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頁
曹福來在保定被曹欽派出的殺手發現,正在動手的時候,有個姓顧的巡按御史剛好率兵路過,不但救下了奄奄一息的曹福來,而且逮住了其中一個兇手。兇手招供出是受昭武伯曹欽所派。顧御史上奏彈劾曹欽。英宗命令錦衣衛指揮逯杲嚴查此事,並頒布敕書,遍告群臣:不准臣下自行其是,干涉法典。
曹欽心驚膽戰,急忙找曹吉祥商量對策。曹吉祥也深知大禍將要臨頭,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經過多次策劃之後,定於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初二清晨正式起事。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因為邊境有警,懷寧伯孫鏜即將掛大將軍印出征,兵部尚書馬昂監軍,定在七月初二在奉天殿舉行辭別儀式。而頭天晚上孫鏜和馬昂按慣例留宿朝堂,如果殺了這兩人,可以直接奪門入奉天殿。於是決定由曹欽自外擁兵入宮,曹吉祥以禁兵為內應,廢除英宗。
起事頭天晚上,曹欽召集心腹,大擺宴席,專門等待凌晨行事。指揮馬亮突然覺得曹欽造反如同兒戲,萬一不成,罪至滅族,於是起了告密的念頭。宴席中,馬亮藉口上廁所,逃席而去,直奔朝房告密。
當夜恭順侯吳瑾在朝房當班,聽到馬亮所言,大驚失色。因為此時已經是深夜,皇城全部落鎖,要傳話到深宮,只能通過字條,可吳瑾是蒙古人,不會寫漢字,他急忙叫醒了留宿在朝堂的懷寧伯孫鏜,告訴情由。
孫鏜武將出身,肚子的墨水也不多,匆忙之下竟然不知道該如何措辭,只好直截了當地寫道:“曹欽反,曹欽反!”隨後將這六個字的紙條從長安右門門fèng塞入大內。紙條被火速傳入深宮,明英宗得知消息後,急忙派人逮捕了大內的曹吉祥,同時敕令皇城及京城九門俱不准開啟。
曹欽發現馬亮逃跑後,知道事情泄露。他惱恨逯杲一直暗中派人偵查曹氏,先帶人半夜騎馬前往逯杲的家中,殺了逯杲並割下首級。隨即直奔西朝房。御史寇深正在西朝房待朝,被曹欽一刀殺死。
到了東朝房,剛好遇上吏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李賢。李賢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曹欽手下人二話不說,上前一刀砍傷了李賢。曹欽急忙喝止,上前握住李賢的手,道:“李公是好人,我今日為此事,實由逯杲激變,並非出我本心,煩公代為奏辯!”李賢見大變發生,便含含糊糊地寫了幾句。
曹欽帶著李賢寫的奏疏到達長安左門,想從門隙投奏疏進去。不料那門十分堅密,奏疏無法塞入。曹欽大聲喊門,此時宮中守衛早已經得到明英宗之命,自然不肯開門。曹欽便下令手下放火燒門。守門衛士緊急拆除御河邊的磚石,將門死死堵住,火一時燒不進去。曹欽等人無可奈何,只在門外呼噪,聲徹宮中。
懷寧伯孫鏜來不及調兵,急忙到太平侯張瑾家,邀兵擊賊。張瑾畏懼,不敢出。孫鏜便令兒子孫輔和孫軏到宣武街召集征西將士。孫鏜很有心計,要兒子不要告訴大家是曹氏謀反,而是說:“刑部囚犯反獄,抓住越獄者重賞。”霎時間,立即召到西征將士兩千人。孫鏜這才對大家解釋了曹欽謀反的經過,眾人表示要奮勇向前,擊殺曹欽。工部尚書趙榮得到消息後,披甲躍馬,一邊狂奔,一邊高呼殺賊有賞,竟然也由此召集了數百人。
這時候,天漸漸亮了,恭順侯吳瑾率五六騎出來觀察戰況,剛好與曹欽迎面遇上,吳瑾寡不敵眾,力戰而死。明英宗一直十分信任吳瑾,曾經想派他去守甘肅,吳瑾推辭說:“臣,蒙古人,陛下若用臣守邊,恐外裔輕中國。”明英宗“善其言”,從此更加恩寵。
曹欽還是不肯善罷甘休,又下令放火燒門。門內守衛極有計謀,見火勢越來越大,門難免被燒毀,乾脆搬了許多柴禾和易燃物品,投到被燒壞的門處,火勢熾烈,曹欽等因而無法進門。
天色已經大亮,曹欽的黨羽心中開始畏懼,不少人悄悄散去。曹欽被左右夾攻,料難成功,便打算退走。孫鏜率兵緊追不捨,孫鏜的兒子孫軏砍中曹欽的胳膊,但孫軏也被曹欽殺死。曹欽率軍去沖安定各門,想逃出城去,不料各門關閉,巍然不動。
適逢大雨瓢潑,曹欽全身被淋濕,狼狽萬分,見走投無路,只得逃回家中。孫鏜督促各軍高喊著衝殺進來。經一番惡戰之後,曹欽走投無路,跳井自殺。曹家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屠滅。曹吉祥一家發動的兵變,一夜之間即被鎮壓。
過了三天,曹吉祥在鬧市被車裂,其黨羽湯序、馮益等以及曹吉祥的姻親黨羽全部被殺。
孫鏜論功第一,進爵世侯,仍典三千營;孫軏贈百戶,世襲;馬昂、李賢並加太子少保;馬亮告叛有功,擢為都督;將士等升賞有差;追封吳瑾為梁國公,贈寇深少保,以擒賊詔示天下。
曹吉祥只是個宦官,其叛亂在明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再如何驕橫,也不敢公然和皇帝對抗,造反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即便後來明熹宗一朝魏忠賢權勢熏天,也沒有敢與皇帝較量。這只能說明,在英宗復位初期,政局相當不穩定,從之前閣臣們的進進出出,就已經可以看到這一點。
在中國歷史上,一生中當過兩次皇帝的除了明英宗朱祁鎮外,還有唐中宗李顯。李顯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第三個兒子。上元二年(675年),武則天鴆殺了年僅二十四歲的親生兒子李弘。次子李賢隨即被立為太子。但不久後武則天又指使人誣告李賢謀奪皇位。李賢被廢,貶為庶人,被遷到巴州。三子李顯被立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李顯由太子即皇帝位,為唐中宗。武則天為皇太后,總攬朝政。兩個月後,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睿宗終日居於別殿,不管朝政,朝政盡歸武則天裁決。武則天廢除中宗李顯後第三天,派人趕到巴州,將李賢殺死,許多人牽連被殺。
公元690年的重陽節,即九月初九,年近古稀的武則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稱“聖母神皇”正式將李唐天下變為武氏天下。這一年,武則天六十七歲。同時,降睿宗李旦為皇嗣,降太子李成器為皇太孫。後來李顯被迎回,重新立為太子。長安四年(704年)八月,已經八十一歲的武則天終於臥病不起。宰相張柬之經過周密部署,在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發動了兵變,羽林將軍李多祚率兵自玄武門入,斬武則天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於院左。太子李顯即位,復為中宗,恢復唐國號。只是中宗李顯的下場也不大好,被自己最信任的妻子韋後和女兒安樂公主下毒害死。
對於第二次即位的英宗朱祁鎮來說,一切的仇恨,最後必然要歸於根源。而這一切困難的根源,本來應該是王振。王振擅權亂政,又導皇帝親征,釀成土木堡之禍。然而,英宗卻對先生王振思念不已,特地命人雕刻一個王振的木像,招魂安葬,並在智化寺為王振塑像,還賜額曰“旌忠”。智化寺由此成為宦官王振的家廟。直到三百多年後,清朝皇帝乾隆下令毀掉王振像,改供佛像。此後,智化寺便逐漸衰敗了。
毫無疑問,明英宗復辟後,進行了諸多無情屠戮。在他身上,再一次表現出八年前他所擁有的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的強烈特徵。不過,對於明英宗而言,他的行為仍然可以解釋得通——
他登基時還只是一個孩子,在宦官王振的把持下長大,享受的是無窮無盡的不識愁滋味的放縱,隨即經歷了親征、被俘、成為太上皇等一系列人生重大變故。等到好不容易回國,又被親弟弟囚禁,孤寂與落寞無時不在,連生命都沒有了保證,時刻生活在驚恐之中。所以當政變出人意料地將他重新扶上皇位時,他便有意識地採取了一系列的強硬措施和毒辣手段來確保權力的鞏固,這也是為什麼明英宗會在皇位失而復得後開始一改常態地勤政。
明英宗復位後不久,便做了一件驚人之舉,下令釋放朱文圭。朱文圭是建文帝次子,史稱“建庶人”。當年靖難之役,朱棣攻入南京之後,皇宮起火,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長子朱文奎不知去向,朱允炆次子朱文圭當時才兩歲,被朱棣廢為庶人,幽禁在鳳陽廣安宮。
明英宗之所以突然想到朱文圭這位遠房叔叔,動了惻隱之心,跟他長達八年的南宮囚禁生活不無關係,大概是因為起伏的命運使得他對世事滄桑多了幾分理解。
釋放朱文圭之舉在當時爭議頗大,一些人認為不妥當。明英宗專門徵詢大臣李賢的意見。李賢道:“這是堯、舜之用心。”促使明英宗下定了決心。
天順元年(1457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文圭及其庶母以下家屬五六十人都被釋放,安置在鳳陽,聽其婚娶出入自便,給守門人二十人,婢妾十數人。
明英宗身邊的人還擔心放出朱文圭會出變故。明英宗倒是極有氣度,慨然道:“有天命者,任自為之。”
曹欽心驚膽戰,急忙找曹吉祥商量對策。曹吉祥也深知大禍將要臨頭,決定鋌而走險,先下手為強。經過多次策劃之後,定於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初二清晨正式起事。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因為邊境有警,懷寧伯孫鏜即將掛大將軍印出征,兵部尚書馬昂監軍,定在七月初二在奉天殿舉行辭別儀式。而頭天晚上孫鏜和馬昂按慣例留宿朝堂,如果殺了這兩人,可以直接奪門入奉天殿。於是決定由曹欽自外擁兵入宮,曹吉祥以禁兵為內應,廢除英宗。
起事頭天晚上,曹欽召集心腹,大擺宴席,專門等待凌晨行事。指揮馬亮突然覺得曹欽造反如同兒戲,萬一不成,罪至滅族,於是起了告密的念頭。宴席中,馬亮藉口上廁所,逃席而去,直奔朝房告密。
當夜恭順侯吳瑾在朝房當班,聽到馬亮所言,大驚失色。因為此時已經是深夜,皇城全部落鎖,要傳話到深宮,只能通過字條,可吳瑾是蒙古人,不會寫漢字,他急忙叫醒了留宿在朝堂的懷寧伯孫鏜,告訴情由。
孫鏜武將出身,肚子的墨水也不多,匆忙之下竟然不知道該如何措辭,只好直截了當地寫道:“曹欽反,曹欽反!”隨後將這六個字的紙條從長安右門門fèng塞入大內。紙條被火速傳入深宮,明英宗得知消息後,急忙派人逮捕了大內的曹吉祥,同時敕令皇城及京城九門俱不准開啟。
曹欽發現馬亮逃跑後,知道事情泄露。他惱恨逯杲一直暗中派人偵查曹氏,先帶人半夜騎馬前往逯杲的家中,殺了逯杲並割下首級。隨即直奔西朝房。御史寇深正在西朝房待朝,被曹欽一刀殺死。
到了東朝房,剛好遇上吏部尚書兼內閣大學士李賢。李賢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曹欽手下人二話不說,上前一刀砍傷了李賢。曹欽急忙喝止,上前握住李賢的手,道:“李公是好人,我今日為此事,實由逯杲激變,並非出我本心,煩公代為奏辯!”李賢見大變發生,便含含糊糊地寫了幾句。
曹欽帶著李賢寫的奏疏到達長安左門,想從門隙投奏疏進去。不料那門十分堅密,奏疏無法塞入。曹欽大聲喊門,此時宮中守衛早已經得到明英宗之命,自然不肯開門。曹欽便下令手下放火燒門。守門衛士緊急拆除御河邊的磚石,將門死死堵住,火一時燒不進去。曹欽等人無可奈何,只在門外呼噪,聲徹宮中。
懷寧伯孫鏜來不及調兵,急忙到太平侯張瑾家,邀兵擊賊。張瑾畏懼,不敢出。孫鏜便令兒子孫輔和孫軏到宣武街召集征西將士。孫鏜很有心計,要兒子不要告訴大家是曹氏謀反,而是說:“刑部囚犯反獄,抓住越獄者重賞。”霎時間,立即召到西征將士兩千人。孫鏜這才對大家解釋了曹欽謀反的經過,眾人表示要奮勇向前,擊殺曹欽。工部尚書趙榮得到消息後,披甲躍馬,一邊狂奔,一邊高呼殺賊有賞,竟然也由此召集了數百人。
這時候,天漸漸亮了,恭順侯吳瑾率五六騎出來觀察戰況,剛好與曹欽迎面遇上,吳瑾寡不敵眾,力戰而死。明英宗一直十分信任吳瑾,曾經想派他去守甘肅,吳瑾推辭說:“臣,蒙古人,陛下若用臣守邊,恐外裔輕中國。”明英宗“善其言”,從此更加恩寵。
曹欽還是不肯善罷甘休,又下令放火燒門。門內守衛極有計謀,見火勢越來越大,門難免被燒毀,乾脆搬了許多柴禾和易燃物品,投到被燒壞的門處,火勢熾烈,曹欽等因而無法進門。
天色已經大亮,曹欽的黨羽心中開始畏懼,不少人悄悄散去。曹欽被左右夾攻,料難成功,便打算退走。孫鏜率兵緊追不捨,孫鏜的兒子孫軏砍中曹欽的胳膊,但孫軏也被曹欽殺死。曹欽率軍去沖安定各門,想逃出城去,不料各門關閉,巍然不動。
適逢大雨瓢潑,曹欽全身被淋濕,狼狽萬分,見走投無路,只得逃回家中。孫鏜督促各軍高喊著衝殺進來。經一番惡戰之後,曹欽走投無路,跳井自殺。曹家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屠滅。曹吉祥一家發動的兵變,一夜之間即被鎮壓。
過了三天,曹吉祥在鬧市被車裂,其黨羽湯序、馮益等以及曹吉祥的姻親黨羽全部被殺。
孫鏜論功第一,進爵世侯,仍典三千營;孫軏贈百戶,世襲;馬昂、李賢並加太子少保;馬亮告叛有功,擢為都督;將士等升賞有差;追封吳瑾為梁國公,贈寇深少保,以擒賊詔示天下。
曹吉祥只是個宦官,其叛亂在明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為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再如何驕橫,也不敢公然和皇帝對抗,造反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即便後來明熹宗一朝魏忠賢權勢熏天,也沒有敢與皇帝較量。這只能說明,在英宗復位初期,政局相當不穩定,從之前閣臣們的進進出出,就已經可以看到這一點。
在中國歷史上,一生中當過兩次皇帝的除了明英宗朱祁鎮外,還有唐中宗李顯。李顯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第三個兒子。上元二年(675年),武則天鴆殺了年僅二十四歲的親生兒子李弘。次子李賢隨即被立為太子。但不久後武則天又指使人誣告李賢謀奪皇位。李賢被廢,貶為庶人,被遷到巴州。三子李顯被立為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去世,李顯由太子即皇帝位,為唐中宗。武則天為皇太后,總攬朝政。兩個月後,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立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睿宗終日居於別殿,不管朝政,朝政盡歸武則天裁決。武則天廢除中宗李顯後第三天,派人趕到巴州,將李賢殺死,許多人牽連被殺。
公元690年的重陽節,即九月初九,年近古稀的武則天改元天授,正式建立了大周王朝,自稱“聖母神皇”正式將李唐天下變為武氏天下。這一年,武則天六十七歲。同時,降睿宗李旦為皇嗣,降太子李成器為皇太孫。後來李顯被迎回,重新立為太子。長安四年(704年)八月,已經八十一歲的武則天終於臥病不起。宰相張柬之經過周密部署,在神龍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發動了兵變,羽林將軍李多祚率兵自玄武門入,斬武則天男寵張昌宗、張易之於院左。太子李顯即位,復為中宗,恢復唐國號。只是中宗李顯的下場也不大好,被自己最信任的妻子韋後和女兒安樂公主下毒害死。
對於第二次即位的英宗朱祁鎮來說,一切的仇恨,最後必然要歸於根源。而這一切困難的根源,本來應該是王振。王振擅權亂政,又導皇帝親征,釀成土木堡之禍。然而,英宗卻對先生王振思念不已,特地命人雕刻一個王振的木像,招魂安葬,並在智化寺為王振塑像,還賜額曰“旌忠”。智化寺由此成為宦官王振的家廟。直到三百多年後,清朝皇帝乾隆下令毀掉王振像,改供佛像。此後,智化寺便逐漸衰敗了。
毫無疑問,明英宗復辟後,進行了諸多無情屠戮。在他身上,再一次表現出八年前他所擁有的以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的強烈特徵。不過,對於明英宗而言,他的行為仍然可以解釋得通——
他登基時還只是一個孩子,在宦官王振的把持下長大,享受的是無窮無盡的不識愁滋味的放縱,隨即經歷了親征、被俘、成為太上皇等一系列人生重大變故。等到好不容易回國,又被親弟弟囚禁,孤寂與落寞無時不在,連生命都沒有了保證,時刻生活在驚恐之中。所以當政變出人意料地將他重新扶上皇位時,他便有意識地採取了一系列的強硬措施和毒辣手段來確保權力的鞏固,這也是為什麼明英宗會在皇位失而復得後開始一改常態地勤政。
明英宗復位後不久,便做了一件驚人之舉,下令釋放朱文圭。朱文圭是建文帝次子,史稱“建庶人”。當年靖難之役,朱棣攻入南京之後,皇宮起火,建文帝朱允炆及其長子朱文奎不知去向,朱允炆次子朱文圭當時才兩歲,被朱棣廢為庶人,幽禁在鳳陽廣安宮。
明英宗之所以突然想到朱文圭這位遠房叔叔,動了惻隱之心,跟他長達八年的南宮囚禁生活不無關係,大概是因為起伏的命運使得他對世事滄桑多了幾分理解。
釋放朱文圭之舉在當時爭議頗大,一些人認為不妥當。明英宗專門徵詢大臣李賢的意見。李賢道:“這是堯、舜之用心。”促使明英宗下定了決心。
天順元年(1457年)十月二十六日,朱文圭及其庶母以下家屬五六十人都被釋放,安置在鳳陽,聽其婚娶出入自便,給守門人二十人,婢妾十數人。
明英宗身邊的人還擔心放出朱文圭會出變故。明英宗倒是極有氣度,慨然道:“有天命者,任自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