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麥康勃這個機會。 如果說這篇小說有一個引人入勝開頭,那麼它更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結 尾。瑪格麗特打出的那一槍被看作是意外事故,只有威爾遜知道真情,但他 也沒有揭穿它。所有的一切留給讀者評判、回味。 和 《弗朗西斯·麥康勃短促的快樂生活》不同,《吉力馬札羅的雪》帶 有自傳性,有相當的篇幅是回憶和內心獨白,故事由現在和過去兩條線索交 叉展開。 在非洲一個背倚山嶺、面向草原的宿營地里,作家哈里正躺在一張帆布 床上,望著平原上的鳥群。他的腿受傷了,他和妻子海倫等待飛機營救。由 於傷口的感染,哈里感到死到臨頭了,他對在附近盤旋的鳥兒十分在意,感 到某種不祥的預兆。他儘量和她談話,但還是談到了死。妻子想讓哈里樂觀 一些,提議給他讀點兒什麼,但哈里不感興趣。哈里不顧妻子的阻攔,堅持 要喝酒,他感到一切就這樣完了。海倫十分懊喪,後悔他們到這個地方來, 哈里對她大加指責和反駁,甚至說從來沒有愛過妻子。哈里徹底厭倦了。 哈里腦海里開始閃現出幾幅有關下雪的幾個畫面:他看他他站在土耳其 西北部的卡拉加奇的一座火車站上,接著又想起了幾個姑娘喪身於保加利亞 群山的積雪中的情節。他又看見正在下著大雪的高厄塔耳山,一個逃兵的兩 只腳在雪裡凍得鮮血直流。接著在希倫茲的聖誕節那天,他闃無聲息地滑雪, 仿佛象一隻飛鳥。在 “梅德納爾之家”被大雪封住的時候,他看到倫特先生 在賭博,最後輸得精光。在另一個聖誕節,巴克去轟炸運送奧地利軍官去休 假的火車……接下來在福拉爾貝格和阿爾貝格,他快速滑行。 哈里又回到了現在,他看見海倫正坐在他身邊的一張帆布椅里。他又開 始對海倫出言不遜,說了一些十分傷害感情的話。直到海倫哭了,哈里才略 有勸慰之辭。傍晚時,哈里已熟睡了一會。這時海倫去打獵去了,她想搞一 點獸肉。哈里又開始內省,認為自己曾經扮演了自己所鄙視的角色,意志松 懈,貪圖安逸,他正想改變這種狀況。他又發現了自己愛過的女人總是一個 比一個有錢,不知道為什麼?他還發現撒謊居然比他過去真心戀愛的時候得 到的還要多些,他還想到金錢對於人的危害,尤其是對作家的危害。 海倫打了一隻野羊回來,她打算為哈里做一碗好湯。他們一起交談喝酒, 氣氛比較融洽。這時天色已晚,哈里看見一隻鬣狗從附近跑過,哈里顯然很 在意,他說: “那個雜種每天晚上都跑過那兒,兩個星期以來,每晚都是這 樣。”他又有了不祥之感。這時海倫進帳篷洗澡去了。 他又想起在君士坦丁堡的情景 “那一陣他夜夜宿娼,而事後他仍然無法 排遣寂寞,相反更加感到難忍的寂寞……有一次,他在街頭躑躅,搞上了一 個風騷的亞美尼亞女郎,為了她,他還和一位英國炮手打了一架…… “他想 起他同所有這些女人在一起時的歡樂和爭吵。她們總是挑選最妙的場合跟他 吵嘴。為什麼她們總是在他心情最愉快的時候跟他吵嘴呢?”他感到要寫的 東西太多了…… 海倫洗完澡出來了。她讓哈里喝肉湯來恢復體力,哈里不以為然,但還 是順從了。他還打算整個晚上都睡在外面,在悄聲低語中死去。 哈里接下來又有三段泛泛的回憶:有森林裡的獵槍,小溪邊的垂釣;有 客店的老闆,城堡護牆廣場的人群。有大牧場裡發生的故事。有戰場上的悲 慘情景。 哈里又感到了死神的呼吸。他告訴海倫: “你可千萬別相信死神是鐮刀
和骷髏,它很可能是兩個從從容容騎著自行車的警察或者是一隻鳥兒。或者 是象鬣狗一樣有一隻大鼻子。” 就在哈里垂危之際,忽然一切又正常了。第二天營救的飛機載著他向西 飛去,“他看到,像整個世界那樣寬廣無垠,在陽光中顯得那麼高聳、宏大, 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吉力馬札羅山的方形的山巔。” 也就在這個時刻,鬣狗發出奇怪的叫聲,將海倫吵醒。海倫喊著睡著了 的哈里,但他沒有回答,再也聽不見他的呼吸聲。 這篇小說篇幅長,容量大,有人稱它是 “濃縮的長篇小說”。它的結構 極為特別:講一個人臨死想像他逃了出去,想得那麼真實,讀者都信以為真, 以為他逃了出去。故事以死到臨頭的局面開場,然後倒敘這局面怎麼來的, 然後筆鋒一轉,寫幻想中的逃走,而結論是客觀地報導已經死了。 作家哈里因一次偶然的小事故,把腿擦傷了,不料傷口日益惡化,生命 垂危。但他並不盼望營救的飛機,看見飛鳥和鬣狗這些不祥之物,他也不十 分害怕。他寧願喝酒,以減輕對自己肉體死亡過程的厭倦感。他這樣做並非 視死如歸,而是意識到如果靈魂先期毀滅,肉體的死亡就毫無意義了。 哈里在臨終前想得最多的是寫作和愛情,他發現在這兩方面他早就不鍾 情了。在回首往事中,哈里感到自己的失職和墮落,“他目睹過世界的變化; 不僅是那些事件而已;儘管他也曾目睹過許多事件,觀察過人們,但是他目 睹過更微妙的變化,而且記得人們在不同的時刻又是怎樣表現的。他自己就 曾經置身於這種變化之中,他觀察過這種變化,寫這種變化,正是他的責任, 可是現在他再也不會寫了。”死到臨頭,他才知道一再延宕,遲遲沒有動筆 的緣故。 “他雖然有才能,但是因為棄而不用,因為出賣了自己,也出賣了 自己所信仰的一切,因為酗酒過度而磨鈍了敏銳的感覺,因為懶散,因為怠 惰,因為勢利,因為傲慢與偏見,因為其它種種緣故,他毀滅了自己的才能。” 在愛情上,他靠謊言為生,海倫為自己建立起一個新生活時, “而他則出售 他舊生活的殘餘”。 哈里這次到非洲來,就是想重新進行訓練,把心靈上的脂肪去掉。但為 時已晚,他不可能再寫了。就在死亡降臨的一剎那,他靈魂出竅,飛向乞力 馬扎羅的雪峰,與雪山共存。 哈里的幻覺,是海明威最深情的一筆。海明威曾經解釋過,小說中行將 就死的作家具有他的影子。任何了解海明威生平的人也能看出來,小說中很 多描寫都是海明威過去生活的再現。小說雖然是虛構的,但它忠實地記錄了 海明威作為藝術家的良心和品德。 《弗朗西斯·麥康勃短促的快樂生活》和 《吉力馬札羅的雪》是美國現 代文學史上膾灸人口的兩個短篇小說,也是海明威的得意之作,他曾經在信 中指出:“如果你寫了一篇又強烈又含蓄的短篇小說,人家讀了就象讀了一 部長篇小說似的,那個短篇就能經久。一件真正的藝術品是經久不衰的。”
冰山原則 海明威不僅嚴於律己,保持著藝術家應有的品德,而且他在創作手法上 勇於創新,不斷進取,創造了一種極有個性的散文風格。英國小說家赫·歐·貝 茨曾經指出,海明威的小說引起了一場 “文學革命”。因為“海明威是個拿 著一把板斧的人”, “他斬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贅詞,他還原了基本枝幹的 清爽面目。他刪去了解釋、探討,甚至於議論;砍掉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 清除了古老神聖、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後,通過疏疏落落、經受了 錘鍊的文字,眼前才豁然開朗,能有所見。”從歷史上看, “這以前,在好 幾代人的歲月中——幾乎可以說有一百年或者一百多年之久書面英語有增無 已地變得日益浮華、羅唆,只適用於一國一地,偏狹得叫人難受;它繼續演 進的趨勢是要探討和解釋什麼東西,而不是表現和描繪一個對象。它滿載著 一大堆不起作用的字,現在終於到了把這堆文字割愛的時候了。” 在創作中,海明威力圖使“眼睛和對象之間、對象和讀者之間直接相通, 產生光鮮如畫的感受”: 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儘是塵土。河邊搭 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涌過橋去。騾車 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幫著推動輪輻。卡車嘎嘎地駛上 斜坡就開遠了,把一切拋在後面,而農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中躑 躅著。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 這是短篇小說 《橋邊的老人》的開頭部分,看上去這些畫面跟原來生活 中一樣自然,沒有任何矯飾和比喻。這也不是一般的場景描寫,而是作者別 具匠心的安排。小說的背景是西班牙內戰,作者將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都濃 縮進橋邊這個小畫面上,有一種以小見大的效果。海明威沒有寫老人的心情, 但讀者已經感受到老人的淒涼和絕望了。可見,這不只是一種表現形式,更 重要的是形象的內涵。海明威採用簡約含蓄的筆墨,為的是追求深遠的效果。 這種情況在海明威的小說中隨處可見: 陡直的沙土路穿過樹林從山上向下通到港灣。從史密斯家的後 門朝外望出去,視線可以穿過那一片直伸到湖濱的樹林,還可以看 過港灣那邊去。春、夏季里景色美極了,港灣藍里透亮,從查理伏 克斯和密執安湖有風吹來時湖上常泛起波浪的白帽來。從史密斯家 的後門,莉芝看得到礦砂船由湖裡開出來,駛向博伊恩城。她看著 這些船的時候,它們象是根本不動似地,可要是她進屋去擦乾幾隻 盆子然後再出來的時候,它們就已經老遠,看不到了。 這是短篇小說 《在密執安北部》的一段,即便是沒有讀過這篇小說的人, 讀完上面一段後,也會感受莉芝一定是位很單純的少女,而且她心裡還憧憬 著美好的未來。海明威歷來都很注重場景的描寫,他能夠把場景描寫成積極、 主動的有機體,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海明威的簡潔文風,還不只是表現在寫景上。在對話方面,海明威採用 經過提煉的美國口語,樸實貼切,富有生氣。在他的小說中看不見過去眾多
和骷髏,它很可能是兩個從從容容騎著自行車的警察或者是一隻鳥兒。或者 是象鬣狗一樣有一隻大鼻子。” 就在哈里垂危之際,忽然一切又正常了。第二天營救的飛機載著他向西 飛去,“他看到,像整個世界那樣寬廣無垠,在陽光中顯得那麼高聳、宏大, 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吉力馬札羅山的方形的山巔。” 也就在這個時刻,鬣狗發出奇怪的叫聲,將海倫吵醒。海倫喊著睡著了 的哈里,但他沒有回答,再也聽不見他的呼吸聲。 這篇小說篇幅長,容量大,有人稱它是 “濃縮的長篇小說”。它的結構 極為特別:講一個人臨死想像他逃了出去,想得那麼真實,讀者都信以為真, 以為他逃了出去。故事以死到臨頭的局面開場,然後倒敘這局面怎麼來的, 然後筆鋒一轉,寫幻想中的逃走,而結論是客觀地報導已經死了。 作家哈里因一次偶然的小事故,把腿擦傷了,不料傷口日益惡化,生命 垂危。但他並不盼望營救的飛機,看見飛鳥和鬣狗這些不祥之物,他也不十 分害怕。他寧願喝酒,以減輕對自己肉體死亡過程的厭倦感。他這樣做並非 視死如歸,而是意識到如果靈魂先期毀滅,肉體的死亡就毫無意義了。 哈里在臨終前想得最多的是寫作和愛情,他發現在這兩方面他早就不鍾 情了。在回首往事中,哈里感到自己的失職和墮落,“他目睹過世界的變化; 不僅是那些事件而已;儘管他也曾目睹過許多事件,觀察過人們,但是他目 睹過更微妙的變化,而且記得人們在不同的時刻又是怎樣表現的。他自己就 曾經置身於這種變化之中,他觀察過這種變化,寫這種變化,正是他的責任, 可是現在他再也不會寫了。”死到臨頭,他才知道一再延宕,遲遲沒有動筆 的緣故。 “他雖然有才能,但是因為棄而不用,因為出賣了自己,也出賣了 自己所信仰的一切,因為酗酒過度而磨鈍了敏銳的感覺,因為懶散,因為怠 惰,因為勢利,因為傲慢與偏見,因為其它種種緣故,他毀滅了自己的才能。” 在愛情上,他靠謊言為生,海倫為自己建立起一個新生活時, “而他則出售 他舊生活的殘餘”。 哈里這次到非洲來,就是想重新進行訓練,把心靈上的脂肪去掉。但為 時已晚,他不可能再寫了。就在死亡降臨的一剎那,他靈魂出竅,飛向乞力 馬扎羅的雪峰,與雪山共存。 哈里的幻覺,是海明威最深情的一筆。海明威曾經解釋過,小說中行將 就死的作家具有他的影子。任何了解海明威生平的人也能看出來,小說中很 多描寫都是海明威過去生活的再現。小說雖然是虛構的,但它忠實地記錄了 海明威作為藝術家的良心和品德。 《弗朗西斯·麥康勃短促的快樂生活》和 《吉力馬札羅的雪》是美國現 代文學史上膾灸人口的兩個短篇小說,也是海明威的得意之作,他曾經在信 中指出:“如果你寫了一篇又強烈又含蓄的短篇小說,人家讀了就象讀了一 部長篇小說似的,那個短篇就能經久。一件真正的藝術品是經久不衰的。”
冰山原則 海明威不僅嚴於律己,保持著藝術家應有的品德,而且他在創作手法上 勇於創新,不斷進取,創造了一種極有個性的散文風格。英國小說家赫·歐·貝 茨曾經指出,海明威的小說引起了一場 “文學革命”。因為“海明威是個拿 著一把板斧的人”, “他斬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贅詞,他還原了基本枝幹的 清爽面目。他刪去了解釋、探討,甚至於議論;砍掉了一切花花綠綠的比喻; 清除了古老神聖、毫無生氣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後,通過疏疏落落、經受了 錘鍊的文字,眼前才豁然開朗,能有所見。”從歷史上看, “這以前,在好 幾代人的歲月中——幾乎可以說有一百年或者一百多年之久書面英語有增無 已地變得日益浮華、羅唆,只適用於一國一地,偏狹得叫人難受;它繼續演 進的趨勢是要探討和解釋什麼東西,而不是表現和描繪一個對象。它滿載著 一大堆不起作用的字,現在終於到了把這堆文字割愛的時候了。” 在創作中,海明威力圖使“眼睛和對象之間、對象和讀者之間直接相通, 產生光鮮如畫的感受”: 一個戴鋼絲邊眼鏡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儘是塵土。河邊搭 著一座浮橋,大車、卡車、男人、女人和孩子們在涌過橋去。騾車 從橋邊蹣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幫著推動輪輻。卡車嘎嘎地駛上 斜坡就開遠了,把一切拋在後面,而農夫們還在齊到腳踝的塵中躑 躅著。但那個老人卻坐在那裡,一動也不動。他太累,走不動了。 這是短篇小說 《橋邊的老人》的開頭部分,看上去這些畫面跟原來生活 中一樣自然,沒有任何矯飾和比喻。這也不是一般的場景描寫,而是作者別 具匠心的安排。小說的背景是西班牙內戰,作者將戰爭帶給人民的苦難都濃 縮進橋邊這個小畫面上,有一種以小見大的效果。海明威沒有寫老人的心情, 但讀者已經感受到老人的淒涼和絕望了。可見,這不只是一種表現形式,更 重要的是形象的內涵。海明威採用簡約含蓄的筆墨,為的是追求深遠的效果。 這種情況在海明威的小說中隨處可見: 陡直的沙土路穿過樹林從山上向下通到港灣。從史密斯家的後 門朝外望出去,視線可以穿過那一片直伸到湖濱的樹林,還可以看 過港灣那邊去。春、夏季里景色美極了,港灣藍里透亮,從查理伏 克斯和密執安湖有風吹來時湖上常泛起波浪的白帽來。從史密斯家 的後門,莉芝看得到礦砂船由湖裡開出來,駛向博伊恩城。她看著 這些船的時候,它們象是根本不動似地,可要是她進屋去擦乾幾隻 盆子然後再出來的時候,它們就已經老遠,看不到了。 這是短篇小說 《在密執安北部》的一段,即便是沒有讀過這篇小說的人, 讀完上面一段後,也會感受莉芝一定是位很單純的少女,而且她心裡還憧憬 著美好的未來。海明威歷來都很注重場景的描寫,他能夠把場景描寫成積極、 主動的有機體,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 海明威的簡潔文風,還不只是表現在寫景上。在對話方面,海明威採用 經過提煉的美國口語,樸實貼切,富有生氣。在他的小說中看不見過去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