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頁
左右驚愕萬分,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明景帝的發問確實出人意料。于謙於社稷立有不世之功。尤其在輔佐明景帝登位、迅速安定局面上,于氏所起到的作用無人能及。可以說,沒有于謙,明景帝的皇位不可能坐得安穩。而之後,明景帝也對于謙表現出異乎尋常的信任。雖然皇帝一直沒有讓于謙進內閣,但恩寵有加,無出其右。誰也想不到,原來在明景帝的內心深處,竟然如此提防他表面所信重之人。帝王的薄情寡恩,亦由此可見一斑。
片刻後,大宦官興安回奏是太上皇復位。明景帝連聲道:“好,好,好。”然後喘了幾口氣,重新回到床上,面朝牆壁睡下。
表面鎮定無事,心中卻是唏噓感嘆,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失望之情。他已經清醒地意識到,一切都已經完了,他所加在兄長身上的一切毒辣手段,都要被加倍回返到自己身上。
在中國歷史上,報復和仇恨往往是新政體的主要動機。悲痛總是無法完全忘卻,傷害總是不可彌補,明英宗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後,清算舊帳便成為與鞏固政權頭等重要的大事。
“奪門之變”成功後,明英宗先在奉天殿登位,隨即到文華殿,命徐有貞以本官兼翰林院學士入直內閣參預機務。不久,明英宗再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禮,此時剛好是正月十七日正午。
儀式完畢後,殿上傳下聖旨,兵部尚書于謙、內閣大學士王文當庭被錦衣衛逮捕。內閣大學士陳循、蕭鎡、商輅,刑部尚書俞士悅,工部尚書江淵,都督范廣,以及景帝親信宦官王誠、舒良、王勤、張永等人都相繼被逮捕下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宦官興安為景帝親信,獨倖免於難。據說主要是孫太后為他講話,有功於社稷,加上興安好佛,不貪財,更是難得。
于謙和王文被逮捕後,關在錦衣衛鎮撫司,由新上任的錦衣衛長官門達審理。早在英宗一朝,門達便已經坐到了錦衣衛指揮同知的高位,曾扈從明英宗出征,“土木堡之變”後單騎逃回京師,被降為千戶。其人後依附石亨,在錦衣衛長官盧忠罷職後再度升任指揮同知。明英宗即位後,聽從石亨建議,罷免了明景帝親信錦衣衛指揮畢旺及朱驥,改由門達擔任錦衣衛長官。
門達性格機警沉鷙,名聲卻不壞。他手下有小吏名謝通,精通刑律,一直協助門達處理司事。謝通主張用法仁恕,平反了不少冤案,以致朝廷上上下下都誇獎門達能幹。正因為如此,門達特別信任謝通,對其言聽計從。
謝通料想于謙這次在劫難逃,明英宗一定會要他的命,但于少保不是普通人,如果死在錦衣衛鎮撫司手中,門達身為長官,勢必被天下人怨恨。於是,他出了個主意,以案情重大為名,將案子推了出去,交給三法司會審。門達雖然也想奉迎重新登位的明英宗,但仍然害怕在歷史上留下罵名,於是聽從了謝通的建議。
三法司會審應該由刑部主審,但刑部尚書俞士悅一向與于謙交好,且已被逮捕下獄,案子輾轉到了都察院都御史蕭維禎手中。法司給于謙、王文二人定的罪名是“意欲”迎立外藩——欲立襄王朱瞻墡長子為帝——意圖謀逆。雖無實跡,其意則有,同樣可定罪,于謙、王文因此備受酷刑。
于謙冷靜而從容,似乎早預料到一切。王文則不勝其憤,極力辯解道:“按照祖宗成法,迎立外藩必須有內府的金牌和符信;派遣使者,必須用兵部發的馬牌。這些事只要到內府兵部一查便可明白,豈能平白無故地誣陷?”
兵部主管馬牌的是車駕司主事沈敬。沈敬卻是個硬漢子,不肯作偽證,當場指出兵部從未發出馬牌。而內府所存召取襄王的金牌符信早就被孫太后拿去,一直在後宮中。大家心中有數,如果真的查驗,反而應驗了王文的話。
王文見占了上風,更加據理力爭。堂上堂下吵得不可開交時,于謙卻笑道:“石亨等羅織鍛鍊,辯之何益?”
蕭維禎看見于謙是個明白人,終於忍不住說了實話:“於公可謂明白,事出朝廷,承也是死,不承也是死。”
因為沒有任何證據,三法司只好加上“意欲”二字,給于謙和王文定的罪名為“意欲迎立藩王”,“坐以謀逆,處極刑”。所謂“極刑”,便是千刀萬剮之刑,按例要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沈敬被無辜牽扯進來,也跟著倒霉,被認為是于謙和王文的同謀,不過罪減一等,免死罪,充軍鐵嶺。
當案子的審理結果遞到明英宗朱祁鎮手中時,皇帝見給于謙的定刑是一個“死”字,不禁猶豫起來,遲疑著道:“于謙實有功。”
在朱祁鎮的心中,對于謙的恨意極重,于謙主張“社稷為重,君為輕”,對他個人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在當俘虜的北狩期間,他甚至有必殺于謙而後快的念頭。但如今的朱祁鎮,已經不是八年前的那個年輕皇帝了。經歷了一系列的苦難後,他逐漸明白,倘若當初不是于謙堅決抵抗瓦剌並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非但他本人永遠回不到京師,就連大明朝廷恐怕也早是風雨飄搖。所以,這一句“于謙實有功”很好地表達了他內心深處對于謙態度的轉變。
徐有貞見明英宗遲疑,馬上攘臂直前,大聲道:“若不殺于謙等,奪門之變則無名,無以昭告天下。”
於是,明英宗下定決心,詔令將于謙和王文棄市,即公開斬首示眾。這已經是一些正直大臣極力營救的結果,其中新入閣的閣臣薛瑄更是據理力爭。按三法司的定罪,于謙應該被凌遲處死,改為棄市,已經是罪減一等。
正月二十二日,于謙、王文同日被殺。臨刑前,于謙口占《辭世詩》[15]云:村莊居士老多磨,成就人間好事多。
天順已頒新日月,人臣應謝舊山河。
心同呂望扶周室,功邁張良散楚歌。
顧我今朝歸去也,白雲堆里笑呵呵。
詩中無一冤字,只歷數一生行狀,曠達瀟灑,笑對生死禍福,表達了以江山社稷為重的磊落胸懷,令人深為震撼。
此時的于謙,豪情與悲涼在心中反覆交織迴蕩。自明景帝私心日益顯露以來,他便感覺一隻無形卻密不透風的大網纏繞住了他,且愈匝愈緊。人們讚許他扭轉了大明的命運,他卻連自己的命運都操縱不了。
他又想起早已死去數年的前御史鍾同來。他這幾年的人生,有許多蒼白無力之處,沒能拯救許多他在意的人。而死去的人一直在他意識深處糾纏著他,他想要逃避,卻始終避不開。他早已萌生退意,想要擺脫世俗雜務,辭官歸返故鄉,隱居於江南的青山綠水中。然到了他的地位,又怎能輕易摒棄一切,一走了之?
當日他到錦衣衛大獄與逆賊首領郭信會面。郭信稱他功勞太大,功高震主,將來必會被皇帝所殺。他問郭信為什麼要說這些廢話。郭信道:“這可不是廢話。於公你是大明棟樑,全靠你支撐大局。我雖大事不成,卻也要設法剪除大明羽翼,令它氣數早盡。我請見於公,只是為了害你,別無其他。”
他很是不解,問道:“你刑具纏身,動一下都難,要如何害我?”
郭信笑道:“用皇帝的疑心害你。疑心是把刀子,也能殺人。”又進一步解釋道:“因為我是逆賊,圖謀改朝篡位。於公獨自來見我,卻不能將我一番話傳出去。日後皇帝詢問於公,你只能不答。但我既指名見於公,怎麼會什麼話都不說呢?如此,皇帝必然猜疑你。疑心這東西,一旦發芽出來,便會一直滋生下去。”
當時他以為郭信只是無稽之談。明景帝倒是真問了郭信說了什麼,他當然不能如實上奏,只好回答說對方什麼都沒說。後來人們紛傳明景帝不讓他帶職入閣為大學士,已有猜忌他之心,他也未放在心上。但當他聽說英宗皇帝復辟後,景帝第一句話竟是“莫非是于謙不成”,陡然又想到郭信當年在牢房中的那番話來。原來在皇帝心目中,疑忌已如此之深,竟將他當作了郭信一類的逆賊。他忠君愛國,殫精竭慮,僅此一句“莫非是于謙不成”,便成為他人生中最大的打擊。
正鬱郁滿懷時,忽聽到一聲炮響,有人高叫道:“時辰到!”
于謙自知大限已到,遂慨然赴死,正色就刑,時年六十歲。
人們看不到英雄心底深處的悲愴與糾結,只看到他走向刑場的鎮定。當他矗立的身影倒下時,大地深沉,陰霾翳天,京郊婦孺,無不灑泣。
岳飛的罪名是“莫須有”,被人稱為三字獄。而于謙的罪名是“意欲”,時人稱為二字獄。千古英雄共一心,卻有著相同的悲劇命運。
自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獨力支持危局,名滿天下,成為全國所敬仰的民族英雄,朝野上下都享有極高的聲譽,所以聽聞他被殺的消息後,“行路嗟嘆,天下冤之”。都人見者聞者,老幼無不垂淚。有舉家號哭者,有合門私祭者,有暗地披麻戴孝者。邊關軍士聞之,莫不涕泣。
明景帝的發問確實出人意料。于謙於社稷立有不世之功。尤其在輔佐明景帝登位、迅速安定局面上,于氏所起到的作用無人能及。可以說,沒有于謙,明景帝的皇位不可能坐得安穩。而之後,明景帝也對于謙表現出異乎尋常的信任。雖然皇帝一直沒有讓于謙進內閣,但恩寵有加,無出其右。誰也想不到,原來在明景帝的內心深處,竟然如此提防他表面所信重之人。帝王的薄情寡恩,亦由此可見一斑。
片刻後,大宦官興安回奏是太上皇復位。明景帝連聲道:“好,好,好。”然後喘了幾口氣,重新回到床上,面朝牆壁睡下。
表面鎮定無事,心中卻是唏噓感嘆,有著常人難以想像的失望之情。他已經清醒地意識到,一切都已經完了,他所加在兄長身上的一切毒辣手段,都要被加倍回返到自己身上。
在中國歷史上,報復和仇恨往往是新政體的主要動機。悲痛總是無法完全忘卻,傷害總是不可彌補,明英宗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後,清算舊帳便成為與鞏固政權頭等重要的大事。
“奪門之變”成功後,明英宗先在奉天殿登位,隨即到文華殿,命徐有貞以本官兼翰林院學士入直內閣參預機務。不久,明英宗再登奉天殿,行即位典禮,此時剛好是正月十七日正午。
儀式完畢後,殿上傳下聖旨,兵部尚書于謙、內閣大學士王文當庭被錦衣衛逮捕。內閣大學士陳循、蕭鎡、商輅,刑部尚書俞士悅,工部尚書江淵,都督范廣,以及景帝親信宦官王誠、舒良、王勤、張永等人都相繼被逮捕下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宦官興安為景帝親信,獨倖免於難。據說主要是孫太后為他講話,有功於社稷,加上興安好佛,不貪財,更是難得。
于謙和王文被逮捕後,關在錦衣衛鎮撫司,由新上任的錦衣衛長官門達審理。早在英宗一朝,門達便已經坐到了錦衣衛指揮同知的高位,曾扈從明英宗出征,“土木堡之變”後單騎逃回京師,被降為千戶。其人後依附石亨,在錦衣衛長官盧忠罷職後再度升任指揮同知。明英宗即位後,聽從石亨建議,罷免了明景帝親信錦衣衛指揮畢旺及朱驥,改由門達擔任錦衣衛長官。
門達性格機警沉鷙,名聲卻不壞。他手下有小吏名謝通,精通刑律,一直協助門達處理司事。謝通主張用法仁恕,平反了不少冤案,以致朝廷上上下下都誇獎門達能幹。正因為如此,門達特別信任謝通,對其言聽計從。
謝通料想于謙這次在劫難逃,明英宗一定會要他的命,但于少保不是普通人,如果死在錦衣衛鎮撫司手中,門達身為長官,勢必被天下人怨恨。於是,他出了個主意,以案情重大為名,將案子推了出去,交給三法司會審。門達雖然也想奉迎重新登位的明英宗,但仍然害怕在歷史上留下罵名,於是聽從了謝通的建議。
三法司會審應該由刑部主審,但刑部尚書俞士悅一向與于謙交好,且已被逮捕下獄,案子輾轉到了都察院都御史蕭維禎手中。法司給于謙、王文二人定的罪名是“意欲”迎立外藩——欲立襄王朱瞻墡長子為帝——意圖謀逆。雖無實跡,其意則有,同樣可定罪,于謙、王文因此備受酷刑。
于謙冷靜而從容,似乎早預料到一切。王文則不勝其憤,極力辯解道:“按照祖宗成法,迎立外藩必須有內府的金牌和符信;派遣使者,必須用兵部發的馬牌。這些事只要到內府兵部一查便可明白,豈能平白無故地誣陷?”
兵部主管馬牌的是車駕司主事沈敬。沈敬卻是個硬漢子,不肯作偽證,當場指出兵部從未發出馬牌。而內府所存召取襄王的金牌符信早就被孫太后拿去,一直在後宮中。大家心中有數,如果真的查驗,反而應驗了王文的話。
王文見占了上風,更加據理力爭。堂上堂下吵得不可開交時,于謙卻笑道:“石亨等羅織鍛鍊,辯之何益?”
蕭維禎看見于謙是個明白人,終於忍不住說了實話:“於公可謂明白,事出朝廷,承也是死,不承也是死。”
因為沒有任何證據,三法司只好加上“意欲”二字,給于謙和王文定的罪名為“意欲迎立藩王”,“坐以謀逆,處極刑”。所謂“極刑”,便是千刀萬剮之刑,按例要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沈敬被無辜牽扯進來,也跟著倒霉,被認為是于謙和王文的同謀,不過罪減一等,免死罪,充軍鐵嶺。
當案子的審理結果遞到明英宗朱祁鎮手中時,皇帝見給于謙的定刑是一個“死”字,不禁猶豫起來,遲疑著道:“于謙實有功。”
在朱祁鎮的心中,對于謙的恨意極重,于謙主張“社稷為重,君為輕”,對他個人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在當俘虜的北狩期間,他甚至有必殺于謙而後快的念頭。但如今的朱祁鎮,已經不是八年前的那個年輕皇帝了。經歷了一系列的苦難後,他逐漸明白,倘若當初不是于謙堅決抵抗瓦剌並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非但他本人永遠回不到京師,就連大明朝廷恐怕也早是風雨飄搖。所以,這一句“于謙實有功”很好地表達了他內心深處對于謙態度的轉變。
徐有貞見明英宗遲疑,馬上攘臂直前,大聲道:“若不殺于謙等,奪門之變則無名,無以昭告天下。”
於是,明英宗下定決心,詔令將于謙和王文棄市,即公開斬首示眾。這已經是一些正直大臣極力營救的結果,其中新入閣的閣臣薛瑄更是據理力爭。按三法司的定罪,于謙應該被凌遲處死,改為棄市,已經是罪減一等。
正月二十二日,于謙、王文同日被殺。臨刑前,于謙口占《辭世詩》[15]云:村莊居士老多磨,成就人間好事多。
天順已頒新日月,人臣應謝舊山河。
心同呂望扶周室,功邁張良散楚歌。
顧我今朝歸去也,白雲堆里笑呵呵。
詩中無一冤字,只歷數一生行狀,曠達瀟灑,笑對生死禍福,表達了以江山社稷為重的磊落胸懷,令人深為震撼。
此時的于謙,豪情與悲涼在心中反覆交織迴蕩。自明景帝私心日益顯露以來,他便感覺一隻無形卻密不透風的大網纏繞住了他,且愈匝愈緊。人們讚許他扭轉了大明的命運,他卻連自己的命運都操縱不了。
他又想起早已死去數年的前御史鍾同來。他這幾年的人生,有許多蒼白無力之處,沒能拯救許多他在意的人。而死去的人一直在他意識深處糾纏著他,他想要逃避,卻始終避不開。他早已萌生退意,想要擺脫世俗雜務,辭官歸返故鄉,隱居於江南的青山綠水中。然到了他的地位,又怎能輕易摒棄一切,一走了之?
當日他到錦衣衛大獄與逆賊首領郭信會面。郭信稱他功勞太大,功高震主,將來必會被皇帝所殺。他問郭信為什麼要說這些廢話。郭信道:“這可不是廢話。於公你是大明棟樑,全靠你支撐大局。我雖大事不成,卻也要設法剪除大明羽翼,令它氣數早盡。我請見於公,只是為了害你,別無其他。”
他很是不解,問道:“你刑具纏身,動一下都難,要如何害我?”
郭信笑道:“用皇帝的疑心害你。疑心是把刀子,也能殺人。”又進一步解釋道:“因為我是逆賊,圖謀改朝篡位。於公獨自來見我,卻不能將我一番話傳出去。日後皇帝詢問於公,你只能不答。但我既指名見於公,怎麼會什麼話都不說呢?如此,皇帝必然猜疑你。疑心這東西,一旦發芽出來,便會一直滋生下去。”
當時他以為郭信只是無稽之談。明景帝倒是真問了郭信說了什麼,他當然不能如實上奏,只好回答說對方什麼都沒說。後來人們紛傳明景帝不讓他帶職入閣為大學士,已有猜忌他之心,他也未放在心上。但當他聽說英宗皇帝復辟後,景帝第一句話竟是“莫非是于謙不成”,陡然又想到郭信當年在牢房中的那番話來。原來在皇帝心目中,疑忌已如此之深,竟將他當作了郭信一類的逆賊。他忠君愛國,殫精竭慮,僅此一句“莫非是于謙不成”,便成為他人生中最大的打擊。
正鬱郁滿懷時,忽聽到一聲炮響,有人高叫道:“時辰到!”
于謙自知大限已到,遂慨然赴死,正色就刑,時年六十歲。
人們看不到英雄心底深處的悲愴與糾結,只看到他走向刑場的鎮定。當他矗立的身影倒下時,大地深沉,陰霾翳天,京郊婦孺,無不灑泣。
岳飛的罪名是“莫須有”,被人稱為三字獄。而于謙的罪名是“意欲”,時人稱為二字獄。千古英雄共一心,卻有著相同的悲劇命運。
自土木堡之變後,于謙獨力支持危局,名滿天下,成為全國所敬仰的民族英雄,朝野上下都享有極高的聲譽,所以聽聞他被殺的消息後,“行路嗟嘆,天下冤之”。都人見者聞者,老幼無不垂淚。有舉家號哭者,有合門私祭者,有暗地披麻戴孝者。邊關軍士聞之,莫不涕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