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縉王並未多言,只命近侍將一份奏報交予他們三人傳閱。
那是李恪昭字斟句酌了近半月所書。
三人閱畢後,神色皆有怔忪。
最後,王叔李晏清打破沉默,眼含欣慰地對縉王道:“依臣弟之見,若太子不保,國祚可托六公子。”
葉尹、李唯原雙雙執禮:“臣附議。”
次日,縉王傳令:六公子李恪昭夫婦暫緩返回屏城,留遂錦待命。
這驚人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遂錦城,不出三日,該知道的人就都知道了。
“……據說,三公子聽聞此訊,怒踹案幾;五公子亦是百思不得其解,正多方設法欲探知奏報詳情。”天樞將眼線稟來的消息一一告知李恪昭。
歲行雲不可思議地眨巴著睏倦的雙眼:“你是寫了篇什麼驚世文章?”
她很後悔,非常的後悔。
在李恪昭書寫那份奏報期間,她每日都在書房,卻總是枕在他腿上睡著,並未認真看過他寫的是什麼。
若早知那份奏報神奇到能強勢逆轉李恪昭在繼任儲君之事上的局面,她說什麼也要逐字拜讀的!
李恪昭笑而不答,只吩轉而問起另一事:“太子府有消息麼?”
“無咎安插在太子府的眼線遞話來,說太子如今已水米難進,藥石罔效,估摸著撐不到開春,”天樞答完,又小心翼翼補充道,“君上哀傷鬱結,寒疾愈重,亦成臥床之勢,或恐……”
李恪昭面色丕變,語氣警覺冷凝:“東郊大營的十萬勤王之師,兵符可有變動?”
天樞倏地一凜:“仍由老將軍公叔麟掌管兵符。”
公叔麟是德高望重的老將,從未摻和進繼任儲位之爭,看起來貌似中立。
但他是五公子李恪揚的曾外祖父!
歲行雲也嗅到某種可怕的危機,腰背僵硬直挺,幾乎與李恪昭異口同聲——
“王城衛呢?”
“糟了,”天樞大駭,“是上將軍,靳寒!”
歲行雲一時沒能想起此人是何身份,轉頭看向李恪昭。
李恪昭長指輕抵眉間,苦笑:“三嫂的表舅父。”
太子正值彌留之際,縉王卻也臥病在榻。最糟糕的是,縉王看似有立李恪昭繼任儲君之意,但於情於理都不會在此時明確說法,畢竟太子一息尚存。
如今李恪昭被一道“留遂錦待命”的王令困在此,外有五公子李恪揚的曾外祖父公叔麟統十萬王師,內有三公子姻親表舅父靳寒掌兩萬王城衛……
若然大不幸,縉王在確立新任儲君詔令之前也突然薨逝殯天,李恪昭死、定、了!
作者有話要說: 眼睛裡長了奇怪的顆粒,醫生說是上火……我可真是上火,快瞎了,嚴重影響我的碼字進度……
第67章
自太子臥病, 三公子、五公子及李恪昭之間的繼任儲君之爭早已是朝中心照不宣之事。
但過去大半年裡有縉王壓著, 這三人的爭鬥始終都被框定在“爭取朝臣民心、比拼貢獻功勳”的溫和範圍。
因此故,李恪昭此次前來王都的種種準備里,並無“與兩位兄長兵戎相見”這一選項, 隨行只帶了伏虎、天樞、天權及另九名護衛。
眼下縉王那頭陡生變數,但凡有不測, 局面就會失控。
若三公子、五公子中有誰突然決定鋌而走險, 或者兩人同時做了孤注一擲的打算,率先遭殃的必定是李恪昭。
伏虎他們再能打,加起來也只不過區區十二人, 對手任何一方都能瞬時調動逾萬人的大軍, 這般對比下來,李恪昭毫無勝算。
“有備無患, ”李恪昭握著歲行雲指尖的手緊了緊,垂眸道,“你速回屏城, 讓花福喜帶你名下那三千精銳先行,再讓衛朔望調一部分團山屯軍過來。你留守屏城, 協助葉冉與衛令悅穩住屏城大局。”
他向來習慣謀定而後動,任何時候都不會心存僥倖,否則他怎可能有驚無險度過數年質子生涯。
“雖舅父也在遂錦, 但他未必會出手相助。況且,就算有心相助,他也出不上多大力。”
公仲廉此行也只帶了二三十名府兵隨扈而已。
為今之計, 回屏城搬救兵是唯一的後路,可此時回去,援軍最快也要半個月後才能趕到遂錦城郊。
眼下這局面,莫說半個月,但凡有點風吹草動,朝夕之間就可能變了天。這救兵搬來趕不趕得及,無非就是賭李恪昭的氣運。
有後世史書為證,歲行雲堅信李恪昭定是最終那個天命所歸的勝者。可如今她與他已是最親密的伴侶,她無法只將他當做史冊上一個顯赫姓名冷靜待之。
歲行雲反手扣住他的手掌:“屏城大局有葉大哥與悅姐,根本用不著我。至於回去搬救兵,誰去不是去?你叫別人去。”
他分明就是想保她周全,專程支她回屏城保命。他有心護她,可她又怎會在這種時候撇下他不管?
李恪昭抬眸凝著她,神色冷峻:“聽話。”
“不聽,”歲行雲果斷駁回,“君上諭令有言在先,‘六公子夫婦暫留遂錦’。你這時要我走,是打算休妻?”
那是李恪昭字斟句酌了近半月所書。
三人閱畢後,神色皆有怔忪。
最後,王叔李晏清打破沉默,眼含欣慰地對縉王道:“依臣弟之見,若太子不保,國祚可托六公子。”
葉尹、李唯原雙雙執禮:“臣附議。”
次日,縉王傳令:六公子李恪昭夫婦暫緩返回屏城,留遂錦待命。
這驚人的消息很快傳遍了遂錦城,不出三日,該知道的人就都知道了。
“……據說,三公子聽聞此訊,怒踹案幾;五公子亦是百思不得其解,正多方設法欲探知奏報詳情。”天樞將眼線稟來的消息一一告知李恪昭。
歲行雲不可思議地眨巴著睏倦的雙眼:“你是寫了篇什麼驚世文章?”
她很後悔,非常的後悔。
在李恪昭書寫那份奏報期間,她每日都在書房,卻總是枕在他腿上睡著,並未認真看過他寫的是什麼。
若早知那份奏報神奇到能強勢逆轉李恪昭在繼任儲君之事上的局面,她說什麼也要逐字拜讀的!
李恪昭笑而不答,只吩轉而問起另一事:“太子府有消息麼?”
“無咎安插在太子府的眼線遞話來,說太子如今已水米難進,藥石罔效,估摸著撐不到開春,”天樞答完,又小心翼翼補充道,“君上哀傷鬱結,寒疾愈重,亦成臥床之勢,或恐……”
李恪昭面色丕變,語氣警覺冷凝:“東郊大營的十萬勤王之師,兵符可有變動?”
天樞倏地一凜:“仍由老將軍公叔麟掌管兵符。”
公叔麟是德高望重的老將,從未摻和進繼任儲位之爭,看起來貌似中立。
但他是五公子李恪揚的曾外祖父!
歲行雲也嗅到某種可怕的危機,腰背僵硬直挺,幾乎與李恪昭異口同聲——
“王城衛呢?”
“糟了,”天樞大駭,“是上將軍,靳寒!”
歲行雲一時沒能想起此人是何身份,轉頭看向李恪昭。
李恪昭長指輕抵眉間,苦笑:“三嫂的表舅父。”
太子正值彌留之際,縉王卻也臥病在榻。最糟糕的是,縉王看似有立李恪昭繼任儲君之意,但於情於理都不會在此時明確說法,畢竟太子一息尚存。
如今李恪昭被一道“留遂錦待命”的王令困在此,外有五公子李恪揚的曾外祖父公叔麟統十萬王師,內有三公子姻親表舅父靳寒掌兩萬王城衛……
若然大不幸,縉王在確立新任儲君詔令之前也突然薨逝殯天,李恪昭死、定、了!
作者有話要說: 眼睛裡長了奇怪的顆粒,醫生說是上火……我可真是上火,快瞎了,嚴重影響我的碼字進度……
第67章
自太子臥病, 三公子、五公子及李恪昭之間的繼任儲君之爭早已是朝中心照不宣之事。
但過去大半年裡有縉王壓著, 這三人的爭鬥始終都被框定在“爭取朝臣民心、比拼貢獻功勳”的溫和範圍。
因此故,李恪昭此次前來王都的種種準備里,並無“與兩位兄長兵戎相見”這一選項, 隨行只帶了伏虎、天樞、天權及另九名護衛。
眼下縉王那頭陡生變數,但凡有不測, 局面就會失控。
若三公子、五公子中有誰突然決定鋌而走險, 或者兩人同時做了孤注一擲的打算,率先遭殃的必定是李恪昭。
伏虎他們再能打,加起來也只不過區區十二人, 對手任何一方都能瞬時調動逾萬人的大軍, 這般對比下來,李恪昭毫無勝算。
“有備無患, ”李恪昭握著歲行雲指尖的手緊了緊,垂眸道,“你速回屏城, 讓花福喜帶你名下那三千精銳先行,再讓衛朔望調一部分團山屯軍過來。你留守屏城, 協助葉冉與衛令悅穩住屏城大局。”
他向來習慣謀定而後動,任何時候都不會心存僥倖,否則他怎可能有驚無險度過數年質子生涯。
“雖舅父也在遂錦, 但他未必會出手相助。況且,就算有心相助,他也出不上多大力。”
公仲廉此行也只帶了二三十名府兵隨扈而已。
為今之計, 回屏城搬救兵是唯一的後路,可此時回去,援軍最快也要半個月後才能趕到遂錦城郊。
眼下這局面,莫說半個月,但凡有點風吹草動,朝夕之間就可能變了天。這救兵搬來趕不趕得及,無非就是賭李恪昭的氣運。
有後世史書為證,歲行雲堅信李恪昭定是最終那個天命所歸的勝者。可如今她與他已是最親密的伴侶,她無法只將他當做史冊上一個顯赫姓名冷靜待之。
歲行雲反手扣住他的手掌:“屏城大局有葉大哥與悅姐,根本用不著我。至於回去搬救兵,誰去不是去?你叫別人去。”
他分明就是想保她周全,專程支她回屏城保命。他有心護她,可她又怎會在這種時候撇下他不管?
李恪昭抬眸凝著她,神色冷峻:“聽話。”
“不聽,”歲行雲果斷駁回,“君上諭令有言在先,‘六公子夫婦暫留遂錦’。你這時要我走,是打算休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