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頁
小說中的文字填料: “他帶著明顯表示的憤怒又重複了一遍”;“她鼓起勇 氣,用憂鬱的音調說”; “他猶豫不決地宣稱”;“他聲音驚恐、結結巴巴 地講”; “他低聲笑著插了句嘴”,如此等等。 “它們看上去像一群白象”,她說。 “我從來都沒有見過一頭象,”男人把啤酒一飲而盡。 “你是不會見過。” “我也許見到過的,”男人說。“光憑你說我不會 見過,並不說明什麼問題。” 始娘看著珠帘子。 “他們在上面畫了東西,”她 說。 “那上面寫的什麼?” “Anis del Toro。是一種飲料。” “咱們能嘗嘗嗎?” 短篇小說 《白象似的群山》通篇幾乎由對話構成。故事說的是一個男人 帶一位姑娘到馬德里去讓她做墮胎手術。但全篇沒有正面提起此事,沒有介 紹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沒有講姑娘的恐懼和辛酸,其實也沒有講任何別的 感受。這對男女在路邊的車站等待開往馬德里的快車;天氣很熱,他倆喝啤 酒、說話。讀者只能從對話中揣摩整個故事,體會他們各自的心情。對於姑 娘來說,顯然有什麼東西被毀了;不但她的過去,而且她的將來都是這樣。 姑娘說: “樣樣東西都甜絲絲的像甘草。特別是一個人盼望了好久的那些東 西,簡直就像艾酒一樣”。姑娘在談論酒的味道時,故意暗示起孕育在身的 胎兒。男人一直想迴避這個話題。姑娘原本指望 “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中 的一切”,但眼下,男人改變主意了,一旦胎兒被打掉,姑娘就面臨著被拋 棄的危險,用姑娘的話來說, “這世界已經不再是我們的了”。姑娘清楚地 意識到這一點,她嚇壞了。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故事。海明威自始至終沒有 作絲毫努力來影響讀者們的思想、印象、結論。他本人從來不在作品裡,他 一時半刻也不擠到對象和讀者當中去礙事。 海明威之所以不在他的作品中說明自己的傾向性,是因為他不願意讀者 一下子就看懂他的作品。他注重把握讀者對感情暗示的感覺,通過作品激起 讀者的想像力和同情心,讓讀者感覺到的東西比讓讀者理解的東西多一些。 1932年,海明威在 《午後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學創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 的冰山,他說: “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 露在水面上”,他所強調的是“水面以下的八分之七”。這便是海明威的“冰 山原則”。後來他又進一步解釋道: “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 心裡很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得真實, 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海明威不贊 成逐節鋪陳而講究意境,寧可留下很多空間也要突出人物的動作和神態,讓 讀者用自己的想像去填補空白的天地。由於海明威的小說經常是以少勝多, 意在言外,所以難怪有人說他的小說是寓言小說,或者說他是象徵主義。可 見海明威給讀者留下的空間該有多麼大了。 《大二心河》看上去幾乎象一本釣魚手冊。主人公尼克·亞當斯返回一 年前被大火燒光了的鄉間,來到小溪旁釣魚。接下來長達數頁的描寫都是有 關尼克釣魚、吃飯、睡覺的細節,看上去毫無意義。這顯然是一種表面現象,
海明威的真正立意就象深藏於水中的魚一樣,等待讀者去發現。 《殺人者》這篇小說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作者的用意。讀了開頭第一 部分,可能覺得這是一個驚險小說;再往下看,又可能覺得這是一篇喻世小 說,說明人生在世,常常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但看完全書,又覺得前面的 分析不能令人滿意,結論到底是什麼?海明威又將它留給了讀者。 《橋邊老人》是一個非常短的短篇小說。焦點集中在一個逃難的老人身 上,他沒有家眷,不關心政治,他唯一關心的是他丟在家裡的兩隻山羊、一 只貓和四對鴿子的命運,因為他的家是在炮火之下。他相信貓會照顧自己, 鴿籠沒鎖上,鴿子也會飛出去,可是山羊呢?在這篇小說中,海明威沒有直 接說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但在這一點上讀者已深受感動,大有四兩勝 千斤的效果。 作為一代文風大師,海明威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凡是知道他 的作品的地方,就有人用他的筆法:模仿、改造、或者吸收。他是全世界作 家的堅不可摧的偶像。
從大洋回歸 《太陽照樣升起》 隨著短篇小說集 《在我們的時代里》的出版,海明威已躋身於巴黎文壇, 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然而真正使海明威名聲大振的,是他1926年出版的第 一部長篇小說 《太陽照樣升起》。這篇小說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也預 示著他一生將把戰爭作為主要創作題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重創的海明威,終於在事隔八年之後,開始回 首那場他曾經參加過但當時又一無所知的戰爭。在 《太陽照樣升起》中,他 沒有正面描寫戰爭,而是從戰爭對於人們深遠而又複雜的影響入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群英美青年雲集巴黎,他們大都參過戰,身心都 受到過創傷。他們見多識廣,但對現實不滿,在絕望之中過著放蕩不羈的生 活。故事在傑克——布萊特——科恩的一場三角戀愛上展開,刻畫了四個寓 言性的角色:傑克和布萊特是因為戰爭而缺乏性愛能力的一對情人;科恩是 向他們的絕望情緒挑戰的虛構騎士;而年輕的西班牙鬥牛士皮得羅,則象徵 著將會跨越他們失敗的美好生活。 “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經和土地失去了聯繫。你變得矯揉造作。冒牌 的歐洲道德觀念把你毀了。你嗜酒如命。你頭腦里擺脫不了性的問題。你不 務實事,整天消磨在高談闊論之中,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嗎?你在各家咖 啡館來迴轉悠。”這便是傑克的朋友為我們描繪出的傑克的肖像。傑克·巴 恩斯這個形象有著作者的影子,體現了海明威本人的某些經歷和他戰爭剛結 束時的迷惘心情以及性格上的許多特點。這個美國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負了重傷,成了一名性機能殘廢者。戰後他旅居法國巴黎,為美國一家報 館當駐歐記者。他在生活中沒有目標和理想,被一種毀滅感所吞食。他追求 布萊特女士,渴望愛情,企圖獲得生活中他所能夠得到的一切,但負傷造成 的殘疾使他對性愛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與自己所鍾情的女人結合。強烈的求 生願望和欲生不能的現實給傑克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他嗜酒如命,企圖在酒 精的麻醉中忘卻精神的痛苦,但是這也無濟於事。 作家羅伯特·科恩堪稱最後一位騎士英雄,陳腐信仰的最後一位捍衛者, 他用荒唐的行為向我們表明,浪漫主義的愛情已經一去不復返,以往的主要 指導法則之一也不再起作用了。但他固執己見,向那些明智的同代人發起了 挑戰。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學會了拳擊,這對他來說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一 方面,作為時常受冷遇的猶太人,他可以把強悍的體魄當成捍衛自己信仰和 尊嚴的資本;另一方面,這也足以使他成為一個武裝起來的浪漫者,一個為 捍衛自己信仰可以摧毀別人的人。在大學的拳擊比賽中,他無論輸贏都感到 高興,因為在這一過程中能夠顯示他所喜愛的男子漢的氣派。“男子漢氣概” 的其他標誌後來也給了他愉快感,他時常把這些同真正的丈夫氣混為一團。 他缺乏對人生實際意義的理解,只熱衷於書本的美妙理想: “他讀了不少 威·亨·赫德森的小說。這似乎是樁無可指責的事情,但是科恩把 《紫色的 土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成年人讀 《紫色的土地》是非常有害的。這本書描 述一位完美無缺的英國紳士在一個富有濃厚浪漫色彩的國度里的種種虛構的 風流韻事,故事編得絢爛多彩,自然風光描寫得非常出色。一個三十四歲的 男人把它作為生活指南是很不可靠的,就象一個同齡男人帶了一整套更注重
海明威的真正立意就象深藏於水中的魚一樣,等待讀者去發現。 《殺人者》這篇小說也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作者的用意。讀了開頭第一 部分,可能覺得這是一個驚險小說;再往下看,又可能覺得這是一篇喻世小 說,說明人生在世,常常處於走投無路的境地;但看完全書,又覺得前面的 分析不能令人滿意,結論到底是什麼?海明威又將它留給了讀者。 《橋邊老人》是一個非常短的短篇小說。焦點集中在一個逃難的老人身 上,他沒有家眷,不關心政治,他唯一關心的是他丟在家裡的兩隻山羊、一 只貓和四對鴿子的命運,因為他的家是在炮火之下。他相信貓會照顧自己, 鴿籠沒鎖上,鴿子也會飛出去,可是山羊呢?在這篇小說中,海明威沒有直 接說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但在這一點上讀者已深受感動,大有四兩勝 千斤的效果。 作為一代文風大師,海明威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凡是知道他 的作品的地方,就有人用他的筆法:模仿、改造、或者吸收。他是全世界作 家的堅不可摧的偶像。
從大洋回歸 《太陽照樣升起》 隨著短篇小說集 《在我們的時代里》的出版,海明威已躋身於巴黎文壇, 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然而真正使海明威名聲大振的,是他1926年出版的第 一部長篇小說 《太陽照樣升起》。這篇小說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也預 示著他一生將把戰爭作為主要創作題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受重創的海明威,終於在事隔八年之後,開始回 首那場他曾經參加過但當時又一無所知的戰爭。在 《太陽照樣升起》中,他 沒有正面描寫戰爭,而是從戰爭對於人們深遠而又複雜的影響入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群英美青年雲集巴黎,他們大都參過戰,身心都 受到過創傷。他們見多識廣,但對現實不滿,在絕望之中過著放蕩不羈的生 活。故事在傑克——布萊特——科恩的一場三角戀愛上展開,刻畫了四個寓 言性的角色:傑克和布萊特是因為戰爭而缺乏性愛能力的一對情人;科恩是 向他們的絕望情緒挑戰的虛構騎士;而年輕的西班牙鬥牛士皮得羅,則象徵 著將會跨越他們失敗的美好生活。 “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經和土地失去了聯繫。你變得矯揉造作。冒牌 的歐洲道德觀念把你毀了。你嗜酒如命。你頭腦里擺脫不了性的問題。你不 務實事,整天消磨在高談闊論之中,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嗎?你在各家咖 啡館來迴轉悠。”這便是傑克的朋友為我們描繪出的傑克的肖像。傑克·巴 恩斯這個形象有著作者的影子,體現了海明威本人的某些經歷和他戰爭剛結 束時的迷惘心情以及性格上的許多特點。這個美國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 中負了重傷,成了一名性機能殘廢者。戰後他旅居法國巴黎,為美國一家報 館當駐歐記者。他在生活中沒有目標和理想,被一種毀滅感所吞食。他追求 布萊特女士,渴望愛情,企圖獲得生活中他所能夠得到的一切,但負傷造成 的殘疾使他對性愛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與自己所鍾情的女人結合。強烈的求 生願望和欲生不能的現實給傑克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他嗜酒如命,企圖在酒 精的麻醉中忘卻精神的痛苦,但是這也無濟於事。 作家羅伯特·科恩堪稱最後一位騎士英雄,陳腐信仰的最後一位捍衛者, 他用荒唐的行為向我們表明,浪漫主義的愛情已經一去不復返,以往的主要 指導法則之一也不再起作用了。但他固執己見,向那些明智的同代人發起了 挑戰。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學會了拳擊,這對他來說是件非同小可的事情。一 方面,作為時常受冷遇的猶太人,他可以把強悍的體魄當成捍衛自己信仰和 尊嚴的資本;另一方面,這也足以使他成為一個武裝起來的浪漫者,一個為 捍衛自己信仰可以摧毀別人的人。在大學的拳擊比賽中,他無論輸贏都感到 高興,因為在這一過程中能夠顯示他所喜愛的男子漢的氣派。“男子漢氣概” 的其他標誌後來也給了他愉快感,他時常把這些同真正的丈夫氣混為一團。 他缺乏對人生實際意義的理解,只熱衷於書本的美妙理想: “他讀了不少 威·亨·赫德森的小說。這似乎是樁無可指責的事情,但是科恩把 《紫色的 土地》讀了一遍又一遍。成年人讀 《紫色的土地》是非常有害的。這本書描 述一位完美無缺的英國紳士在一個富有濃厚浪漫色彩的國度里的種種虛構的 風流韻事,故事編得絢爛多彩,自然風光描寫得非常出色。一個三十四歲的 男人把它作為生活指南是很不可靠的,就象一個同齡男人帶了一整套更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