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木陳忞,廣東茶陽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幼年修行,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住持寧波天童寺。他編過《新蒲綠》詩文集,抒發不滿清朝統治的情緒,但後來投靠清廷。有人寫詩諷刺他說:“從今不哭新蒲綠,一任煤山花鳥愁。”木陳忞是比玉林琇伴帝更久、影響更大的名僧,也是一位政治和尚。順治十六年(1659年)九月應召入京,第二年五月南還。木陳忞在京8個月,受到順治帝尊崇,下榻於西苑萬善殿,被賜封“弘覺禪師”尊號。順治帝尊稱他為“老和尚”,以師禮事之,自視為弟子。一次順治帝對木陳忞說:朕想前身一定是僧人,所以一到佛寺,見僧家窗明几淨,就不願意再回到宮裡。要不是怕皇太后罣(ɡuà)念,那我就要出家了!可見木陳忞確有一套手法,使皇帝受他擺布。兩人除了參禪問佛以外,還道古論今,臧否人物,評議時政,話題廣泛,語意投機。他稱讚順治帝“夙世為八股時文、詩詞書法,以及小說《西廂記》、《紅拂記》等”,是和尚轉世來的。順治帝對木陳忞的書法非常讚賞,譽其楷書是“字畫圓勁,筆筆中鋒,不落書家時套”,贊他是“僧中右軍”。順治帝對他講過一些心裡話,如想出家、終宵失眠、身體瘦弱等。後來雍正皇帝不滿於木陳忞記事文字中有不少漏泄順治宮廷秘事,對其後世弟子加以打壓,致其衰落。他有《弘覺語錄》、《百城集》、《北游集》等傳世。
溪森,廣東博羅人,父黎紹爵曾任明朝刑部侍郎。溪森出家為僧後,作為玉林琇的大弟子,足足有一年半的時間在京說法,伴帝最久。溪森與順治帝相處時間最長,奏對默契,甚得帝寵,順治帝曾多次欲封他為禪師,溪森因師父玉林琇已獲此號,師徒不便同受封號,竭力奏辭。順治帝親筆大書“敕賜圓照禪寺”的匾額,命杭州織造恭懸於昔日溪森住持之浙江仁和縣龍溪庵,以示榮寵。
這些和尚宣揚的佛法理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順治帝治國的壓力,而真正讓他下決心放棄萬乘之尊皈依佛門的,還是董鄂妃的死。
董鄂妃之死,對順治帝的打擊是致命的。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22歲的董鄂妃因承受不住失去幼子之痛,在承乾宮病死。順治帝悲不欲生,“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順治帝輟朝五日,追諡董鄂妃為端敬皇后。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將宮中太監與宮女30人賜死,讓他們在陰間侍候端敬皇后董鄂氏。命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溪森和尚在景山壽椿殿主持董鄂後火化儀式,順治帝為董鄂氏收取靈骨(骨灰)。順治帝讓學士撰擬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後由張宸具稿,“皇上閱之,亦為墮淚”。以順治帝名義親制的《行狀》數千言,極盡才情,極致哀悼,歷數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慧品潔德。
順治帝失去董鄂妃後,萬念俱灰,決心遁入空門。有記載統計,從該年九月到十月兩個月中,順治帝曾先後訪問溪森的館舍38次,相訪論禪,徹夜交談,完全沉迷於佛的世界。最後命令溪森為他剃度,決心“披緇山林,孤身修道”,就是要放棄皇位,身披袈裟,孤身修道。溪森起初勸阻,順治帝不聽,最後只好幫順治帝剃光了頭髮。這一下皇太后著急了,火速叫人把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後大怒,下令叫徒弟們架起柴堆,要燒死溪森。順治帝無奈,只好答應蓄髮,溪森才得免一死。後來溪森臨終時作偈語說:“大清國里度天子,金鑾殿上說禪道!”就是說的他同順治帝的特殊關係。溪森死後,弟子為他編輯語錄,書名《敕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
這件事過去不久,順治帝又聽從玉林琇的建議,命選僧1500人,在阜成門外八里莊慈壽寺,從玉林琇受菩薩戒,並加封他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有一次順治帝和玉林琇在萬善殿見面,因為一個是光頭皇帝(新發尚未長出),另一個是光頭和尚,所以兩人相視而笑。順治帝問玉林琇:“朕思上古,惟釋迦如來舍王宮而成正覺,達摩亦舍國位而為禪祖,朕欲效之如何?”就是說,釋迦牟尼,捨去王子的豪華生活,29歲出家,經過苦行,在菩提樹下“成道”,成為佛教的始祖;達摩(菩提達摩),南天竺人,捨棄王位,面壁九年,為禪宗始祖。自己要效仿他們。玉林琇回答:“若以世法論,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聖母之心,下以樂萬民之業;若以出世法論,皇上宜永作國王帝主,外以護持諸佛正法之輪,內住一切大權菩薩智所住處。”就是勸阻順治帝不要出家為好。
這次談話兩個月後,宮內傳出順治帝駕崩的消息,皇家辦喪事,噩耗傳天下。
三、患痘而逝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順治帝駕崩,年僅24歲,實際壽命只有22歲11個月。正當青春年華的皇帝居然這麼快就去世了,所以他的死因引起人們的種種猜測。他去世前頻繁接觸僧人寺院,多次表示想出家的願望,所以人們猜測最多的,就是他是不是沒有死,而是出家了。
持順治帝出家說者,舉出三個證據:其一,文字之證——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其二,事實之證——康熙帝奉太皇太后屢幸五台,必有所為;其三,文物之證——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兩宮西狩,道經晉北,供御器具,地方無從措備,借自五台佛寺,宛然內廷器物,更相信寺中必為帝王所居。我在下面一一加以分析。
溪森,廣東博羅人,父黎紹爵曾任明朝刑部侍郎。溪森出家為僧後,作為玉林琇的大弟子,足足有一年半的時間在京說法,伴帝最久。溪森與順治帝相處時間最長,奏對默契,甚得帝寵,順治帝曾多次欲封他為禪師,溪森因師父玉林琇已獲此號,師徒不便同受封號,竭力奏辭。順治帝親筆大書“敕賜圓照禪寺”的匾額,命杭州織造恭懸於昔日溪森住持之浙江仁和縣龍溪庵,以示榮寵。
這些和尚宣揚的佛法理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順治帝治國的壓力,而真正讓他下決心放棄萬乘之尊皈依佛門的,還是董鄂妃的死。
董鄂妃之死,對順治帝的打擊是致命的。
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22歲的董鄂妃因承受不住失去幼子之痛,在承乾宮病死。順治帝悲不欲生,“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順治帝輟朝五日,追諡董鄂妃為端敬皇后。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大辦喪事。將宮中太監與宮女30人賜死,讓他們在陰間侍候端敬皇后董鄂氏。命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溪森和尚在景山壽椿殿主持董鄂後火化儀式,順治帝為董鄂氏收取靈骨(骨灰)。順治帝讓學士撰擬祭文,“再呈稿,再不允”。後由張宸具稿,“皇上閱之,亦為墮淚”。以順治帝名義親制的《行狀》數千言,極盡才情,極致哀悼,歷數董鄂氏的嘉言懿行,慧品潔德。
順治帝失去董鄂妃後,萬念俱灰,決心遁入空門。有記載統計,從該年九月到十月兩個月中,順治帝曾先後訪問溪森的館舍38次,相訪論禪,徹夜交談,完全沉迷於佛的世界。最後命令溪森為他剃度,決心“披緇山林,孤身修道”,就是要放棄皇位,身披袈裟,孤身修道。溪森起初勸阻,順治帝不聽,最後只好幫順治帝剃光了頭髮。這一下皇太后著急了,火速叫人把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召回京城。玉林琇到北京後大怒,下令叫徒弟們架起柴堆,要燒死溪森。順治帝無奈,只好答應蓄髮,溪森才得免一死。後來溪森臨終時作偈語說:“大清國里度天子,金鑾殿上說禪道!”就是說的他同順治帝的特殊關係。溪森死後,弟子為他編輯語錄,書名《敕賜圓照溪森禪師語錄》。
這件事過去不久,順治帝又聽從玉林琇的建議,命選僧1500人,在阜成門外八里莊慈壽寺,從玉林琇受菩薩戒,並加封他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有一次順治帝和玉林琇在萬善殿見面,因為一個是光頭皇帝(新發尚未長出),另一個是光頭和尚,所以兩人相視而笑。順治帝問玉林琇:“朕思上古,惟釋迦如來舍王宮而成正覺,達摩亦舍國位而為禪祖,朕欲效之如何?”就是說,釋迦牟尼,捨去王子的豪華生活,29歲出家,經過苦行,在菩提樹下“成道”,成為佛教的始祖;達摩(菩提達摩),南天竺人,捨棄王位,面壁九年,為禪宗始祖。自己要效仿他們。玉林琇回答:“若以世法論,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聖母之心,下以樂萬民之業;若以出世法論,皇上宜永作國王帝主,外以護持諸佛正法之輪,內住一切大權菩薩智所住處。”就是勸阻順治帝不要出家為好。
這次談話兩個月後,宮內傳出順治帝駕崩的消息,皇家辦喪事,噩耗傳天下。
三、患痘而逝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順治帝駕崩,年僅24歲,實際壽命只有22歲11個月。正當青春年華的皇帝居然這麼快就去世了,所以他的死因引起人們的種種猜測。他去世前頻繁接觸僧人寺院,多次表示想出家的願望,所以人們猜測最多的,就是他是不是沒有死,而是出家了。
持順治帝出家說者,舉出三個證據:其一,文字之證——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其二,事實之證——康熙帝奉太皇太后屢幸五台,必有所為;其三,文物之證——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兩宮西狩,道經晉北,供御器具,地方無從措備,借自五台佛寺,宛然內廷器物,更相信寺中必為帝王所居。我在下面一一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