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頁
1923年的7月,魯迅和周作人突然鬧翻了,開始自己弄飯吃。次年初他搬出八道灣,住進西四條磚塔胡同。六月十一日,魯迅回八道灣取他的東西,“比進西廂,啟孟及其妻突出詈毆打。”啟孟即周作人,其日本妻子名叫羽太重久。
兄弟失和,從此不見面,與這日本女人有關。細節無考。周氏兄弟共同的朋友川島是目擊證人,寫過文章《弟與兄》。
魯迅回憶往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叫《風箏》,表明他對弟弟是牽掛著的。川島也披露了兄弟失和之後的一些事。
周氏兩兄弟道不同。論述已多,此不贅言。
魯迅從北大轉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並遷西三條長住,戲稱工作間為“老虎尾巴”。幾年間他陸續接待了大量的來訪者,多為青年。“五四”運動使中國青年走到歷史的前台,魯迅是他們持久的偶像之一。《吶喊》使無數青年想要吶喊。魯迅待客的房間小,他吸菸又多,常把玻璃窗打開,透透氣。窗外有個小院子,院中有楊樹,冬日盛開著幾樹梅花。
談話不拘題目,往往一談大半天。來訪的青年們還留下吃飯。言語激烈碰撞時,魯迅靜靜地抽菸,望望玻璃窗外的楊樹或梅花。
這情形與紹興會館的那幾年形成鮮明對照。
魯迅四十出頭了。他和小他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很融洽。爭論,探討,夾雜輕鬆的閒聊與開懷大笑。思想自由地綻放著。這是中國式的思想討論班。思想的火花噴濺到社會。此間魯迅忙於支持青年們的未名社,辦《語絲》和《莽原》雜誌,而他的寫作瞄準了散文詩。跳躍而短促的句子,沉鬱而滾燙的意象,仿佛思想自動尋找著火山口。《野草》令人聯想波德萊爾的《惡之花》……
蕭軍等人回憶:《野草》震動了他們的心。
魯迅在女師大講廚川百村的《苦悶的象徵》。這本論藝術的專著是魯迅翻譯的,它有兩個思想來源:柏格森的創化論、精神綿延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藝術是苦悶的產物。苦悶源於對現存秩序的不認同,在“不”的領域矜持著,固守著。苦悶是能量的蓄積。魯迅十幾歲就開始苦悶,他追憶說:“父親的窮下來,也是一件好事,使我想了很多事情。”他在南京苦悶,在東京、仙台苦悶,回國後依然苦悶。他把身體放到一邊,讓精神迎著苦悶頑強地生長。精神界之戰士,這仿佛命中注定。不同時期的苦悶似乎各有名稱,先前叫吶喊,此間叫彷徨。
《新青年》的編輯部散了,對魯迅刺激很大。陳獨秀去了上海,打算把這本影響甚大的雜誌帶入政治的可操作的層面;胡適鑽進了“整理國故”的象牙之塔。
“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尚彷徨。”
這是小說集《彷徨》的題辭。
思想者前行艱難。在確認了自己的選擇之前,寧願寂寞著,彷徨著。
所謂獨立思考,必然伴隨著寂寞與彷徨。
在中國,寂寞、孤獨幾乎是思想的同義語。
魯迅苦悶著,壓抑著。
壓抑好比將氣球按入水,按得越深,氣球彈得越高。
思想,藝術,語言,乃是壓力所致。魯迅的文字像鑽石般堅硬而漂亮,乃是長期受力的一種結果。他的輕鬆,隨意,是從不輕鬆、不隨意的地方爭來的。猶如他的幽默,有著並不幽默的廣闊的背景。
按一般人的理解,二十年代中期的魯迅已經名利雙收了,卻何苦還跟自己過不去?教育部官員,大學正教授,著名作家,青年偶像,他已是許多人眼中的社會精英、上層人物。然而他從未給人留下社會名流的印象,他的生活十分簡樸,凡事喜歡自己動手,包括砸煤劈柴這類體力活。
思想者偏愛干粗活、手工活,中外例子甚多。嵇康打鐵,陶潛種田,萊布尼茨當針表匠,維根斯坦送掉巨額遺產做了一所中學的園丁。海德格爾是木匠的兒子,自己也喜歡擺弄鐵錘,搭建托特瑙山上的小木屋,而他驚動歐洲的“上手性與在手性”的傑出思想,是從鐵錘的起落中悟出的。
質樸有豐富,奢華有單調。
唯有質樸的狀態方能與豐富照面。
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是一名質樸者,能思想者,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貴族,反襯形形色色的暴發戶。能思想者就是能感受者。能感受者就是能幸福者!
一個辛勤耕耘的老農民,其對自然、對生活感覺的豐富,當勝於幾打名韁利鎖之輩。後者其實挺可憐,他的最高境界,不過是動物式的欲望循環。
魯迅毫不經意地滯留於質樸的狀態,遠離了惰性群體的持存狀態。
奢華有單調是說:當一個人有了小汽車的時候,他再也看不見自行車的諸般好處與妙處。
魯迅從質樸出發,展開他的豐富而強勁的思考。毋寧說,一切強勁的思考,均與質樸為鄰。
思想與奢華不兩立。
如果二十年代的魯迅過上了成功人士的奢華生活,出門擺譜,回家享受,那麼,“思想”就會跟他過不去。
魯迅穿有補丁的衣衫和皮鞋到女師大上課,惹得闊小姐們掩嘴嬌笑。他這叫名士風度麼?從魏晉唐宋到明清、民國,不拘小節的名士、狂士的故事太多了,魯迅是這支奇特的隊伍中的一員麼?女生們私下議論著。
兄弟失和,從此不見面,與這日本女人有關。細節無考。周氏兄弟共同的朋友川島是目擊證人,寫過文章《弟與兄》。
魯迅回憶往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其中一篇叫《風箏》,表明他對弟弟是牽掛著的。川島也披露了兄弟失和之後的一些事。
周氏兩兄弟道不同。論述已多,此不贅言。
魯迅從北大轉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並遷西三條長住,戲稱工作間為“老虎尾巴”。幾年間他陸續接待了大量的來訪者,多為青年。“五四”運動使中國青年走到歷史的前台,魯迅是他們持久的偶像之一。《吶喊》使無數青年想要吶喊。魯迅待客的房間小,他吸菸又多,常把玻璃窗打開,透透氣。窗外有個小院子,院中有楊樹,冬日盛開著幾樹梅花。
談話不拘題目,往往一談大半天。來訪的青年們還留下吃飯。言語激烈碰撞時,魯迅靜靜地抽菸,望望玻璃窗外的楊樹或梅花。
這情形與紹興會館的那幾年形成鮮明對照。
魯迅四十出頭了。他和小他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很融洽。爭論,探討,夾雜輕鬆的閒聊與開懷大笑。思想自由地綻放著。這是中國式的思想討論班。思想的火花噴濺到社會。此間魯迅忙於支持青年們的未名社,辦《語絲》和《莽原》雜誌,而他的寫作瞄準了散文詩。跳躍而短促的句子,沉鬱而滾燙的意象,仿佛思想自動尋找著火山口。《野草》令人聯想波德萊爾的《惡之花》……
蕭軍等人回憶:《野草》震動了他們的心。
魯迅在女師大講廚川百村的《苦悶的象徵》。這本論藝術的專著是魯迅翻譯的,它有兩個思想來源:柏格森的創化論、精神綿延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
藝術是苦悶的產物。苦悶源於對現存秩序的不認同,在“不”的領域矜持著,固守著。苦悶是能量的蓄積。魯迅十幾歲就開始苦悶,他追憶說:“父親的窮下來,也是一件好事,使我想了很多事情。”他在南京苦悶,在東京、仙台苦悶,回國後依然苦悶。他把身體放到一邊,讓精神迎著苦悶頑強地生長。精神界之戰士,這仿佛命中注定。不同時期的苦悶似乎各有名稱,先前叫吶喊,此間叫彷徨。
《新青年》的編輯部散了,對魯迅刺激很大。陳獨秀去了上海,打算把這本影響甚大的雜誌帶入政治的可操作的層面;胡適鑽進了“整理國故”的象牙之塔。
“寂寞新文苑,平安舊戰場。兩間餘一卒,荷戟尚彷徨。”
這是小說集《彷徨》的題辭。
思想者前行艱難。在確認了自己的選擇之前,寧願寂寞著,彷徨著。
所謂獨立思考,必然伴隨著寂寞與彷徨。
在中國,寂寞、孤獨幾乎是思想的同義語。
魯迅苦悶著,壓抑著。
壓抑好比將氣球按入水,按得越深,氣球彈得越高。
思想,藝術,語言,乃是壓力所致。魯迅的文字像鑽石般堅硬而漂亮,乃是長期受力的一種結果。他的輕鬆,隨意,是從不輕鬆、不隨意的地方爭來的。猶如他的幽默,有著並不幽默的廣闊的背景。
按一般人的理解,二十年代中期的魯迅已經名利雙收了,卻何苦還跟自己過不去?教育部官員,大學正教授,著名作家,青年偶像,他已是許多人眼中的社會精英、上層人物。然而他從未給人留下社會名流的印象,他的生活十分簡樸,凡事喜歡自己動手,包括砸煤劈柴這類體力活。
思想者偏愛干粗活、手工活,中外例子甚多。嵇康打鐵,陶潛種田,萊布尼茨當針表匠,維根斯坦送掉巨額遺產做了一所中學的園丁。海德格爾是木匠的兒子,自己也喜歡擺弄鐵錘,搭建托特瑙山上的小木屋,而他驚動歐洲的“上手性與在手性”的傑出思想,是從鐵錘的起落中悟出的。
質樸有豐富,奢華有單調。
唯有質樸的狀態方能與豐富照面。
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是一名質樸者,能思想者,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貴族,反襯形形色色的暴發戶。能思想者就是能感受者。能感受者就是能幸福者!
一個辛勤耕耘的老農民,其對自然、對生活感覺的豐富,當勝於幾打名韁利鎖之輩。後者其實挺可憐,他的最高境界,不過是動物式的欲望循環。
魯迅毫不經意地滯留於質樸的狀態,遠離了惰性群體的持存狀態。
奢華有單調是說:當一個人有了小汽車的時候,他再也看不見自行車的諸般好處與妙處。
魯迅從質樸出發,展開他的豐富而強勁的思考。毋寧說,一切強勁的思考,均與質樸為鄰。
思想與奢華不兩立。
如果二十年代的魯迅過上了成功人士的奢華生活,出門擺譜,回家享受,那麼,“思想”就會跟他過不去。
魯迅穿有補丁的衣衫和皮鞋到女師大上課,惹得闊小姐們掩嘴嬌笑。他這叫名士風度麼?從魏晉唐宋到明清、民國,不拘小節的名士、狂士的故事太多了,魯迅是這支奇特的隊伍中的一員麼?女生們私下議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