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善,即完全靠自己的家當、口才迎回太上皇的禮部左侍郎。他自認為立有不世之功,卻為明景帝所壓抑,而今景帝病危,又無子嗣,理所當然想要將全部賭注下在南宮的明英宗身上。

  徐有貞,即在瓦剌軍隊進逼京師之時,率先提出“南遷”主張而遭到于謙等人嚴正駁斥的徐珵。之後,徐珵名聲大壞,屢為內外朝所譏笑,多年未得晉升。徐珵多次托門生楊宜出面,請于謙舉薦,希望謀取國子監祭酒一職。

  因楊宜是于謙內姻,于謙礙於情面,便在明景帝面前提及此事。只是明景帝一聽說是徐珵,便鄙夷地道:“徐珵雖有詞華,然其存心jian邪,豈堪為祭酒?若從汝用之,將使後生秀才皆被他教壞了心術。”于謙無以應對,事情遂不了了之。

  未能如願的徐珵非常懊惱,非但不感激于謙,反而認為是對方從中作梗,影響了自己的前程,因而對于謙恨之入骨。懊喪之餘,徐珵轉而奉承內閣大學士陳循。在陳循的建議下,他將名字改為徐有貞,之後果然順利多了。

  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貞任左僉部御史,到張秋治理黃河。當時,黃河在沙灣一段決口已有七年,難以治理。明英宗即位後,黃河屢次北決,威脅沙灣運道。正統十三年(1448年),黃河在河南新鄉八柳樹決口,往東北方向狂瀉,直衝山東張秋,毀壞堤岸,淤塞運道。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大運河便成為大明的樞紐幹線,錢糧均通過河道運往北京,不容有絲毫閃失。黃河決口後,明廷緊張萬分,先後派王永和、洪英、王暹、石璞等人前去治理,但旋治旋決,均不見根本成效。

  景泰三年(1452年)六月,黃河又衝決沙灣運道北岸,挾運河水東奔入海。景泰四年(1453年)五月,再次決開沙灣北岸,“掣運河水入鹽河,漕舟盡阻”。

  徐有貞到任後,即對河情水勢進行實地勘查,“逾濟、汶,沿衛、沁,循大河,道濮、范”,提出了置水閘、開支流、疏通運河三條措施,並積極組織大量民工,親自督率工程建設,從景泰四年(1453年)底興工,至景泰六年(1455年)七月竣工,“凡費木鐵竹石累萬數,夫五萬八千有奇,工五百五寸余日”,終將沙灣決口堵截,消除了水患。

  儘管徐有貞一生榮辱沉浮、功過摻雜,然他在山東治黃成功,在中國治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14]。景泰七年(1456年),山東大水,“河堤多壞,惟有貞所築如故”。張秋地區有歌謠唱道:“昔也,沙彎如地之獄;今也,沙彎如天之堂。”後徐有貞又奉命巡視漕河濟寧等十三州縣,督促修復河堤,因治河有功,進為左副都御史。

  明景帝選中石亨為代祭大臣後,將他召到病榻前,親自殷殷囑咐。石亨當面滿口允諾,但他親眼看見明景帝的懨懨病態,知道天不假年,皇帝挺不了多久,內心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石亨出宮後,立即返回家中,請神算仝寅占卜儲君之事。仝寅稱明英宗必將復位。石亨立即派心腹找來與自己交好的前府右都督張軏和大宦官曹吉祥,告訴二人說明景帝已經不行了,得商議個法子,好為自己謀取後路。

  此時,京師正有流言,稱大學士王文正力勸明景帝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皇儲,如果是這樣,王文將是定鼎之臣,立有首功。即便重新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謀議也是文臣之事,功勞也輪不到石亨、張軏等武將身上。石亨道:“皇帝病已沉重,如有不測,又無太子,不若乘勢請太上皇復位,倒是不世之功。”

  張軏、曹吉祥也表示贊同。於是,這三個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決定將賭注壓在太上皇身上,擁立朱祁鎮復位,這樣,三人就是大功臣,能夠飛黃騰達。

  三人當場做了分工,大宦官曹吉祥利用職務之便,入宮拜見孫太后,密告復辟一事,以取得孫太后的支持。石亨和張軏自認智謀有限,一道去找太常寺正卿許彬商議。

  許彬曾代表明廷迎太上皇於宣府,其人心機極為深遠。聽說石、張二人來意後,當即以手加額,道:“這是不世之功!不過,我老了,不中用了。徐有貞多計謀,你們可以去找他商議。”

  石亨和張軏相信許彬的推薦,又連夜去找徐有貞。徐有貞大為興奮,當即夜觀天象,見紫微有變,忙道:“帝星已見移位,咱們要幹這件事,須得趕快下手。”

  幾人經過詳細謀劃,決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動手。

  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兵部尚書于謙會同群臣商議,決定一起上奏請復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眾人推舉內閣大學士商輅主糙奏疏。疏成時,已是日暮西山,來不及奏上朝廷。於是,群臣決定在次日清晨明景帝臨朝時,再將奏疏遞上去。

  但所有人都沒有料到,就在這天晚上,爆發了奪門之變。隨之而來的便是諸多大臣被殺被貶,這其中也包括國之重臣于謙。倘若復立沂王的奏疏早一天遞上,或許于謙等人就不會遭到殺身之禍。短短几個時辰,不但改變了大明的歷史,也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

  正月十六晚,徐有貞換上朝服,懷著緊張而忐忑的心情離開了家。臨行前對妻女交代道:“我要去辦一件大事,辦成了是國家之福,辦不成我徐家就是滅頂之災。你們要有心理準備。”

  出門後,徐有貞又順路邀請了楊善和王驥作為同黨。楊善和王驥二人都表示要以死報答太上皇。王驥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不但自己親自披甲上馬,還將兒子和孫子都帶在了身邊。三方人馬會齊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後,又等到了張軏率領的大隊京營兵,這才一齊向皇城進發。

  張軏調兵進城的藉口是瓦剌騷擾邊境,要保護京城安全。而石亨是最高武官,掌管皇城鑰匙,所以能夠通行無阻。

  四鼓時分,大隊人馬從長安門直接進入皇城。進入紫禁城後,徐有貞重新將大門鎖上,防止外面有援兵進來,並將鑰匙投入水竇中。皇城內的守軍見這夥人行蹤詭秘怪異,不明所以,但由於領頭的石亨、曹吉祥等人俱是本朝顯貴,也不敢上前盤問究竟。

  這時候,天氣忽變,烏雲密布,伸手不見五指。眾人懷疑此番作為有逆天意,會遭到天譴,都非常惶恐。精通天象的徐有貞挺身而出,勸大家不要退縮,說大事必濟。眾人料想事已至此,後退也來不及了,於是繼續前進,順利到達南宮。

  王驥本是南宮守備,不費吹灰之力,便斥退守衛。然而,南宮宮門早已被明景帝鎖閉封死,且大鎖堅固異常,怎麼弄也打不開。石亨既是武將,便將軍事中攻城之術派上用場,命人用巨木懸於繩上,數十人一齊舉木撞門。宮門沒有撞開,門右邊的牆反倒先被震坍了一個大洞。眾人便從牆的破洞中一擁而入。

  太上皇朱祁鎮還沒有就寢,正秉燭讀書,突然看見一大堆人闖了進來,還以為是弟弟明景帝派人來殺自己,不禁有些驚慌失措。誰料眾人一齊俯伏稱萬歲。朱祁鎮心神略定,這才問道:“莫非你們要請我復位嗎?這事須要審慎。”

  此時烏雲突然散盡,月明星稀。眾人士氣空前高漲,簇擁著朱祁鎮直奔大內。路上,朱祁鎮挨個兒問清諸人姓名,表示不忘功臣之意。

  一行人來到東華門,守門衛士上前攔住盤問。朱祁鎮主動站了出來,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衛士頓時傻了眼,不知該如何是好,更不敢強行阻攔。

  於是,眾人兵不血刃地進入了皇宮,朝專門舉行朝會的奉天門而去,並迅速將明英宗朱祁鎮扶上了奉天殿寶座。殿上武士見變故忽起,揮舞金瓜,要打徐有貞等人,被朱祁鎮厲聲呵止。他到底做過十幾年皇帝,威儀俱在,一聲令下,武士便聞聲退開。徐有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萬歲”。石亨親自敲響朝會鐘鼓,召集群臣到來。

  彼時天色已然微微發亮,眾臣因為明景帝事先說明今天要臨朝,都已經早早等在午門外,準備朝見。聽到鐘鼓齊鳴後,眾人按順序走入奉天門。但眼前的一切令人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不是明景帝朱祁鈺,而是八年前的英宗皇帝朱祁鎮。

  群臣面面相覷,一時不明白是怎麼回事。正在眾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道:“太上皇復位了!”

  明英宗朱祁鎮便對百官宣布道:“景泰皇帝病重,群臣迎朕復位,你們各人仍擔任原來的官職。”

  眾朝臣見事已至此,只好跪倒參拜。明英宗朱祁鎮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

  明英宗朱祁鎮重新坐上皇位時,明景帝朱祁鈺已勉強起身,正在乾清宮西暖閣梳洗,準備臨朝。突然聽到前面撞鐘擂鼓,立即問左右道:“莫非是于謙不成?”意思是,是不是兵部尚書于謙謀反篡位了。明景帝猜忌于謙之心已久,在這場可悲的政變中展露無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