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在馬車中,燕旗卸下手甲為楊聆蟬捂手,實在憋得悶了,就出去代替車夫駕馬,下車時還要親自扶楊聆蟬下馬,圍著自家大人兜兜轉轉很是殷勤。
范陽有經略、節度二使,使公府卻只有一個,本是官宅不全的窘困事,於他二人倒正好理所當然居於一處,朝夕相伴,趣味百般。
楊聆蟬有很多琴。
這是燕旗後知後覺發現的,他一直以為楊聆蟬彈的琴都是同一把,直到今日他隨楊聆蟬進了閣樓,看見定製的多寶格櫃間把把琴擺得整齊,才明白為何楊聆蟬案上明明擺著琴,還說要取琴。
聽他道出誤會,楊聆蟬付一淺笑,介意是肯定不會的,是否覺得他傻就不一定了……楊聆蟬邊拉著燕旗走邊講琴有伏羲、神農、仲尼等樣式,各式區別,乃至當世各名家斫琴特點。燕旗聽不懂,也不感興趣,猶聽楊聆蟬絮絮講說。琴可放在案上彈,維摩桌高度適宜,郭公磚空心共鳴,琴音清泠。但他更喜歡楊聆蟬席地彈琴的模樣:脊背弓成一個優美弧度,衣擺如翼陳鋪。
午後天就落起了雪。太原畢竟乃六朝古都,龍興之地,雪都透著些紙醉金迷的味道,片粒靜落,簌簌紛紛,遠不及雁門風卷鵝毛。燕旗端端正正坐得厭了,懶洋洋躺下,眼角餘光越過積雪窗欞,但見閬苑細柏,奇石亭台,神思慵愜,儼然是個賞異鄉風景的道途旅眷。
檀爐中冒出的冉冉煙縷在冬日裡白如牛辱,炭盆嗶剝爆著,曠遠琴音在耳畔飄蕩,燕旗聽得倦意來襲,眼帘沉沉,偏頭把臉埋進楊聆蟬的絨皮披風中,楊聆蟬未理他,神情專注,十指勾抹,宛如沉浸在引商刻羽的煙籠瑧境。秋冬凜冽,弱不禁風的達官貴人總要加御輕裘厚貂,楊聆蟬顯然是其中之一。他那披風水滑順垂,遠比邊關簡陋拼接的獸皮風麾美觀,襯得他長身玉立,加之垂瀑烏髮,佩玉鋃鐺,風致妙不可言。早在為楊聆蟬系披風帶時,燕旗就連人帶毛揉了個滿懷捨不得放手,楊聆蟬臉頰被風吹得泛紅,一雙水光融融的眼在睫毛下翕動,溫順任他環抱。
就著琴曲,燕旗迷濛睡去。被楊聆蟬叫醒時他有些尷尬,看著自家大人收琴,他默默想了半晌,道:“我能睡著,說明楊大人此曲寧謐安神,引人入夢啊。”
楊聆蟬轉過身,面上無半點不悅,只輕聲道:“燕將軍,我們去用晚膳罷。”
一個打挺從地上躍起,燕旗依言隨楊聆蟬去用膳。使公府比不得軍營,僮僕眾多,楊聆蟬難得與燕旗親近,於昭昭青天下偷來狎昵就格外刺激。譬如他與燕旗在假山後褻吻,山前足音往來,山後難分難捨;又比如下屬剛走開,楊聆蟬欣慰燕旗方才所言,踮腳在他臉上“啾”地啜一口,再對疑惑看來的下屬若無其事地一笑;甚至,在要員雲集的晚宴,燕旗假議事之名,拖著他在里閣泄火……
外面的雪不小,燕旗本不介意沐風櫛雨,楊聆蟬卻撐出竹骨油紙傘,他身量矮些,為燕旗遮雪還要伸臂。燕旗只覺如雪中幻夢,他活得粗糙,從未想會遇上一人,捧出三千款款溫情待他。餐桌上楊聆蟬為燕旗夾菜,開始侍菜的下人回去總少不了議論幾句,現在已然視而不見地習慣了,其實夾菜不算什麼,私底下遇見糕點水果楊聆蟬經常親手剝皮餵他,次次都被燕旗舔咬手指,次次責備,次次照餵。
吃完晚飯,楊聆蟬和燕旗在府內散步消食。走幾步對燕旗來說遠遠不夠,他時常在自己的庭院內活動筋骨,有一日正揮舞得盡興,無意轉頭發現楊聆蟬不知何時已立在門口,他當場僵成了雕像,楊聆蟬笑得好看,說無妨,燕將軍繼續。他沒好意思繼續,磨磨蹭蹭上前迎楊聆蟬入內。幾天後楊聆蟬就帶他去城郊踏青,嗯,有種被牽出去遛的感覺……
今晚他們沒有睡在一起的打算,明日燕旗要隨楊聆蟬去官署。身為節度使,燕旗可以關明正大與經略使在各官方場合出雙入對,有時甚至共赴他地考察。當然,並非完全為黏在一起,楊聆蟬一直引導燕旗著手政事,確保以後燕旗就算無法親力親為,也能藉助他這幾年培養出的人有序處理。以至當時范陽民間盛讚文武長官和諧,軍平政清,相得益彰,有好事的畫聖雲遊路過,道是心慕佳話,願為二使公圖像。燕旗慢吞吞的,不願在茶几另一側落座,旁人以為是心高氣傲,楊聆蟬知道他其實是忸怩,坐在位置上含笑喚他過來,總之最後畫家還是繪完了像,燕旗端詳後只道“把你畫得挺好看”,遂推給楊聆蟬收藏。
即便不與聆蟬自官署同歸府邸,燕旗也回回散班時在門口候著楊聆蟬一道回去——他說是府里待得無聊,出來走走。與燕旗同行,楊聆蟬便不坐轎輦了,挑人少的路慢慢走回府,看落雪成白,銀裝素裹中蒸騰萬家煙靄。
過完第一個在軍營外的除夕,燕旗即要啟程返回,知他已收到軍中多封催歸文書,楊聆蟬只淡淡道無緣共賞上元燈會。臨別時燕旗握著楊聆蟬的肩,低頭吻他額前玉墜,而後義無反顧地上馬,他們都知道,此行已貪戀太多,是時候各歸其軌。昨晚他們裸裎纏綿時喘息著百般設想往後如何再相會,四肢緊擰,體液膠合,說盡了刻骨情話,但一早醒來都理智得可怕,互相整理衣著,冷靜走向分別。
萬眾矚目之將相間的感情,竟是再無第三人掛心。大抵只有腳下這連接龍城與第一絕關的官道,一季又一季,不聞道旁木葉開落,只勤懇匍匐,任轍痕加深,安靜見證,細嚼飛馬揚沙,瀰漫幾多牽絆;聆聽車彀輪轉,承載何許殷盼。人們說不出明年官道往來的是誰家客子,路好像知道,又好像全然不知,綿延黃土,通向晚風落幕,最終皆化入緘默,答案不過是古道驛馬,念君天涯。
27
這是夷人歸降後楊聆蟬擔任范陽經略使的第三個年頭,現下他人在雁門關。
朝廷所寄書帛一路從太原加急發至軍營,這次是皇帝親筆寫的,痛陳當年失足,請楊太傅再莫拒絕,回中朝主持大局,還允諾擢升他。往年楊聆蟬收到此類信總會驕矜地翻看幾遍,還要從字裡行間揣摩聖意思,判斷火候,如今,他只想嘆氣。
寶物一件件的賜,官爵一品品的加,他遠居范陽,竟比身在中朝還受隆寵。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人總愛追逐求不得之物,皇帝是,他也是。楊聆蟬知,火候已到,再婉拒歸朝即由沸轉糊,君王惱而生厭,他永無翻身之日。
楊聆蟬最近很難看見燕旗。
他知道,燕旗是在躲他。朝廷的文書越來越頻繁,燕旗是知道的,他在太原如收到相關詔令,也會在信中告知燕旗,他自己清楚,燕旗也能察覺出,他……該回去了。
不是風聲相聞的太原,是千里之外的長安,是庭院深鎖的九重宮闕。
楊聆蟬屬於那個地方,一如燕旗屬於邊關,此番別去,即成天河星宿,各領一方,永不相見。
越要分開,越該珍惜還在一起的時光,但真正到永別前夕,燕旗卻遽然於煎熬中梗塞出逃避之心,他不想見楊聆蟬,他害怕,怕眼前人上一刻還在對他笑,下一刻即就著未散的笑意告訴他:燕旗,我要回長安了。
范陽有經略、節度二使,使公府卻只有一個,本是官宅不全的窘困事,於他二人倒正好理所當然居於一處,朝夕相伴,趣味百般。
楊聆蟬有很多琴。
這是燕旗後知後覺發現的,他一直以為楊聆蟬彈的琴都是同一把,直到今日他隨楊聆蟬進了閣樓,看見定製的多寶格櫃間把把琴擺得整齊,才明白為何楊聆蟬案上明明擺著琴,還說要取琴。
聽他道出誤會,楊聆蟬付一淺笑,介意是肯定不會的,是否覺得他傻就不一定了……楊聆蟬邊拉著燕旗走邊講琴有伏羲、神農、仲尼等樣式,各式區別,乃至當世各名家斫琴特點。燕旗聽不懂,也不感興趣,猶聽楊聆蟬絮絮講說。琴可放在案上彈,維摩桌高度適宜,郭公磚空心共鳴,琴音清泠。但他更喜歡楊聆蟬席地彈琴的模樣:脊背弓成一個優美弧度,衣擺如翼陳鋪。
午後天就落起了雪。太原畢竟乃六朝古都,龍興之地,雪都透著些紙醉金迷的味道,片粒靜落,簌簌紛紛,遠不及雁門風卷鵝毛。燕旗端端正正坐得厭了,懶洋洋躺下,眼角餘光越過積雪窗欞,但見閬苑細柏,奇石亭台,神思慵愜,儼然是個賞異鄉風景的道途旅眷。
檀爐中冒出的冉冉煙縷在冬日裡白如牛辱,炭盆嗶剝爆著,曠遠琴音在耳畔飄蕩,燕旗聽得倦意來襲,眼帘沉沉,偏頭把臉埋進楊聆蟬的絨皮披風中,楊聆蟬未理他,神情專注,十指勾抹,宛如沉浸在引商刻羽的煙籠瑧境。秋冬凜冽,弱不禁風的達官貴人總要加御輕裘厚貂,楊聆蟬顯然是其中之一。他那披風水滑順垂,遠比邊關簡陋拼接的獸皮風麾美觀,襯得他長身玉立,加之垂瀑烏髮,佩玉鋃鐺,風致妙不可言。早在為楊聆蟬系披風帶時,燕旗就連人帶毛揉了個滿懷捨不得放手,楊聆蟬臉頰被風吹得泛紅,一雙水光融融的眼在睫毛下翕動,溫順任他環抱。
就著琴曲,燕旗迷濛睡去。被楊聆蟬叫醒時他有些尷尬,看著自家大人收琴,他默默想了半晌,道:“我能睡著,說明楊大人此曲寧謐安神,引人入夢啊。”
楊聆蟬轉過身,面上無半點不悅,只輕聲道:“燕將軍,我們去用晚膳罷。”
一個打挺從地上躍起,燕旗依言隨楊聆蟬去用膳。使公府比不得軍營,僮僕眾多,楊聆蟬難得與燕旗親近,於昭昭青天下偷來狎昵就格外刺激。譬如他與燕旗在假山後褻吻,山前足音往來,山後難分難捨;又比如下屬剛走開,楊聆蟬欣慰燕旗方才所言,踮腳在他臉上“啾”地啜一口,再對疑惑看來的下屬若無其事地一笑;甚至,在要員雲集的晚宴,燕旗假議事之名,拖著他在里閣泄火……
外面的雪不小,燕旗本不介意沐風櫛雨,楊聆蟬卻撐出竹骨油紙傘,他身量矮些,為燕旗遮雪還要伸臂。燕旗只覺如雪中幻夢,他活得粗糙,從未想會遇上一人,捧出三千款款溫情待他。餐桌上楊聆蟬為燕旗夾菜,開始侍菜的下人回去總少不了議論幾句,現在已然視而不見地習慣了,其實夾菜不算什麼,私底下遇見糕點水果楊聆蟬經常親手剝皮餵他,次次都被燕旗舔咬手指,次次責備,次次照餵。
吃完晚飯,楊聆蟬和燕旗在府內散步消食。走幾步對燕旗來說遠遠不夠,他時常在自己的庭院內活動筋骨,有一日正揮舞得盡興,無意轉頭發現楊聆蟬不知何時已立在門口,他當場僵成了雕像,楊聆蟬笑得好看,說無妨,燕將軍繼續。他沒好意思繼續,磨磨蹭蹭上前迎楊聆蟬入內。幾天後楊聆蟬就帶他去城郊踏青,嗯,有種被牽出去遛的感覺……
今晚他們沒有睡在一起的打算,明日燕旗要隨楊聆蟬去官署。身為節度使,燕旗可以關明正大與經略使在各官方場合出雙入對,有時甚至共赴他地考察。當然,並非完全為黏在一起,楊聆蟬一直引導燕旗著手政事,確保以後燕旗就算無法親力親為,也能藉助他這幾年培養出的人有序處理。以至當時范陽民間盛讚文武長官和諧,軍平政清,相得益彰,有好事的畫聖雲遊路過,道是心慕佳話,願為二使公圖像。燕旗慢吞吞的,不願在茶几另一側落座,旁人以為是心高氣傲,楊聆蟬知道他其實是忸怩,坐在位置上含笑喚他過來,總之最後畫家還是繪完了像,燕旗端詳後只道“把你畫得挺好看”,遂推給楊聆蟬收藏。
即便不與聆蟬自官署同歸府邸,燕旗也回回散班時在門口候著楊聆蟬一道回去——他說是府里待得無聊,出來走走。與燕旗同行,楊聆蟬便不坐轎輦了,挑人少的路慢慢走回府,看落雪成白,銀裝素裹中蒸騰萬家煙靄。
過完第一個在軍營外的除夕,燕旗即要啟程返回,知他已收到軍中多封催歸文書,楊聆蟬只淡淡道無緣共賞上元燈會。臨別時燕旗握著楊聆蟬的肩,低頭吻他額前玉墜,而後義無反顧地上馬,他們都知道,此行已貪戀太多,是時候各歸其軌。昨晚他們裸裎纏綿時喘息著百般設想往後如何再相會,四肢緊擰,體液膠合,說盡了刻骨情話,但一早醒來都理智得可怕,互相整理衣著,冷靜走向分別。
萬眾矚目之將相間的感情,竟是再無第三人掛心。大抵只有腳下這連接龍城與第一絕關的官道,一季又一季,不聞道旁木葉開落,只勤懇匍匐,任轍痕加深,安靜見證,細嚼飛馬揚沙,瀰漫幾多牽絆;聆聽車彀輪轉,承載何許殷盼。人們說不出明年官道往來的是誰家客子,路好像知道,又好像全然不知,綿延黃土,通向晚風落幕,最終皆化入緘默,答案不過是古道驛馬,念君天涯。
27
這是夷人歸降後楊聆蟬擔任范陽經略使的第三個年頭,現下他人在雁門關。
朝廷所寄書帛一路從太原加急發至軍營,這次是皇帝親筆寫的,痛陳當年失足,請楊太傅再莫拒絕,回中朝主持大局,還允諾擢升他。往年楊聆蟬收到此類信總會驕矜地翻看幾遍,還要從字裡行間揣摩聖意思,判斷火候,如今,他只想嘆氣。
寶物一件件的賜,官爵一品品的加,他遠居范陽,竟比身在中朝還受隆寵。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人總愛追逐求不得之物,皇帝是,他也是。楊聆蟬知,火候已到,再婉拒歸朝即由沸轉糊,君王惱而生厭,他永無翻身之日。
楊聆蟬最近很難看見燕旗。
他知道,燕旗是在躲他。朝廷的文書越來越頻繁,燕旗是知道的,他在太原如收到相關詔令,也會在信中告知燕旗,他自己清楚,燕旗也能察覺出,他……該回去了。
不是風聲相聞的太原,是千里之外的長安,是庭院深鎖的九重宮闕。
楊聆蟬屬於那個地方,一如燕旗屬於邊關,此番別去,即成天河星宿,各領一方,永不相見。
越要分開,越該珍惜還在一起的時光,但真正到永別前夕,燕旗卻遽然於煎熬中梗塞出逃避之心,他不想見楊聆蟬,他害怕,怕眼前人上一刻還在對他笑,下一刻即就著未散的笑意告訴他:燕旗,我要回長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