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頁
“……雖屏城民生大好,足見新政之功。然,屏城郡府允女子出門謀生、准予其承襲家業,並認可女子掌家甚至立戶,屏城軍尉府更是荒唐任用女將女卒,此等種種,實在有悖天道倫常……”
陳之道顯然有備而來,滔滔不絕,義正辭嚴。
有他投石問路,三公子、五公子各自陣營都有人挺身而出,附和陳之道對李恪昭的撻伐。
很明顯,三公子、五公子今日已達成默契共識,暫且放下爭鬥,先合力踩死李恪昭,之後二人再決勝負。
庭上大多數人都目不斜視,一言不發。
今日能站在此處的誰不是人精?用腳趾頭都能想通陳之道為何忽然對李恪昭發難。
自太子臥病這大半年來,縉王對繼任儲君之事一直絕口不提,對屏城新政也不置對錯,因此誰也吃不准當今王君對六公子李恪昭是個什麼心思。
如此形勢下,與三位公子並無直接利益關聯的聰明人都知該明哲保身、少說少錯。
而李恪昭從頭到尾面無表情,連眼角餘光都沒給誰一點。
待陳之道說完,縉王咳嗽一陣後,渾濁的眼神看向李恪昭:“可有自辯?”
這一年裡少了太子分擔國事,縉王操勞許多,肉眼可見地衰老不少。入冬後又有寒疾反覆,說起話來有些中氣不足的痰音,叫人愈發難辨喜怒。
“無。新政是對是錯,自有君父裁奪。”李恪昭不卑不亢,不急不惱。
縉王幾不可見地頷首,又看向陳之道:“依陳卿所言,屏城新政弊大於利?”
“君上英明,”陳之道捧芴躬身,旋即站直,“君尊臣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此乃天道綱常,亦是國之基石。若基石不穩,則國有遠憂。”
“如今屏城新政已成定局,若要修正此錯漏,當如何解法?”
縉王這個問題讓在場許多人為李恪昭捏了一把冷汗。這話怎麼聽,都像是要斷定新政有錯了。
陳之道面有淡淡喜色:“換人主政即可。”
縉王不置可否,再度看向李恪昭:“依你現今對屏城的了解,你三哥、五哥,或上陽君本人,誰更適合接掌屏城。”
李恪昭眉梢輕揚,執禮道:“積玉鎮前鑒猶在,上陽君顯然不是恰當人選。”
此言一出,朝臣中又不少皆低下頭去,拼命抿唇忍笑。
積玉鎮本屬上陽君陳之道封地,當初就是因他懶政疏忽,才導致積玉鎮被代國強占,最後還是李恪昭的人將之收復。
之後陳之道被處收去封地軍政治權,如今只有享上陽之地食邑五千戶。
這人也沒個廉恥自知,眼見李恪昭將屏城打理得有模有樣,竟又打起屏城的主意來,也不知是真將李恪昭當軟柿子在捏,還是在為三公子探路。
縉王也笑了:“上陽君確是不合適。那你三哥、五哥呢?”
這局勢對李恪昭愈發不利,群臣中的公仲廉不得不開始躊躇,思索自己要不要站出來聲援一二了。
畢竟如今李恪昭手中最有分量的籌碼就是屏城,他也是煞費心血才將屏城打理成如今欣欣向榮的局面。
若這就被人強摘了果子去,莫說繼任儲君之事再與他無關,將來新君繼位後,他連保命都成問題。
李恪昭倒是面色不變,平和應道:“兒臣在異國為質多年,與二位兄長多少生疏,並不清楚哪位兄長更能接手主政屏城。還需君父勞心,聽取群臣眾議後定奪。”
縉王又是一陣咳嗽,接過近侍遞來的溫水飲了小口,緩了許久,才道:“那便仍由你繼續主事屏城,待年後再議吧。”
大朝會上這一出下來,依舊沒誰看得懂縉王對六公子李恪昭做何打算。
六公子李恪昭稚齡離國,在外為質多年,歸縉後又被外放至邊陲屏城,朝中許多人對他毫無了解,自無從將他與三公子、五公子比對優劣。
今日面對三公子、五公子極其黨羽的合力圍攻,他並未展現出如何精妙的智計,甚至無任何還擊的意圖。
眾臣百官看在眼裡,或多或少對他有了新的審視與評估。在場人精們非但不以為他軟弱可欺,反而更加深徹而直觀地看出他不容小覷。
早前他收復積玉鎮有功,縉王表現得不咸不淡,只給了他合理賞賜,卻仍命他回屏城主政,毫無召回王都聽用、加重榮寵之意。
如今他主政屏城不足兩年便有了亮眼政績,縉王仍舊無護持拔擢的苗頭,還任由三公子、五公子極其黨羽聯手對他展開刁難甚至圍攻。
如此種種,若換了任何一位大家熟悉的公子,都做不到如他這般冷靜平和。
關於繼任儲君之事,群臣百官中的大多數都不會輕易站隊,但這不表示他們心中沒有一桿秤。
為君者首要是心定。若因突然處於下風而委屈驚慌,進而意氣衝動,如何擔得穩一國之重擔?
長了眼睛的都瞧見了,李恪昭今日當真半點波瀾也無。
光就這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從容鎮定,已隱隱透出了王者氣象。
*****
大朝會後便是冬神祭典,之後王都各府各司掛印閉朝。
十二月廿五,縉王召見王叔李晏清、國士葉尹、國相李唯原。
陳之道顯然有備而來,滔滔不絕,義正辭嚴。
有他投石問路,三公子、五公子各自陣營都有人挺身而出,附和陳之道對李恪昭的撻伐。
很明顯,三公子、五公子今日已達成默契共識,暫且放下爭鬥,先合力踩死李恪昭,之後二人再決勝負。
庭上大多數人都目不斜視,一言不發。
今日能站在此處的誰不是人精?用腳趾頭都能想通陳之道為何忽然對李恪昭發難。
自太子臥病這大半年來,縉王對繼任儲君之事一直絕口不提,對屏城新政也不置對錯,因此誰也吃不准當今王君對六公子李恪昭是個什麼心思。
如此形勢下,與三位公子並無直接利益關聯的聰明人都知該明哲保身、少說少錯。
而李恪昭從頭到尾面無表情,連眼角餘光都沒給誰一點。
待陳之道說完,縉王咳嗽一陣後,渾濁的眼神看向李恪昭:“可有自辯?”
這一年裡少了太子分擔國事,縉王操勞許多,肉眼可見地衰老不少。入冬後又有寒疾反覆,說起話來有些中氣不足的痰音,叫人愈發難辨喜怒。
“無。新政是對是錯,自有君父裁奪。”李恪昭不卑不亢,不急不惱。
縉王幾不可見地頷首,又看向陳之道:“依陳卿所言,屏城新政弊大於利?”
“君上英明,”陳之道捧芴躬身,旋即站直,“君尊臣卑、父尊子卑、男尊女卑,此乃天道綱常,亦是國之基石。若基石不穩,則國有遠憂。”
“如今屏城新政已成定局,若要修正此錯漏,當如何解法?”
縉王這個問題讓在場許多人為李恪昭捏了一把冷汗。這話怎麼聽,都像是要斷定新政有錯了。
陳之道面有淡淡喜色:“換人主政即可。”
縉王不置可否,再度看向李恪昭:“依你現今對屏城的了解,你三哥、五哥,或上陽君本人,誰更適合接掌屏城。”
李恪昭眉梢輕揚,執禮道:“積玉鎮前鑒猶在,上陽君顯然不是恰當人選。”
此言一出,朝臣中又不少皆低下頭去,拼命抿唇忍笑。
積玉鎮本屬上陽君陳之道封地,當初就是因他懶政疏忽,才導致積玉鎮被代國強占,最後還是李恪昭的人將之收復。
之後陳之道被處收去封地軍政治權,如今只有享上陽之地食邑五千戶。
這人也沒個廉恥自知,眼見李恪昭將屏城打理得有模有樣,竟又打起屏城的主意來,也不知是真將李恪昭當軟柿子在捏,還是在為三公子探路。
縉王也笑了:“上陽君確是不合適。那你三哥、五哥呢?”
這局勢對李恪昭愈發不利,群臣中的公仲廉不得不開始躊躇,思索自己要不要站出來聲援一二了。
畢竟如今李恪昭手中最有分量的籌碼就是屏城,他也是煞費心血才將屏城打理成如今欣欣向榮的局面。
若這就被人強摘了果子去,莫說繼任儲君之事再與他無關,將來新君繼位後,他連保命都成問題。
李恪昭倒是面色不變,平和應道:“兒臣在異國為質多年,與二位兄長多少生疏,並不清楚哪位兄長更能接手主政屏城。還需君父勞心,聽取群臣眾議後定奪。”
縉王又是一陣咳嗽,接過近侍遞來的溫水飲了小口,緩了許久,才道:“那便仍由你繼續主事屏城,待年後再議吧。”
大朝會上這一出下來,依舊沒誰看得懂縉王對六公子李恪昭做何打算。
六公子李恪昭稚齡離國,在外為質多年,歸縉後又被外放至邊陲屏城,朝中許多人對他毫無了解,自無從將他與三公子、五公子比對優劣。
今日面對三公子、五公子極其黨羽的合力圍攻,他並未展現出如何精妙的智計,甚至無任何還擊的意圖。
眾臣百官看在眼裡,或多或少對他有了新的審視與評估。在場人精們非但不以為他軟弱可欺,反而更加深徹而直觀地看出他不容小覷。
早前他收復積玉鎮有功,縉王表現得不咸不淡,只給了他合理賞賜,卻仍命他回屏城主政,毫無召回王都聽用、加重榮寵之意。
如今他主政屏城不足兩年便有了亮眼政績,縉王仍舊無護持拔擢的苗頭,還任由三公子、五公子極其黨羽聯手對他展開刁難甚至圍攻。
如此種種,若換了任何一位大家熟悉的公子,都做不到如他這般冷靜平和。
關於繼任儲君之事,群臣百官中的大多數都不會輕易站隊,但這不表示他們心中沒有一桿秤。
為君者首要是心定。若因突然處於下風而委屈驚慌,進而意氣衝動,如何擔得穩一國之重擔?
長了眼睛的都瞧見了,李恪昭今日當真半點波瀾也無。
光就這份“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從容鎮定,已隱隱透出了王者氣象。
*****
大朝會後便是冬神祭典,之後王都各府各司掛印閉朝。
十二月廿五,縉王召見王叔李晏清、國士葉尹、國相李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