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六,還有一條旁證。順治帝死後,在考慮他的繼位者時,孝莊太后最終選定了玄燁,理由之一是玄燁已經出過天花。可見順治帝因患天花而英年早逝,深深震動了他的母后以至朝廷。

  綜上,官方記載與私人記述,當時中國人與外國人,中央官員與出家和尚,都一致說順治帝死於天花。所以,我認為:順治帝不是出家了,而是病死了。

  相關推薦書目

  (1)孟森:《世祖出家事考實》,《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2006年

  (2)周遠廉:《順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增訂圖文本),中華書局,2006年

  (4)陳捷先:《順治寫真》,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5)閻崇年:《清朝皇帝列傳》,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第四講 康熙太子立廢

  一、康熙皇子與立儲原因

  康熙帝有35個兒子,其中排序的有24位。這裡先交代一下康熙帝皇子們的名字。

  皇子命名前九個皇子起名,主要是採納了太皇太后的意見,老大叫承瑞,老二叫承祜(hù),老三叫承慶,老四叫賽音察渾,老五叫保清,老六叫長華,老七叫保成,老八叫長生,老九叫萬黼。這種現象反映了滿漢文化的交融。康熙二十年(1681年)以後,康熙帝按“胤”字排行,為皇子命名。如原老五保清排序皇長子改名胤禔(zhī),原老七保成為皇太子改名胤礽(rénɡ)。雍正帝胤禛(zhēn)即位後,為避名諱,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諱“胤”字而改為“允”字排行。但是,皇十四弟“胤禎(zhěn)”的兩個字都改了,改名“允禵(tí)”。這樣,康熙帝的皇子們有的有兩個名字,有的有三個名字。

  康熙帝排序的24位皇子中,除去夭折4人、出繼1人,還有19人,康熙帝臨終前未滿16歲的有5人。所以,可以考慮皇位繼承的只有14人。他們是:

  皇長子胤禔(zhī)1672年生

  皇次子胤礽(rénɡ)1674年生

  皇三子胤祉(zhǐ)1677年生

  皇四子胤禛(zhēn)1678年生

  皇五子胤祺(qí)1679年生

  皇七子胤祐(yòu)1680年生

  皇八子胤禩(sì)1681年生

  皇九子胤禟(tánɡ)1683年生

  皇十子(礻我)(é)1683年生

  皇十二子胤祹(táo)1685年生

  皇十三子胤祥1686年生

  皇十四子胤禵(tí)1688年生

  皇十五子胤禑(wú)1693年生

  皇十七子胤禮1697年生

  立儲原因康熙帝在22歲時就立胤礽為皇太子,他為什麼在自己如此年輕的時候就急著確定皇儲呢?主要原因有五:

  第一,滿洲歷史教訓。康熙帝的曾祖父努爾哈赤、祖父皇太極臨死之前都沒有公開確定並宣布皇位繼承人,努爾哈赤死後由八旗旗主公推新汗,皇太極死後由實力較強的諸王、大臣議立新君。由此引起爭奪大位的事件,幾乎兵戎相見,使政權瀕於分裂的危險。

  第二,皇權旗權矛盾。皇權是指皇帝的權力,旗權是指八旗貴族的權力,二者有統一、也有矛盾。天命末、崇德末的皇位繼承,旗權占主導地位。順治朝由諸王、大臣議立新君的制度開始發生變化。順治帝24歲病逝前,想不遵祖制,以從兄弟為繼承人。但他的願望沒有實現。最後由順治帝與孝莊太后、諸王、大臣等商量,決定由皇三子玄燁來繼承皇位,四大臣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鰲拜(鑲黃旗)輔政,皇權與旗權取得了折衷。康熙帝立皇太子,為的是強化皇權,削弱旗權。

  第三,學習漢族經驗。康熙帝學習並接受漢族儒家經典,研究中國曆朝統治經驗,深悉預立儲君有利於皇權的連續性與穩固性,是鞏固清王朝統治的頭等政治大事。他開始接受歷代皇位繼承的經驗,特別是明朝皇位嫡長制(正妻長子)繼承皇位的歷史傳統。

  第四,平定叛亂所需。當時發生“三藩”之亂,偽托“朱三太子”蠱惑人心,以之為號召,煽動起叛亂,使康熙帝看到“太子”威力之大。他命殺掉吳三桂唯一的兒子、在北京做人質的額駙吳應熊,以喪其志,絕其望;同時,自己也立皇太子,以為身後預作準備,並有壯大聲勢、穩定人心、加強皇權、鞏固統治的作用。

  第五,還有特殊原因。皇太子胤礽的生母是皇后赫舍里氏,出身顯赫,她的爺爺索尼是輔政大臣、一等公,她的父親噶布喇是康熙朝的領侍衛內大臣,她的叔叔索額圖則官至大學士。赫舍芮氏12歲嫁給玄燁,兩人恩愛,但不幸在生育胤礽時因難產而死,年僅22歲。康熙帝與這位早逝的皇后感情很深。舉個例子: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五日,赫舍里氏去世後第三天,梓宮遷於紫禁城西,直到二十七日,康熙帝幾乎每天都去舉哀;後來他親自將梓宮送往昌平鞏華城,從六月到十二月,他去鞏華城34次,第二年又去了24次,第三年去了15次。有學者統計,從康熙十三年到十六年,他一共去了80次。這四年裡,每逢臘月二十九,他都去鞏華城陪伴亡靈。母因子死,子以母貴。康熙帝對這位嫡長子格外關愛,決定改變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皇位繼承制度,而實行皇位嫡長繼承制,預立胤礽為儲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