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薛瑄於天順元年(1457年)六月初十請求致仕。明英宗“心重瑄,微嫌其老”,於是同意薛瑄告老還鄉。當時,徐有貞和李賢兩名閣臣都在獄中,內閣又出現了空缺。吏部尚書王翱向英宗推薦岳正入閣。

  岳正字季方,號蒙泉,通州[9]人。正統十三年(1448年)進士,授翰林編修。當時,人們普遍對被宣宗朱瞻基廢掉的皇后胡善祥寄予同情,但因為明英宗生母孫太后還在世,沒有人敢輕易表現。岳正卻正兒八經地上書,請求恢復胡皇后的地位和稱號。其兄長岳端看到大驚,生怕就此惹禍,急忙奪過奏疏燒掉。明景帝時,岳正遷右贊善、修撰,負責教小內侍讀書。

  岳正身材高大,有一把漂亮的美髯,極有風度,明英宗在文華殿召見,一看就很喜歡。一番交談後,明英宗欣喜地道:“愛卿正當壯年,身體又好,不僅是我們北方人,而且是朕賜給你的進士,以後做了內閣學士,該當盡力輔助朕。”

  岳正當然滿口應允。他退出去的時候,剛好遇到石亨和張軏。二人見到官職卑微的岳正竟然在這裡出現,都十分驚愕,於是進去問明英宗。明英宗十分高興,說今天選到了一名閣臣。石亨和張軏這才知道岳正即將入閣拜相,都很不滿意,但表面上卻向明英宗祝賀。

  明英宗又道:“岳正的官太小了,應該提拔他為吏部左侍郎兼學士。”

  石亨和張軏二人立即阻止說:“皇帝既已得其人,等他稱職之日,再加官也不晚。”

  於是,天順元年(1457年)六月十一日,明英宗命岳正以原官入閣,參預機務。

  岳正為人跟他的名氣很像,一身正氣,“素豪邁,負氣敢言”。此時他才是從六品,竟然能夠入居相位,所以感激天恩,工作格外賣力,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有人勸他得到皇帝信任後再提諫言,他激動而慷慨地道:“皇上對我厚,我怕無法報答,你不能讓我虛當一名諫官!”

  當時掌握欽天監的禮部侍郎湯序是石亨一黨,湯序想藉機罷免一些與他不和的官員,曾上奏說天災是“jian臣”當道造成的,應該將“jian臣”全部除去。明英宗就此徵求岳正的意見。岳正回答道:“湯序說的jian臣也沒指名道姓,就那麼一說。如果按照他的建議去尋找,只能造成人人自危。而且湯序這個人學術淺薄,怎麼可能使人相信他呢?”這件事就此作罷。

  這時候,有人寫了一封匿名信,揭發宦官曹吉祥的罪狀。曹吉祥知道後大怒,要求明英宗張榜懸賞,找出寫匿名信的人。明英宗讓岳正負責撰寫榜文。岳正和左春坊大學士入內閣的呂原一起入見英宗,直截了當地道:“國家行政有一定的體制,打仗的事該兵部去辦,案子的事該刑部去處理,哪裡有天子張榜懸賞、收買人檢舉的事呢?況且追查一事,不能著急,追查得緊,寫匿名信的人就會隱藏得更深。”

  明英宗認為岳正說得很對,就將此事擱下不問。

  鎮守大同的石彪是石亨的侄子,他派一名使者入朝報捷,以求賞賜。明英宗讓岳正問清戰況。使者非常含糊,只說捕獲和斬首的敵人不計其數,俘虜全部在戰場附近的樹林間斬首了。岳正打開地圖,反問使者:“這裡都是沙漠地帶,哪有什麼用來斬首的樹林?”

  使者本來就是冒功邀賞,見岳正揭發出來,無言以對。

  經此幾事,曹吉祥和石亨都對岳正懷恨在心,不斷在明英宗面前構陷岳正。七月初十,岳正入閣剛好一個月,被謫為欽州同知。臨上任前,岳正回家探望老母。兵部尚書陳汝言趁機指使人誣告岳正奪占公主皇莊的農田。於是,岳正重新被捕回京,杖一百,然後流放到大西北肅州去戍邊。

  兵部尚書陳汝言還不肯罷休,暗中囑咐解差要給岳正苦頭吃。解差特意給岳正戴了一副很窄的小號木枷,雙手完全不能活動。夜間在驛站住宿,不卸枷。岳正兩手同夾在木枷中,氣血不通,幾乎就要死去。

  路過涿州時,有個叫楊四的俠義之士不滿朝政,聽說岳正是因忠直而被jian臣所害,便決定設法救岳正一命。楊四設下宴席,請押解岳正的解差喝酒,等解差大醉後,楊四設法脫去岳正雙手的刑具,用刀刳大了木枷孔的邊沿,這樣刑具就成了擺設,岳正的手就舒伸自如了。等到解差醒來,楊四立即送上了一大筆銀子,請他們對刑具被改造一事視而不見,這才救了岳正一命。

  岳正在肅州戍所的時候,明英宗曾對人道:“岳正倒好,只是大膽!”

  岳正聽說後,立即揮筆自畫了一幅像,寫上英宗的話,末尾寫上:“有自京師來者,傳天語於正曰:‘岳正倒好,只是大膽。’或以賀正曰:‘上念如此,行召公矣。’曹生為寫陋容,遂隱括其辭,題於上云:岳正倒好,只是大膽,惟帝念哉,必當有感;如或赦汝,再敢不敢。嘗聞古人之言,蓋將之死而靡憾也。”

  岳正已經知道皇帝是了解他的,也沒有忘記他的好處。倘若他改掉大膽的習慣,就會得到重用,但他卻表示,寧死也不會改變[10]。

  顯然,明英宗復辟後,內閣並不平靜,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局的不穩定。在這些進進出出的閣臣們身上,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前任吏部尚書王直要慶幸當初楊士奇抑制他不讓入閣了。明英宗復辟之初,對石亨和曹吉祥恩寵無比,視為心腹,言聽計從。石、曹等人,分據要害,操生殺之大權,處處以“功臣”自居,驕縱恣甚,不可一世。

  在景泰年間,石亨即對文臣節制武臣之制不滿,數以為言,但當時于謙尚為兵部尚書,石亨始終未能如願。英宗復辟後,石亨以其功臣之身,再次建言。至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六日,明英宗諭戶部、兵部二部官說:“我今復位,凡百行事宜,當遵祖宗舊制。各處巡撫提督等官,是一時權宜添設,宜即將各官取閒。其各處邊備及軍民事務,令總兵等官兼理。事有不便及官有不法,從巡按御史究治。重者奏聞區處。”

  從此,巡撫之官不兼提督軍務。此後不久,各處巡撫兼督軍務官紛紛調動改職。如總漕兼巡撫鳳陽、提督軍務的王竑改浙江參政,雲南巡撫兼督軍務的右副都御史鄭禹改福建副使。

  石亨更加得意,恃寵而驕,大樹其黨,頤指氣使,欺上瞞下。群臣敢怒而不敢言。

  天順元年(1457年)五月二十三日,監察御史楊瑄上奏彈劾石亨怙寵專權。石亨得知後,立即泣訴於明英宗朱祁鎮面前,說楊瑄憑空誣陷。明英宗為了撫慰石亨,令工部為其建造宅第,以示恩寵。這所宅第一直到年底才完工,華麗逾制。

  有一天,恭順侯吳瑾陪明英宗登臨翔鳳樓。明英宗看到石亨新建的宅第,宏偉華麗,十分驚訝,便回頭問吳瑾:“此為誰家宅第?”

  吳瑾是蒙古人,其伯父吳克誠和父親吳克勤都在土木堡一戰中英勇戰死。他為人正直,歷來不滿石亨弄權,有心要揭發石亨的專橫,便故意回答道:“這一定是王府。”明英宗笑著說:“不對,這裡哪兒來的王府。”吳瑾說:“如果不是王府,誰敢斗膽這般狂妄,修建如此豪華逾制的住宅?”

  明英宗默然無語。之後問清是石亨的宅第後,對身邊的宦官說:“石亨恣橫,無人敢發其jian。”自此漸惡石亨。

  而石亨卻毫無覺察,“無日不進見,數預政事”。如果他所請奏的事得不到明英宗的批准,“艴然見於辭色”。為人臣子,竟然敢公然給皇帝臉色看,他後來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即使明英宗沒有召見石亨,石亨也要藉故進宮。明英宗不勝其煩,發脾氣說:“閣臣有事,須燕見。彼武臣,何故頻見?”特意召負責皇城宿衛的恭順侯吳瑾面諭叮囑:“武臣非奉詔,不得擅入左順門。”這實際上是針對石亨之舉。

  大學士李賢見明英宗已經開始意識到石亨之輩驕橫,便趁機提醒皇帝道:“石亨等人以‘奪門’居功,可‘奪門’二字怎麼能流傳後世?皇位本來就是陛下的,如果是奪,那就不正常了。況且,當時郕王病入膏肓,勢將不起,那時候,群臣定會上表請皇上復位,名正言順,又何必奪門呢?幸虧當時成功了,萬一失敗的話,石亨等人死不足惜,可陛下將會有什麼樣的結果。石亨這些人無非是利用陛下圖富貴,哪裡有真正為社稷之心?”

  明英宗仔細思量,這才恍然大悟,立即命將“奪門”改稱為“復辟”,即真正合法的世系恢復了皇位繼承權。自此,明英宗對李賢愈加信任。

  明英宗得到李賢的提醒後,仔細觀察石、曹等人的所作所為,終於慢慢地意識到:這幫“功臣”原是jian詐險惡之徒,不可久留。明英宗曾向李賢問計:“此輩干政,四方奏事者先至其門,為之奈何?”李賢對答說:“陛下唯獨斷,則趨附自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