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頁
1927年,魯迅去了有“革命策源地”之稱的廣州。他到黃埔軍校演講,強調槍桿子的重要性:一首詩嚇不倒孫傳芳,一個炮彈卻能將他轟走。
中山大學他是唯一的正教授,兼文學系主任,月薪三百大洋,可能相當於現在的兩三萬塊錢。他住在東堤的白雲樓。許廣平當他的助教。她是廣東人。
鼎鼎大名的魯迅,自然被視為社會名流。各式請柬雪片般飛來,名人請名人,要員請名人,其中有孔祥熙、戴季陶、陳公博這樣的顯赫人物。而那些自以為是個人物的人也請魯迅吃飯,真是五花八門。魯迅不吃這種飯,拒絕十分徹底:門上貼出四個字“概不赴宴”。吃一回就會有十回……魯迅之所以能夠發現各式“捧殺”,與他拒絕成為名流、拒絕插上各式身份標籤有關。赴許多飯局,說無窮套話、廢話,對一個思想者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薩特曾形容這類飯局:不是人吃東西,倒是東西吃人。
薩特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拒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加繆並不拒絕這個獎項,卻同樣討厭社交。
多少英才被無謂的應酬纏死。猶如水下雜草纏死浪裏白條。
糾纏花樣之多,幾本厚書寫不盡。
時間多寶貴。而總有一些人活著就為了互相糾纏。廢話滋生廢話,時間消耗時間。周旋作揖打拱,每張臉上都暗藏幾張臉,鬼頭鬼腦層出不窮……
魯迅以堅實的個體,很容易識種類繁多的群體式的伎倆。
思想者豈是一句空言!
難怪他後來感慨: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圖財害命。
魯迅在廣州,曾秘密會見當時的中共廣東區黨委書記陳延年。
上海發生“四一二”政變,國民黨在廣州也大搞白色恐怖。中山大學的進步學生被抓捕,魯迅冒雨參加緊急集會,憤而辭去大學裡擔任的所有職務。
一年幾千塊大洋,不稀罕。
魯迅曾長期寄希望於青年,現在希望趨於破滅,《答有恆先生》說:“我至今為止,時時有一種樂觀,以為壓迫,殺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這種老人漸漸死去,中國總可比較地有生氣。現在我知道不然了,殺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對於別個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無顧惜。”
《而已集》題辭:“這半年我又看見了許多血和淚,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
在廣州,魯迅陸續編定了《野草》、《朝花夕拾》、《唐宋傳奇集》。在那樣的環境中,腳踏實地的文化工作未曾中斷。
十月,啟程去了上海。
上海十年。
先住閘北景雲里,許廣平先生有文章《景雲深處是吾家》,每個字都飽含親切。後遷北四川路大陸新村九號,房子寬敞而整潔,陳設漂亮。魯迅從不排斥物質生活。
《語絲》從北京搬到了上海。
創造社、太陽社在上海很活躍。茅盾、郭沫若分別從武漢和香港來到上海。魯迅與茅盾、郁達夫、馮雪峰等一見如故。後來與翟秋白更是平生至交。他不喜歡梁實秋。討厭幫閒文人……
三十年代的上海,聚集著中國的文化精英。
魯迅專心著述,翻譯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及理論著作。他很少出去演講了,雖然各大學紛紛邀請他。
許廣平生了孩子,取名周海嬰。魯迅對她體貼入微,在她的房間裡布置鮮花,讓她出院回家驚喜不已。
1931年的9月25日,上海文化界新聞界祝賀他的五十壽辰。
他工作,工作,工作……
通宵達旦是尋常。肖紅說:“魯迅先生在椅子上躺一躺,翻翻閒書,就是休息了。”
別人喝著咖啡,魯迅工作著。
他抽菸,抽菸,抽菸,時常每天多達五十支煙。魯迅先生,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了。多少愛著他的人勸他少抽,或抽點好煙。朋友送他好煙,他卻給朋友們備下,自己還是抽劣煙。
他事必躬親,連寄給朋友的書都包得整整齊齊,稜角像刀切過。青年給他的稿件,幾萬字的,幾十萬字的,他一個字一個字地看著。字跡太潦草的,也使他生氣。但生完了氣還是埋頭細看,抽著劣質煙,咬嗽著。
翟秋白的文集《海上述林》,耗去他多少體力。編輯,校對,一遍又一遍看清樣,酷暑嚴冬放不下,還拖著病軀。秋白泉下若有知,當仰天慨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魯迅先生工作之餘的樂趣,是和朋友們談天,坐汽車看電影。未曾逛過一個公園。
他關懷著中國新興的美術運動。也自己動手設計書籍的封面。
他注視著上海的日常生活,寫“上海的少女”、“上海的兒童”、“我們怎樣做父親”、“三月的租界”、“上海文藝之一瞥”……
《且介亭雜文》,厚厚的,厚重的。
三十年代初的上海,也是血雨腥風的上海。
常來看望魯迅的柔石,和殷夫等其他四位青年作家被反動派殺害,魯迅憤而寫下《為了忘卻的記念》,痛感“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他深夜揮詩筆:“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中山大學他是唯一的正教授,兼文學系主任,月薪三百大洋,可能相當於現在的兩三萬塊錢。他住在東堤的白雲樓。許廣平當他的助教。她是廣東人。
鼎鼎大名的魯迅,自然被視為社會名流。各式請柬雪片般飛來,名人請名人,要員請名人,其中有孔祥熙、戴季陶、陳公博這樣的顯赫人物。而那些自以為是個人物的人也請魯迅吃飯,真是五花八門。魯迅不吃這種飯,拒絕十分徹底:門上貼出四個字“概不赴宴”。吃一回就會有十回……魯迅之所以能夠發現各式“捧殺”,與他拒絕成為名流、拒絕插上各式身份標籤有關。赴許多飯局,說無窮套話、廢話,對一個思想者來說是不可想像的。
薩特曾形容這類飯局:不是人吃東西,倒是東西吃人。
薩特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理由是:拒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加繆並不拒絕這個獎項,卻同樣討厭社交。
多少英才被無謂的應酬纏死。猶如水下雜草纏死浪裏白條。
糾纏花樣之多,幾本厚書寫不盡。
時間多寶貴。而總有一些人活著就為了互相糾纏。廢話滋生廢話,時間消耗時間。周旋作揖打拱,每張臉上都暗藏幾張臉,鬼頭鬼腦層出不窮……
魯迅以堅實的個體,很容易識種類繁多的群體式的伎倆。
思想者豈是一句空言!
難怪他後來感慨:浪費別人的時間,無異於圖財害命。
魯迅在廣州,曾秘密會見當時的中共廣東區黨委書記陳延年。
上海發生“四一二”政變,國民黨在廣州也大搞白色恐怖。中山大學的進步學生被抓捕,魯迅冒雨參加緊急集會,憤而辭去大學裡擔任的所有職務。
一年幾千塊大洋,不稀罕。
魯迅曾長期寄希望於青年,現在希望趨於破滅,《答有恆先生》說:“我至今為止,時時有一種樂觀,以為壓迫,殺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這種老人漸漸死去,中國總可比較地有生氣。現在我知道不然了,殺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對於別個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無顧惜。”
《而已集》題辭:“這半年我又看見了許多血和淚,然而我只有‘雜感’而已。”
在廣州,魯迅陸續編定了《野草》、《朝花夕拾》、《唐宋傳奇集》。在那樣的環境中,腳踏實地的文化工作未曾中斷。
十月,啟程去了上海。
上海十年。
先住閘北景雲里,許廣平先生有文章《景雲深處是吾家》,每個字都飽含親切。後遷北四川路大陸新村九號,房子寬敞而整潔,陳設漂亮。魯迅從不排斥物質生活。
《語絲》從北京搬到了上海。
創造社、太陽社在上海很活躍。茅盾、郭沫若分別從武漢和香港來到上海。魯迅與茅盾、郁達夫、馮雪峰等一見如故。後來與翟秋白更是平生至交。他不喜歡梁實秋。討厭幫閒文人……
三十年代的上海,聚集著中國的文化精英。
魯迅專心著述,翻譯大量的外國文學作品及理論著作。他很少出去演講了,雖然各大學紛紛邀請他。
許廣平生了孩子,取名周海嬰。魯迅對她體貼入微,在她的房間裡布置鮮花,讓她出院回家驚喜不已。
1931年的9月25日,上海文化界新聞界祝賀他的五十壽辰。
他工作,工作,工作……
通宵達旦是尋常。肖紅說:“魯迅先生在椅子上躺一躺,翻翻閒書,就是休息了。”
別人喝著咖啡,魯迅工作著。
他抽菸,抽菸,抽菸,時常每天多達五十支煙。魯迅先生,太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了。多少愛著他的人勸他少抽,或抽點好煙。朋友送他好煙,他卻給朋友們備下,自己還是抽劣煙。
他事必躬親,連寄給朋友的書都包得整整齊齊,稜角像刀切過。青年給他的稿件,幾萬字的,幾十萬字的,他一個字一個字地看著。字跡太潦草的,也使他生氣。但生完了氣還是埋頭細看,抽著劣質煙,咬嗽著。
翟秋白的文集《海上述林》,耗去他多少體力。編輯,校對,一遍又一遍看清樣,酷暑嚴冬放不下,還拖著病軀。秋白泉下若有知,當仰天慨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魯迅先生工作之餘的樂趣,是和朋友們談天,坐汽車看電影。未曾逛過一個公園。
他關懷著中國新興的美術運動。也自己動手設計書籍的封面。
他注視著上海的日常生活,寫“上海的少女”、“上海的兒童”、“我們怎樣做父親”、“三月的租界”、“上海文藝之一瞥”……
《且介亭雜文》,厚厚的,厚重的。
三十年代初的上海,也是血雨腥風的上海。
常來看望魯迅的柔石,和殷夫等其他四位青年作家被反動派殺害,魯迅憤而寫下《為了忘卻的記念》,痛感“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他深夜揮詩筆:“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