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景泰一朝,陳循、王文、高穀、蕭鎡、商輅五位內閣大學士並不和睦,陳循、王文尤為苛刻營私。而江淵好發議論,言語之間常常得罪同僚,所以“每為同官所抑”,在刑部任上時頗為失意。當時兵部尚書于謙因病告假,景帝朱祁鈺下詔推選一名大臣協助處理兵部事務。江淵極想得到此職,於是到內閣活動。陳循等假意推選江淵,商輅起糙完奏章後,將“石兵江工”四字給江淵看。江淵不解其意。不久詔令下達,調工部尚書石璞去兵部,以江淵代替石璞。江淵大為失望。
後明景帝朱祁鈺想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沒有大臣首倡,一直不得其法。當時廣西土官黃為了逃脫殺兄殺侄的死罪,得人指點,上奏請求改立太子,從而獲得了朱祁鈺的歡心,由此被赦免了死罪。當時有人傳說,黃不過是廣西的一個土官,怎麼會懂得這些,一定是受了江淵的指點。甚至傳聞黃的奏疏也是江淵代擬的。這流言如何而起,為何要針對江淵,最終有什麼目的,一直沒有人真正弄清楚。但這流言在京城廣為傳播,雖然無從證實,“人言籍籍,多信其說”,給江淵聲譽名望帶來很大的影響。
直到新科進士丘濬入翰林院後,仰慕江淵詩文才華,才挺身而出,道:“黃奏疏是否由江公代擬,很容易辨別,廣西的紙與京師的紙不同。”於是將黃原奏取來一驗,果然是廣西紙,證明奏疏是黃自廣西所上,這才得以還江淵清白。
但這件事並沒有就此平息。明英宗復辟後,既然以謀立襄王世子的流言殺了于謙、王文,那麼也可以因指點黃的謠言將江淵論罪,江淵遂被充軍。
內閣大學士蕭鎡,字孟勤,同邑[3]人。宣德二年(1427年)進士。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命宰相楊溥合選三科進士,拔二十八人為庶吉士,蕭鎡名列第一。史稱蕭鎡“學問該博,文章爾雅,然性猜忌,遇事多退避”。他曾接替李時勉為國子監祭酒,在士子中深孚眾望。
土木堡之變後,明景帝朱祁鈺即位,想廢掉明英宗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蕭鎡上書反對道:“無易樹子,霸者所禁,矧天朝乎。”後來朱祁鈺病重,大臣們又準備復立朱見深為太子,蕭鎡卻認為:“既退,不可再也。”就因為這句話,明英宗復辟,蕭鎡也在被清算之列。
較之前四位內閣大學士有所不同的是,商輅未正式步入仕途前已是名震天下的“三元及第”者,是大明立國以來鄉試、會試、殿試三元都是第一的唯一一人。商輅為人侃侃守義,寬厚有容,與群臣關係都不錯。明英宗復位後,最先召內閣大學士高穀和商輅於便殿,溫言安慰,命二人起糙《復位詔》。顯然,高穀和商輅勢必繼續得到重用,不在清算之列。
而商輅後來之所以被彈劾與王文朋比為jian、謀主襄王世子為太子,僅僅是因為他在奪門之變後,沒有迎合徐有貞、石亨的意圖。奪門之變後,徐有貞入閣,欲盡攬事權,於是幫助石亨剪除諸閣臣,排斥異己,安插親信。商輅不肯附和,由此引起徐有貞不滿,後來又因為起糙赦文一事,進一步惹怒了權臣石亨。
因為皇帝復位,按照慣例要大赦天下,大赦不光包括赦免罪犯,還要免除前朝於民不利的措施。而明景帝剛即位的時候,大敵當前,一切事務都是以軍情為主,所以明軍將帥有不少擾民的措施,之後一直沒有廢除,還演變成將帥謀取私利的特權。按照成法,這些措施都應該在大赦書中被廢除,石亨為了保全自己的特權,特地找商輅商議,讓商輅不要將這些措施列入赦文。商輅很清楚石亨的私心,回答說:“舊制不敢易。”如此一來,石亨很不高興,所以將商輅也列入了清算的名單,關進了監獄。
當年阮浪、王瑤金刀案時,商輅曾勸景帝道:“盧忠病風,無足信,不宜聽妄言,傷大倫。”明景帝朱祁鈺這才沒有繼續追究。明景帝病重時,群臣預備復立太子,推舉商輅執筆寫《復儲疏》。商輅寫道:“陛下是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陛下”是指景帝朱祁鈺,“章皇帝子孫”則是指沂王朱見深。聞者無不感動。這就是在奪門之變發生前寫成的那封奏疏,因為當時已經日落西山,所以沒有送入大內,而在當天晚上就發生了奪門之變。
商輅下獄後,上書自訴,說自己主張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並沒有謀立襄王世子,有他所擬的《復儲疏》為證。《復儲疏》當時收在禮部,一驗便知分曉。
明英宗朱祁鎮本來器重商輅,便命人取來《復儲疏》,結果讀後勃然大怒,說商輅舞文弄墨,不直接提沂王,而稱“當立章皇帝子孫”,是為取巧。
此刻,商輅性命已是命懸一線。司禮監宦官興安正好在側,不顧自己已經失寵,在一旁抗辯道:“商輅沒有取巧,取巧的是徐有貞!陛下是否還記得,正是這個徐有貞當年倡議南遷。倘若南遷,不知道將陛下置於何地。”
朱祁鎮聽了這話,默然許久,臉色總算緩和了下來,之後只將商輅削職為民。
商輅能保住性命,與興安在明英宗面前的據理力爭有很大關係。而後來朱祁鎮評議有功之臣,石亨等人都加官進爵,只給徐有貞加官,但沒有進爵,可見當時興安的一番話對英宗有相當大的觸動。
興安與金英在永樂年間一道入宮,但金英在宣德、正統兩朝權勢熏天,興安遠遠不及。後明景帝朱祁鈺欲立己子為太子,金英沒有明確贊同,興安則前後奔走,出了大力,由此成為明景帝心腹,並一舉超越了金英的地位。明英宗復辟時,金英早已過世,朱祁鎮雖然殺了景帝眾多心腹宦官,卻還是放過了興安,只將其免職。興安不久即病卒。
受冤而死的還有都督范廣。范廣,遼東人,嗣世職為寧遠衛指揮僉事,性剛果,精騎射,驍勇絕倫。正統十四年(1449年)積功遷至遼東都指揮僉事。土木堡之變後,遷都督僉事,充左副總兵。也先入犯京師,范廣奉命守德勝門,躍馬陷陣,身先士卒,擊退也先,以功遷都督同知。史載范廣“每臨陣,身先士卒,未嘗敗衄。一時諸將盡出其下,最為于謙所信任,以故為儕輩所忌”。范廣對石亨的囂張跋扈一向不滿,二人早有矛盾。奪門之變的主謀之一張軏也與范廣素來不合。石亨和張軏便挾怨報復,誣衊范廣附于于謙,謀立外藩,遂逮捕入獄,於天順元年(1457年)二月初九被磔於市。
范廣死後,兒子范升充軍廣西,妻女被賜予士兵,備受凌辱。范氏一門遭遇之慘,下不于靖難之役後忠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方孝孺等人。
張軏還趁機揭發了自己痛恨的楊俊。楊俊是名將楊洪次子,守永寧、懷來的時候,命手下將士不要輕易開門接納明英宗。明英宗回到北京的時候,楊俊則說,“是將為禍本”。結果被張軏揭發,下錦衣衛詔獄死。
功名富貴若常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巧合的是,張軏雖然因參與奪門之變立有大功而被封侯,榮華富貴並沒有享得長久。事隔清算不久,張軏便得了暴疾,晚上無法入睡,痛苦了一個多月,終於死去。時人相信因果報應,認為這是范廣、楊俊向張軏索命所致。
還有一些大臣也因為明英宗復位而遭殃,比如土木堡之變後在大殿上率先毆打王振黨羽錦衣衛指揮馬順的王竑。王竑此時已經是左副都御史,先是被降為浙江參政,後又削官為民,送江夏管制。這一方面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理,另一方面,也側面表達了明英宗依舊不忘王振的複雜心理[4]。
何文淵,由進士擢湖廣道監察御史,歷任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吏部尚書等職。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何文淵因為當年贊成景帝改立太子,還說了“父有天下傳於子”的話,知道朱祁鎮一定不會放過自己,懼而自殺。
而那位第一次被派去瓦剌迎接明英宗朱祁鎮的李實,因為當年在漠北當面斥責朱祁鎮用人不當、導致土木堡之敗,明英宗復辟後,以李實所著《北使錄》多虛誕將其從理院事除名。天順七年(1463年)九月,李實因微過被逮捕入獄,後經人營救,被釋放為民。
不過,明英宗並不忌諱談及那場導致自己人生命運改變的土木堡之變。他重新當上皇帝後,還下詔土木堡內修建顯忠祠,以祭祀、褒揚土木堡之變中犧牲的將士。相較於明景帝登基後的冷酷、一心只顧固位,明英宗更顯出幾分人情味來。
殘酷的戰役,精巧的權術,最終都化作了黃土。只有肅穆的土木堡顯忠祠巍然屹立,提醒著後世人們,這裡曾發生過不平凡的戰事。
清算由外到內,終於到了明英宗朱祁鎮仇恨的根源上——那就是他的親弟弟朱祁鈺。
這其中還有個笑話,奪門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心切,正月十七立即宣布復位,但是他卻忘記了要先廢除弟弟明景帝的皇位,於是,大明朝就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朱祁鎮後來才意識到這一點,只好二月份才下旨廢除朱祁鈺帝位,重新封回為郕王,還居西內。同時,以孫太后的名義,貶郕王生母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后汪氏復為郕王妃,削孝肅皇后杭氏諡號,改朱祁鈺子朱見濟諡號懷獻太子為懷獻世子。
後明景帝朱祁鈺想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沒有大臣首倡,一直不得其法。當時廣西土官黃為了逃脫殺兄殺侄的死罪,得人指點,上奏請求改立太子,從而獲得了朱祁鈺的歡心,由此被赦免了死罪。當時有人傳說,黃不過是廣西的一個土官,怎麼會懂得這些,一定是受了江淵的指點。甚至傳聞黃的奏疏也是江淵代擬的。這流言如何而起,為何要針對江淵,最終有什麼目的,一直沒有人真正弄清楚。但這流言在京城廣為傳播,雖然無從證實,“人言籍籍,多信其說”,給江淵聲譽名望帶來很大的影響。
直到新科進士丘濬入翰林院後,仰慕江淵詩文才華,才挺身而出,道:“黃奏疏是否由江公代擬,很容易辨別,廣西的紙與京師的紙不同。”於是將黃原奏取來一驗,果然是廣西紙,證明奏疏是黃自廣西所上,這才得以還江淵清白。
但這件事並沒有就此平息。明英宗復辟後,既然以謀立襄王世子的流言殺了于謙、王文,那麼也可以因指點黃的謠言將江淵論罪,江淵遂被充軍。
內閣大學士蕭鎡,字孟勤,同邑[3]人。宣德二年(1427年)進士。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朱瞻基命宰相楊溥合選三科進士,拔二十八人為庶吉士,蕭鎡名列第一。史稱蕭鎡“學問該博,文章爾雅,然性猜忌,遇事多退避”。他曾接替李時勉為國子監祭酒,在士子中深孚眾望。
土木堡之變後,明景帝朱祁鈺即位,想廢掉明英宗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蕭鎡上書反對道:“無易樹子,霸者所禁,矧天朝乎。”後來朱祁鈺病重,大臣們又準備復立朱見深為太子,蕭鎡卻認為:“既退,不可再也。”就因為這句話,明英宗復辟,蕭鎡也在被清算之列。
較之前四位內閣大學士有所不同的是,商輅未正式步入仕途前已是名震天下的“三元及第”者,是大明立國以來鄉試、會試、殿試三元都是第一的唯一一人。商輅為人侃侃守義,寬厚有容,與群臣關係都不錯。明英宗復位後,最先召內閣大學士高穀和商輅於便殿,溫言安慰,命二人起糙《復位詔》。顯然,高穀和商輅勢必繼續得到重用,不在清算之列。
而商輅後來之所以被彈劾與王文朋比為jian、謀主襄王世子為太子,僅僅是因為他在奪門之變後,沒有迎合徐有貞、石亨的意圖。奪門之變後,徐有貞入閣,欲盡攬事權,於是幫助石亨剪除諸閣臣,排斥異己,安插親信。商輅不肯附和,由此引起徐有貞不滿,後來又因為起糙赦文一事,進一步惹怒了權臣石亨。
因為皇帝復位,按照慣例要大赦天下,大赦不光包括赦免罪犯,還要免除前朝於民不利的措施。而明景帝剛即位的時候,大敵當前,一切事務都是以軍情為主,所以明軍將帥有不少擾民的措施,之後一直沒有廢除,還演變成將帥謀取私利的特權。按照成法,這些措施都應該在大赦書中被廢除,石亨為了保全自己的特權,特地找商輅商議,讓商輅不要將這些措施列入赦文。商輅很清楚石亨的私心,回答說:“舊制不敢易。”如此一來,石亨很不高興,所以將商輅也列入了清算的名單,關進了監獄。
當年阮浪、王瑤金刀案時,商輅曾勸景帝道:“盧忠病風,無足信,不宜聽妄言,傷大倫。”明景帝朱祁鈺這才沒有繼續追究。明景帝病重時,群臣預備復立太子,推舉商輅執筆寫《復儲疏》。商輅寫道:“陛下是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陛下”是指景帝朱祁鈺,“章皇帝子孫”則是指沂王朱見深。聞者無不感動。這就是在奪門之變發生前寫成的那封奏疏,因為當時已經日落西山,所以沒有送入大內,而在當天晚上就發生了奪門之變。
商輅下獄後,上書自訴,說自己主張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並沒有謀立襄王世子,有他所擬的《復儲疏》為證。《復儲疏》當時收在禮部,一驗便知分曉。
明英宗朱祁鎮本來器重商輅,便命人取來《復儲疏》,結果讀後勃然大怒,說商輅舞文弄墨,不直接提沂王,而稱“當立章皇帝子孫”,是為取巧。
此刻,商輅性命已是命懸一線。司禮監宦官興安正好在側,不顧自己已經失寵,在一旁抗辯道:“商輅沒有取巧,取巧的是徐有貞!陛下是否還記得,正是這個徐有貞當年倡議南遷。倘若南遷,不知道將陛下置於何地。”
朱祁鎮聽了這話,默然許久,臉色總算緩和了下來,之後只將商輅削職為民。
商輅能保住性命,與興安在明英宗面前的據理力爭有很大關係。而後來朱祁鎮評議有功之臣,石亨等人都加官進爵,只給徐有貞加官,但沒有進爵,可見當時興安的一番話對英宗有相當大的觸動。
興安與金英在永樂年間一道入宮,但金英在宣德、正統兩朝權勢熏天,興安遠遠不及。後明景帝朱祁鈺欲立己子為太子,金英沒有明確贊同,興安則前後奔走,出了大力,由此成為明景帝心腹,並一舉超越了金英的地位。明英宗復辟時,金英早已過世,朱祁鎮雖然殺了景帝眾多心腹宦官,卻還是放過了興安,只將其免職。興安不久即病卒。
受冤而死的還有都督范廣。范廣,遼東人,嗣世職為寧遠衛指揮僉事,性剛果,精騎射,驍勇絕倫。正統十四年(1449年)積功遷至遼東都指揮僉事。土木堡之變後,遷都督僉事,充左副總兵。也先入犯京師,范廣奉命守德勝門,躍馬陷陣,身先士卒,擊退也先,以功遷都督同知。史載范廣“每臨陣,身先士卒,未嘗敗衄。一時諸將盡出其下,最為于謙所信任,以故為儕輩所忌”。范廣對石亨的囂張跋扈一向不滿,二人早有矛盾。奪門之變的主謀之一張軏也與范廣素來不合。石亨和張軏便挾怨報復,誣衊范廣附于于謙,謀立外藩,遂逮捕入獄,於天順元年(1457年)二月初九被磔於市。
范廣死後,兒子范升充軍廣西,妻女被賜予士兵,備受凌辱。范氏一門遭遇之慘,下不于靖難之役後忠於建文帝朱允炆的方孝孺等人。
張軏還趁機揭發了自己痛恨的楊俊。楊俊是名將楊洪次子,守永寧、懷來的時候,命手下將士不要輕易開門接納明英宗。明英宗回到北京的時候,楊俊則說,“是將為禍本”。結果被張軏揭發,下錦衣衛詔獄死。
功名富貴若常在,漢水亦應西北流。巧合的是,張軏雖然因參與奪門之變立有大功而被封侯,榮華富貴並沒有享得長久。事隔清算不久,張軏便得了暴疾,晚上無法入睡,痛苦了一個多月,終於死去。時人相信因果報應,認為這是范廣、楊俊向張軏索命所致。
還有一些大臣也因為明英宗復位而遭殃,比如土木堡之變後在大殿上率先毆打王振黨羽錦衣衛指揮馬順的王竑。王竑此時已經是左副都御史,先是被降為浙江參政,後又削官為民,送江夏管制。這一方面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理,另一方面,也側面表達了明英宗依舊不忘王振的複雜心理[4]。
何文淵,由進士擢湖廣道監察御史,歷任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吏部尚書等職。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後,何文淵因為當年贊成景帝改立太子,還說了“父有天下傳於子”的話,知道朱祁鎮一定不會放過自己,懼而自殺。
而那位第一次被派去瓦剌迎接明英宗朱祁鎮的李實,因為當年在漠北當面斥責朱祁鎮用人不當、導致土木堡之敗,明英宗復辟後,以李實所著《北使錄》多虛誕將其從理院事除名。天順七年(1463年)九月,李實因微過被逮捕入獄,後經人營救,被釋放為民。
不過,明英宗並不忌諱談及那場導致自己人生命運改變的土木堡之變。他重新當上皇帝後,還下詔土木堡內修建顯忠祠,以祭祀、褒揚土木堡之變中犧牲的將士。相較於明景帝登基後的冷酷、一心只顧固位,明英宗更顯出幾分人情味來。
殘酷的戰役,精巧的權術,最終都化作了黃土。只有肅穆的土木堡顯忠祠巍然屹立,提醒著後世人們,這裡曾發生過不平凡的戰事。
清算由外到內,終於到了明英宗朱祁鎮仇恨的根源上——那就是他的親弟弟朱祁鈺。
這其中還有個笑話,奪門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復位心切,正月十七立即宣布復位,但是他卻忘記了要先廢除弟弟明景帝的皇位,於是,大明朝就同時出現了兩個皇帝。朱祁鎮後來才意識到這一點,只好二月份才下旨廢除朱祁鈺帝位,重新封回為郕王,還居西內。同時,以孫太后的名義,貶郕王生母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后汪氏復為郕王妃,削孝肅皇后杭氏諡號,改朱祁鈺子朱見濟諡號懷獻太子為懷獻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