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
“九一八”事變,日本人向中華民族揮舞著屠刀。日軍迅速占領東三省。
魯迅與宋慶齡、蔡元培、楊銓等人組建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3年六月,副會長楊銓被執政當局派出的特務暗殺。魯迅也被列入暗殺名單。他去參加楊銓的追悼會,出門不帶鑰匙,赴死之心已決。
大雨滂沱送楊銓…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無情最是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血呀,血呀,同志的血;同胞的血……
三十年代的魯迅,寫長篇巨作幾乎不可能。炮火威脅他的寓所,使他幾度出走。
雜文一本接一本。《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論戰激烈。短兵相接。魯迅對他的論敵毫不留情,撕開他們的各式面具。這倒不是說,魯迅全對。沒人全對。有一些爭論的對手後來明白魯迅是對的,公開向他認錯,赤子之心如魯迅。比如聞一多。
真理一詞在德語中含爭辯之意。中國人,太多的是折中麵團,太少的是唇槍舌劍。
魯迅形容說:兩個中國人見面,通常互問台甫,拱手,假笑,然後是“今天天氣哈哈哈”……中國人哼哼哈哈的本領倒是稱冠於全球。
魯迅中年得子愛憐有加,有人卻拿這個說事兒了,嘲諷他。魯迅付之一笑,寫詩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的舊體詩,現代罕有企及。
魯迅想寫紅軍長征的小說,想寫盛唐楊貴妃的長篇小說,並為此作了很多準備,卻未能如願。這非常可惜。
三十年代的初期和中期,正是工農紅軍屢遭圍剿極艱難的時刻,魯迅明明白白地表達了他對共產黨人的敬意。紅軍到達陝北後,他拍賀電,托人給紅軍送去火腿。他細聽陳賡、馮雪峰講長征的故事。這人類歷史上的壯舉,在魯迅傑出的大腦中長時間再現著醞釀著……
魯迅寫楊貴妃的念頭則起於二十年代,1924年他去過西安。他眼中的盛唐時代和楊玉環這樣的悲劇佳人會是怎樣的呢?他多次講,決不相信女人禍國的。
偉大的思想家小說家寫盛唐及盛唐之衰,將是何等景象?
魯迅不是專治史學的,可他的歷史感、他的歷史性眼光強於任何歷史學家。歷史學離開了歷史性,勢必變成一堆嘮叨。歷史性,乃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判斷。
魯迅寫楊貴妃的衝動,是否包涵了瞄準他自己身上的某些盲區?
可是所有這些,只剩下深深的遺憾:民族的遺憾,歷史的遺憾,文化的遺憾。
魯迅先生病了,病情時好時壞。
肖紅這樣寫:
“一九三六年三月魯迅先生病了,靠在二樓的躺椅上,心臟跳得比平日厲害,臉色略微灰了一點。
…魯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須藤老醫生是這樣說的。可是魯迅先生從此不但沒有休息,並且腦子裡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象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校樣,印珂勒惠支的畫,翻譯《死魂靈》下部;剛好了,這些就都一起開始了。
魯迅九
…魯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時間沒有幾年了,死了是不要緊的,只要留給人類更多,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不久書桌上的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又都擺起來了…”
拿什麼做比方呢?普魯米修斯偷給人間以光明。
魯迅翁的一生,是“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青年們到光明的地方去。”單是給青年寫回信就有三千五百多封,毛筆字一絲不苟。他累啊。
偉人的犟脾氣,真叫熱愛著他的人毫無辦法。多少人勸他。病中的宋慶齡給他寫信,稱他“周同志”,懇請他出國就醫,他不聽。
甚至不聽醫生的再三叮囑,不喝牛奶。許廣平對肖紅說:“周先生人強,喜歡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飯也喜歡吃硬飯。”
魯迅先生硬到骨髓里去了。
肖紅這樣寫:
“樓下又來了客人。來的人總要問:
‘周先生好一點嗎?’
許先生照常說:‘還是那樣子。’
但今天說了眼淚就又流了滿臉。一邊拿起杯子來給客人倒茶,一邊用左手拿著手帕按著鼻子。
客人問:‘周先生又不大好嗎?’
許先生說:
‘沒有的,是我心窄’…”
肖紅的這篇《回憶魯迅先生》寫於1939年的10月,魯迅逝世三周年。三萬字一氣呵成,寫日常的魯迅,工作的魯迅,病著的魯迅。深情,節制;委婉,奔放。她是一口氣叫了一百多次魯迅先生,並無一絲一毫的重複感。她用漢語藝術向我們標示:什麼叫情力。
這是懷念文字的巔峰之作。
肖紅死於抗戰期間,孤苦零丁死在香港,年僅三十一歲。臨死前她聲聲說:“不甘,不甘……”後來戴望舒寫《肖紅墓畔口占》:“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
這首短詩亦被譽為現代懷念詩中之絕唱。
能懷念別人的人,亦能受到別人的懷念。
人,是能夠懷念的。這是文明的結晶。
魯迅與宋慶齡、蔡元培、楊銓等人組建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3年六月,副會長楊銓被執政當局派出的特務暗殺。魯迅也被列入暗殺名單。他去參加楊銓的追悼會,出門不帶鑰匙,赴死之心已決。
大雨滂沱送楊銓…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無情最是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血呀,血呀,同志的血;同胞的血……
三十年代的魯迅,寫長篇巨作幾乎不可能。炮火威脅他的寓所,使他幾度出走。
雜文一本接一本。《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論戰激烈。短兵相接。魯迅對他的論敵毫不留情,撕開他們的各式面具。這倒不是說,魯迅全對。沒人全對。有一些爭論的對手後來明白魯迅是對的,公開向他認錯,赤子之心如魯迅。比如聞一多。
真理一詞在德語中含爭辯之意。中國人,太多的是折中麵團,太少的是唇槍舌劍。
魯迅形容說:兩個中國人見面,通常互問台甫,拱手,假笑,然後是“今天天氣哈哈哈”……中國人哼哼哈哈的本領倒是稱冠於全球。
魯迅中年得子愛憐有加,有人卻拿這個說事兒了,嘲諷他。魯迅付之一笑,寫詩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的舊體詩,現代罕有企及。
魯迅想寫紅軍長征的小說,想寫盛唐楊貴妃的長篇小說,並為此作了很多準備,卻未能如願。這非常可惜。
三十年代的初期和中期,正是工農紅軍屢遭圍剿極艱難的時刻,魯迅明明白白地表達了他對共產黨人的敬意。紅軍到達陝北後,他拍賀電,托人給紅軍送去火腿。他細聽陳賡、馮雪峰講長征的故事。這人類歷史上的壯舉,在魯迅傑出的大腦中長時間再現著醞釀著……
魯迅寫楊貴妃的念頭則起於二十年代,1924年他去過西安。他眼中的盛唐時代和楊玉環這樣的悲劇佳人會是怎樣的呢?他多次講,決不相信女人禍國的。
偉大的思想家小說家寫盛唐及盛唐之衰,將是何等景象?
魯迅不是專治史學的,可他的歷史感、他的歷史性眼光強於任何歷史學家。歷史學離開了歷史性,勢必變成一堆嘮叨。歷史性,乃是哲學意義上的價值判斷。
魯迅寫楊貴妃的衝動,是否包涵了瞄準他自己身上的某些盲區?
可是所有這些,只剩下深深的遺憾:民族的遺憾,歷史的遺憾,文化的遺憾。
魯迅先生病了,病情時好時壞。
肖紅這樣寫:
“一九三六年三月魯迅先生病了,靠在二樓的躺椅上,心臟跳得比平日厲害,臉色略微灰了一點。
…魯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須藤老醫生是這樣說的。可是魯迅先生從此不但沒有休息,並且腦子裡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象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校樣,印珂勒惠支的畫,翻譯《死魂靈》下部;剛好了,這些就都一起開始了。
魯迅九
…魯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時間沒有幾年了,死了是不要緊的,只要留給人類更多,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不久書桌上的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又都擺起來了…”
拿什麼做比方呢?普魯米修斯偷給人間以光明。
魯迅翁的一生,是“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青年們到光明的地方去。”單是給青年寫回信就有三千五百多封,毛筆字一絲不苟。他累啊。
偉人的犟脾氣,真叫熱愛著他的人毫無辦法。多少人勸他。病中的宋慶齡給他寫信,稱他“周同志”,懇請他出國就醫,他不聽。
甚至不聽醫生的再三叮囑,不喝牛奶。許廣平對肖紅說:“周先生人強,喜歡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飯也喜歡吃硬飯。”
魯迅先生硬到骨髓里去了。
肖紅這樣寫:
“樓下又來了客人。來的人總要問:
‘周先生好一點嗎?’
許先生照常說:‘還是那樣子。’
但今天說了眼淚就又流了滿臉。一邊拿起杯子來給客人倒茶,一邊用左手拿著手帕按著鼻子。
客人問:‘周先生又不大好嗎?’
許先生說:
‘沒有的,是我心窄’…”
肖紅的這篇《回憶魯迅先生》寫於1939年的10月,魯迅逝世三周年。三萬字一氣呵成,寫日常的魯迅,工作的魯迅,病著的魯迅。深情,節制;委婉,奔放。她是一口氣叫了一百多次魯迅先生,並無一絲一毫的重複感。她用漢語藝術向我們標示:什麼叫情力。
這是懷念文字的巔峰之作。
肖紅死於抗戰期間,孤苦零丁死在香港,年僅三十一歲。臨死前她聲聲說:“不甘,不甘……”後來戴望舒寫《肖紅墓畔口占》:“走六小時寂寞的長途,到你頭邊放一束紅山茶,我等待著,長夜漫漫,你卻臥聽著海濤閒話。”
這首短詩亦被譽為現代懷念詩中之絕唱。
能懷念別人的人,亦能受到別人的懷念。
人,是能夠懷念的。這是文明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