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第二位是孝惠章皇后,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年14歲,聘為妃。六月,冊為皇后。她不久又受到順治帝的責斥。這位皇后能委屈圓通,又有太后呵護,才未被廢掉,至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死,享年77歲。
第三位是孝康章皇后(追封),姓佟佳氏,都統佟圖賴之女,是康熙皇帝的生母。順治十一年(1654年)生玄燁,年14歲。康熙二年(1663年)病死,年24歲,時康熙帝10歲。
第四位是孝獻章皇后(追封),董鄂氏,就是順治帝最寵愛的董鄂妃。《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孝獻皇后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
這位董鄂妃的身世,也是清宮的一樁疑案。她的身世有三說:有人說董鄂妃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也有人說,她曾經是福臨同父異母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清史稿·后妃傳》則說她姓棟鄂氏。
根據耶穌會士湯若望的回憶錄和陳垣先生的考證,她似乎就是福臨奪其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之愛。董鄂氏聰敏俊麗,明秀婉惠,誦經習書,善解人意,而博得順治帝的寵愛。兩人情意纏綿,火熱愛戀。但事被博穆博果爾發覺,董鄂氏遭到夫君的嚴斥。董鄂氏受了委屈,找順治帝哭訴。順治帝聞知後,狠狠地打了博穆博果爾一個耳光。博穆博果爾心情痛苦、憤怒,但事情發生於當今皇兄身上,是沒有地方講理的。於是,博穆博果爾只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是忍,二是死。博穆博果爾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初三日,或是憂憤致死,或是自殺而死。順治帝在其27日服滿後,乾脆將董鄂氏娶進承乾宮。
有幾件事可以說明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恩愛逾常。
一是晉升之速、典禮之隆。董鄂氏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即九月二十八日晉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歷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頒恩詔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歷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僅有的一次。
二是盡改舊習、專寵一人。據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記述,少年福臨“和一切滿洲人一個樣,而肉感肉慾的性癖尤其特別發達”,結婚之後,“人們仍聽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過失”。可見,福臨確實沾染了滿洲貴族子弟那種好色淫縱之習。可是奇蹟出現了,自從遇到董鄂妃後,少年天子變得專一起來。兩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謂“長信宮中,三千第一”、“昭陽殿裡,八百無雙”,真是六宮無色、專寵一身,董鄂妃受到專寵。
三是隆遇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順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七日,董鄂氏生下一位皇子。順治帝福臨非常高興。但事有不巧,小皇子出生3個月,未命名,便夭折。這件事對董鄂妃打擊實在太大了。自從她嫁給皇上,雖然受到寵愛,但是也受到其他后妃的嫉妒和不滿,特別是孝莊太后的不滿。她最大的期望就是生一位皇子,將來母以子貴,作為晚年的依靠。沒想到兒子還沒有來得及起名字就死了。順治帝也非常悲傷,為了安慰董鄂妃,追封這位早夭的兒子為和碩榮親王,並在薊州黃花山下修建“榮親王園寢”。墓碑刻:和碩榮親王,朕第一子也。本來是皇四子,卻被稱為第一子,說明這位皇子及其生母董鄂妃在順治帝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幾乎就在同時,順治帝在太監的精心安排下,同憨璞性聰和尚見面。憨璞性聰是第一位被順治帝召見的著名和尚。憨璞性聰,福建延平人,18歲為僧。順治十三年(1656年)五月住京師城南海會寺。十四年(1657年)初,順治帝駕幸南海子,途經海會寺,召見憨璞性聰,兩人相談甚歡。十月初四日,又召憨璞性聰進入大內,後在西苑(今中南海)萬善殿與憨璞性聰對話。順治帝問:“從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傳,日對萬機,不得閒暇,如今好學佛法,從誰而學?”憨璞性聰答:“皇上即是金輪王轉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種性,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學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憨璞性聰的巧言阿諛,讓順治帝覺得很歡心。憨璞還巴結順治帝身邊的太監。他有贈太監的詩10首,對太監歌頌備至。比如,《贈弗二曹居士》云:
玉柱擎天宰老臣,朝綱德政施仁民。
珠璣滿腹飽儒業,心意朗明通教乘。
昔日靈峰親囑咐,今時法社賴維屏。
毘耶不二默然旨,猶勝文殊多口生。(《憨璞性聰語錄》,轉引自《陳垣史學論著選》)
憨璞性聰是一位政治和尚。因為他會逢迎皇上,又廣交太監,所以受到順治帝的寵信,多次被召到宮裡,向皇帝講授佛法,並被賜以“明覺禪師”封號。在憨璞性聰的影響下,順治帝對佛教的信仰,愈學愈虔,愈修愈誠。
憨璞性聰還推薦了南方來的三位高僧——玉林琇、木陳忞、(ánɡ或yǎnɡ)溪森,他們對順治帝影響至深。
玉林琇(1614~1655年),江蘇人,俗姓楊,出身於名門巨族。他受父親影響,從小就虔誠奉佛,18歲時入磐山寺,23歲即就任浙江湖州報恩寺住持,道風嚴峻,聲名遠揚,與憨璞之師祖費隱通容是同輩。經憨璞性聰推薦,順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順治帝遣使宣詔玉林琇入京說法。玉林琇先是辭謝不應,以示遺民風骨,經順治帝三次邀請,直至十六年(1659年)正月才姍姍啟程,二月十五日入京見帝。玉林琇施展其奇特之才和高深禪理,機敏巧妙奏對,甚蒙順治帝推崇。順治帝屢至玉林琇館舍請教佛道,以禪門師長相待,並請他給自己起法名,說“要用丑些字樣”。玉林琇擬十餘字進覽,“世祖自擇痴字”,取法名“行痴”,法號“痴道人”。對玉林琇的弟子,順治帝“俱以法兄師兄為稱”。玉林琇稱讚順治帝是“佛心天子”。順治帝初賜玉林琇以“大覺禪師”稱號,不久晉“大覺普濟禪師”,後加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玉林琇於順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十六日出京,十七年(1660年)十月十五日應召再次至京,此時正是董鄂妃仙逝、順治帝萬念俱灰的時候,順治帝總有剃度出家的念頭。第二年二月十五日,玉林琇南還。據說玉林琇為人“陰鷙”,平常寡言多思,而野心極大,“陽為忘榮謝寵,而實陰行其沽名釣譽之術”。他晚年因弟子仗勢強占地產與鄰近民人爭訟,致使寺廟被焚毀。後玉林琇“終日危坐”而死。他著有《大覺普濟玉林國師語錄》(附年譜)等。
第三位是孝康章皇后(追封),姓佟佳氏,都統佟圖賴之女,是康熙皇帝的生母。順治十一年(1654年)生玄燁,年14歲。康熙二年(1663年)病死,年24歲,時康熙帝10歲。
第四位是孝獻章皇后(追封),董鄂氏,就是順治帝最寵愛的董鄂妃。《清史稿·后妃傳》記載:“孝獻皇后棟鄂氏,內大臣鄂碩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寵冠後宮。”順治帝對董鄂妃可謂是一見鍾情,至死不渝。
這位董鄂妃的身世,也是清宮的一樁疑案。她的身世有三說:有人說董鄂妃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也有人說,她曾經是福臨同父異母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清史稿·后妃傳》則說她姓棟鄂氏。
根據耶穌會士湯若望的回憶錄和陳垣先生的考證,她似乎就是福臨奪其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之愛。董鄂氏聰敏俊麗,明秀婉惠,誦經習書,善解人意,而博得順治帝的寵愛。兩人情意纏綿,火熱愛戀。但事被博穆博果爾發覺,董鄂氏遭到夫君的嚴斥。董鄂氏受了委屈,找順治帝哭訴。順治帝聞知後,狠狠地打了博穆博果爾一個耳光。博穆博果爾心情痛苦、憤怒,但事情發生於當今皇兄身上,是沒有地方講理的。於是,博穆博果爾只有兩條路可供選擇:一是忍,二是死。博穆博果爾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初三日,或是憂憤致死,或是自殺而死。順治帝在其27日服滿後,乾脆將董鄂氏娶進承乾宮。
有幾件事可以說明少年天子對董鄂妃的恩愛逾常。
一是晉升之速、典禮之隆。董鄂氏在順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冊為“賢妃”,僅一月有餘,即九月二十八日晉為“皇貴妃”,這樣的升遷速度,歷史上十分罕見。十二月初六日,順治帝還為董鄂妃舉行了十分隆重的冊妃典禮,並頒恩詔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歷史上,因為冊立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這是僅有的一次。
二是盡改舊習、專寵一人。據當時的傳教士湯若望記述,少年福臨“和一切滿洲人一個樣,而肉感肉慾的性癖尤其特別發達”,結婚之後,“人們仍聽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過失”。可見,福臨確實沾染了滿洲貴族子弟那種好色淫縱之習。可是奇蹟出現了,自從遇到董鄂妃後,少年天子變得專一起來。兩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謂“長信宮中,三千第一”、“昭陽殿裡,八百無雙”,真是六宮無色、專寵一身,董鄂妃受到專寵。
三是隆遇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順治十四年(1657年)十月初七日,董鄂氏生下一位皇子。順治帝福臨非常高興。但事有不巧,小皇子出生3個月,未命名,便夭折。這件事對董鄂妃打擊實在太大了。自從她嫁給皇上,雖然受到寵愛,但是也受到其他后妃的嫉妒和不滿,特別是孝莊太后的不滿。她最大的期望就是生一位皇子,將來母以子貴,作為晚年的依靠。沒想到兒子還沒有來得及起名字就死了。順治帝也非常悲傷,為了安慰董鄂妃,追封這位早夭的兒子為和碩榮親王,並在薊州黃花山下修建“榮親王園寢”。墓碑刻:和碩榮親王,朕第一子也。本來是皇四子,卻被稱為第一子,說明這位皇子及其生母董鄂妃在順治帝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幾乎就在同時,順治帝在太監的精心安排下,同憨璞性聰和尚見面。憨璞性聰是第一位被順治帝召見的著名和尚。憨璞性聰,福建延平人,18歲為僧。順治十三年(1656年)五月住京師城南海會寺。十四年(1657年)初,順治帝駕幸南海子,途經海會寺,召見憨璞性聰,兩人相談甚歡。十月初四日,又召憨璞性聰進入大內,後在西苑(今中南海)萬善殿與憨璞性聰對話。順治帝問:“從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傳,日對萬機,不得閒暇,如今好學佛法,從誰而學?”憨璞性聰答:“皇上即是金輪王轉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種性,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學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憨璞性聰的巧言阿諛,讓順治帝覺得很歡心。憨璞還巴結順治帝身邊的太監。他有贈太監的詩10首,對太監歌頌備至。比如,《贈弗二曹居士》云:
玉柱擎天宰老臣,朝綱德政施仁民。
珠璣滿腹飽儒業,心意朗明通教乘。
昔日靈峰親囑咐,今時法社賴維屏。
毘耶不二默然旨,猶勝文殊多口生。(《憨璞性聰語錄》,轉引自《陳垣史學論著選》)
憨璞性聰是一位政治和尚。因為他會逢迎皇上,又廣交太監,所以受到順治帝的寵信,多次被召到宮裡,向皇帝講授佛法,並被賜以“明覺禪師”封號。在憨璞性聰的影響下,順治帝對佛教的信仰,愈學愈虔,愈修愈誠。
憨璞性聰還推薦了南方來的三位高僧——玉林琇、木陳忞、(ánɡ或yǎnɡ)溪森,他們對順治帝影響至深。
玉林琇(1614~1655年),江蘇人,俗姓楊,出身於名門巨族。他受父親影響,從小就虔誠奉佛,18歲時入磐山寺,23歲即就任浙江湖州報恩寺住持,道風嚴峻,聲名遠揚,與憨璞之師祖費隱通容是同輩。經憨璞性聰推薦,順治十五年(1658年)九月,順治帝遣使宣詔玉林琇入京說法。玉林琇先是辭謝不應,以示遺民風骨,經順治帝三次邀請,直至十六年(1659年)正月才姍姍啟程,二月十五日入京見帝。玉林琇施展其奇特之才和高深禪理,機敏巧妙奏對,甚蒙順治帝推崇。順治帝屢至玉林琇館舍請教佛道,以禪門師長相待,並請他給自己起法名,說“要用丑些字樣”。玉林琇擬十餘字進覽,“世祖自擇痴字”,取法名“行痴”,法號“痴道人”。對玉林琇的弟子,順治帝“俱以法兄師兄為稱”。玉林琇稱讚順治帝是“佛心天子”。順治帝初賜玉林琇以“大覺禪師”稱號,不久晉“大覺普濟禪師”,後加封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玉林琇於順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十六日出京,十七年(1660年)十月十五日應召再次至京,此時正是董鄂妃仙逝、順治帝萬念俱灰的時候,順治帝總有剃度出家的念頭。第二年二月十五日,玉林琇南還。據說玉林琇為人“陰鷙”,平常寡言多思,而野心極大,“陽為忘榮謝寵,而實陰行其沽名釣譽之術”。他晚年因弟子仗勢強占地產與鄰近民人爭訟,致使寺廟被焚毀。後玉林琇“終日危坐”而死。他著有《大覺普濟玉林國師語錄》(附年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