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二,《建夷宮詞》是詩詞,而不是宮廷檔案。詩詞可以誇張,也可以比附,所以也不能不加考據,簡單地、直接地作為歷史的證據。

  其三,或謂張冠李戴。順治六年(1649年)十二月,多爾袞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病故,次年(順治七年)正月,多爾袞納娶寡居的肅親王豪格王妃。這件事牽扯到多爾袞與豪格的爭鬥,又是叔娶侄媳,有悖倫理,朝野內外,議論紛紛。有人認為,張煌言遠在江南,也許是聽到了誤傳,把多爾袞娶王妃當作娶孝莊皇太后了。但是他的《建夷宮詞》是寫於順治六年,當時還沒有發生多爾袞娶豪格王妃之事。

  其四,“慈寧宮裡爛盈門”一句,是說喜事在慈寧宮裡辦的,因為皇太后住在慈寧宮。當時有兩位皇太后,一位是中宮孝端太后哲哲,寫《建夷宮詞》時孝端太后已病死;另一位是孝莊太后。但是,根據歷史檔案記載,慈寧宮在李自成臨撤出皇宮時被焚毀,順治十年(1653年)修葺,皇太后才搬居慈寧宮,多爾袞則死於順治七年(1650年),他與皇太后怎能在此舉行結婚典禮呢!

  所以“建夷宮詞”說只能是一說,而不能成為歷史的依據。

  第二,關於“親到皇宮內院”。多爾袞死後追其罪時,有一條罪狀是:“又親到皇宮內院。”(蔣良騏《東華錄》)朝鮮《李朝大王實錄》也作了相同的記載。在後來修的《清世祖實錄》里卻刪掉了這句話。這說明多爾袞到“皇宮內院”確有其事。而刪掉這句話,恰表明事有隱衷。那麼,多爾袞到皇宮內院,能說明太后下嫁了嗎?

  其一,這個皇宮內院是瀋陽的皇宮內院,還是北京紫禁城的皇宮內院?沒有指明。

  其二,多爾袞是“到”皇宮內院,而不是“住”皇宮內院,那麼“到”皇宮內院,就一定是太后下嫁給多爾袞了嗎?

  其三,史家對此做出推測:皇太后與多爾袞也許有曖昧關係。高陽先生說,《東華錄》所謂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云云,極有可能是指孝莊與多爾袞相戀的事實。孝莊太后與睿王多爾袞關係曖昧,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即使是關係曖昧,也不等於太后下嫁了。

  其四,也有人認為,如果太后真的下嫁了,多爾袞到皇宮內院也就名正言順了,而把這一條列為多爾袞的罪狀,恰好反證太后並沒有下嫁。

  所以,“親到皇宮內院說”不能提供太后下嫁的確鑿依據,卻道出了疑點。

  第三,關於“下嫁詔書”。民國時出版了一部書叫《多爾袞攝政日記》,這部書原名叫《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是一個叫劉文興的人家裡收藏的。在出版之前,他寫了一篇《清初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跋》,發表在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央日報·文史周刊》上。文中說:“清季,宣統改元,內閣庫垣圮(pǐ)。時家君方任閣讀,奉朝命檢庫藏。既得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攝政王致史可法、唐通、馬科書稿等,遂以聞於朝,迄今猶藏諸故宮博物院。”多爾袞致唐通、馬科書稿,發表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致史可法書的內容今亦可知。惟有這位劉先生父親見過的《太后下嫁詔》未見發表,別人也沒見過。清宮檔案收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獻處,有許多學者專門整理和研究清宮檔案,從劉文興說他父親見過太后下嫁的詔書,直到現在整整70年了,還沒有一個人說自己見過這份檔案。

  既然至今沒有見到這份太后下嫁詔,所以這個證據目前還不能成立。如果真的有這份檔案,將來隨著清宮檔案的進一步整理,是一定會被發現的。但是有人寫書說,劉文興是個喜歡開玩笑的人,當年為了讓自己的書好賣,才故意製造了這麼一個噱頭。

  第四,關於“未葬昭陵”。清朝的皇帝陵分三處:一處是關外三陵——永陵、福陵(瀋陽東陵)、昭陵(瀋陽北陵),一處是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另一處是河北易縣的清西陵。皇太極葬在關外三陵之一的瀋陽北的昭陵。他的一後四妃,孝端皇后於順治六年(1649年)四月十七日病逝,次年二月骨灰奉移瀋陽,入葬昭陵;關雎宮宸妃於崇德六年(1641年)先於皇太極病逝,但後來將宸妃遺骨遷葬到昭陵的妃園寢;衍慶宮淑妃於康熙六年(1667年)病逝,葬入昭陵的妃園寢;麟趾宮貴妃病逝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也葬入昭陵的妃園寢。按照清朝陵寢制度,孝莊太后死後應葬在昭陵,就是同皇太極合葬。但是,她不僅沒有葬在昭陵,而且葬在清東陵的風水牆外。於是就引出了許多說法。有人說因為孝莊太后下嫁了,死後無顏回昭陵見夫君,所以把她葬清東陵大門旁,給子孫看門。

  事實上,孝莊在31歲時喪夫,32歲來到北京,49歲時喪子,75歲即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去世,至此她已經在關內生活了近半個世紀,接受了漢族棺葬的習俗,而她的丈夫皇太極已經逝世44年,是按照滿洲的習俗火葬,早已在關外瀋陽的昭陵入土為安。所以對於自己的後事,孝莊太皇太后向皇孫康熙帝有過交代:“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就是說,她不願意驚動太宗皇太極的亡靈,而願意陪伴英年早逝的兒子順治。太皇太后死後葬在清東陵的遺命,給皇孫康熙帝出了一道難題:既不能違背祖宗之制,又不能違抗祖母之命,怎麼辦?康熙帝最後採取了一個臨時舉措,把太皇太后生前在紫禁城裡最喜歡住的寢宮拆了,搬到東陵風水牆外,修起一座“暫安奉殿”,將孝莊太皇太后的梓宮(棺材)暫時安置在那裡。直到康熙帝逝世,他一直沒有解決祖母陵寢的難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