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此時的朱文圭已經五十七歲了,他自小被囚禁在高牆內,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連牛和馬都不認識,對突如其來的自由和安樂也感到無所適從,被放出來後不到兩個月就去世了。一些野史記載說朱文圭的死是因為房事,這倒叫人格外感嘆,倘若他繼續被囚禁,諸事不知,也許反倒可以盡享天年。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明英宗患病。病危時下遺詔,稱“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由此廢止了宮妃殉葬制度。此後明朝各帝都遵從此遺詔,不再以宮人殉葬。明英宗此舉,被史家稱讚為“盛德之事,可法後世”。

  正月十七,復辟帝位整整七年的明英宗病死,葬於裕陵,終年三十八歲,從而結束了他大起大落、跌宕傳奇的一生。

  在明朝十六個皇帝中,明英宗的經歷是最奇特、最複雜的。作為一位政治人物,他富有戲劇性的一生也不乏某種悲劇色彩。而他的悲劇因素,還將在他的兒子身上流傳。

  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時,長子朱見深還不到兩歲。在嚴重的國家危機中,朱見深被孫太后立為太子。這時候的朱見深,還並不清楚太子的地位對他來說意味著將來的君臨天下,也由此註定他將有不平凡的人生。

  命運總是愛開玩笑。朱見深雖然小小年紀就當了儲君,但他的太子位並不安穩,尤其當叔叔明景帝朱祁鈺有了兒子朱見濟後,他的地位和生命都面臨著巨大的危機。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定,私心極重的明景帝一心要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開始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藉口廢掉朱見深。不過,倘若現太子朱見深意外地死去,朱見濟就能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正因為如此,朱見深一度處於相當危險的境地。當時有人看出這一點,建議將朱見深接到南內由明英宗親自撫養,但後來經過商議,還是認為由明英宗生母孫太后養在仁壽宮比較好。即便如此,孫太后的地位也大不如從前。朱見深雖然年紀還小,但在這樣的環境中,耳聞目睹,多少有些感覺,以致從小就落下了口吃的毛病。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五歲的朱見深終於被廢太子位,改封沂王,他的小堂弟朱見濟被立為皇太子。

  朱見深父親明英宗被囚禁南內的八年,正是他的童年。本該天真歡娛的年代,卻代之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以明景帝之刻薄,自然也不會對朱見深予以照顧。雖然史書記載朱見深“年雖幼,舉止如成人,氣度非凡,不輕言笑”,但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他的童年非常壓抑,且陰影影響了他終身。對於朱見深而言,唯一的安慰,就是似姊似母的萬貞兒。

  萬貞兒是孫太后親信,父親萬貴為縣衙掾吏,後因犯法流配邊疆。萬貞兒年僅四歲便充入掖庭為奴,十多年後出落得花容月貌。孫太后憐她聰明伶俐,又是家鄉人,便命她在仁壽宮管理服裝衣飾等事,甚為得力。後來景帝即位,孫太后擔心孫子朱見深的處境,特意派信得過的萬貞兒專門照料孫子。萬貞兒因此成為朱見深的貼身侍女,她比朱見深大十七歲,整天帶著朱見深遊玩戲謔,日益親近,以至形影不離。朱見深被廢太子位後,萬貞兒極力撫慰,照顧得極為周到。在險惡的宮廷爭鬥的環境中,聰慧的萬貞兒所帶給朱見深的心靈上的慰藉,遠非後人所能想像。而就是這種在患難中產生的不離不棄和互相依賴的深厚感情,竟然會在後來導致明朝的第一個外戚擅權。

  上天似乎對朱見深格外垂青,先是被立為太子的朱見濟早夭,隨即便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也意味著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將失而復得。明英宗復辟成功後,消息傳到仁壽宮,萬貞兒抱著年僅九歲的朱見深又哭又笑。許多年以後,朱見深才明白當時萬貞兒的心情。

  朱見深再一次以英宗長子的身份被立為太子。他逐漸長大了,但性格依舊木訥軟弱,童年時的陰影,始終縈繞在他心頭。由於幼年卷在皇位之爭的旋渦中,精神壓力非常之大,朱見深從小留下了口吃的毛病。他的反應也非常遲鈍,據說連他的父親明英宗朱祁鎮都懷疑兒子的智力是不是有問題,也懷疑這樣的兒子是否具備治理國家的能力。朱祁鎮曾經密召李賢,問道:“一定要傳位給太子嗎?”可見皇帝對這個兒子實在是不放心。

  當時宮中的流言也很多,盛傳太子朱見深與比他年長十七歲的宮女萬貞兒不清不楚。但因為萬貞兒是孫太后的心腹,對太子又有撫育之恩,加上太子對她無比依賴,明英宗和太子生母周貴妃對此採取了寬容的態度。因此,宮中人人都知道,一旦朱見深即位,萬貞兒必將貴不可言。

  周貴妃,昌平人,慶雲侯周龍女。她被明英宗納為嬪妃的經歷頗為傳奇。有一次,明英宗到郊外打獵,追逐一隻兔子,結果闖進了周家。周家人驚慌失措,四處躲避,周氏才十歲許,卻未躲匿,而是大方地瞪著明英宗這個不速之客。明英宗大為驚訝,認為周氏非常人,於是將她攜入宮中。正統十二年(1447年),周氏生皇子朱見深。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復辟後,周氏才被封為貴妃。

  周貴妃母憑子貴,頗為傲慢無禮。明英宗看在眼中,擔心將來太子朱見深即位後,會因為生母周貴妃而不尊崇錢皇后地位。所以在臨終前,特別遺命大學士李賢:“錢皇后千秋萬歲後,應與朕同葬!”按照明朝慣例,一帝一後同葬。明英宗這道命令就如同明白地告訴周貴妃:即便你的兒子做了皇帝,錢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動搖的。這是明英宗對糟糠之妻感情深厚的體現。

  然而,儘管明英宗事先做了預備,最終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明英宗死後,十六歲的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周貴妃嫉妒錢皇后,想只立她一人為太后。明憲宗朱見深不敢違抗母命,只好下令廷議。由於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周貴妃才同意兩宮並尊為太后,錢皇后為慈懿皇太后,周貴妃為皇太后,兩宮地位相等。在為明英宗營建裕陵時,李賢等大臣考慮到一帝二後的特殊情況,提議地宮建三個棺位,但遭到明憲宗的反對。

  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錢太后病逝。周太后反對錢後與明英宗合葬。群臣自然都激烈反對,一致認為明英宗與兩後合葬是“禮之所合,孝之所歸”。幾次疏爭,周太后仍然不同意,要求為錢太后別擇葬地。禮部尚書姚廷夔與其他的廷臣九十九人都不同意為錢太后另外建造陵寢。

  明憲宗對群臣說:“悖禮非孝,違親亦非孝,卿等為朕籌一良法。”意思是他也進退兩難,讓他的大臣們給他想個辦法,但群臣仍然堅持原來的意見,並由姚廷夔率百官跪在文華門外候旨,從上午巳時一直等到下午申時。明憲宗一直沒有降旨,只派人出來傳諭群臣暫且先各自回家。群臣卻不肯善罷甘休,一齊伏地大哭道:“若不得旨,臣等不敢退去。”自此,開了廷臣哭諫的先例。

  又耗了一陣子,明憲宗還是耗不過這些意志堅定的大臣,只得下旨命將錢太后與明英宗合葬裕陵。群臣這才齊聲呼萬歲,各自回家。

  同年九月,錢皇后葬裕陵,諡“孝莊皇后”。然而,錢皇后雖葬裕陵,並沒有與明英宗合葬在一處,而是同隧異室,葬在離明英宗玄宮數丈遠的左配殿中,右邊則空著留給周太后。周太后還派人暗中做手腳,堵塞了兩殿之間的市道,意思就是不讓錢太后在另一個世界跟英宗見面。

  明十三陵位置圖

  周太后的壽命很長,一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才病逝,以皇后禮葬裕陵。周太后去世後,當政的明孝宗朱祐樘提出當時安葬錢皇后不合禮制的事,想打通錢皇后墓室和明英宗玄宮的隧道。欽天監說:“通陵事,歲向不利。”終於還是沒有改變。

  十八歲的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大度。他不計前嫌,不記恨叔叔明景帝朱祁鈺曾經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並對明景帝陵寢進行了整修。明景帝之女固安公主在英宗復辟後,降為郡主。成化時,固安郡主長成,明憲宗以閣臣奏,將其下嫁王憲,禮儀視公主,以故尚書蹇義賜第賜之。可見在明憲宗心中,既沒有懷恨明景帝,也沒有對景帝的後代採取任何報復的措施,相反還格外優待。

  明英宗晚年,已自悔“奪門”之不當。明憲宗深察父皇之心,即位後,重新為奪門之變厘定是非,其中最大最得人心的事件便是為于謙平反昭雪。成化元年(1465年)二月,監察御史趙敔首先上疏,請求為于謙及其家人雪冤,“死者贈官遣祭,存者復官”。明憲宗表示同意。于謙長子于冕本來被遣戍龍門,先是赦免回家,次年恢復官職,為府軍前衛副千戶。義子於康已死在遼東貶地。女婿朱驥則早在天順年間便已被赦免,明憲宗命其重回錦衣衛任職,後朱驥一直做到錦衣衛最高長官。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