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修築防禦體系,說來簡單,實際操作上那是非常艱難的。這其中不僅有種種人為的困難,還有老天爺一不高興,也跟你過不去,一場暴雨就可能讓幾個月的努力付之東流。

  以前,孫承宗之之所以順利修築起了寧錦的防禦體系,這一是由於人員得力,但主要還是因為奴爾哈赤的失誤所致。

  因為努爾哈赤的暴虐,使得遼東大地烽火遍地,到處都有逃亡反抗的事情發生,使得努爾哈赤忙的焦頭爛額,無力顧及寧錦。而等到努爾哈赤穩定了內部的局勢,寧錦防禦體系已經基本告成。這個時候,努爾哈赤再想來破壞,已經不可能了。

  高第,高第,明末的事兒就是這麼奇怪,時不時就會弄出一件你根本就想不到的事兒出來。

  築城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兒,起碼是需要時間,需要很長的時間,而這個時間,皇太極會給你嗎?

  這個時候,袁崇煥主動與皇太極接觸就是很必然的事情,也是極其應該做的。幸好,這個時候,袁崇煥和皇太極都各有自己迫切的戰略取向:袁崇煥是築城,皇太極是攻掠朝鮮。

  雙方各有顧忌,所以也就各得其所。

  對皇太極攻掠朝鮮,陳海平猜測袁崇煥的內心應該是高興的,因為袁崇煥這樣的人一定認為靠人不如靠自己,他們自己才是平定遼東的關鍵所在,其他的不管多重要,都只是次要因素。

  袁崇煥的戰略顯然是以八旗兵啃不動的堡壘戰術逐步向前蠶食,而每蠶食一塊土地,他就可以招募更多的遼人,養更多的遼人,募更多的遼兵。

  這種戰略無疑是最穩妥的,但也是最耗時間和錢糧的,這使得袁崇煥不僅在當時,也在後世被大肆質疑和批評,說袁崇煥無能和過渡保守。

  事實真是這樣嗎?

  在遼東,始終有主戰和主守兩種路線的爭論,衡諸過往的戰例,主戰的無一不是一敗塗地,潰不成軍。

  但很奇怪,主戰和主守的立場對某些人而言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他們在局勢稍有好轉的時候就是最強硬的主戰派,而在局勢不利的時候,又轉變成了徹頭徹尾的主守派。

  但袁崇煥呢?袁崇煥則正好相反,他在局勢最惡劣的時候主戰,而在局勢開始好轉的時候則開始變得“保守”,堅持以穩為主。

  袁崇煥為什麼要這樣?袁崇煥這麼做是出於公心,還是出於私心?

  誰也不是誰肚子裡的蛔蟲,無法知道另一個人到底是怎麼想的。陳海平也無法肯定袁崇煥到底是怎麼想的,但他可以肯定一點:袁崇煥對八旗兵是極其忌憚的,行事是極為慎重的,這從他築城的手法上就看得出來。

  天啟六年四月,為搶時間,加緊用工,關寧錦防線南北兩段分別進行,先修建的南段,即山海關到寧遠的關寧防線。袁崇煥在同月疏陳戰守布置大局中,奏報修繕山海四城—榆關、前屯、中後、中右為始。此四城為關寧錦防線的南段,分作兩期整修。第一期,為同年四月至七月中,但剛繕修之城,卻被豪雨沖毀,於是又進行第二期修繕,自雨季過後至同年末,山海四城,方才繕築完工。

  袁崇煥為什麼要先修築南段,而不是他最想建功,也最易遭建奴破壞的北段?這顯然說明一個問題,就是袁崇煥心中並無把握,他怕出現萬一,他是為了確保山海關至寧遠一線萬無一失。

  袁崇煥為什麼如此謹慎?這當然是因為顧忌八旗兵的強悍。袁崇煥的“保守”戰略,顯然是對八旗兵和己方的虛實都有清醒的認識所致。

  袁崇煥錯了嗎?陳海平不明白,是一個終其一生都在戰場上與八旗兵捨死忘生拼殺、且又一勝再勝的人做出的判斷可信,還是那些遠離戰場,甚至是幾百年後的人信誓旦旦的話可信?

  每念及此,陳海平心中都會升起一絲悲涼。

  真正做事的,不僅被罵,還遭處處掣肘,天啟六年三月初四,朝廷降旨,特命內臣鎮守山海:司禮監秉筆太監、總督忠勇營兼掌御馬監印務劉應坤鎮守山海關,乾清宮管事提督、忠勇營御馬監太監陶文、紀用為左右鎮守,乾清宮打卯牌子、忠勇營中軍、御馬監太監孫茂霖、武俊、王蒞朝三人分守軍中。

  袁崇煥上疏抵拒:“兵,陰謀而詭道也,從來無數人談兵之理。臣故疏裁總兵,心苦矣。戰守之總兵且恐其多,況內臣而六員乎!”但結果是:君命難違,聖旨必遵。

  袁崇煥抗疏不允,便善處同內監的關係,並化不利為有利,他曾同內臣劉應坤、紀用及總兵趙率教,並馬巡歷錦州、右屯地帶,所見各城,灰燼之餘,頹垣剩棟,白骨遍野,殘冢依稀。

  通過鎮守內監之口,奏報袁崇煥重建的寧錦防線,城勢更高,堡壘更固,設備更嚴,軍力更強。

  陳海平把朝廷掣肘袁崇煥的種種細節說的很詳細,就為了要在眾人心裡塑造一個定勢:這個朝廷實在是太濫了,跟著他干,不僅僅是因為個人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個朝廷確實該換一換了。

  南段防線完工之後,就開始修筑北段。

  在袁崇煥構想里,北段寧錦防線,南起寧遠,北至錦州,以寧遠為後勁、錦州為中堅、大凌河城為前鋒,又以所堡作聯絡,負山阻海,勢踞險要;配以步營、騎營、車營、鋒營、勁營、水營諸兵種,置以紅夷大炮、諸火炮等守具,備以糧餉、馬料、兵械、火藥;並屯田聚民,亦屯亦築,且守且戰,相機進取,從而形成沿關外遼西走廊上,縱深四百餘里,以寧遠為中堅,榆關為後盾,錦州為前鋒,其間中前、前屯、中後、中右、中左、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諸城,形同肩臂,勢如聯珠,新舊城堡,選將設兵,從而形成一道堅固的軍事防禦體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