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朱祁鈺不久即在冷宮中死去,死因可疑。朝野風傳是英宗派宦官蔣安用布帛勒死了朱祁鈺,朝中大臣亦堅信這種說法,只是礙於明英宗的面子,不好明說,只記載郕王是“薨”[5]。

  朱祁鈺即位後,花費巨大財力,事先為自己在昌平皇家陵園修建了陵墓。明英宗朱祁鎮惱恨弟弟,命人毀其生前所建壽陵,只以親王禮葬於京西金山,不僅有貶謫之意,更有折辱的成分[6]。

  即便如此,明英宗還覺得積恨難平,在復辟詔書中嚴厲指斥親弟弟朱祁鈺道:“豈期監國之人,遽攘當寧之位。”不久,又假借皇太后制諭,宣布朱祁鈺的罪狀:貪天位,用邪謀,廢黜皇儲,私立己子,變亂彝典,縱肆yín酗,不孝、不弟、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等等。

  可以說,朱祁鎮借孫太后的名義,將被幽禁在南宮八年的憤懣和私恨完全發泄了出來。他還覺得不夠解氣,給朱祁鈺賜諡號為“戾”,稱“郕戾王”,意思是朱祁鈺終生為惡,死不悔改。後世史家對此評論道:“視天位也過於重,而視天親也過於輕。”

  朱祁鈺死後,為了徹底除掉後患,明英宗朱祁鎮下令景帝所有嬪妃殉葬,這其中就包括廢后汪氏。沂王朱見深已經重新被立為太子,他年紀雖小,卻不能忘記汪氏因為反對改立太子而被景帝廢去皇后位的情形,特意出面為汪氏求情。

  吏部侍郎李賢也道:“汪妃已遭幽廢,所生兩女,並皆幼小,情尤可憫,請陛下收回成命。”

  英宗皇后錢氏也大說汪氏的好話,連英宗母親孫太后也出面干預。朱祁鎮拉不下面子,這才命汪氏出宮,還居住在原來郕王舊邸。

  但事情並沒有結束。不久後,朱祁鎮突然想起來他小時候佩戴過的一件玉玲瓏,在皇宮中四處都沒有找到,於是問宮中宦官。宦官說曾經見過朱祁鈺拿過,想是由汪氏收著。朱祁鎮立即派人向汪氏索要,汪氏推說不知道。朱祁鎮再三派人去要,汪氏不勝其煩,憤憤道:“我的丈夫雖然被廢,但也做了七年的天子,難道這區區的玉件,也不配消受嗎?我已經將玉玲瓏投入井中了。”

  朱祁鎮因此懷恨在心,後來不斷派錦衣衛往取汪氏帶出皇宮之物,由此竟然得銀二十萬兩。

  可憐汪氏被錦衣衛弄得刮垢磨光,一度連生活都很困難。還幸虧太子朱見深念著舊情,時常去照顧。太子朱見深生母周貴妃與汪氏素來投契,也經常邀請她入宮,按家人敘禮,汪氏才算得幸保住了餘生。汪氏一直活到武宗正德元年,壽終舊邸。汪妃下葬時用妃禮,祭用後禮,與景帝合葬在西山,後追諡為景皇后。

  郕王朱祁鈺死了,自然不會再有一次復辟了。但在明英宗朱祁鎮看來,他的皇位還有潛在的威脅,並沒有徹底安穩,這威脅就是襄王朱瞻墡。

  實際上,在景泰年間,已經發生過一起藩王謀反的事件。朱元璋第十八子朱楩被封為岷莊王,開始封國在岷州,後來改為雲南。朱楩最早立長子朱徽煠為世子,但卻更喜歡次子朱徽煣。朱徽煠生怕被弟弟奪了自己的世子之位,竟然與宦官勾結起來,向朝廷上書,說弟弟朱徽煣肆意誹謗朝廷。當時還是明宣宗在位,明宣宗精明,認為其中有詐,一查果然是誣陷。朱徽煠弄巧成拙,反而因此丟了世子的位子。

  景泰元年(1450年),岷莊王朱楩逝世,次子朱徽煣嗣位。朱徽煠自負有勇力,才能遠在弟弟之上,更加憤憤不平。當時朱徽煠的手下有個叫段友洪的,“以善奇技得寵”。還有個於利賓,善於看相,說朱徽煣有異相,當為天下之主。於是,朱徽煠圖謀作亂,偽造了敕文,分別派親信段友洪、蒙能等前往雲南苗族地區,用銀印、金幣誘惑諸苗,想讓他們發兵攻武岡。苗族首領楊文伯當時頗為遲疑。

  事情被新一任的鎮南王朱徽煣知道後,立即大義滅親,逮捕了段友洪,並上報朝廷。明景帝派駙馬都尉焦敬、中官李琮徵召朱徽煠入京師。當時湖廣總督王來、總兵官梁珤又上告陽宗王朱徽焟也意圖謀反,朱徽焟也被一同召入京師。之後,朱徽煠和朱徽焟都被廢為庶人,幽禁在高牆之中。

  當時,朱徽煠手下蒙能已經成功說服苗族部落,率領苗兵到達武岡。聽到事敗的消息後,蒙能遂舉義旗,入廣西領導苗民起義。當時義軍勢盛時達到三萬餘人,並攻取龍里、新化、銅鼓諸城,蒙能自稱“蒙王”。明廷屢次派軍鎮壓,均不奏效。景泰六年(1455年)十一月,景帝命南和伯方瑛為平蠻將軍,充總兵官前往鎮壓。景泰七年(1456)十二月,蒙能率眾攻平溪衛,明軍都指揮鄭泰等竭力抵抗。蒙能中火槍死。方瑛遂進兵沅州,連破鬼板等一百一十餘寨,苗民起義遂告失敗。

  明英宗朱祁鎮重新坐穩皇位後,權臣徐有貞和石亨進言說朱祁鎮的叔叔襄王朱瞻墡有異圖,理由有二:第一,當年明英宗第一次即位時,年紀還小,太皇太后張氏就有立二兒子襄王朱瞻墡的意思;第二,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後,孫太后也曾經想迎立朱瞻墡,曾命人去取襄國金符。

  襄王朱瞻墡在諸藩王中年齡最長,且有“賢明”的名聲。而于謙被殺,罪名就是他與王文謀立襄王朱瞻墡長子為太子,此事傳聞已久,朱祁鎮心中也開始懷疑了。但事情卻突然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某日朱祁鎮命人檢查朱祁鈺舊奏疏時,偶然翻出了襄王朱瞻墡的兩封奏疏:一封是土木堡之變後襄王寫給孫太后的,請立朱見深為太子,請郕王朱祁鈺監國,並招募勇士,設法到大漠中營救英宗;另一封是襄王寫給即位後的景帝朱祁鈺的,襄王以叔叔的身份,勸景帝朱祁鈺要對太上皇朱祁鎮朝夕省問,經常率群臣朝謁,毋忘恭順等。

  兩封都是向著明英宗說話。朱祁鎮看到了這兩封奏疏後,感動得涕淚交加,這才知道險些錯怪叔叔,襄王不但沒有窺測皇位的野心,而且還忠義過人。

  為了表示歉疚,朱祁鎮特意派恭順侯吳瑾迎叔叔朱瞻墡入朝。天順元年(1457年)四月二十一日,襄王朱瞻墡來朝。朱祁鎮親自到左順門迎接,恩遇無比。又連下詔書,添加襄陽府護衛,讓工部為襄王代營壽藏,還准許襄王每逢節日,可以帶著子孫們出城打獵——

  這是極度信任的表現。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時,就有規定,不許藩王私自見面,不許出城。後來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防範更嚴,生怕藩王借遊獵為名練兵起事,所以嚴禁藩王出城打獵。明英宗如此特許襄王,是表示對叔叔毫不猜疑,推心置腹。

  有一日,叔侄在便殿歡宴,襄王朱瞻墡說他在路過汴梁時,當地父老攔路告道:“按察使王槩賢,以誣逮詔獄。”

  因為襄王一句話,朱祁鎮立即下旨釋放了王槩,並任命王槩為大理卿。

  朱瞻墡辭歸時,朱祁鎮親自送到午門外,握手泣別。朱瞻墡逡巡再拜,伏地不起。

  朱祁鎮便問道:“叔父是不是還有話說?”朱瞻墡頓首答道:“天下人望天下大治如饑渴,願陛下省刑獄,少賦稅薄斂。”

  朱祁鎮聞之大為感動,拱手稱謝道:“叔父良言,謹當受教。”叔侄二人這才依依惜別。

  朱祁鎮一直目送襄王出了端門,才轉身回宮。可見在他內心深處,並非無情無義之人,甚至包括他對王振的念念不忘。因為徐有貞和石亨先前曾經在明英宗面前大力誹謗襄王朱瞻墡,自此以後,朱祁鎮對徐有貞和石亨兩人的話也不是完全相信了。

  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下詔大赦天下,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對擁立他的人大加論功行賞:曹吉祥被任命掌管司禮監,總督三大營,掌握了京城的軍政大權;石亨進爵忠國公,石亨的侄子石彪為定遠侯;張軏為太平侯;楊善封興濟伯;唯獨徐有貞只升為兵部尚書,沒有進爵。這些人一夜之間都成了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

  之所以對徐有貞另眼相看,自然是不能忘記徐有貞曾有臭名昭著的南遷之議。此時的朱祁鎮,已經不是八年前懵懂無知的天子,經歷了長年累月的囚禁生活後,他開始明白許多前塵往事。他仍然是個念舊的有感情的人,雖然他不能忘記舊恩,但也不能輕易忘記舊恨。

  關於論功行賞一事,還引出了其他事端。曹吉祥有一個親戚叫董興,當時是京營都督。董興對那些因為奪門之變一夜暴發的人十分眼紅,便想出了個冒功的主意。他跑去告訴曹吉祥,說朝野上下“浮議”紛紛,都認為奪門之變太過容易,那些受到重賞的人根本不值。緊接著,他給曹吉祥出了個主意,只要大封功臣,就可以顯得奪門之變的勝利得來多麼不易。曹吉祥覺得有理,與石亨商議後,兩人列了長長一張冒功的名單,交給英宗,大談當時局勢的險惡,以及奪門的艱難。英宗一切照准。於是,跟奪門沒有任何關係的董興被封為海寧伯,跟石亨交好的孫鏜[7]被封為懷寧伯,京營將士升官晉級的多達三千人,濫封官職的程度,甚至引起了整個朝廷的普遍不滿。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