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大宦官曹吉祥麾下有一指揮朵耳,一向很感激于謙。土木堡之變以後,北京軍民對於城內的少數蒙古人很不放心,有人主張全部殺掉,有人主張收監,以防止他們作亂,與瓦剌軍裡應外合。于謙卻力排眾議,不同意這麼做,還下令道:北京城裡的蒙古人只要安分守己,一律保護;願意從軍立功的,與漢人同樣受獎;敢於通敵內應的,殺無赦。北京城內的蒙古人都很感激于謙的深明大義。朵耳聽說于謙被殺後,提著酒漿紙錢到刑場慟哭祭奠。曹吉祥得知後大怒,命人鞭打朵耳,以儆效尤。然而到了第二天,朵耳照舊前去哭祭。
有個姓裴的太監為于謙的莫名被殺而憤憤不平,秘密將于謙的孫子於廣救出,拋棄到手的榮華富貴,只帶著於廣,逃往河南,隱居起來。
北京城內還出現了懷念于謙的童謠:“京都老米貴,那裡得飯廣;鷺鷥水上走,何處覓魚嗛。”“飯廣”即指與于謙一同遇害的副總兵范廣,是于謙愛將。“魚嗛”則是指于謙。就連孫太后聽說于謙被殺後,也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于謙遇害,家屬亦受到牽連:長子于冕充軍山西龍門;于冕妻張氏發配山海關;義子於康、女婿朱驥發配遼東。所幸由於某些大臣力救,兒媳蒯玉珠及女兒於璚英沒有按慣例配入軍中為奴,否則所受凌辱難以想像。
當錦衣衛來抄家時,在于謙家中沒有發現任何值錢的東西。只有正屋一間,大門緊閉,上面一把大鎖牢牢鎖著。錦衣衛大喜過望,急忙撞門進去。裡面裝的都是皇帝御賜物件,蟒袍、劍器、聖旨等,一件一件地擺著,並沒有金錢寶物之類。見此情形,就連負責查抄的官吏也涕然淚下。
事情還不止於此,錦衣衛千戶白琦上書請公告于謙之罪,“榜謙罪,鏤板示天下”,“一時希旨取寵者,率以謙為口實”。倒是早先因賭博將朱家家產敗光的朱驥舅舅杜平挺身而出,怒罵朝廷薄情寡義,殺害社稷功臣,還要令其身敗名裂。明英宗心中多少有愧疚之意,下詔令勿要再論及于謙一案,這才阻止了這股虛浮的戾氣。
在于謙一案中,錦衣衛千戶白琦是關鍵證人,且在其後還有處處針對于謙、朱驥之舉。他是帶引朱驥入行的師傅,朱驥一直對他極為尊重,卻想不到他在關鍵時刻從背後捅了人一刀,朱驥難免心中大惑不解。
這一日,朱驥將要被遞解出京,遠赴遼東戍邊。出錦衣衛大獄時,正好遇到白琦,忍不住停下來,多問了一句:“我一直尊白大叔為師傅,為什麼你要這麼做?”
白琦道:“你想知道嗎?”朱驥道:“如果是不相干的人,如何栽贓誣陷,倒也無所謂了。可白大叔你……”露出極為失望的神情來。
白琦揮手命校尉退開,上前一步,壓低聲音道:“實話告訴你,我倒也不是想討好皇帝,可我殺了人,你是最有可能揭開真相的人,只有除掉你,我才能永保無事。”
朱驥大為驚訝,問道:“你殺了人?”微一凝思,便回味過來:“啊,是獄卒韓函和仵作伍漢。”
白琦道:“不錯,是我殺了韓函。那日本是你在官署當值,偏偏你因私事外出,將鑰匙和令牌交給了我。又偏偏那身份特殊的老僧楊行祥在這期間死去。獄卒韓函將實情告訴了我,他私放外人入獄,自是死罪,我作為當值官員,也要受到牽連。”
於是,白琦讓韓函收買仵作伍漢,令他以自殺上報。事後,韓函因為太過害怕,再找白琦商議。白琦煩不勝煩,為絕後患,遂將對方誘出城外殺死,掩埋了屍體。
事情本就此了結,然後來風波再起,朱驥又被迫重新調查楊行祥一案。他在錦衣衛官署打聽韓函住址時,正好被白琦聽到。白氏立即起了警惕之心,料想朱驥對楊行祥案起了疑心,大概要重新調查,於是立即趕去仵作伍漢家中,將其殺死滅口。
之前仵作伍漢被買通以自殺上報,只有韓函出面,伍漢不知白琦也牽涉了進來。而一旦朱驥了解到楊行祥不是上吊自殺、而是他殺,仍能輾轉查到白琦身上,所以伍漢也必須死。
不想伍漢沒有立時斃命,想留下線索,試圖寫下白琦的名字,可惜只寫了兩筆便斷了氣。後來楊塤到場,留意到地上的筆劃,認為是個“朱”字,因此而疑心是英宗皇帝要殺楊行祥,卻絕未想到是個“白”字。
再後來郭信案發,朱驥一度以為是郭信殺了韓函、伍漢二人,卻被郭氏當面否認,韓、伍之死由此成為無頭懸案,想不到竟在今日由白琦親口應承。
白琦又道:“塞外苦寒,寒風似刀。你這一去,怕是再也沒命回來,所以我告訴你實話,讓你死也死得安心。”
朱驥明白了究竟,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苦澀滋味,嘴唇動了兩下,還待再說幾句告別之語,白琦卻揮手命校尉將他押走。他手足戴了重銬,無力反抗,被押送人員推著走了幾步。勉力回過頭來時,昔日諄諄教誨的師傅變得完全陌生起來,只看到了一張獰笑著的陰冷的臉。
翰林學士丘濬冒著巨大風險,趕來為朱驥、於康送別。又慨嘆世事變幻無常,作《梁父吟》道:浩歌梁父吟,視古猶視今。
世態屢翻覆,人心益崎崯。
爭名競利日無已,龍蛇走陸波濤起。
設謀無慮千萬桃,殺人豈但二三子。
來今往古何憧憧,宵人心態今古同。
君不見,張道濟嗾趙彥昭;
又不見,李文饒拔白敏中。
實當不祥公竊位,不畏天命悲人窮。
梁父吟,用意深,臥龍久已矣,謫仙亦消沉。
以我今日見,寄之前古音。
至于于謙後事——于謙被殺後,京營指揮同知陳逵感念其忠義,冒險收藏了其遺骸。天順三年(1459年),于謙女婿朱驥因前下屬逯杲營救,被赦免還鄉。他設法取到岳父骸骨,將靈柩運回于謙故鄉杭州,葬於西湖三台山麓,後人稱為“于少保墓”。每年紅男綠女,至墓前拜禱,絡繹不絕,相傳祈夢甚靈。從此,于謙與岳飛並臥於風光秀麗的西子湖畔,為西湖生色不少。清代文人袁枚有詩道:江山也要偉人扶,
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岳於雙少保,
人間始覺重西湖。
南明抗清名將張煌言也有詩云:“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于謙與岳飛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抵禦外侮、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岳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到死抗金大業未竟,以致死不瞑目。而于謙受命於危難之間,備受明景帝信任,一戰驚天下,從根本上改變了明朝與瓦剌強弱對峙的局面。相比於岳飛,于謙可謂已經建功立業。完全不同的經歷,卻有著相同的結局——兩位相隔三百年的英雄人物,最後都是被誣陷而冤死,不由得令人扼腕嘆息。
成化二年(1466年)八月,于謙之子于冕遇赦回鄉後,上疏為父訟冤。明憲宗朱見深邃下詔為于謙昭雪,將裱褙胡同于謙故宅改為“忠節祠”,祠中塑有于謙像,由朝廷按時派官吏祭奠英魂。故宅的西側建有奎光樓,上懸“熱血千秋”木匾。左右對聯曰:“帝念有功群小讒謀冤太慘,公真不朽故居歆記地猶靈。”
弘治二年(1489年),明廷又贈于謙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肅愍,賜祠於其墓曰“旌功”。
于謙性格剛強,遇到不如意之事,每每拍胸道:“我這一腔熱血,不知竟灑何地?”大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之嘆,已極具悲壯色彩。又曾賦詩明志,寫下一首《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間。
時人及後世認為,這正是于謙一生的寫照。
* * *
[1]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後,命人在西四牌樓北側道路當中建了當街廟,以紀念也先,“當年車馬皆由廟之兩旁繞行”。後人認為英宗無恥,竟然建廟紀念敵人。然而,明英宗的際遇難免不讓他在心目中將也先與兄弟明景帝朱祁鈺對比,在複雜的歷史環境下,誰才是真正的敵人,一言難盡。事見清末民初人崇彝所著《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一書:“西四牌樓北,當年在甬中間有一廟宇,坐南面向北,名當街廟。其址在石老娘胡同(1965年改名西四北五條)東口,廟供額森(即也先,都是根據蒙古文音譯)牌位。據聞明英宗北狩,後為額森放還朝,感其義,為之立廟。”又,雖然明朝視北方蒙古為大敵,交戰綿延,但承認元朝的正統性。明成祖朱棣道:“昔者天命宋主天下,歷十餘世,天厭其德命。元世祖皇帝代之,元數世之後,天又厭之,命我太祖皇帝君主天下。此皆天命,豈人力之所能也。”稱宋、元、明之間的傳承在於天命所歸。每年明廷都會按時派人祭祀元世祖,明英宗時還重修了元世祖廟。“土木堡之變”後,明官方仍未改變祭祀元世祖的傳統。
有個姓裴的太監為于謙的莫名被殺而憤憤不平,秘密將于謙的孫子於廣救出,拋棄到手的榮華富貴,只帶著於廣,逃往河南,隱居起來。
北京城內還出現了懷念于謙的童謠:“京都老米貴,那裡得飯廣;鷺鷥水上走,何處覓魚嗛。”“飯廣”即指與于謙一同遇害的副總兵范廣,是于謙愛將。“魚嗛”則是指于謙。就連孫太后聽說于謙被殺後,也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
于謙遇害,家屬亦受到牽連:長子于冕充軍山西龍門;于冕妻張氏發配山海關;義子於康、女婿朱驥發配遼東。所幸由於某些大臣力救,兒媳蒯玉珠及女兒於璚英沒有按慣例配入軍中為奴,否則所受凌辱難以想像。
當錦衣衛來抄家時,在于謙家中沒有發現任何值錢的東西。只有正屋一間,大門緊閉,上面一把大鎖牢牢鎖著。錦衣衛大喜過望,急忙撞門進去。裡面裝的都是皇帝御賜物件,蟒袍、劍器、聖旨等,一件一件地擺著,並沒有金錢寶物之類。見此情形,就連負責查抄的官吏也涕然淚下。
事情還不止於此,錦衣衛千戶白琦上書請公告于謙之罪,“榜謙罪,鏤板示天下”,“一時希旨取寵者,率以謙為口實”。倒是早先因賭博將朱家家產敗光的朱驥舅舅杜平挺身而出,怒罵朝廷薄情寡義,殺害社稷功臣,還要令其身敗名裂。明英宗心中多少有愧疚之意,下詔令勿要再論及于謙一案,這才阻止了這股虛浮的戾氣。
在于謙一案中,錦衣衛千戶白琦是關鍵證人,且在其後還有處處針對于謙、朱驥之舉。他是帶引朱驥入行的師傅,朱驥一直對他極為尊重,卻想不到他在關鍵時刻從背後捅了人一刀,朱驥難免心中大惑不解。
這一日,朱驥將要被遞解出京,遠赴遼東戍邊。出錦衣衛大獄時,正好遇到白琦,忍不住停下來,多問了一句:“我一直尊白大叔為師傅,為什麼你要這麼做?”
白琦道:“你想知道嗎?”朱驥道:“如果是不相干的人,如何栽贓誣陷,倒也無所謂了。可白大叔你……”露出極為失望的神情來。
白琦揮手命校尉退開,上前一步,壓低聲音道:“實話告訴你,我倒也不是想討好皇帝,可我殺了人,你是最有可能揭開真相的人,只有除掉你,我才能永保無事。”
朱驥大為驚訝,問道:“你殺了人?”微一凝思,便回味過來:“啊,是獄卒韓函和仵作伍漢。”
白琦道:“不錯,是我殺了韓函。那日本是你在官署當值,偏偏你因私事外出,將鑰匙和令牌交給了我。又偏偏那身份特殊的老僧楊行祥在這期間死去。獄卒韓函將實情告訴了我,他私放外人入獄,自是死罪,我作為當值官員,也要受到牽連。”
於是,白琦讓韓函收買仵作伍漢,令他以自殺上報。事後,韓函因為太過害怕,再找白琦商議。白琦煩不勝煩,為絕後患,遂將對方誘出城外殺死,掩埋了屍體。
事情本就此了結,然後來風波再起,朱驥又被迫重新調查楊行祥一案。他在錦衣衛官署打聽韓函住址時,正好被白琦聽到。白氏立即起了警惕之心,料想朱驥對楊行祥案起了疑心,大概要重新調查,於是立即趕去仵作伍漢家中,將其殺死滅口。
之前仵作伍漢被買通以自殺上報,只有韓函出面,伍漢不知白琦也牽涉了進來。而一旦朱驥了解到楊行祥不是上吊自殺、而是他殺,仍能輾轉查到白琦身上,所以伍漢也必須死。
不想伍漢沒有立時斃命,想留下線索,試圖寫下白琦的名字,可惜只寫了兩筆便斷了氣。後來楊塤到場,留意到地上的筆劃,認為是個“朱”字,因此而疑心是英宗皇帝要殺楊行祥,卻絕未想到是個“白”字。
再後來郭信案發,朱驥一度以為是郭信殺了韓函、伍漢二人,卻被郭氏當面否認,韓、伍之死由此成為無頭懸案,想不到竟在今日由白琦親口應承。
白琦又道:“塞外苦寒,寒風似刀。你這一去,怕是再也沒命回來,所以我告訴你實話,讓你死也死得安心。”
朱驥明白了究竟,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苦澀滋味,嘴唇動了兩下,還待再說幾句告別之語,白琦卻揮手命校尉將他押走。他手足戴了重銬,無力反抗,被押送人員推著走了幾步。勉力回過頭來時,昔日諄諄教誨的師傅變得完全陌生起來,只看到了一張獰笑著的陰冷的臉。
翰林學士丘濬冒著巨大風險,趕來為朱驥、於康送別。又慨嘆世事變幻無常,作《梁父吟》道:浩歌梁父吟,視古猶視今。
世態屢翻覆,人心益崎崯。
爭名競利日無已,龍蛇走陸波濤起。
設謀無慮千萬桃,殺人豈但二三子。
來今往古何憧憧,宵人心態今古同。
君不見,張道濟嗾趙彥昭;
又不見,李文饒拔白敏中。
實當不祥公竊位,不畏天命悲人窮。
梁父吟,用意深,臥龍久已矣,謫仙亦消沉。
以我今日見,寄之前古音。
至于于謙後事——于謙被殺後,京營指揮同知陳逵感念其忠義,冒險收藏了其遺骸。天順三年(1459年),于謙女婿朱驥因前下屬逯杲營救,被赦免還鄉。他設法取到岳父骸骨,將靈柩運回于謙故鄉杭州,葬於西湖三台山麓,後人稱為“于少保墓”。每年紅男綠女,至墓前拜禱,絡繹不絕,相傳祈夢甚靈。從此,于謙與岳飛並臥於風光秀麗的西子湖畔,為西湖生色不少。清代文人袁枚有詩道:江山也要偉人扶,
神化丹青即畫圖。
賴有岳於雙少保,
人間始覺重西湖。
南明抗清名將張煌言也有詩云:“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于謙與岳飛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抵禦外侮、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岳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到死抗金大業未竟,以致死不瞑目。而于謙受命於危難之間,備受明景帝信任,一戰驚天下,從根本上改變了明朝與瓦剌強弱對峙的局面。相比於岳飛,于謙可謂已經建功立業。完全不同的經歷,卻有著相同的結局——兩位相隔三百年的英雄人物,最後都是被誣陷而冤死,不由得令人扼腕嘆息。
成化二年(1466年)八月,于謙之子于冕遇赦回鄉後,上疏為父訟冤。明憲宗朱見深邃下詔為于謙昭雪,將裱褙胡同于謙故宅改為“忠節祠”,祠中塑有于謙像,由朝廷按時派官吏祭奠英魂。故宅的西側建有奎光樓,上懸“熱血千秋”木匾。左右對聯曰:“帝念有功群小讒謀冤太慘,公真不朽故居歆記地猶靈。”
弘治二年(1489年),明廷又贈于謙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肅愍,賜祠於其墓曰“旌功”。
于謙性格剛強,遇到不如意之事,每每拍胸道:“我這一腔熱血,不知竟灑何地?”大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之嘆,已極具悲壯色彩。又曾賦詩明志,寫下一首《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惜,
要留清白在人間。
時人及後世認為,這正是于謙一生的寫照。
* * *
[1]明英宗朱祁鎮復辟後,命人在西四牌樓北側道路當中建了當街廟,以紀念也先,“當年車馬皆由廟之兩旁繞行”。後人認為英宗無恥,竟然建廟紀念敵人。然而,明英宗的際遇難免不讓他在心目中將也先與兄弟明景帝朱祁鈺對比,在複雜的歷史環境下,誰才是真正的敵人,一言難盡。事見清末民初人崇彝所著《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一書:“西四牌樓北,當年在甬中間有一廟宇,坐南面向北,名當街廟。其址在石老娘胡同(1965年改名西四北五條)東口,廟供額森(即也先,都是根據蒙古文音譯)牌位。據聞明英宗北狩,後為額森放還朝,感其義,為之立廟。”又,雖然明朝視北方蒙古為大敵,交戰綿延,但承認元朝的正統性。明成祖朱棣道:“昔者天命宋主天下,歷十餘世,天厭其德命。元世祖皇帝代之,元數世之後,天又厭之,命我太祖皇帝君主天下。此皆天命,豈人力之所能也。”稱宋、元、明之間的傳承在於天命所歸。每年明廷都會按時派人祭祀元世祖,明英宗時還重修了元世祖廟。“土木堡之變”後,明官方仍未改變祭祀元世祖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