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是格格不入的兩件事。但是在海明威精心結構的這部小說里,戀愛與戰爭經 過微妙而絕對地並行,使人看了覺得是一個故事,而不是兩個故事。亨利與 戰爭的關係可分六個階段:斷斷續續地參加——嚴峻地作戰——受傷——米 蘭養傷——撤退—一逃跑。巴克萊小姐也經過了與此相符的六個階段:性消 遣——真正戀愛——懷孕——臨產——住院——死亡。這兩條線索小心地交 織在一起,寓意完全一致。 在 《太陽照樣升起》中,海明威就指出戰爭的荒誕:戰爭使傑克這樣的 男人喪失了男於氣質,又使布萊特這樣的女人喪失了女性特徵。他們無法相 愛,一事無成,生活得更加荒誕。在 《永別了,武器》中,海明威採用諷刺 手法,進一步描寫了戰爭過程中的種種荒誕。他使人們相信,亨利的理想與 現實之間的差距是一個諷刺性的差距。 海明威關於大撤退的描寫是個最典型的實例。在一幅展示戰爭的愚蠢和 混亂的畫面上,海明威及時插入了一段諷刺特寫。在滿是雨水的路上,一輛 救護車深深地陷在泥里,兩位乘車的工兵急於追趕撤退的隊伍,不肯留下來 砍些灌木來墊好打滑的輪子,想徒步逃跑。這時亨利開槍打中一個上士,這 個上士只是被打傷了,但在亨利的默許下,接著就被救護車司機波尼羅擊斃。 波尼羅還驕傲地說: “我一直想殺死個上土。”但是幾個小時之後,他也跑 了,主動讓自己被敵人捉去,以免被打死。在塔利亞門托河大橋,亨利意識 到戰場警察將以他對待上士的那種方式對待他, “我看得出他們的腦子是怎 樣想的,要是他們有腦子而且他們的腦子管用的話。他們都是些年輕小伙子, 正在拯救祖國。……我們站在雨中,一次提一個出去受審和槍決。凡是他們 問過話的都槍決。審判官償本身全沒危險,所以辦事漂亮、客觀,堅持嚴峻 的正義。”亨利縱身跳進塔利亞門托河大橋,將這個殘酷喜劇推向高潮。 我們再回頭去看,就會發現戰爭中的荒誕一直存在著。亨利第一次上前 線時,他所指揮的野戰醫院正在為接收傷員做準備,可是這時一枚敵人的炮 彈正好落在他們中間,於是亨利本人就成了第一批運往後方的傷員中的一 個。他還聽說,因為這件事他要獲得一枚銅質勳章;而他的朋友雷那蒂希望 那是一枚銀質勳章。 亨利在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諷刺性差距從一開始就存在著,只不過比較模 糊奇怪罷了。身為一名非戰鬥人員,他住在舒適的房子裡,有吃有喝,常常 光顧妓院.並且他還在一個有同情心的指揮官的支持下得到了很長的休假。盡 管如此,他仍然不滿意,而且這種樂事越多,他的這種心情就越加明顯。顯 然,亨利這時的心情不僅是個人命運的反映,而且也是被戰爭所破壞的人類 文明的整個悲慘事件的反映。 女主人公凱薩琳·巴克萊則是一個較為理想的人物。她可以與 《太陽照 樣升起》中的布萊特形成鮮明的對照。雖然她們倆有一些相似之處:十分漂 亮,高高的個子,白皙的皮膚;都是英國人;都曾在戰爭初期就失去了自己 真正的愛人,而且在感情上或生活方式都變得複雜起來。除此之外,她們就 大相逕庭了。 布萊特終究是個有一半自暴自棄的半女性的人。她留著跟男人一樣的短 發,戴一頂男式氈帽;把男人們稱作 “夥計”。皮得羅要她把頭髮留起來, 讓她更女性化一些,跟他結婚,結果遭到了她的拒絕。布萊特反對這種女性 化,也不喜歡別的女人,在女人中間,她沒有也不希望有真正的朋友。她只 能選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從一個酒吧間到另一個酒巴間,從一個男人投向
另一個男人,從一個城市轉到另一個城市,周而復始,不能停止。 凱薩琳·巴克萊則是一個完全的女人。她溫柔體貼,有求必應,對亨利 的愛明顯含有母愛的成份。她很少喝酒,也不需要任何別的男人。她只要求 與亨利一起生活,這樣她就會很幸福。她的氣質十分符合一夫一妻制。她在 哪裡,哪裡就是他們的家。這一點在米蘭的旅館裡有非常細緻的描寫: 凱薩琳坐在床上,望著吊燈。她已經脫了帽子,頭髮在燈光下 粲然發光。她在一個鏡子裡照著,用雙手理著頭髮。我在其他三個 鏡子裡看到她。她的樣子悶悶不樂。她任憑她的斗篷掉在床上。 “怎麼啦,親愛的?” “我從來沒有當妓女的感覺,”她說。我走到窗邊,拉開窗幔 向外望望。想不到會這樣子。 “你並不是妓女。” “我知道,親愛的,但是感覺到自己好象是妓女,並不是愉快 的事。” 我走過去,挨著她身邊坐下,吻她。 “你是我的好姑娘。” “我的確是你的,”她說。 我們吃了晚飯以後,精神愉快,過一會兒,我們快樂自在,仿 佛這房間就是我們的家。醫院裡我那間房間,過去是我們的家,現 在這房間又是我們的家了。 巴克萊用女性完整的柔情,為不知所措的亨利營造了一處精神避難所, 在這裡,她使亨利得到完善,並使他們的結合也完善起來。因此,凱薩琳·巴 克萊之死標誌著亨利的最後幻滅: 但是我趕了她們出去,關上門,滅了燈,這也不頂什麼用。那 簡直是在跟塑像道別。過一會兒,我走了出去,離開醫院,冒雨走 回旅館。 亨利先是 “永別了,武器”,接著又“永別了,懷抱”,但亨利對待這 兩者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亨利和巴克萊的悲劇是一 個超越時代的悲劇,這很容易讓人想起莎士比亞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最 明顯的相似之處是這四位主人公都是命中注定的不幸的情人,雖然這兩個故 事一個以奧意戰爭為背景,一個以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家世仇為背景。 凱薩琳和朱麗葉一樣,都死於偶然事件,並非邪惡社會環境的直接結果, 也不是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凱薩琳的身體條件妨礙了她的正常分娩,她的死 純屬生理上的偶然原因。朱麗葉的死是因為誤會,更主要的是帶消息的修士 耽誤了時間。如果我們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凱薩琳和朱麗葉之死都表現了一 種藝術上的必然。正象 《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蒙太古家族和凱普萊特家族因 世仇而形成的邪惡勢力一樣,第一世界大戰決不會從根本上促成亨利和凱瑟 琳的結合,儘管他們心心相印,情投意合。 在這部小說中,海明威還特別注重烘托氣氛,他用陰雨的天氣給全書奠
定了低沉悲涼的格調。連綿不斷的陰雨一直伴隨著災難和不幸。亨利傷愈後 還沒有重返前線時,雨就開始下了,連綿不斷,繼之又斷斷續續。亨利從大 撤退到逃往施特雷沙,到與凱薩琳重新團聚的時候,整段時間都在下雨。當 他們倆重逢時,雨就停了,他們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發現窗上灑滿陽光。 這時晴朗起來的天氣,益發襯托出他們愛情的美好。氣候的好壞和主題的發 展直接相關。然而晴天是短暫的,到了三月冬天開始消退,夜晚又開始下雨 了,一直到凱薩琳死去。最後,亨利冒雨走回旅館。
《喪鐘為誰而鳴》 三、四十年代,卓有成就的海明威在創作上毫不鬆懈,滿懷熱情地耕耘 和收穫,先後發表了關於西班牙鬥牛的專著 《午後之死》(1932年)、短篇 小說集《勝者無所得》(1933年)、關於非洲狩獵的專著《非洲的青山》(1935 年)、長篇小說 《有的和沒有的》(1937年)、劇本 《第五縱隊》(1938 年)和長篇小說 《喪鐘為誰而鳴》(1940年)。 海明威的小說歷來有這麼一個特點:主人公是美國人,但故事發生的背 景卻遠離美國,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或者非洲。這自然與作者的經歷密 切相關。海明威從歐洲返回美國定居大約十年後,試圖寫一本反映美國的小 說,這便是 《有的和沒有的》。但在這部小說中仍然有一部分事件發生在古 巴。 主人公哈利·摩根的名字取自英國十七世紀海盜亨利·摩根。摩根為了 養活老婆孩子,不惜鋌而走險,違法從古巴往美國販運甜酒和人口。最後他 在搶錢中和人發生火井被打死。臨終前他明白了一件事: “一個人不行…… 他媽的干不出事。”他認識到一個人單獨行動絕對沒有希望。然而這個結論 不是從情節上發展出來的,讓人毫無必然的感覺。書中將有錢的與無錢的人 進行對照,用來構造與支持這小說和它的教訓,但這整個事件不能使人信服。 可以說這部小說是不成功的。 但對於揭示海明威的思想來說,這部小說又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是他 思想發生轉變的一個標誌。他從尼克·亞當斯私訂和約開始的流放歷程至此 告終;海明威在思想上不再與世界分離。實際上到了1937年,這部小說出版 那年,海明威已經再度接受他二十年前拋棄了的社會,又回到另一個 “為民 主而戰”的戰爭。 1938年發表的劇本 《第五縱隊》證實了這一點。《第五縱隊》的主人公 菲利普·羅林斯是為忠於共和政府者作間諜工作的。他偽裝成一個酗酒、放 盪的戰地記者,很難得花時間和精力去完成一篇報導。後來美國女記者多蘿 西·布里奇斯愛上了他,決定改造他,同時也要與他結婚。對待那場戰爭他 們兩人有很大的差距:菲利普無論是在喝威士忌時,還是和妓女上床時,都 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他完全沉浸在政府軍的鬥爭里。女記者多蘿西·布里 奇斯則是個旁觀者,她對菲利普缺乏理解。當多蘿西提出他們離開西班牙到 聖卓別茲去尋歡作樂時,菲利普建議她玩點兒別的:春天釣鮭魚;秋天去匈 牙利打獵:在馬林第海濱玩衝浪板等等。菲利普告訴她: “你可以去。但是 這些地方我都去過了,我已經把它們拋到腦後。我現在要去的地方,我一個 人去,或者與那些有共同的理由的人一塊去。” 《第五縱隊》雖然也不是一 部傑作,但它無疑指明了海明威思想的流向。 因此當1940年 《喪鐘為誰而鳴》出版時,人們就不會對這本書扉頁上的 題詞感到突然了。海明威在這裡引用的是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一段話:“誰 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褒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浪沖 刷掉一個土塊,歐洲就少了一點;如果一個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莊 園被衝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 所以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敲響。” 《喪鐘為誰而鳴》也是反映西 班牙內戰的。故事的背景是:由於1937年3月中旬,政府軍在首都東北瓜達 拉哈拉城附近大敗義大利侵略軍,首都已轉危為安。俄國上將戈爾茲這時正
另一個男人,從一個城市轉到另一個城市,周而復始,不能停止。 凱薩琳·巴克萊則是一個完全的女人。她溫柔體貼,有求必應,對亨利 的愛明顯含有母愛的成份。她很少喝酒,也不需要任何別的男人。她只要求 與亨利一起生活,這樣她就會很幸福。她的氣質十分符合一夫一妻制。她在 哪裡,哪裡就是他們的家。這一點在米蘭的旅館裡有非常細緻的描寫: 凱薩琳坐在床上,望著吊燈。她已經脫了帽子,頭髮在燈光下 粲然發光。她在一個鏡子裡照著,用雙手理著頭髮。我在其他三個 鏡子裡看到她。她的樣子悶悶不樂。她任憑她的斗篷掉在床上。 “怎麼啦,親愛的?” “我從來沒有當妓女的感覺,”她說。我走到窗邊,拉開窗幔 向外望望。想不到會這樣子。 “你並不是妓女。” “我知道,親愛的,但是感覺到自己好象是妓女,並不是愉快 的事。” 我走過去,挨著她身邊坐下,吻她。 “你是我的好姑娘。” “我的確是你的,”她說。 我們吃了晚飯以後,精神愉快,過一會兒,我們快樂自在,仿 佛這房間就是我們的家。醫院裡我那間房間,過去是我們的家,現 在這房間又是我們的家了。 巴克萊用女性完整的柔情,為不知所措的亨利營造了一處精神避難所, 在這裡,她使亨利得到完善,並使他們的結合也完善起來。因此,凱薩琳·巴 克萊之死標誌著亨利的最後幻滅: 但是我趕了她們出去,關上門,滅了燈,這也不頂什麼用。那 簡直是在跟塑像道別。過一會兒,我走了出去,離開醫院,冒雨走 回旅館。 亨利先是 “永別了,武器”,接著又“永別了,懷抱”,但亨利對待這 兩者的心情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亨利和巴克萊的悲劇是一 個超越時代的悲劇,這很容易讓人想起莎士比亞的 《羅密歐與朱麗葉》。最 明顯的相似之處是這四位主人公都是命中注定的不幸的情人,雖然這兩個故 事一個以奧意戰爭為背景,一個以蒙太古和凱普萊特兩家世仇為背景。 凱薩琳和朱麗葉一樣,都死於偶然事件,並非邪惡社會環境的直接結果, 也不是邏輯上的必然結果。凱薩琳的身體條件妨礙了她的正常分娩,她的死 純屬生理上的偶然原因。朱麗葉的死是因為誤會,更主要的是帶消息的修士 耽誤了時間。如果我們從藝術的角度來看,凱薩琳和朱麗葉之死都表現了一 種藝術上的必然。正象 《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蒙太古家族和凱普萊特家族因 世仇而形成的邪惡勢力一樣,第一世界大戰決不會從根本上促成亨利和凱瑟 琳的結合,儘管他們心心相印,情投意合。 在這部小說中,海明威還特別注重烘托氣氛,他用陰雨的天氣給全書奠
定了低沉悲涼的格調。連綿不斷的陰雨一直伴隨著災難和不幸。亨利傷愈後 還沒有重返前線時,雨就開始下了,連綿不斷,繼之又斷斷續續。亨利從大 撤退到逃往施特雷沙,到與凱薩琳重新團聚的時候,整段時間都在下雨。當 他們倆重逢時,雨就停了,他們第二天早上醒來的時候,發現窗上灑滿陽光。 這時晴朗起來的天氣,益發襯托出他們愛情的美好。氣候的好壞和主題的發 展直接相關。然而晴天是短暫的,到了三月冬天開始消退,夜晚又開始下雨 了,一直到凱薩琳死去。最後,亨利冒雨走回旅館。
《喪鐘為誰而鳴》 三、四十年代,卓有成就的海明威在創作上毫不鬆懈,滿懷熱情地耕耘 和收穫,先後發表了關於西班牙鬥牛的專著 《午後之死》(1932年)、短篇 小說集《勝者無所得》(1933年)、關於非洲狩獵的專著《非洲的青山》(1935 年)、長篇小說 《有的和沒有的》(1937年)、劇本 《第五縱隊》(1938 年)和長篇小說 《喪鐘為誰而鳴》(1940年)。 海明威的小說歷來有這麼一個特點:主人公是美國人,但故事發生的背 景卻遠離美國,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或者非洲。這自然與作者的經歷密 切相關。海明威從歐洲返回美國定居大約十年後,試圖寫一本反映美國的小 說,這便是 《有的和沒有的》。但在這部小說中仍然有一部分事件發生在古 巴。 主人公哈利·摩根的名字取自英國十七世紀海盜亨利·摩根。摩根為了 養活老婆孩子,不惜鋌而走險,違法從古巴往美國販運甜酒和人口。最後他 在搶錢中和人發生火井被打死。臨終前他明白了一件事: “一個人不行…… 他媽的干不出事。”他認識到一個人單獨行動絕對沒有希望。然而這個結論 不是從情節上發展出來的,讓人毫無必然的感覺。書中將有錢的與無錢的人 進行對照,用來構造與支持這小說和它的教訓,但這整個事件不能使人信服。 可以說這部小說是不成功的。 但對於揭示海明威的思想來說,這部小說又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是他 思想發生轉變的一個標誌。他從尼克·亞當斯私訂和約開始的流放歷程至此 告終;海明威在思想上不再與世界分離。實際上到了1937年,這部小說出版 那年,海明威已經再度接受他二十年前拋棄了的社會,又回到另一個 “為民 主而戰”的戰爭。 1938年發表的劇本 《第五縱隊》證實了這一點。《第五縱隊》的主人公 菲利普·羅林斯是為忠於共和政府者作間諜工作的。他偽裝成一個酗酒、放 盪的戰地記者,很難得花時間和精力去完成一篇報導。後來美國女記者多蘿 西·布里奇斯愛上了他,決定改造他,同時也要與他結婚。對待那場戰爭他 們兩人有很大的差距:菲利普無論是在喝威士忌時,還是和妓女上床時,都 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他完全沉浸在政府軍的鬥爭里。女記者多蘿西·布里 奇斯則是個旁觀者,她對菲利普缺乏理解。當多蘿西提出他們離開西班牙到 聖卓別茲去尋歡作樂時,菲利普建議她玩點兒別的:春天釣鮭魚;秋天去匈 牙利打獵:在馬林第海濱玩衝浪板等等。菲利普告訴她: “你可以去。但是 這些地方我都去過了,我已經把它們拋到腦後。我現在要去的地方,我一個 人去,或者與那些有共同的理由的人一塊去。” 《第五縱隊》雖然也不是一 部傑作,但它無疑指明了海明威思想的流向。 因此當1940年 《喪鐘為誰而鳴》出版時,人們就不會對這本書扉頁上的 題詞感到突然了。海明威在這裡引用的是英國詩人約翰·多恩的一段話:“誰 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褒大陸的一部分。如果海浪沖 刷掉一個土塊,歐洲就少了一點;如果一個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莊 園被衝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損失,因為我包孕在人類之中。 所以別去打聽喪鐘為誰而鳴,它為你敲響。” 《喪鐘為誰而鳴》也是反映西 班牙內戰的。故事的背景是:由於1937年3月中旬,政府軍在首都東北瓜達 拉哈拉城附近大敗義大利侵略軍,首都已轉危為安。俄國上將戈爾茲這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