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雍正帝即位以後著手解決這個難題。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初五日,雍正帝下諭,追述了孝莊不與太宗合葬、在孝陵附近安厝的遺囑,說:“朕惟禮經云:合葬非古也。先儒又云:神靈有知,無所不通。是知合與不合,惟義所在。今昭陵安奉日久,若於左近另起山陵,究非合葬之意。且自孝莊文皇后安奉以來,我聖祖仁皇帝歷數綿長,海宇乂安,子孫繁衍,想孝莊文皇后在天之靈十分安妥。”經過大臣們反覆磋商,終於確定了解決的方案,當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確定孝莊文皇后陵為昭西陵——將暫安奉殿改建為陵。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日,孝莊文皇后梓宮下葬昭西陵地宮。這時,孝莊太后已經逝世整整37年。所以她的陵園是重孫子胤禛修建的。雍正皇帝的這個解決方案是很高明的。既遵循了祖制,又滿足了孝莊太后的遺願。
其一,從昭西陵的名稱看:太宗文皇帝皇太極陵寢的名稱是昭陵,孝莊文皇后陵寢位於太宗昭陵的西邊(河北遵化在瀋陽西),陵寢的名稱是“昭西陵”,所以從名稱上確定墓主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昭西陵和昭陵是同一體系。雖然昭西陵緊挨著東陵風水牆,但是它和東陵完全是兩個系統。
其二,從昭西陵的規制看:建有重檐廡殿頂的隆恩殿,內外有兩道圍牆,還建了神道碑亭。這些超過常規的做法,表明了對墓主的尊重,顯示出墓主的崇高地位,根本看不出有“輕蔑”的意思,所以“為子孫看守陵門”云云不足為據。
其三,從昭西陵的地位看:因為順治皇帝是逝世在關內的第一位清朝皇帝,他的祖父努爾哈赤和父親皇太極都葬在關外,他第一個葬進關內的清東陵,所以順治皇帝的孝陵理所當然是清東陵的主陵,地位最高。但是孝莊太后是順治帝的母親,如葬入東陵就無法顯示她的地位。所以雍正皇帝想了一個辦法,把孝莊太皇太后的昭西陵安置在東陵風水牆外而單獨成陵,這樣做可謂一舉三得:既表明了和太宗昭陵的關係,又表明了墓主的崇高地位,還實現了孝莊太后陪伴順治帝的遺願。
因此,以孝莊皇太后“未葬昭陵”,給“東陵看門”,而斷定太后曾經下嫁,顯然證據不足。
而且,孝莊太后並不是清朝第一位未同皇帝合葬的皇后,在她下葬之前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順治帝的孝惠章皇后死後葬在孝陵的東邊,後來這座陵就命名為孝東陵。康熙帝死後葬在景陵,他的一後四妃葬入的都是棺槨。從景陵開始,先於皇帝而死的皇后先葬於地宮,但石門不關,一旦皇帝死後葬入地宮,就關閉地宮;死於皇帝之後的皇后,則另建地宮。這成為制度。孝莊太后的下葬在此之後,實際上似乎也借鑑了這種制度。
第五,關於“青梅竹馬”。有人說莊妃與多爾袞是“青梅竹馬”,自小時候就相戀,所以太后下嫁是有感情基礎的。其實,莊妃出生在蒙古科爾沁,多爾袞則出生在滿洲赫圖阿拉,兩地相距甚遠,二人並無“青梅竹馬”的可能。也有人說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到科爾沁娶親時,多爾袞跟著去了,見到幼年的莊妃,兩人相戀。實際上,努爾哈赤父子雖然都娶了科爾沁女子,但當時是送親,而不是他們到科爾沁去娶親,所以多爾袞也不可能去科爾沁見莊妃。莊妃從13歲起就來到愛新覺羅家庭,又和多爾袞年齡相仿,是否會產生戀情,史書不會記載,後人也無法推斷。但是即使兩人之間有戀情,也不能證明孝莊太后就一定嫁給了多爾袞。
第六,關於“保兒皇位”。有人說孝莊皇太后為了保住兒子福臨的皇位,不得不委身於多爾袞。此說站不住腳。年僅6歲的福臨能夠繼位,是當時多種政治勢力複雜鬥爭和相互妥協的結果,而不是由皇太后依靠多爾袞一個人決定。實際上,多爾袞本意是自己繼承皇位,根本沒打算讓侄子福臨繼位。在和皇二兄代善、皇長侄豪格等激烈角逐之後,他才接受了濟爾哈朗等的建議,扶福臨即位,自己和濟爾哈朗做輔政王。順治帝即位以後,如果孝莊以“色情”巴結多爾袞,只會讓皇權更加容易地落到多爾袞之手。事實上,孝莊皇太后依靠孝端皇太后,對多爾袞既重用、又牽制,採取了非常複雜的政治手段,才使多爾袞最終沒有突破攝政王的圈子,而保證了順治小皇帝的地位。因為皇帝年幼,國事家事都要依靠攝政王,所以孝莊皇太后注意協調與多爾袞的關係。但是由此作為太后下嫁的依據,顯然站不住腳。
第七,關於“弟娶其嫂”。滿洲確實有“兄死弟娶其嫂”的習俗。清太宗皇太極開始改革滿洲的婚姻習俗,規定:“不許亂倫婚娶”(《清太宗實錄》卷十一),嚴禁轉房婚——不許娶庶母、嬸母、嫂子、侄婦等,但沒有觸動異輩相婚和姐妹同嫁一夫的婚俗。清帝中滿洲異輩相婚,入關後順治帝出現過,後來就再沒出現過。姐妹同嫁一夫,康熙帝后妃中有三對親姐妹,光緒帝曾有瑾妃和珍妃姐妹。然而,漢族個別也有這種習俗。但有這樣的習俗,並不能證明多爾袞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第八,關於“尊稱皇父”。有人說多爾袞被稱為“皇父攝政王”,既然被稱作是“皇父”,那就證明順治帝的母親孝莊太后嫁給他了。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逝世,順治帝即位。第二年,清朝遷都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尊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凡進呈本章旨意,俱書皇父攝政王”(蔣良騏《東華錄》卷六)。這就如同後來光緒皇帝尊稱慈禧太后為“皇阿瑪”一樣。無論是叔父攝政王,還是皇父攝政王,都是攝政王的尊稱,並不能證明多爾袞做了順治帝的繼父。
其一,從昭西陵的名稱看:太宗文皇帝皇太極陵寢的名稱是昭陵,孝莊文皇后陵寢位於太宗昭陵的西邊(河北遵化在瀋陽西),陵寢的名稱是“昭西陵”,所以從名稱上確定墓主是太宗皇帝的皇后,昭西陵和昭陵是同一體系。雖然昭西陵緊挨著東陵風水牆,但是它和東陵完全是兩個系統。
其二,從昭西陵的規制看:建有重檐廡殿頂的隆恩殿,內外有兩道圍牆,還建了神道碑亭。這些超過常規的做法,表明了對墓主的尊重,顯示出墓主的崇高地位,根本看不出有“輕蔑”的意思,所以“為子孫看守陵門”云云不足為據。
其三,從昭西陵的地位看:因為順治皇帝是逝世在關內的第一位清朝皇帝,他的祖父努爾哈赤和父親皇太極都葬在關外,他第一個葬進關內的清東陵,所以順治皇帝的孝陵理所當然是清東陵的主陵,地位最高。但是孝莊太后是順治帝的母親,如葬入東陵就無法顯示她的地位。所以雍正皇帝想了一個辦法,把孝莊太皇太后的昭西陵安置在東陵風水牆外而單獨成陵,這樣做可謂一舉三得:既表明了和太宗昭陵的關係,又表明了墓主的崇高地位,還實現了孝莊太后陪伴順治帝的遺願。
因此,以孝莊皇太后“未葬昭陵”,給“東陵看門”,而斷定太后曾經下嫁,顯然證據不足。
而且,孝莊太后並不是清朝第一位未同皇帝合葬的皇后,在她下葬之前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順治帝的孝惠章皇后死後葬在孝陵的東邊,後來這座陵就命名為孝東陵。康熙帝死後葬在景陵,他的一後四妃葬入的都是棺槨。從景陵開始,先於皇帝而死的皇后先葬於地宮,但石門不關,一旦皇帝死後葬入地宮,就關閉地宮;死於皇帝之後的皇后,則另建地宮。這成為制度。孝莊太后的下葬在此之後,實際上似乎也借鑑了這種制度。
第五,關於“青梅竹馬”。有人說莊妃與多爾袞是“青梅竹馬”,自小時候就相戀,所以太后下嫁是有感情基礎的。其實,莊妃出生在蒙古科爾沁,多爾袞則出生在滿洲赫圖阿拉,兩地相距甚遠,二人並無“青梅竹馬”的可能。也有人說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到科爾沁娶親時,多爾袞跟著去了,見到幼年的莊妃,兩人相戀。實際上,努爾哈赤父子雖然都娶了科爾沁女子,但當時是送親,而不是他們到科爾沁去娶親,所以多爾袞也不可能去科爾沁見莊妃。莊妃從13歲起就來到愛新覺羅家庭,又和多爾袞年齡相仿,是否會產生戀情,史書不會記載,後人也無法推斷。但是即使兩人之間有戀情,也不能證明孝莊太后就一定嫁給了多爾袞。
第六,關於“保兒皇位”。有人說孝莊皇太后為了保住兒子福臨的皇位,不得不委身於多爾袞。此說站不住腳。年僅6歲的福臨能夠繼位,是當時多種政治勢力複雜鬥爭和相互妥協的結果,而不是由皇太后依靠多爾袞一個人決定。實際上,多爾袞本意是自己繼承皇位,根本沒打算讓侄子福臨繼位。在和皇二兄代善、皇長侄豪格等激烈角逐之後,他才接受了濟爾哈朗等的建議,扶福臨即位,自己和濟爾哈朗做輔政王。順治帝即位以後,如果孝莊以“色情”巴結多爾袞,只會讓皇權更加容易地落到多爾袞之手。事實上,孝莊皇太后依靠孝端皇太后,對多爾袞既重用、又牽制,採取了非常複雜的政治手段,才使多爾袞最終沒有突破攝政王的圈子,而保證了順治小皇帝的地位。因為皇帝年幼,國事家事都要依靠攝政王,所以孝莊皇太后注意協調與多爾袞的關係。但是由此作為太后下嫁的依據,顯然站不住腳。
第七,關於“弟娶其嫂”。滿洲確實有“兄死弟娶其嫂”的習俗。清太宗皇太極開始改革滿洲的婚姻習俗,規定:“不許亂倫婚娶”(《清太宗實錄》卷十一),嚴禁轉房婚——不許娶庶母、嬸母、嫂子、侄婦等,但沒有觸動異輩相婚和姐妹同嫁一夫的婚俗。清帝中滿洲異輩相婚,入關後順治帝出現過,後來就再沒出現過。姐妹同嫁一夫,康熙帝后妃中有三對親姐妹,光緒帝曾有瑾妃和珍妃姐妹。然而,漢族個別也有這種習俗。但有這樣的習俗,並不能證明多爾袞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
第八,關於“尊稱皇父”。有人說多爾袞被稱為“皇父攝政王”,既然被稱作是“皇父”,那就證明順治帝的母親孝莊太后嫁給他了。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逝世,順治帝即位。第二年,清朝遷都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尊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加皇叔父攝政王為皇父攝政王,凡進呈本章旨意,俱書皇父攝政王”(蔣良騏《東華錄》卷六)。這就如同後來光緒皇帝尊稱慈禧太后為“皇阿瑪”一樣。無論是叔父攝政王,還是皇父攝政王,都是攝政王的尊稱,並不能證明多爾袞做了順治帝的繼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