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一,所謂詩文證據。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云:“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惜哉善財洞,未得夸迎鑾”四句,有人說是指順治皇帝沒有歸天,而是“西行”到西天出家了。當時與後世有不少人認為,吳梅村在清朝中央做過官,他以見聞入詩,應該可以相信。
第二,康熙幸五台山。康熙一生先後3次東巡,6次南巡,3次西征,6次西巡,20次去避暑山莊,48次去木蘭圍場。在6次西巡中,5次“幸五台山”:
第一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甲申(十二日),“上幸五台山菩薩頂”,後登南台、東台、北台、中台、西台。丙申(二十四日)下五台山。
第二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己卯(十一日),“上奉太皇太后幸五台山”起行。十九日,康熙帝登上菩薩頂,太皇太后沒有登上菩薩頂。
第三次,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正月癸卯(二十七日),“上巡幸五台山”起行,二月癸丑(初九日)“上駐菩薩頂”。
第四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正月庚戌(二十八日),“上幸五台山”起行,二月辛酉(初九日)康熙帝駐蹕菩薩頂。
第五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二月丁酉(初二日),“上巡幸五台山”起行,戊申(十三日)康熙帝駐蹕五台縣射虎川地方,未登菩薩頂。(《清聖祖實錄》卷二四一)
以上史料說明:康熙帝在他父親死了22年之後才第一次到五台山,五次巡幸五台山中有一次沒有登上菩薩頂,太皇太后只去五台山一次且未上菩薩頂。這些從一個側面說明:康熙帝登五台並不是為了看望他的父親,否則何不早去,而要等到22年之後呢?至於太皇太后連菩薩頂也沒有登,顯然不是為了看出家的順治皇帝。
第三,所謂宮廷用具。康熙帝先後五次到五台山,為生活方便,也為減省當地費用,有些器具從皇宮帶去,所以會留下一些器物,這同順治帝出家沒有必然的聯繫。
由上述分析可見,順治帝出家的說法不足為信。實際上,他的確是患天花病死。有哪些證據呢?
第一,《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一日,順治帝沒有視朝,初二日“上不豫”,初四日“上大漸”,初七日“上崩於養心殿”。
第二,當事人的記載。曾為順治帝撰擬董鄂妃祭文的內閣官員張宸記載:“傳諭民間勿炒豆,勿燃燈,勿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十四日,焚大行御冠袍、器用、珍玩於宮門外。時百官哭臨未散,遙聞宮中哭聲,沸天而出,仰見皇太后黑素袍,御乾清門台基上,南面,扶石而立,哭極哀。諸宮娥數輩,俱白帕首、白衣從哭,百官亦跪哭。”(張宸《青琱集·雜記》)
第三,兩位高僧記載。《玉林國師年譜》記載:“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三,中使馬公二次奉旨至萬善殿云:‘聖躬少安。’師集眾展禮御賜金字《楞嚴經》,繞持大士名一千,為上保安。初四,李近侍言:‘聖躬不安之甚。’初七亥刻,駕崩。初八日,皇太后慈旨,請師率眾即刻入宮,大行皇帝前說法。……二月初二,奉旨到景山,為世祖安位。”玉林琇和尚親臨順治帝的大殯。
《敕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記載:辛丑(順治十八年)二月初三日,欽差內總督滿洲大人通議鑾儀正堂董定邦,奉世祖遺詔到圓照(指杭州圓照寺),召師進京舉火,即日設世祖升遐位。……四月十六日,溪森奉旨至京,表賀康熙皇帝。過了幾天,“詣世祖金棺前秉炬”火化。同書卷二又記:火化時,溪森在景山壽皇殿“秉炬,曰:‘釋迦涅槃,人天齊悟,先帝火化,更進一步。’顧左右曰:‘大眾會麼?壽皇殿前,官馬大路。’遂進炬”(卷六《佛事門記》)。順治帝臨終前說:“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禪理,須得秉炬法語……”按照他的遺願,順治帝死後被火化,由溪森和尚主持。溪森和尚在景山壽皇殿,親自為順治帝遺體秉炬火化。
第四,王熙自定年譜。順治帝病危時,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起草《遺詔》。《王熙自定年譜》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前往憫忠寺(今法源寺)觀看代他出家的替身吳良輔祝法為僧,回來後“聖躬少安”,就是順治帝突然病倒,病情嚴重。第二天,順治帝召王熙到養心殿,賜坐,賜茶。第三天,召入養心殿,“聖躬不安之甚”。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養心殿,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王熙在榻前書寫,然後退到乾清門下西圍屏內,根據順治帝的意思,撰寫《遺詔》,寫完一條,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至夜,聖駕賓天,泣血哀慟。《遺詔》到初七日傍晚撰寫修改完畢。當夜,順治帝就去世了。
第五,西洋人的記載。《湯若望傳》記載:“順治對於痘症有一種極大的恐懼,因為這在成人差不多也總是要傷命的。在宮中特為侍奉痘神娘娘,是另設有廟壇的。或許是因他對於這種病症的恐懼,而竟使他真正傳染上了這種病症。在這個消息傳出宮外之後,湯若望立即親赴宮中,流著眼淚,請求容許他覲見萬歲。……順治病倒三日之後,於一六六一年二月五日到六日之夜間崩駕,享壽還未滿二十三歲。”
第二,康熙幸五台山。康熙一生先後3次東巡,6次南巡,3次西征,6次西巡,20次去避暑山莊,48次去木蘭圍場。在6次西巡中,5次“幸五台山”:
第一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甲申(十二日),“上幸五台山菩薩頂”,後登南台、東台、北台、中台、西台。丙申(二十四日)下五台山。
第二次,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己卯(十一日),“上奉太皇太后幸五台山”起行。十九日,康熙帝登上菩薩頂,太皇太后沒有登上菩薩頂。
第三次,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正月癸卯(二十七日),“上巡幸五台山”起行,二月癸丑(初九日)“上駐菩薩頂”。
第四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正月庚戌(二十八日),“上幸五台山”起行,二月辛酉(初九日)康熙帝駐蹕菩薩頂。
第五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二月丁酉(初二日),“上巡幸五台山”起行,戊申(十三日)康熙帝駐蹕五台縣射虎川地方,未登菩薩頂。(《清聖祖實錄》卷二四一)
以上史料說明:康熙帝在他父親死了22年之後才第一次到五台山,五次巡幸五台山中有一次沒有登上菩薩頂,太皇太后只去五台山一次且未上菩薩頂。這些從一個側面說明:康熙帝登五台並不是為了看望他的父親,否則何不早去,而要等到22年之後呢?至於太皇太后連菩薩頂也沒有登,顯然不是為了看出家的順治皇帝。
第三,所謂宮廷用具。康熙帝先後五次到五台山,為生活方便,也為減省當地費用,有些器具從皇宮帶去,所以會留下一些器物,這同順治帝出家沒有必然的聯繫。
由上述分析可見,順治帝出家的說法不足為信。實際上,他的確是患天花病死。有哪些證據呢?
第一,《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一日,順治帝沒有視朝,初二日“上不豫”,初四日“上大漸”,初七日“上崩於養心殿”。
第二,當事人的記載。曾為順治帝撰擬董鄂妃祭文的內閣官員張宸記載:“傳諭民間勿炒豆,勿燃燈,勿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十四日,焚大行御冠袍、器用、珍玩於宮門外。時百官哭臨未散,遙聞宮中哭聲,沸天而出,仰見皇太后黑素袍,御乾清門台基上,南面,扶石而立,哭極哀。諸宮娥數輩,俱白帕首、白衣從哭,百官亦跪哭。”(張宸《青琱集·雜記》)
第三,兩位高僧記載。《玉林國師年譜》記載:“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三,中使馬公二次奉旨至萬善殿云:‘聖躬少安。’師集眾展禮御賜金字《楞嚴經》,繞持大士名一千,為上保安。初四,李近侍言:‘聖躬不安之甚。’初七亥刻,駕崩。初八日,皇太后慈旨,請師率眾即刻入宮,大行皇帝前說法。……二月初二,奉旨到景山,為世祖安位。”玉林琇和尚親臨順治帝的大殯。
《敕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記載:辛丑(順治十八年)二月初三日,欽差內總督滿洲大人通議鑾儀正堂董定邦,奉世祖遺詔到圓照(指杭州圓照寺),召師進京舉火,即日設世祖升遐位。……四月十六日,溪森奉旨至京,表賀康熙皇帝。過了幾天,“詣世祖金棺前秉炬”火化。同書卷二又記:火化時,溪森在景山壽皇殿“秉炬,曰:‘釋迦涅槃,人天齊悟,先帝火化,更進一步。’顧左右曰:‘大眾會麼?壽皇殿前,官馬大路。’遂進炬”(卷六《佛事門記》)。順治帝臨終前說:“祖制火浴,朕今留心禪理,須得秉炬法語……”按照他的遺願,順治帝死後被火化,由溪森和尚主持。溪森和尚在景山壽皇殿,親自為順治帝遺體秉炬火化。
第四,王熙自定年譜。順治帝病危時,翰林院掌院學士王熙起草《遺詔》。《王熙自定年譜》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日,順治帝前往憫忠寺(今法源寺)觀看代他出家的替身吳良輔祝法為僧,回來後“聖躬少安”,就是順治帝突然病倒,病情嚴重。第二天,順治帝召王熙到養心殿,賜坐,賜茶。第三天,召入養心殿,“聖躬不安之甚”。初六日子夜,又召王熙到養心殿,說:“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王熙在榻前書寫,然後退到乾清門下西圍屏內,根據順治帝的意思,撰寫《遺詔》,寫完一條,立即呈送。一天一夜,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至夜,聖駕賓天,泣血哀慟。《遺詔》到初七日傍晚撰寫修改完畢。當夜,順治帝就去世了。
第五,西洋人的記載。《湯若望傳》記載:“順治對於痘症有一種極大的恐懼,因為這在成人差不多也總是要傷命的。在宮中特為侍奉痘神娘娘,是另設有廟壇的。或許是因他對於這種病症的恐懼,而竟使他真正傳染上了這種病症。在這個消息傳出宮外之後,湯若望立即親赴宮中,流著眼淚,請求容許他覲見萬歲。……順治病倒三日之後,於一六六一年二月五日到六日之夜間崩駕,享壽還未滿二十三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