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
很快,“夏木瓜”在教員們中間廣泛傳開了。惱羞成怒的木瓜擺出了權力面孔,拉虎皮作大旗,惹得群情激憤。雙方鬥了幾個回合,以教員們的勝利而告終。木瓜辭職,學校開起了慶功會,魯迅痛飲紹興老酒。
這是1910年,離辛亥革命很近了。夏木瓜尊孔,真是不合時宜。
魯迅“升官”了,從杭州返回紹興,在紹興府中學做了學監。
還是穿廉價的羽紗長衫,抽強盜牌香菸,吃條頭糕。還是形同單身漢……
紹興古城瀰漫著革命的空氣,人們公開議論三年前死去的秋瑾、徐錫麟。魯迅一頭短髮,昂揚走在街上。紹興府中學的學生們滿懷敬意地望著他走過,悄聲議論他與秋瑾的友誼。
“革命”來了。
革命黨人王金髮的隊伍從杭州連夜開到了紹興。穿藍色軍裝的士兵們,穿草鞋,扛步槍,打裹腿,精神抖擻。
紹興城亮起了各種各樣的燈:油燈、紙燈籠、玻璃方形燈、桅杆燈。沒燈的人點起了火把。
革命照亮了千年暗夜。
魯迅出任紹興師範學堂的校長。上任的頭一天與全體學生見面,他戴著一頂軍帽。校長致辭,簡短有力。下面的操場內響起了歡呼聲。
可是沒過多久,紹興的人們看見革命的標誌性人物王金髮長胖了,滿臉油光。紹興的士紳們用祖傳老辦法,群而而捧之,拜貼如雪片,這個送衣料,那個送翅席。紹興府雖然改成了軍政府,進進出出的卻還是那些人。
城裡忽然有了許多名目的革命黨。不少人開口革命閉口革命。
城裡和鄉下的閒漢們興高采烈,紛紛湧入軍政府衙門,穿皮袍大搖大擺。
沉渣泛起。魚龍混雜。
王金髮變了,拒絕青年們提出的懲辦殺害秋瑾的劊子手的強烈要求,說是“不念舊惡”、“咸與維新”。
青年們憤怒了,發傳單,辦報紙,痛罵王金髮,請魯迅做他們的後盾。
魯迅站到了王金髮的對立面。
紹興城一度盛傳,王金髮要派人殺魯迅。
魯迅的母親嚇壞了,要他出城到鄉下去躲避。
魯迅不走。夜裡還上街,打著燈籠,燈籠上寫著大大的“周”字。過了一段時間,平安無事。他還當校長。王金髮雖然糊塗,卻不至於暗殺他。
許壽裳在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部任職,請魯迅去南京。教育總長是蔡元培。
1912年的春天魯迅離開了故鄉紹興。
同年五月,臨時政府遷往北京。魯迅隨教育部北上,住在宣武門外一條僻靜的胡同:南半截胡同里的紹興會館。八月,他從教育部第二科科長的位置,升為部里的僉事,是個高級幹部了,月薪豐厚,權力亦大。於是,找他的人多起來,幾乎排著隊,到他的辦公室或會館小屋。如果他願意在官場中謀個前程、編織關係網的話,此間是絕好的機會。
可是對魯迅這樣的人來說,有些機會根本就不是機會。
他看不見這些機會。
魯迅的意識之所向,乃是時代。而由於他這麼多年來死死地盯住人,盯住個體不放,所以,他所看見的那個時代,跟他的同時代人有巨大的差異。
他實在不喜歡那些形形色色的來訪者。事實上,那些人所懷揣的各種名利念頭,他要麼在腦子裡一晃而過,要麼看不見:視若無睹。
現代中國最傑出的思想家,不得不置身於庸常官府、庸常的人際關係的糾纏。他做上教育部的高級幹部,跟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的欣賞有關。後來,二人都從按部就班的政府部門轉入了大學。蔡元培是現代教育的奠基人。魯迅是現代思想和文學的奠基人。
思想家每天上下班。思想家夾著公文包匆匆走著,走過北京的一年四季。
魯迅越來越煩那些敲門者,有時候對敲門者非常的不客氣。
一個不願意把別人當成敲門磚的人,自己也不願成為別人的敲門磚。有趣的是:魯迅既不知道“門”是什麼東西,又不知磚為何物。
腦子裡滿是民國、民族、歷史、當下,門磚之類哪有蹤影?
活在歷史進程中並能意識到這種進程的人,眼裡哪有雞毛蒜皮、雞零狗碎?而西方近現代,這種具備了歷史感的人特別多。中國從先秦到漢唐宋,目光長遠者亦比比皆是。
民國初年,思想又在北京的一條小胡同里高速運轉了。
魯迅一頭扎進古書、古碑、古佛經。為了前行他回望著歷史。他辨認著黑暗。黑暗的廣大與深長,經由歷史的慣性延續到民國: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軍閥割據……
魯迅緊張辨認著黑暗的“核心物質”。
鬱悶,痛苦。歷史的毒氣與鬼氣,也侵入魯迅瘦小而堅硬的身軀。欲辨認對象,他是要和對象近距離接觸的。
針對歷史的毒素,魯迅必須以劇毒之身,攜帶著強大的異質性力量,躍入歷史的深潭以毒攻毒。他清點著歷史的有毒物質,尋找那顆支配著無數吸盤的魔鬼般的章魚頭。
而歷史自有閃光處。
魯迅發現了魏晉文學和嵇康。那是一個具有“人的自覺”的時代,讀書人紛紛反抗儒學禮教,不惜以死相拼。個體要成為自由的個體,付出了血的代價。龍章鳳質的嵇康四十歲赴刑場,乃是追求自由的個體在封建權力魔掌下的歷史性的閃亮登場。
這是1910年,離辛亥革命很近了。夏木瓜尊孔,真是不合時宜。
魯迅“升官”了,從杭州返回紹興,在紹興府中學做了學監。
還是穿廉價的羽紗長衫,抽強盜牌香菸,吃條頭糕。還是形同單身漢……
紹興古城瀰漫著革命的空氣,人們公開議論三年前死去的秋瑾、徐錫麟。魯迅一頭短髮,昂揚走在街上。紹興府中學的學生們滿懷敬意地望著他走過,悄聲議論他與秋瑾的友誼。
“革命”來了。
革命黨人王金髮的隊伍從杭州連夜開到了紹興。穿藍色軍裝的士兵們,穿草鞋,扛步槍,打裹腿,精神抖擻。
紹興城亮起了各種各樣的燈:油燈、紙燈籠、玻璃方形燈、桅杆燈。沒燈的人點起了火把。
革命照亮了千年暗夜。
魯迅出任紹興師範學堂的校長。上任的頭一天與全體學生見面,他戴著一頂軍帽。校長致辭,簡短有力。下面的操場內響起了歡呼聲。
可是沒過多久,紹興的人們看見革命的標誌性人物王金髮長胖了,滿臉油光。紹興的士紳們用祖傳老辦法,群而而捧之,拜貼如雪片,這個送衣料,那個送翅席。紹興府雖然改成了軍政府,進進出出的卻還是那些人。
城裡忽然有了許多名目的革命黨。不少人開口革命閉口革命。
城裡和鄉下的閒漢們興高采烈,紛紛湧入軍政府衙門,穿皮袍大搖大擺。
沉渣泛起。魚龍混雜。
王金髮變了,拒絕青年們提出的懲辦殺害秋瑾的劊子手的強烈要求,說是“不念舊惡”、“咸與維新”。
青年們憤怒了,發傳單,辦報紙,痛罵王金髮,請魯迅做他們的後盾。
魯迅站到了王金髮的對立面。
紹興城一度盛傳,王金髮要派人殺魯迅。
魯迅的母親嚇壞了,要他出城到鄉下去躲避。
魯迅不走。夜裡還上街,打著燈籠,燈籠上寫著大大的“周”字。過了一段時間,平安無事。他還當校長。王金髮雖然糊塗,卻不至於暗殺他。
許壽裳在南京臨時政府的教育部任職,請魯迅去南京。教育總長是蔡元培。
1912年的春天魯迅離開了故鄉紹興。
同年五月,臨時政府遷往北京。魯迅隨教育部北上,住在宣武門外一條僻靜的胡同:南半截胡同里的紹興會館。八月,他從教育部第二科科長的位置,升為部里的僉事,是個高級幹部了,月薪豐厚,權力亦大。於是,找他的人多起來,幾乎排著隊,到他的辦公室或會館小屋。如果他願意在官場中謀個前程、編織關係網的話,此間是絕好的機會。
可是對魯迅這樣的人來說,有些機會根本就不是機會。
他看不見這些機會。
魯迅的意識之所向,乃是時代。而由於他這麼多年來死死地盯住人,盯住個體不放,所以,他所看見的那個時代,跟他的同時代人有巨大的差異。
他實在不喜歡那些形形色色的來訪者。事實上,那些人所懷揣的各種名利念頭,他要麼在腦子裡一晃而過,要麼看不見:視若無睹。
現代中國最傑出的思想家,不得不置身於庸常官府、庸常的人際關係的糾纏。他做上教育部的高級幹部,跟教育總長蔡元培先生的欣賞有關。後來,二人都從按部就班的政府部門轉入了大學。蔡元培是現代教育的奠基人。魯迅是現代思想和文學的奠基人。
思想家每天上下班。思想家夾著公文包匆匆走著,走過北京的一年四季。
魯迅越來越煩那些敲門者,有時候對敲門者非常的不客氣。
一個不願意把別人當成敲門磚的人,自己也不願成為別人的敲門磚。有趣的是:魯迅既不知道“門”是什麼東西,又不知磚為何物。
腦子裡滿是民國、民族、歷史、當下,門磚之類哪有蹤影?
活在歷史進程中並能意識到這種進程的人,眼裡哪有雞毛蒜皮、雞零狗碎?而西方近現代,這種具備了歷史感的人特別多。中國從先秦到漢唐宋,目光長遠者亦比比皆是。
民國初年,思想又在北京的一條小胡同里高速運轉了。
魯迅一頭扎進古書、古碑、古佛經。為了前行他回望著歷史。他辨認著黑暗。黑暗的廣大與深長,經由歷史的慣性延續到民國: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軍閥割據……
魯迅緊張辨認著黑暗的“核心物質”。
鬱悶,痛苦。歷史的毒氣與鬼氣,也侵入魯迅瘦小而堅硬的身軀。欲辨認對象,他是要和對象近距離接觸的。
針對歷史的毒素,魯迅必須以劇毒之身,攜帶著強大的異質性力量,躍入歷史的深潭以毒攻毒。他清點著歷史的有毒物質,尋找那顆支配著無數吸盤的魔鬼般的章魚頭。
而歷史自有閃光處。
魯迅發現了魏晉文學和嵇康。那是一個具有“人的自覺”的時代,讀書人紛紛反抗儒學禮教,不惜以死相拼。個體要成為自由的個體,付出了血的代價。龍章鳳質的嵇康四十歲赴刑場,乃是追求自由的個體在封建權力魔掌下的歷史性的閃亮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