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第二年,清朝遷都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1648年)十一月,多爾袞被尊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多爾袞到塞外圍獵,病故於塞外喀喇城,年39歲。
多爾袞死後遭到清算,對於他輔政或攝政的功過在很長時間裡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即多爾袞死123年後,乾隆帝才給多爾袞以比較公正的歷史評價:“定鼎之初,王實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但指出他“攝政有年,威福自尊”。
先看他的六大功績:
第一,文武兼長,屢立戰功。多爾袞能文能武,多次統軍出征,“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屢立大功。出征蒙古,獲“制誥之寶”;隨征朝鮮,立下功勳;率軍入塞,克濟南府城。
第二,皇位繼承,能識大體。有人說,多爾袞一生兩次與皇位失之交臂,是個失敗者。這是從他個人的得失去考量。但是,兩次爭奪皇位,特別是第二次爭奪皇位,多爾袞以滿洲整體利益為重,顧全大局,克己忍讓,退出皇位之爭。做攝政王后,他一方面把攝政王做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一方面又克制了對皇權的欲望,沒有做出篡權奪位的舉動。多爾袞能觀大局、識大體,在清朝入關的關鍵時期有效地維護了滿洲貴族上層的團結。
第三,抓住時機,統兵入關。在闖王進京、崇禎自縊的重大歷史關頭,多爾袞採納大學士范文程等的建議,抓住時機,統兵進關;輔佐年幼的順治皇帝,移都北京,定鼎中原,建立清朝統治,立下卓越的歷史功勳。
第四,定鼎北京,保護故宮。力排眾議,遷都北京,保護並利用故明皇宮。在中國皇朝歷史上,大一統皇朝利用前朝宮殿,僅此一例。
第五,安定官民,廢除三餉。多爾袞進關後,宣布“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清世祖實錄》卷四)和宣布“廢除三餉”等重大政策。
第六,重用漢官,統一中原。對投降的漢族官員,加以任用,迅速穩定政治局面。“奉世祖(順治)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清史稿》卷二一八《多爾袞傳》)。
再看他的“六大弊政”,即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這些錯誤的做法,擾亂社會秩序,破壞中原經濟,挫傷漢人情感,帶來嚴重後果。所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人數字可能有出入,但多爾袞違背皇太極對漢人的政策,殺人過多,是其重大錯誤。200多年後,辛亥革命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就是對這些政策的不滿與反抗。
可以說,多爾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政治人物,他的功過是非,讓人一言難盡,單是那樁以他為男主角的“太后下嫁”疑案,已經讓歷史學家們千考萬索,讓老百姓至今還在街談巷議。
三、“太后下嫁”說
“太后下嫁”說,自民國以來,沸沸揚揚。小橫香室主人的《清朝野史大觀》,民國五年(1916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書中有《太后下嫁攝政王》、《太后下嫁賀詔》、《太后下嫁後之禮制》三條專記太后下嫁之事,並說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所未有也”!民國六年(1917年)五月,上海會文堂書局出版蔡東帆(藩)的《清史通俗演義》,其第十八回目《創新儀太后聯婚,報宿怨中宮易位》的上半回,說的就是“太后下嫁”。民國八年(1919年),一位作者署名“古稀老人”寫了《多爾袞軼事》,書中的《太后下嫁》條,談到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攝政下“危如累卵”,太后認為“非有羈縻而挾持之,不足以奠宗社於泰山之安,故寧犧牲一人,以成大業”。而多爾袞“涎太后之色”,常入宮禁。太后為了“衛我母子”,“兩人對天立誓,各刺臂作血書,互執一書”,以為憑證。特別是書中安排太后詐崩,在舉行隆重喪禮後,再以皇帝乳母身份嫁給多爾袞,故事曲折,引人入勝。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王浩沅的《清宮十三朝》(又名《清宮秘史》)由文業書局出版,書中描述多爾袞與皇太后相戀事,如《種情根巧救小玉,償夙願親王大婚》、《槐樹蔭中窺嫂浴,荷花池上捺叔腮》、《香衾臥嬌艷經略降清,宮內候兄安親王戲嫂》、《建新儀攝政娶太后,名打獵姊妹嫁親王》等,而布木布泰名“大玉兒”、其妹名“小玉兒”,則是王浩沅的亂編之一。此外,還有許嘯天的《清宮十三朝演義》等。總之,太后下嫁之事,野史流布,遍及民間。那麼,皇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
關於皇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說法及其討論,下面列出十二條:
第一,關於“建夷宮詞”。張煌言《建夷宮詞》曰:
上壽觴為合卺樽,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張蒼水全集》)
張煌言(蒼水)(1620~1664年)是浙江寧波人,這時他在江南抗清。他的這首詞寫在當時,明確寫了住在慈寧宮的皇太后又結婚了,所以成為太后下嫁說的一條證據。我們分析一下:
其一,張煌言雖然是當時之人,但是他並沒有在北京,而是遠在江南。他對清朝的態度是對抗、敵視,那麼“遠道之傳聞,鄰敵之口語,未敢據此孤證為論定也”(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出在敵人之口,記在異鄉之文,不能成為歷史的直接證據。
多爾袞死後遭到清算,對於他輔政或攝政的功過在很長時間裡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即多爾袞死123年後,乾隆帝才給多爾袞以比較公正的歷史評價:“定鼎之初,王實統眾入關,肅清京輦,檄定中原,前勞未可盡泯”;但指出他“攝政有年,威福自尊”。
先看他的六大功績:
第一,文武兼長,屢立戰功。多爾袞能文能武,多次統軍出征,“倡謀出奇,攻城必克,野戰必勝”,屢立大功。出征蒙古,獲“制誥之寶”;隨征朝鮮,立下功勳;率軍入塞,克濟南府城。
第二,皇位繼承,能識大體。有人說,多爾袞一生兩次與皇位失之交臂,是個失敗者。這是從他個人的得失去考量。但是,兩次爭奪皇位,特別是第二次爭奪皇位,多爾袞以滿洲整體利益為重,顧全大局,克己忍讓,退出皇位之爭。做攝政王后,他一方面把攝政王做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一方面又克制了對皇權的欲望,沒有做出篡權奪位的舉動。多爾袞能觀大局、識大體,在清朝入關的關鍵時期有效地維護了滿洲貴族上層的團結。
第三,抓住時機,統兵入關。在闖王進京、崇禎自縊的重大歷史關頭,多爾袞採納大學士范文程等的建議,抓住時機,統兵進關;輔佐年幼的順治皇帝,移都北京,定鼎中原,建立清朝統治,立下卓越的歷史功勳。
第四,定鼎北京,保護故宮。力排眾議,遷都北京,保護並利用故明皇宮。在中國皇朝歷史上,大一統皇朝利用前朝宮殿,僅此一例。
第五,安定官民,廢除三餉。多爾袞進關後,宣布“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清世祖實錄》卷四)和宣布“廢除三餉”等重大政策。
第六,重用漢官,統一中原。對投降的漢族官員,加以任用,迅速穩定政治局面。“奉世祖(順治)車駕入都,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清史稿》卷二一八《多爾袞傳》)。
再看他的“六大弊政”,即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這些錯誤的做法,擾亂社會秩序,破壞中原經濟,挫傷漢人情感,帶來嚴重後果。所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人數字可能有出入,但多爾袞違背皇太極對漢人的政策,殺人過多,是其重大錯誤。200多年後,辛亥革命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就是對這些政策的不滿與反抗。
可以說,多爾袞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政治人物,他的功過是非,讓人一言難盡,單是那樁以他為男主角的“太后下嫁”疑案,已經讓歷史學家們千考萬索,讓老百姓至今還在街談巷議。
三、“太后下嫁”說
“太后下嫁”說,自民國以來,沸沸揚揚。小橫香室主人的《清朝野史大觀》,民國五年(1916年)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書中有《太后下嫁攝政王》、《太后下嫁賀詔》、《太后下嫁後之禮制》三條專記太后下嫁之事,並說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所未有也”!民國六年(1917年)五月,上海會文堂書局出版蔡東帆(藩)的《清史通俗演義》,其第十八回目《創新儀太后聯婚,報宿怨中宮易位》的上半回,說的就是“太后下嫁”。民國八年(1919年),一位作者署名“古稀老人”寫了《多爾袞軼事》,書中的《太后下嫁》條,談到順治皇帝在多爾袞攝政下“危如累卵”,太后認為“非有羈縻而挾持之,不足以奠宗社於泰山之安,故寧犧牲一人,以成大業”。而多爾袞“涎太后之色”,常入宮禁。太后為了“衛我母子”,“兩人對天立誓,各刺臂作血書,互執一書”,以為憑證。特別是書中安排太后詐崩,在舉行隆重喪禮後,再以皇帝乳母身份嫁給多爾袞,故事曲折,引人入勝。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王浩沅的《清宮十三朝》(又名《清宮秘史》)由文業書局出版,書中描述多爾袞與皇太后相戀事,如《種情根巧救小玉,償夙願親王大婚》、《槐樹蔭中窺嫂浴,荷花池上捺叔腮》、《香衾臥嬌艷經略降清,宮內候兄安親王戲嫂》、《建新儀攝政娶太后,名打獵姊妹嫁親王》等,而布木布泰名“大玉兒”、其妹名“小玉兒”,則是王浩沅的亂編之一。此外,還有許嘯天的《清宮十三朝演義》等。總之,太后下嫁之事,野史流布,遍及民間。那麼,皇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
關於皇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說法及其討論,下面列出十二條:
第一,關於“建夷宮詞”。張煌言《建夷宮詞》曰:
上壽觴為合卺樽,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張蒼水全集》)
張煌言(蒼水)(1620~1664年)是浙江寧波人,這時他在江南抗清。他的這首詞寫在當時,明確寫了住在慈寧宮的皇太后又結婚了,所以成為太后下嫁說的一條證據。我們分析一下:
其一,張煌言雖然是當時之人,但是他並沒有在北京,而是遠在江南。他對清朝的態度是對抗、敵視,那麼“遠道之傳聞,鄰敵之口語,未敢據此孤證為論定也”(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出在敵人之口,記在異鄉之文,不能成為歷史的直接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