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
最後的這幾天,你度過的一生比誰的都不差。你這樣走運,沒什麼可抱怨的 了。” 除了喬丹外,這部小說還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西班牙人。比拉爾體 現了西班牙勞動婦女正直純樸的優秀品德。她爽朗潑辣,嫉惡如仇,眼看巴 勃羅的革命意志漸漸消沉,她恨鐵不成鋼,又著急,又氣憤。在後來的鬥爭 中,比拉爾成了這支游擊隊實際上的決策人。比拉爾愛憎分明,對法西斯敵 人刻骨仇恨,對游擊隊員則十分愛護。當瑪麗亞遭受法西斯長槍黨的蹂躪, 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時,比拉爾不顧戰鬥中的危險,堅持把瑪麗亞帶回遊擊 隊營地。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瑪麗亞漸漸康復了。喬丹來到營地後,比拉爾 看出瑪麗亞對喬丹的愛意,就要求他愛護這姑娘,炸橋後把她帶到共和國去。 她主動創造條件成全他們,但看到他們相親相愛,又不禁有些妒忌。她緬懷 起自己過去的好時光,她自稱曾和西班牙三個收入最少的鬥牛士生活過九 年。當有人說她當初的相好菲尼托患著肺病,長得矮小,本來就不是一塊做 鬥牛士的料時,比拉爾十分不平,她滿懷激情地講述菲尼托如何為了出人頭 地,發奮苦學,好歹當上鬥牛士的經過。菲尼托生病時,她當他孩子似地疼 他,一直侍侯到他悲慘地死去。比拉爾熱愛生活,熱愛共和國,當喬丹傳達 了炸橋指示後,她堅決支持這一行動,她說, “我擁護共和國,橋關係到共 和國的命運”。她在反法西斯鬥爭中一直保持著堅強的意志,是喬丹執行任 務時最可靠的中堅力量。 全書實際上只寫了兩個女人:一個是比拉爾,另一個是瑪麗亞。瑪麗亞 生性溫柔,天真無邪,在性格上剛好與比拉爾相反。在身心受到粗暴的摧殘 後,她遇到了喬丹這樣的意中人,便毫無保留地以身相許。聽到了青年哨兵 華金的悲慘家史後,她摟著他說, “我把你當哥哥,……你有家啦。我們都 是一家人。”喬丹也感動地摟著他說, “我們都是兄弟”。她告訴喬丹,她 父親喊著 “共和國萬歲”被槍殺,她母親接著高呼“我丈夫,本村村長萬歲” 而從容就義。想到這些,喬丹吻著熟睡中的瑪麗亞,小聲地說, “我為你的 家庭感到非常自豪。”瑪麗亞與喬丹的愛情與抗擊法西斯的鬥爭交織在一起。 安塞爾莫老人在這部作品中是仁慈的化身。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這位老 人的心情一直很矛盾。他對法西斯濫殺無辜的暴行十分痛恨,然而當需要他 拿起武器對準敵人的時候,他又於心不忍,因為殺生違背了基督徒的信念。 這對安塞爾莫來說,與其說這是宗教思想的烙印無法磨滅,還不如說這是無 邪的心靈在被最基本的道德問題所折磨。在你死我活的戰鬥中,安塞爾莫尋 求這樣的內心平衡: “殺人是必要的,我知道,可是對一個人來說,這種事 總是缺德的。我看哪,等戰爭結束了,我們取得了勝利,一定會有一種苦行 贖罪的辦法,來滌除我們大家的罪孽。”最後炸橋時,他伏在白色的石路標 後面,被碎鐵片擊中,默默地死了,手腕上仍然挽著那圈引爆的電線。他為 共和國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當海明威開始寫作 《喪鐘為誰而鳴》時,他已經積累了近二十年的西班 牙的生活經驗,他愛這個國家和她的人民。他說他們的語言幾乎象本地人一 樣,他是他們民族熱情的一個 “狂熱愛好者”,這也許就是他的政治立場。 因此他在表現政治與哲學問題時,並不把它們黑白對比。他的人物不是美德 或邪惡的原型,而是普通人,是由善與惡按照不定的比例混合起來的,很矛 盾,卻栩栩如生。例如:費爾南多,這個心地樸實、整潔而熱情的說土話的 人;艾爾·索多,這個健壯、愛諷刺的游擊隊領袖;熱情的奧古斯汀;拉菲
爾,這個討人喜歡的、靠不住的、魔鬼可能喜歡的吉卜賽人;俄國將軍戈爾 茲也是如此,他能 “開非常有力的玩笑”,因為他是那麼嚴肅。當出了問題 時,他以勇氣和克制來應付災難,在聽到進攻註定要失敗的消息之後,他說: “咱們完蛋了。是的。像往常一樣。是的。糟了。……沒有辦法,沒有。用 不著想了。必須接受。好!我們要盡我們的一切力量。” 《喪鐘為誰而鳴》是海明威在敘述結構方面的一次新的探索。全書的情 節局限於三天之內 (1937年5月底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地點 (除了安德烈斯到戈爾茲的總司令部的旅行以外)只局限於圭達拉馬的一個 山谷的上部;主要人物局限於一小群游擊隊員和一個志願軍人。但是小說擴 展到這些時間、地點和人物的範圍之外,達到了海明威以前未曾嘗試過的豐 富性和複雜性。通過喬丹對其祖父的回憶,將舊世界與新世界,美利堅合眾 國與西班牙共和國,在兩次內戰中聯繫在一起了。海明威深入主人公的思想 之流,還使比拉爾以及其他游擊隊的成員敘述戰爭較早階段的情況,將我們 帶人各種人物的思想和回憶之中,擴展了小說的範圍和深度,幾乎達到了史 詩的規模。這部小說結構嚴密、高度集中、毫不散漫,同時生動、真切,充 滿人情味,確確實實是一部傑作。
《老人與海》 海明威一生在創作上十分勤奮,而且總是要力爭取勝。他也曾多次遭到 失敗,但每次失敗之後,他很快就能扭轉局面,推出新的成功之作。1926年 他的中篇小說 《春潮》失敗後,他當年就推出了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 1937年他的長篇小說 《有的和沒有的》受到了冷遇,但1940年他寫出了長 篇小說 《喪鐘為誰而鳴》,及時挽回了聲譽。195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過河 入林》被認為是他寫得最差的一部作品,當時很多批評家都斷言,海明威的 偉大天才已經死了,但1952年海明威用 《老人與海》有力地反駁了這一點, 他再次證明自己寶刀未老,雄風依然。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後期的代表作,也是典型的描寫“硬漢”的作品。 從創作的道路上看,《老人與海》和他早期的作品《沒有被鬥敗的人》、《五 萬元》等是一脈相承的。它們的主人公都是硬漢,他們臨危不懼,處之泰然, 表現出一種 “壓力下的優美風度”。象老鬥牛士曼努埃爾一樣,桑提亞哥是 一位老漁夫,但是他更老一些,生活也更糟糕。所以海明威在小說的第一句 話就寫道: “他是個獨自在灣流里一隻小船上打魚的老頭兒。” 桑提亞哥這位老漁夫,沒有妻兒老小,孤苦伶仃。他堅持出海捕魚,但 每次都是空手而歸,十分倒霉,甚至他那張用好多麵粉袋補過的舊帆,看上 去也象一面永遠失敗的旗幟。單就幹活來說,老人的神智依然清醒;但在打 發日子時,他感到往事如煙,他看不清那些歲月,無牽無掛。 “他不再夢見 風暴,不再夢見女人,不再夢見偉跡,不再夢見大魚,不再夢見搏鬥,不再 夢見角力,不再夢見他的老婆。”除了操心每天的麵包,跟小男孩曼諾林聊 聊棒球,還有夢見非洲的獅子之外,他什麼也沒剩下,萬事皆空。四十天過 去了,老人還沒有捕到魚。曼諾林的父母覺得讓孩子跟著這麼一個倒霉的老 頭兒是不會有指望的,所以讓曼諾林也離開了他。 但老人依舊我行我素。第八十五天,他早早就出發了。他心想 “八十五 是一個吉利的數字”。他把船劃到深海處,在三個不同深度布下魚網。這天 果真是吉星高照,心想事成,一條非常大的馬林魚上釣了。但這條大魚並不 肯輕易就範,反而拖著小船游起來。直到老人被這條魚在海上拖出很遠的地 方,他才明白這條魚有多大。他激動萬分,欣喜若狂。老人一邊在與它搏鬥 著,一邊在心中增長對這條魚的偉大和高貴的敬意。他愛這條魚,把它看作 兄弟,但他必須殺死它。 “魚啊,你要把我給弄死啦。話又說回來,你是有 這個權利的,兄弟,我從來沒有見過一件東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著, 更崇高了。來,把我給弄死吧。管它誰弄死誰。”出於老人的命運感,老人 深知只有捕獲這條魚,才能證明和顯示他的力量。 這一點和老人此次出海時的心情是一致的。由於過去八十四天都沒有捕 到魚,老人的自信心多少被蒙上了一點懷疑的陰影,這種懷疑甚至使他相信 自己不會再有好運了。然而老人不打算屈服這種宿命論的想法,很快他又對 自己說:“可是誰知道呢?也許今天就要走運。每一天是新的一天啊。”所 以他越是意識到這條魚的“偉大和壯觀”,他要弄死它的決心就越強烈。“他 證明了一千次都落了空。現在他又要去證明了。每一次都是一個新的開端, 他也決不去回想過去他這樣做的時候。” 老人最終征服了馬林魚,但是馬林魚的血又召來了成群的鯊魚,它們把 馬林魚咬得千瘡百孔,當老人回到靜靜的港灣時,一條碩大的馬林魚只剩下
爾,這個討人喜歡的、靠不住的、魔鬼可能喜歡的吉卜賽人;俄國將軍戈爾 茲也是如此,他能 “開非常有力的玩笑”,因為他是那麼嚴肅。當出了問題 時,他以勇氣和克制來應付災難,在聽到進攻註定要失敗的消息之後,他說: “咱們完蛋了。是的。像往常一樣。是的。糟了。……沒有辦法,沒有。用 不著想了。必須接受。好!我們要盡我們的一切力量。” 《喪鐘為誰而鳴》是海明威在敘述結構方面的一次新的探索。全書的情 節局限於三天之內 (1937年5月底一個星期六的下午到星期二上午);地點 (除了安德烈斯到戈爾茲的總司令部的旅行以外)只局限於圭達拉馬的一個 山谷的上部;主要人物局限於一小群游擊隊員和一個志願軍人。但是小說擴 展到這些時間、地點和人物的範圍之外,達到了海明威以前未曾嘗試過的豐 富性和複雜性。通過喬丹對其祖父的回憶,將舊世界與新世界,美利堅合眾 國與西班牙共和國,在兩次內戰中聯繫在一起了。海明威深入主人公的思想 之流,還使比拉爾以及其他游擊隊的成員敘述戰爭較早階段的情況,將我們 帶人各種人物的思想和回憶之中,擴展了小說的範圍和深度,幾乎達到了史 詩的規模。這部小說結構嚴密、高度集中、毫不散漫,同時生動、真切,充 滿人情味,確確實實是一部傑作。
《老人與海》 海明威一生在創作上十分勤奮,而且總是要力爭取勝。他也曾多次遭到 失敗,但每次失敗之後,他很快就能扭轉局面,推出新的成功之作。1926年 他的中篇小說 《春潮》失敗後,他當年就推出了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 1937年他的長篇小說 《有的和沒有的》受到了冷遇,但1940年他寫出了長 篇小說 《喪鐘為誰而鳴》,及時挽回了聲譽。195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 《過河 入林》被認為是他寫得最差的一部作品,當時很多批評家都斷言,海明威的 偉大天才已經死了,但1952年海明威用 《老人與海》有力地反駁了這一點, 他再次證明自己寶刀未老,雄風依然。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後期的代表作,也是典型的描寫“硬漢”的作品。 從創作的道路上看,《老人與海》和他早期的作品《沒有被鬥敗的人》、《五 萬元》等是一脈相承的。它們的主人公都是硬漢,他們臨危不懼,處之泰然, 表現出一種 “壓力下的優美風度”。象老鬥牛士曼努埃爾一樣,桑提亞哥是 一位老漁夫,但是他更老一些,生活也更糟糕。所以海明威在小說的第一句 話就寫道: “他是個獨自在灣流里一隻小船上打魚的老頭兒。” 桑提亞哥這位老漁夫,沒有妻兒老小,孤苦伶仃。他堅持出海捕魚,但 每次都是空手而歸,十分倒霉,甚至他那張用好多麵粉袋補過的舊帆,看上 去也象一面永遠失敗的旗幟。單就幹活來說,老人的神智依然清醒;但在打 發日子時,他感到往事如煙,他看不清那些歲月,無牽無掛。 “他不再夢見 風暴,不再夢見女人,不再夢見偉跡,不再夢見大魚,不再夢見搏鬥,不再 夢見角力,不再夢見他的老婆。”除了操心每天的麵包,跟小男孩曼諾林聊 聊棒球,還有夢見非洲的獅子之外,他什麼也沒剩下,萬事皆空。四十天過 去了,老人還沒有捕到魚。曼諾林的父母覺得讓孩子跟著這麼一個倒霉的老 頭兒是不會有指望的,所以讓曼諾林也離開了他。 但老人依舊我行我素。第八十五天,他早早就出發了。他心想 “八十五 是一個吉利的數字”。他把船劃到深海處,在三個不同深度布下魚網。這天 果真是吉星高照,心想事成,一條非常大的馬林魚上釣了。但這條大魚並不 肯輕易就範,反而拖著小船游起來。直到老人被這條魚在海上拖出很遠的地 方,他才明白這條魚有多大。他激動萬分,欣喜若狂。老人一邊在與它搏鬥 著,一邊在心中增長對這條魚的偉大和高貴的敬意。他愛這條魚,把它看作 兄弟,但他必須殺死它。 “魚啊,你要把我給弄死啦。話又說回來,你是有 這個權利的,兄弟,我從來沒有見過一件東西比你更大,更好看,更沉著, 更崇高了。來,把我給弄死吧。管它誰弄死誰。”出於老人的命運感,老人 深知只有捕獲這條魚,才能證明和顯示他的力量。 這一點和老人此次出海時的心情是一致的。由於過去八十四天都沒有捕 到魚,老人的自信心多少被蒙上了一點懷疑的陰影,這種懷疑甚至使他相信 自己不會再有好運了。然而老人不打算屈服這種宿命論的想法,很快他又對 自己說:“可是誰知道呢?也許今天就要走運。每一天是新的一天啊。”所 以他越是意識到這條魚的“偉大和壯觀”,他要弄死它的決心就越強烈。“他 證明了一千次都落了空。現在他又要去證明了。每一次都是一個新的開端, 他也決不去回想過去他這樣做的時候。” 老人最終征服了馬林魚,但是馬林魚的血又召來了成群的鯊魚,它們把 馬林魚咬得千瘡百孔,當老人回到靜靜的港灣時,一條碩大的馬林魚只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