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歷史證明,清初宮廷經過舒爾哈齊、褚英、代善三大事件後,出現了三次政治飛躍:創建八旗制度、建立後金政權、進入遼瀋地區,從而為大清事業奠定了基礎。
由上可以看出,所謂“合”不是沒有矛盾、沒有差異、沒有鬥爭、沒有衝突,而是妥善處理,恰當整合,化險為夷,整分為合。就是說“合—分—合”的過程,本來是合,雖然有分,不是分裂,而是疏理,整分為合,出現新合。以小分,促大合;以舊分,成新合。這就是“努爾哈赤斬子”故事給後人的歷史啟示。
相關推薦書目
(1)孟森:《清太祖殺弟事實考》,《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2006年
(2)閻崇年:《清朝通史·太祖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3)周遠廉:《清太祖傳》,人民出版社,2004年
(4)閻崇年:《清朝第一帝努爾哈赤》,華文出版社,2005年
(5)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增訂圖文本),中華書局,2006年
第二講 孝莊太后下嫁
一、孝莊皇太后
清朝有兩位皇太后對清朝政治至關重要,清初的一位是孝莊皇太后,清末的一位是慈禧皇太后。
孝莊皇太后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塞桑的女兒。布木布泰是皇太極中宮皇后哲哲的侄女、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的妹妹。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生,天命十年(1625年)與皇太極成婚,時年13歲,皇太極35歲。崇德元年(1636年),封為永福宮莊妃。她於崇德三年(1638年)為皇太極生下第九子福臨,時年26歲。皇太極於崇德八年(1643年)死時莊妃31歲。這年多爾袞32歲。孝莊太皇太后病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享年75歲。
布木布泰出身於蒙古貴族名門,容貌秀美,聰明知禮。她活了75歲,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是清初的重要人物,為清朝的守成兼創業作出重大貢獻。
第一,身負滿蒙聯姻重任。天命十年(1625年),13歲的布木布泰從科爾沁草原來到建州,與35歲的皇太極成婚。這時皇太極早已同她的姑姑哲哲結婚11年了。天聰八年(1634年),她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皇太極。姑姑與侄女三人都嫁給同一個男人,是出於政治的原因,滿洲和蒙古科爾沁部建立了姻親關係,共同開創清朝的事業。布木布泰嫁過來的第二年,丈夫皇太極繼承汗位,她從貝勒福晉變成大汗福晉。十年以後,皇太極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德,她又成為崇德皇帝的永福宮莊妃。
第二,為清皇室生兒育女。布木布泰先後為皇太極生了4個兒女。皇太極有11個兒子、14個女兒。其中,莊妃生了皇四女、皇五女和皇七女共3個女兒,崇德三年(1638年),26歲的莊妃又生下皇九子福臨,就是後來繼承大清皇位的順治皇帝。這支血脈延續了清朝的帝胤。前文說過,她和皇太極的關係似不如姐姐海蘭珠,但從莊妃生育的四個子女看,起碼在一段時間裡,她和皇太極的關係還是很好的。其四個子女的出生時間如下:
皇四女天聰三年(1629年)生莊妃17歲
皇五女天聰六年(1632年)生莊妃20歲
皇七女天聰七年(1633年)生莊妃21歲
皇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生莊妃26歲
第三,經歷三次皇位之爭。太后布木布泰親歷了三次後金—清最高權力的爭奪,就是後金—清汗位和皇位的鬥爭。
第一次,公公努爾哈赤死後,屍骨未寒,便發生了汗位之爭。她剛剛嫁給皇太極一年,才14歲,沒有直接參與這場鬥爭。但是她目睹了丈夫是怎樣用盡心機,排除障礙,脫穎而出,繼承汗位。
第二次,丈夫皇太極死後,她不動聲色,依靠姑姑、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通過錯綜複雜的宮廷鬥爭和關係整合,使兒子福臨登上皇位,她自己也成為皇太后。
第三次,兒子順治帝英年早逝後,她力主子繼父位(不是弟繼兄位),下懿旨由皇子中出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繼位,於是,順治帝旨定玄燁繼承皇位,這就是康熙皇帝。
孝莊太后不僅親臨三次大的皇位鬥爭,而且目睹明末清初的滄桑之變。她在社會變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守成兼創業功績大。孝莊太后在清宮62年,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青年時幫助丈夫崇德帝皇太極,中年時輔佐兒子順治帝福臨,老年時輔佐孫子康熙帝玄燁。她從來也沒有走到政治的前台,但是她的一生對清初政治起到重要影響。
孝莊太后經歷清前四帝(太祖、太宗、順治、康熙),慈禧太后影響了清後四帝(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
以上四條,可以看出:孝莊太后布木布泰是一位非凡的女性,也是跨越清初五朝的重要人物。
二、睿王多爾袞
多爾袞(1612~1650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生前最鍾愛的第十四子,他的母親是努爾哈赤寵愛的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歲嫁給努爾哈赤,共同生活26年。努爾哈赤去世時,阿巴亥37歲,正值盛年,丰姿饒艷,養育三個兒子: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為爭奪汗位,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威逼阿巴亥自縊而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母親死後,多爾袞失去依靠,沒有力量同皇太極爭奪大位。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成長為能文能武、長於謀略的和碩貝勒、睿親王。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逝世,多爾袞第二次參與了爭奪大位的鬥爭。這一年,多爾袞32歲,比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小3歲,比莊妃大1歲,比順治帝(1638~1661年)大26歲。爭奪的結果是:豪格退出,只有6歲的福臨即位,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由上可以看出,所謂“合”不是沒有矛盾、沒有差異、沒有鬥爭、沒有衝突,而是妥善處理,恰當整合,化險為夷,整分為合。就是說“合—分—合”的過程,本來是合,雖然有分,不是分裂,而是疏理,整分為合,出現新合。以小分,促大合;以舊分,成新合。這就是“努爾哈赤斬子”故事給後人的歷史啟示。
相關推薦書目
(1)孟森:《清太祖殺弟事實考》,《明清史論著集刊》,中華書局,2006年
(2)閻崇年:《清朝通史·太祖朝》,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3)周遠廉:《清太祖傳》,人民出版社,2004年
(4)閻崇年:《清朝第一帝努爾哈赤》,華文出版社,2005年
(5)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增訂圖文本),中華書局,2006年
第二講 孝莊太后下嫁
一、孝莊皇太后
清朝有兩位皇太后對清朝政治至關重要,清初的一位是孝莊皇太后,清末的一位是慈禧皇太后。
孝莊皇太后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塞桑的女兒。布木布泰是皇太極中宮皇后哲哲的侄女、關雎宮宸妃海蘭珠的妹妹。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生,天命十年(1625年)與皇太極成婚,時年13歲,皇太極35歲。崇德元年(1636年),封為永福宮莊妃。她於崇德三年(1638年)為皇太極生下第九子福臨,時年26歲。皇太極於崇德八年(1643年)死時莊妃31歲。這年多爾袞32歲。孝莊太皇太后病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享年75歲。
布木布泰出身於蒙古貴族名門,容貌秀美,聰明知禮。她活了75歲,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是清初的重要人物,為清朝的守成兼創業作出重大貢獻。
第一,身負滿蒙聯姻重任。天命十年(1625年),13歲的布木布泰從科爾沁草原來到建州,與35歲的皇太極成婚。這時皇太極早已同她的姑姑哲哲結婚11年了。天聰八年(1634年),她的姐姐海蘭珠也嫁給皇太極。姑姑與侄女三人都嫁給同一個男人,是出於政治的原因,滿洲和蒙古科爾沁部建立了姻親關係,共同開創清朝的事業。布木布泰嫁過來的第二年,丈夫皇太極繼承汗位,她從貝勒福晉變成大汗福晉。十年以後,皇太極建國號大清,改元崇德,她又成為崇德皇帝的永福宮莊妃。
第二,為清皇室生兒育女。布木布泰先後為皇太極生了4個兒女。皇太極有11個兒子、14個女兒。其中,莊妃生了皇四女、皇五女和皇七女共3個女兒,崇德三年(1638年),26歲的莊妃又生下皇九子福臨,就是後來繼承大清皇位的順治皇帝。這支血脈延續了清朝的帝胤。前文說過,她和皇太極的關係似不如姐姐海蘭珠,但從莊妃生育的四個子女看,起碼在一段時間裡,她和皇太極的關係還是很好的。其四個子女的出生時間如下:
皇四女天聰三年(1629年)生莊妃17歲
皇五女天聰六年(1632年)生莊妃20歲
皇七女天聰七年(1633年)生莊妃21歲
皇九子崇德三年(1638年)生莊妃26歲
第三,經歷三次皇位之爭。太后布木布泰親歷了三次後金—清最高權力的爭奪,就是後金—清汗位和皇位的鬥爭。
第一次,公公努爾哈赤死後,屍骨未寒,便發生了汗位之爭。她剛剛嫁給皇太極一年,才14歲,沒有直接參與這場鬥爭。但是她目睹了丈夫是怎樣用盡心機,排除障礙,脫穎而出,繼承汗位。
第二次,丈夫皇太極死後,她不動聲色,依靠姑姑、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通過錯綜複雜的宮廷鬥爭和關係整合,使兒子福臨登上皇位,她自己也成為皇太后。
第三次,兒子順治帝英年早逝後,她力主子繼父位(不是弟繼兄位),下懿旨由皇子中出過天花的皇三子玄燁繼位,於是,順治帝旨定玄燁繼承皇位,這就是康熙皇帝。
孝莊太后不僅親臨三次大的皇位鬥爭,而且目睹明末清初的滄桑之變。她在社會變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守成兼創業功績大。孝莊太后在清宮62年,身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青年時幫助丈夫崇德帝皇太極,中年時輔佐兒子順治帝福臨,老年時輔佐孫子康熙帝玄燁。她從來也沒有走到政治的前台,但是她的一生對清初政治起到重要影響。
孝莊太后經歷清前四帝(太祖、太宗、順治、康熙),慈禧太后影響了清後四帝(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歷史現象。
以上四條,可以看出:孝莊太后布木布泰是一位非凡的女性,也是跨越清初五朝的重要人物。
二、睿王多爾袞
多爾袞(1612~1650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生前最鍾愛的第十四子,他的母親是努爾哈赤寵愛的大妃烏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歲嫁給努爾哈赤,共同生活26年。努爾哈赤去世時,阿巴亥37歲,正值盛年,丰姿饒艷,養育三個兒子:阿濟格22歲、多爾袞15歲、多鐸13歲。為爭奪汗位,皇太極等四大貝勒威逼阿巴亥自縊而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母親死後,多爾袞失去依靠,沒有力量同皇太極爭奪大位。皇太極繼承汗位後,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成長為能文能武、長於謀略的和碩貝勒、睿親王。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逝世,多爾袞第二次參與了爭奪大位的鬥爭。這一年,多爾袞32歲,比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小3歲,比莊妃大1歲,比順治帝(1638~1661年)大26歲。爭奪的結果是:豪格退出,只有6歲的福臨即位,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