝非常不滿。這些報告,有些是不實之辭,但是康熙帝深信不疑。最重要的是,他不僅為皇太子的暴行所氣惱,而且不滿皇太子的越位處事。他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三)
首立太子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十三日,只有22歲的康熙帝親臨太和殿,參照漢族的“嫡長制”,冊立剛滿周歲的嫡長子胤礽為皇太子,“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清聖祖實錄》卷五八)。設立詹事府滿、漢詹事。詹事府是一個中央機關,主官為詹事,滿、漢各一人,正三品(相當於副部級),本是皇帝的文學侍從、日講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後,詹事湯斌等為皇太子老師、上書房師傅。
太子教育康熙帝特別關心皇太子的成長,比對眾皇子的教育傾注了更多的心血。太子幼小時候,康熙帝就開始親自為他授課:“上在宮中親為東宮講授‘四書’、‘五經’,每日御門聽政之前,必令將前一日所授書背誦、復講一過,務精熟貫通乃已。”(章乃煒、王藹人編纂《清宮述聞》)太子稍長,康熙帝向他傳授治國之道,教導皇太子以祖宗為楷模,守成基業;又傳授經史,借鑑歷史經驗,體察人心向背,並帶他外出視察。
皇太子6歲拜師入學,先後有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等名儒任皇太子的老師。皇太子13歲時,康熙帝仿照明朝教育東宮的做法,正式讓皇太子出閣讀書,多次在文華殿為滿、漢大臣講解儒家經典。
皇太子天資聰穎,學業進步很快。史載:皇太子“通滿、漢文字,嫻騎射,從上行幸,賡詠斐然”(《清史稿》卷二二〇《允礽傳》)。而且身體健壯,眉清目秀,一表人才,康熙帝非常喜愛。
委以重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先後有十多個月的時間不在京城,他命22歲的皇太子胤礽坐鎮京師處理朝政:“代行郊祀禮;各部院奏章,聽皇太子處理;事重要,諸大臣議定,啟皇太子。”(《清聖祖實錄》卷一七一)由於皇太子恪盡職守,“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康熙帝也很滿意,他給皇太子的硃批說:“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冀此豈易得乎?朕之福澤,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盡孝以事父,凡事皆誠懇惇切,朕亦願爾年齡遐遠,子孫亦若爾之如此盡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爾諸事謹慎,故書此以寄。”(《宮中檔康熙朝奏摺》第八輯《滿文諭折》)這個時期,皇太子已經進入青年時期,康熙帝開始在實踐中鍛鍊他,對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希望。
這時,康熙帝自己進入中年,皇子們逐漸長大成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帝分別冊封成年諸皇子為郡王、貝勒,其中:封皇長子胤禔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羅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俱為多羅貝勒。受封諸子參與國家政務,並分撥佐領,各有屬下之人。分封皇子,相對削弱了皇太子的力量,對皇太子是又一次考驗。同時,諸年長皇子有權有勢以後,加劇了與皇太子的矛盾,諸皇子及其黨羽的共同打擊目標是皇太子及皇太子黨。於是,在皇帝與儲君、諸皇子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錯綜複雜,日益加劇。
索額圖黨康熙帝立胤礽為皇太子後,朝中就出現了擁護皇太子與反皇太子的兩大政治勢力。皇太子黨首腦人物索額圖,是康熙幼年首席輔政大臣索尼之子、孝誠仁皇后叔父、皇太子舅老爺、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曾經是康熙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他擔任中俄議定邊界談判的中方首席代表,主張尼布楚、雅克薩兩地當歸清朝,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但是他後來陷入了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的旋渦。康熙四十二年(1703)五月,康熙帝以索額圖“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之罪,令宗人府將其拘禁,不久死於幽所。康熙帝又命逮捕索額圖諸子,交其弟弟心裕、法保拘禁,並命:“若別生事端,心裕、法保當族誅!”大臣麻爾圖、額庫禮、溫代、邵甘、佟寶等,也以黨附索額圖之罪,被禁錮,“諸臣同祖子孫在部院者,皆奪官。江潢以家有索額圖私書,下刑部論死”(《清史稿》卷二六九《索額圖傳》)。就是說,只要與索額圖稍有牽連者,都受到株連。
對索額圖如此嚴懲的原因,直到五年以後廢皇太子時,康熙帝才作了明確解釋:“從前索額圖助伊潛謀大事,朕悉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到第二次廢皇太子時,康熙帝更明確說皇太子問題根子在索額圖:“驕縱之漸,實由於此。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清聖祖實錄》卷二五三)就是說索額圖之罪在於結皇太子黨,驕縱皇太子,圖謀篡奪皇位。所以康熙帝嚴懲索額圖,打擊並削弱外戚勢力,而給皇太子敲警鐘。
矛盾激化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五月十一日,康熙帝巡幸塞外,命皇太子、皇長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五子、皇十六子、皇十七子、皇十八子隨駕。在巡幸期間,發生了幾件事,促使康熙帝與皇太子矛盾激化。
第一件事。反對皇太子的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報告了許多皇太子的不良表現。比如,說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以至兵丁“鮮不遭其荼毒”(《清聖祖實錄》卷二三四),還有截留蒙古貢品,放縱奶媽的丈夫、內務府總管凌普敲詐勒索屬下等。種種不仁的表現,都令康熙帝非常不滿。這些報告,有些是不實之辭,但是康熙帝深信不疑。最重要的是,他不僅為皇太子的暴行所氣惱,而且不滿皇太子的越位處事。他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清聖祖實錄》卷二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