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褚英死因之謎是怎樣被揭開的呢?事情是這樣的:1962年,在台灣台中市霧峰北溝故宮博物院地庫里,發現了《滿文老檔》(即《無圈點老檔》)。後廣祿、李學智先生以《老滿文原檔》為書名加以介紹。1969年台北故宮博物院加以影印出版,以《舊滿洲檔》作書名,陳捷先教授撰寫長文介紹。1998年我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看到乾隆時期對這份“老檔”的整理與重鈔的檔案。當年官員從滿本堂(收藏滿文檔案房)借還書以及呈送時都用《無圈點老檔》這個名字,於是稱它作《無圈點老檔》,並且對其七部重鈔本也分別定了名稱。《無圈點老檔》中對褚英之死作了記載,從而解開了褚英死因之謎:
聰睿恭敬汗以其長子阿爾哈圖圖們,心術不善,不認己錯,深恐日後敗壞治生之道,故令將其囚居於高牆內。經過二年多之深思,慮及長子若生存,必會敗壞國家。倘憐惜一子,則將危及眾子侄、諸大臣和國民。遂於乙卯年聰睿恭敬汗五十七歲,長子三十六歲,八月二十二日,始下決斷,處死長子。
上面引文,自“經過”以下,至“長子”以上,在《無圈點老檔》中被圈畫刪掉,為《無圈點老檔》乾隆朝各種重鈔本所諱闕。現看到《無圈點老檔》六種鈔本——《無圈點字檔》(草本)和《加圈點字檔》(草本)、《無圈點字檔》(內閣本)和《加圈點字檔》(內閣本)、《無圈點字檔》(崇謨閣本)和《加圈點字檔》(崇謨閣本)都沒有記載上述文字。乾隆皇帝在命臣工重鈔《無圈點老檔》時,諭旨圈畫刪掉努爾哈赤命殺死長子褚英這段重要史料,是為親者、尊者、貴者、賢者諱,不讓創建龍興大業的清太祖,留下殘暴的痕跡。
在這裡我順便說一下,滿洲宗室有個傳統,父親獲罪死後,並不影響其子被任用。比如舒爾哈齊死後,子阿敏後位列四大貝勒,濟爾哈朗爵鄭親王、官至攝政王;褚英被殺,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杜度後為貝勒,三子尼堪後為親王,都受到重用。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詢:努爾哈赤究竟為什麼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幽死胞弟,殺死親子,骨肉相殘,做出這麼違背常理的事情?要知道,舒爾哈齊、尤其是褚英,不僅是他的骨肉至親,而且是他創業過程中的得力助手、股肱之臣,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最終促使努爾哈赤下定決心殺害他們呢?
三、情理衝突
有人試圖從努爾哈赤性格上找原因,認為:“奴酋為人猜厲威暴,雖其妻子及素親者,少有所忤,即加殺害,是以人莫不畏懼。”([朝鮮]李民寏《建州聞見錄》)
也有人從利益上找原因,認為努爾哈赤是要保住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還有人從戀情上找原因,說他們父子為了爭奪一個女人。這毫無根據,當屬戲說。
事實上,努爾哈赤也是一個有手足情、父子情的人,幽弟殺子之事實屬無奈。特別是年老之後,努爾哈赤每每回顧這些事情,都心懷慚德,久不平靜。應當說努爾哈赤一生最後悔的事就是囚殺了長子褚英。為了不願再看到子孫們骨肉相殘的事,天命六年(1621年)正月十二日,天命汗召集諸子侄孫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岳託等,對天地神祇(qí),焚香設誓:
今禱上下神祇:吾子孫中縱有不善者,天可滅之,勿令刑傷,以開殺戮之端。如有殘忍之人,不待天誅,遽興操戈之念,天地豈不知之?若此者,亦當奪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亂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壞(懷)禮義之心,以化導其愚頑。似此者,天地祐之,俾子孫百世延長。所禱者此也。自此之後,伏願神祇,不咎既往,惟鑒將來。(《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三)
當然,後金執政集團內部的鬥爭,不會因努爾哈赤率領眾子侄等對神祇設誓而化解或消失。同樣,“懷禮義之心”的諸王貝勒,對於覬覦汗位者,也不能“化導其愚頑”。有汗位,必有爭奪;有爭奪,必有廝殺。
清太祖努爾哈赤從萬曆十一年(1583年)起兵,到天命十一年(1626年)逝世,共44年。其間,滿洲宗室內部先後發生過三次大的衝突:第一次是努爾哈赤與胞弟舒爾哈齊的鬥爭,第二次是努爾哈赤與長子褚英的鬥爭,第三次是努爾哈赤與次子代善的鬥爭。應當說,滿洲宗室在44年間發生三場大的衝突,並不算多。努爾哈赤的高明之處在於,這三場衝突都迅速得到處理,化風浪為平靜,化兇險為平夷,沒有釀成大的裂變;相反,每鬥爭一次,滿洲宗室內部不是分裂、而是整合,不是衰弱、而是堅強。
我曾經說過,努爾哈赤事業成功的一大法寶,清朝興起的一個經驗,就是堅持一個“合”字。有人說,像努爾哈赤這樣,哥哥把弟弟幽禁致死,父親把兒子殺了,這應當是“分”啊,怎麼能說“合”呢?
努爾哈赤是一位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政治家,當他的力量還很弱小時,他需要一支強有力的骨幹隊伍,同心同德,朝著既定的大目標共同奮鬥。這其中出現不和諧的音符,他就要去調整。當正常手段無法協調時,萬不得已,他只能採取非常手段,來求得整體的和諧。這個骨幹隊伍主要是兩個集團:一個是宗室貴族集團,如褚英、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另一個是軍功貴族集團,如費英東、額亦都、何和里、安費揚古、扈爾漢等。當褚英被推到執掌國政的地位時,因為他沒有恰當地處理好各種關係,兩個集團的主要成員都反對他。努爾哈赤不處理褚英,就會出現三個不合:宗室貴族不合、軍功貴族不合、宗室貴族與軍功貴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後,既使宗室貴族合,又使軍功貴族合,更使宗室貴族與軍功貴族大合。
聰睿恭敬汗以其長子阿爾哈圖圖們,心術不善,不認己錯,深恐日後敗壞治生之道,故令將其囚居於高牆內。經過二年多之深思,慮及長子若生存,必會敗壞國家。倘憐惜一子,則將危及眾子侄、諸大臣和國民。遂於乙卯年聰睿恭敬汗五十七歲,長子三十六歲,八月二十二日,始下決斷,處死長子。
上面引文,自“經過”以下,至“長子”以上,在《無圈點老檔》中被圈畫刪掉,為《無圈點老檔》乾隆朝各種重鈔本所諱闕。現看到《無圈點老檔》六種鈔本——《無圈點字檔》(草本)和《加圈點字檔》(草本)、《無圈點字檔》(內閣本)和《加圈點字檔》(內閣本)、《無圈點字檔》(崇謨閣本)和《加圈點字檔》(崇謨閣本)都沒有記載上述文字。乾隆皇帝在命臣工重鈔《無圈點老檔》時,諭旨圈畫刪掉努爾哈赤命殺死長子褚英這段重要史料,是為親者、尊者、貴者、賢者諱,不讓創建龍興大業的清太祖,留下殘暴的痕跡。
在這裡我順便說一下,滿洲宗室有個傳統,父親獲罪死後,並不影響其子被任用。比如舒爾哈齊死後,子阿敏後位列四大貝勒,濟爾哈朗爵鄭親王、官至攝政王;褚英被殺,他的三個兒子,長子杜度後為貝勒,三子尼堪後為親王,都受到重用。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詢:努爾哈赤究竟為什麼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幽死胞弟,殺死親子,骨肉相殘,做出這麼違背常理的事情?要知道,舒爾哈齊、尤其是褚英,不僅是他的骨肉至親,而且是他創業過程中的得力助手、股肱之臣,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最終促使努爾哈赤下定決心殺害他們呢?
三、情理衝突
有人試圖從努爾哈赤性格上找原因,認為:“奴酋為人猜厲威暴,雖其妻子及素親者,少有所忤,即加殺害,是以人莫不畏懼。”([朝鮮]李民寏《建州聞見錄》)
也有人從利益上找原因,認為努爾哈赤是要保住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還有人從戀情上找原因,說他們父子為了爭奪一個女人。這毫無根據,當屬戲說。
事實上,努爾哈赤也是一個有手足情、父子情的人,幽弟殺子之事實屬無奈。特別是年老之後,努爾哈赤每每回顧這些事情,都心懷慚德,久不平靜。應當說努爾哈赤一生最後悔的事就是囚殺了長子褚英。為了不願再看到子孫們骨肉相殘的事,天命六年(1621年)正月十二日,天命汗召集諸子侄孫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濟爾哈朗、阿濟格、岳託等,對天地神祇(qí),焚香設誓:
今禱上下神祇:吾子孫中縱有不善者,天可滅之,勿令刑傷,以開殺戮之端。如有殘忍之人,不待天誅,遽興操戈之念,天地豈不知之?若此者,亦當奪其算。昆弟中若有作亂者,明知之而不加害,俱壞(懷)禮義之心,以化導其愚頑。似此者,天地祐之,俾子孫百世延長。所禱者此也。自此之後,伏願神祇,不咎既往,惟鑒將來。(《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三)
當然,後金執政集團內部的鬥爭,不會因努爾哈赤率領眾子侄等對神祇設誓而化解或消失。同樣,“懷禮義之心”的諸王貝勒,對於覬覦汗位者,也不能“化導其愚頑”。有汗位,必有爭奪;有爭奪,必有廝殺。
清太祖努爾哈赤從萬曆十一年(1583年)起兵,到天命十一年(1626年)逝世,共44年。其間,滿洲宗室內部先後發生過三次大的衝突:第一次是努爾哈赤與胞弟舒爾哈齊的鬥爭,第二次是努爾哈赤與長子褚英的鬥爭,第三次是努爾哈赤與次子代善的鬥爭。應當說,滿洲宗室在44年間發生三場大的衝突,並不算多。努爾哈赤的高明之處在於,這三場衝突都迅速得到處理,化風浪為平靜,化兇險為平夷,沒有釀成大的裂變;相反,每鬥爭一次,滿洲宗室內部不是分裂、而是整合,不是衰弱、而是堅強。
我曾經說過,努爾哈赤事業成功的一大法寶,清朝興起的一個經驗,就是堅持一個“合”字。有人說,像努爾哈赤這樣,哥哥把弟弟幽禁致死,父親把兒子殺了,這應當是“分”啊,怎麼能說“合”呢?
努爾哈赤是一位具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政治家,當他的力量還很弱小時,他需要一支強有力的骨幹隊伍,同心同德,朝著既定的大目標共同奮鬥。這其中出現不和諧的音符,他就要去調整。當正常手段無法協調時,萬不得已,他只能採取非常手段,來求得整體的和諧。這個骨幹隊伍主要是兩個集團:一個是宗室貴族集團,如褚英、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另一個是軍功貴族集團,如費英東、額亦都、何和里、安費揚古、扈爾漢等。當褚英被推到執掌國政的地位時,因為他沒有恰當地處理好各種關係,兩個集團的主要成員都反對他。努爾哈赤不處理褚英,就會出現三個不合:宗室貴族不合、軍功貴族不合、宗室貴族與軍功貴族不合。除掉褚英之後,既使宗室貴族合,又使軍功貴族合,更使宗室貴族與軍功貴族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