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第九,關於“朝鮮史證”。類似太后下嫁頒詔告諭這種朝廷大事,照例是應當詔諭屬國的。當時作為清朝屬國,朝鮮對於清朝發生的大事有詳細的記載,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李朝大王實錄》。朝鮮的《李朝大王實錄》沒有“太后下嫁”頒詔告諭的記載。所以有學者推斷,根本沒有孝莊太后下嫁這件事。
第十,關於“順治報復”。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爾袞病死。不到一個月,順治帝就拿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開刀,來懲治多爾袞。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六日,順治
順治帝就以“和碩英親王阿濟格謀亂”罪,將其幽禁,後來將阿濟格賜死。二月十五日,也就是福臨親政一個月零三天,就定多爾袞十大罪狀,命將多爾袞削其爵號,撤其廟享,黜其宗室,籍其財產,沒其府第,毀其陵墓,繼子多爾博歸宗。耶穌會士衛匡國在《韃靼戰記》中記載:多爾袞死後被毀挖墳墓,掘出屍體,用棍子打,以鞭子抽,砍掉腦袋,暴屍示眾。
有人推斷,因為多爾袞逼孝莊太后下嫁,所以才引起順治帝如此的仇恨。這種說法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但畢竟是推測,不能作為孝莊太后下嫁的依據。況且少年天子親政以後,嚴懲攝政王或輔政大臣,例子是很多的。明朝萬曆皇帝親政後,嚴懲張居正;康熙皇帝親政後,嚴懲輔政大臣鰲拜,都是史例。
第十一,關於孝端不允。布木布泰的姑姑孝端皇太后尚在,她不會允許自己的侄女下嫁,敗壞皇家的體統,有辱皇家的尊嚴。
第十二,關於筆記無載。當時在京的大小官員、來京科考的舉子,至今沒有見到一篇“太后下嫁”的記載。如果說當時怕犯忌諱而正史無載的話,可是私家筆記、文集、手稿、秘錄等也不見記載。
從以上十二條來看,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既無文獻根據,也無檔案依據。從目前清史研究的情況看,既沒有過硬的材料證明太后下嫁了,也不能完全消除關於太后下嫁的疑問。所以,300多年來,直到今天,孝莊太后下嫁一直是清宮中的一樁疑案。
我們探討孝莊太后下嫁疑案,起碼可以得到以下啟示:第一,不要單純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的關係;第二,弄清事實真相,才可以廓清戲說歷史的迷霧;第三,皇太后和多爾袞在皇帝年幼、江山不穩、國運維艱的局勢下,以大局為重,和衷共濟,形成合力,共度難關,取得勝利,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歷史經驗;第四,我認為:皇太后布木布泰同攝政王多爾袞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確實無。
相關推薦書目
(1)孟森:《太后下嫁考實》,《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2006年
(2)周遠廉:《順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周遠廉、趙世瑜:《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4)陳捷先:《順治寫真》,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5)閻崇年:《清朝皇帝列傳》,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第三講 順治出家之說
一、福兮禍兮
順治帝6歲登極,在清代史、滿洲史上開了一個幼童繼承皇位的先例。其後有8歲的康熙、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和3歲的宣統繼承皇位,幼帝在清入關後10位皇帝中竟占了5位,其影響可謂至深至遠!幼童繼位,必有攝政或輔政。《清史稿·諸王傳》曰:“以攝政始,以攝政終。”特別是清朝最後的半個世紀,由一位太后連續控制三位兒童皇帝(宣統帝也由其懿旨而定),來統治西方列強覬覦下的中國,成為一段悲痛的歷史。
順治帝名福臨,他的命運真和他的名字一樣:“福”從天降“臨”。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大清皇位,從天而降。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突然逝世,從而引發了激烈的皇位之爭。當時最有希望得到皇位的,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個是睿親王多爾袞,雙方劍拔弩張,互不相讓。鬥爭的結果,雙方居然都同意由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真是福從天降!
第二,遷鼎燕京,從天而降。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燕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今景山)自縊而死,大明皇朝滅亡。清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在吳三桂引領下進入山海關城,大戰李自成軍,獲得山海關大捷。此後,一路勢如破竹,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領清軍進入北京城,在武英殿御政。清太宗皇太極曾有遺願:“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多爾袞遂奏請順治帝遷都北京,順治帝自然採納了多爾袞的意見。同年十月初一日,順治帝在皇極門(今太和門)舉行大典,頒詔天下,定鼎燕京。祖、父28年奮爭未能實現遷都燕京的願望,7歲的福臨卻實現了。他在多爾袞的輔佐下,“入關定鼎,奄宅區夏”,具有開創之功,因而他身後得到的廟號是“世祖”,而他的父親皇太極的廟號僅是“太宗”。
第三,親掌朝綱,從天而降。順治七年(1650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突然逝世,年僅39歲。在多爾袞攝政這7年,小皇帝福臨只是一個傀儡,假如多爾袞能活到康熙帝的年齡,則還有30年的時間,順治帝的政治生活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局面,實在難以想像。多爾袞的死給了福臨親政的機會,使他18年的皇帝生涯中有11年能夠名實相稱。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確是有福之人。
第十,關於“順治報復”。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爾袞病死。不到一個月,順治帝就拿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開刀,來懲治多爾袞。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初六日,順治
順治帝就以“和碩英親王阿濟格謀亂”罪,將其幽禁,後來將阿濟格賜死。二月十五日,也就是福臨親政一個月零三天,就定多爾袞十大罪狀,命將多爾袞削其爵號,撤其廟享,黜其宗室,籍其財產,沒其府第,毀其陵墓,繼子多爾博歸宗。耶穌會士衛匡國在《韃靼戰記》中記載:多爾袞死後被毀挖墳墓,掘出屍體,用棍子打,以鞭子抽,砍掉腦袋,暴屍示眾。
有人推斷,因為多爾袞逼孝莊太后下嫁,所以才引起順治帝如此的仇恨。這種說法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但畢竟是推測,不能作為孝莊太后下嫁的依據。況且少年天子親政以後,嚴懲攝政王或輔政大臣,例子是很多的。明朝萬曆皇帝親政後,嚴懲張居正;康熙皇帝親政後,嚴懲輔政大臣鰲拜,都是史例。
第十一,關於孝端不允。布木布泰的姑姑孝端皇太后尚在,她不會允許自己的侄女下嫁,敗壞皇家的體統,有辱皇家的尊嚴。
第十二,關於筆記無載。當時在京的大小官員、來京科考的舉子,至今沒有見到一篇“太后下嫁”的記載。如果說當時怕犯忌諱而正史無載的話,可是私家筆記、文集、手稿、秘錄等也不見記載。
從以上十二條來看,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既無文獻根據,也無檔案依據。從目前清史研究的情況看,既沒有過硬的材料證明太后下嫁了,也不能完全消除關於太后下嫁的疑問。所以,300多年來,直到今天,孝莊太后下嫁一直是清宮中的一樁疑案。
我們探討孝莊太后下嫁疑案,起碼可以得到以下啟示:第一,不要單純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的關係;第二,弄清事實真相,才可以廓清戲說歷史的迷霧;第三,皇太后和多爾袞在皇帝年幼、江山不穩、國運維艱的局勢下,以大局為重,和衷共濟,形成合力,共度難關,取得勝利,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歷史經驗;第四,我認為:皇太后布木布泰同攝政王多爾袞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之事確實無。
相關推薦書目
(1)孟森:《太后下嫁考實》,《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2006年
(2)周遠廉:《順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3)周遠廉、趙世瑜:《皇父攝政王多爾袞》,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4)陳捷先:《順治寫真》,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5)閻崇年:《清朝皇帝列傳》,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第三講 順治出家之說
一、福兮禍兮
順治帝6歲登極,在清代史、滿洲史上開了一個幼童繼承皇位的先例。其後有8歲的康熙、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和3歲的宣統繼承皇位,幼帝在清入關後10位皇帝中竟占了5位,其影響可謂至深至遠!幼童繼位,必有攝政或輔政。《清史稿·諸王傳》曰:“以攝政始,以攝政終。”特別是清朝最後的半個世紀,由一位太后連續控制三位兒童皇帝(宣統帝也由其懿旨而定),來統治西方列強覬覦下的中國,成為一段悲痛的歷史。
順治帝名福臨,他的命運真和他的名字一樣:“福”從天降“臨”。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大清皇位,從天而降。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突然逝世,從而引發了激烈的皇位之爭。當時最有希望得到皇位的,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個是睿親王多爾袞,雙方劍拔弩張,互不相讓。鬥爭的結果,雙方居然都同意由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真是福從天降!
第二,遷鼎燕京,從天而降。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燕京。崇禎帝朱由檢在煤山(今景山)自縊而死,大明皇朝滅亡。清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在吳三桂引領下進入山海關城,大戰李自成軍,獲得山海關大捷。此後,一路勢如破竹,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領清軍進入北京城,在武英殿御政。清太宗皇太極曾有遺願:“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多爾袞遂奏請順治帝遷都北京,順治帝自然採納了多爾袞的意見。同年十月初一日,順治帝在皇極門(今太和門)舉行大典,頒詔天下,定鼎燕京。祖、父28年奮爭未能實現遷都燕京的願望,7歲的福臨卻實現了。他在多爾袞的輔佐下,“入關定鼎,奄宅區夏”,具有開創之功,因而他身後得到的廟號是“世祖”,而他的父親皇太極的廟號僅是“太宗”。
第三,親掌朝綱,從天而降。順治七年(1650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突然逝世,年僅39歲。在多爾袞攝政這7年,小皇帝福臨只是一個傀儡,假如多爾袞能活到康熙帝的年齡,則還有30年的時間,順治帝的政治生活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局面,實在難以想像。多爾袞的死給了福臨親政的機會,使他18年的皇帝生涯中有11年能夠名實相稱。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確是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