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掊物質:抑制物慾的惡性膨脹。
這幾乎等於說:兩個文明(物質與精神)要一起抓。
為什麼要抑制物慾?因為物慾橫流有害於個體的全面發展,有背於全社會的健康向上。“林林眾生,物慾來蔽,社會憔悴,進步以停,於是一切詐偽罪惡…乘之而萌,使性靈之光,愈益就於黯淡。”
物慾顯然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幾股大力之一,但物慾橫流醉生夢死,既造成無數罪惡,又導至“生活世界”的種種遮蔽。物的豐富,決不等同於人的豐富性、日常生活的豐富性。
魯迅在日本,近距離審視歐美的物質文明,掉頭為自己的民族把脈,他得出的結論是:興國,首先要立人。
周氏三兄弟,樹人,建人,作人,應該含有這層意思。周作人在抗戰期間作了漢奸,又另當別論。
任個人,排眾數,是致力於中國人的個性解放,瞄準並揭示民族的劣根性。民眾的愚昧和麻木,是魯迅一生都深惡痛絕的。愛之深才痛之切,才責之嚴。“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沙聚之邦,個體罕見。先知先覺先行者,必定遭到“眾數”的漠視、歧視、乃至敵視。耶穌、蘇格拉底、布魯諾的命運都證明了這嚴酷的現實。魯迅也不例外。他晚年有句名言:他是為他的敵人活著的。這位悲天憫人、惡鬥舊勢力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卻出此沉痛語,我們今天當能傾聽、掂量。
魯迅的“最痛苦的靈魂”,源於他感受和辨認黑暗的能力。
據他的朋友講,他常常對事不對人。這在一副麵團形象的國人中間是要犯大忌的。他看得透徹,所以才一針見血,才直截了當。慣於作揖打拱、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人們自然會不舒服。這些人是中庸之道的產物,其集體潛意識盤根錯節,猶如深海的藻類。他們的感覺註定要滯留於表層,不會意識到魯迅的良苦用心。他們還跳起來,纏鬥魯迅,消耗著巨人的體力。
覺醒的個體,面對昏睡的庸眾……
魯迅發現了尼采和易卜生。而尼采發現了超人、末人,易卜生發現了真理常在少數人的手中。
辛亥革命時期,真理確實在少數人手中。
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足跡遍及歐美,他是既反抗封建主義,又洞察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中非常準確地指出:“文明有善果,也有惡果。歐美各國,善果被富人享盡,貧民反食惡果,總由少數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
孫中山是先行者,魯迅是先覺者。孫中山致力於社會革命,魯迅全力以赴改造中國的國民性。
二十世紀初的魯迅,發出了這樣的聲音:“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
精神戰士披掛上陣了。
這樣的戰士,千古一人。
1980年的《魯迅研究》,彭定安先生寫道:“他一走上戰陣,就顯露了一個偉大文化戰士和啟蒙思想家的最寶貴的品德:獻身的赤誠,戰鬥的激情,清醒的現實主義,實事求是的態度,思想家的睿智和深沉,戰士的勇猛和堅定。”
魯迅二十幾歲就幾乎成為魯迅,令人不無驚訝。當時的日本東京,聚集著來自中國的各路豪傑。革命的,改良的,復古的,保皇的,主張暗殺的……分成若干派系,競相發出聲音。中國面臨著列強瓜分的危險,知識分子受到前所未見的刺激。既要排滿、反封建,又要反列強,各種各樣的救國論雜然紛呈。實業救國,教育救國,醫學救國,黃金黑鐵救國,堅船利炮救國……而魯迅的救國思想,當發端於南京讀《天演論》的時期。進化這個詞一再刺激他,掀起他的靈魂風暴。不進則退,不進則亡。但是社會的進步,在他看來是要取決於個體的壯大。救國,首先要救人。
魯迅讀進化論,讀來讀去,讀出個體二字。這使他獲得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幾十年受用不盡。這個基礎,為他提供了人生的舞台,文學的創造性區域,韌性戰鬥的戰場。
也使他孤獨、痛苦。
發現了個體,也就發現了沙粒、沙聚之邦。魯迅是研討沙粒、沙化的專家。而他改造國民精神的荒漠化,常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儘管他裝備精良:有卓越的思考能力,有表達思考的傑出的漢語藝術。他吶喊,投槍匕首並用,卻如同置身於無物之陣。
民族的劣根性,發現它已經非常的不容易了,何況要去改造它。“沙聚之邦轉為人國”,這工程的浩大與艱難,恐怕沒人能夠測量。
魯迅十幾歲家道中落,由小康跌入困頓,生存的落差喚起緊張的思索。而歷代傑出文人,幾乎都有類似經歷。在南京的水師學堂他常吃辣椒御嚴寒,渡重洋到東京去求學,他又嘗到了初戀的澀果,這些身體層面的“失敗”,反而催生魯迅的精神成長。也許,這裡顯現了“自卑與超越”的生存環節。“風雨如磐黯故園…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二十一歲寫下的詩,表明他正在完成著自己的超越。時代風雲也影響他。但魯迅之為魯迅,單憑說一句“時代影響”卻是不夠的。時代影響千萬人,魯迅卻具有清晰的唯一性。
魯迅為什麼能看見個體?因為他很早就“活向”個體。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破落戶的子弟”能思索。所謂破落戶子弟,一般顯現為兩種“生存情態”:遊手好閒混吃騙喝;發憤圖強勇于思索。魯迅當然屬於後者。家學淵源,母性呵護,嚴謹的三味書屋,健全的童年生活,阻斷了魯迅滑向前者的可能性。
這幾乎等於說:兩個文明(物質與精神)要一起抓。
為什麼要抑制物慾?因為物慾橫流有害於個體的全面發展,有背於全社會的健康向上。“林林眾生,物慾來蔽,社會憔悴,進步以停,於是一切詐偽罪惡…乘之而萌,使性靈之光,愈益就於黯淡。”
物慾顯然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幾股大力之一,但物慾橫流醉生夢死,既造成無數罪惡,又導至“生活世界”的種種遮蔽。物的豐富,決不等同於人的豐富性、日常生活的豐富性。
魯迅在日本,近距離審視歐美的物質文明,掉頭為自己的民族把脈,他得出的結論是:興國,首先要立人。
周氏三兄弟,樹人,建人,作人,應該含有這層意思。周作人在抗戰期間作了漢奸,又另當別論。
任個人,排眾數,是致力於中國人的個性解放,瞄準並揭示民族的劣根性。民眾的愚昧和麻木,是魯迅一生都深惡痛絕的。愛之深才痛之切,才責之嚴。“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沙聚之邦,個體罕見。先知先覺先行者,必定遭到“眾數”的漠視、歧視、乃至敵視。耶穌、蘇格拉底、布魯諾的命運都證明了這嚴酷的現實。魯迅也不例外。他晚年有句名言:他是為他的敵人活著的。這位悲天憫人、惡鬥舊勢力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卻出此沉痛語,我們今天當能傾聽、掂量。
魯迅的“最痛苦的靈魂”,源於他感受和辨認黑暗的能力。
據他的朋友講,他常常對事不對人。這在一副麵團形象的國人中間是要犯大忌的。他看得透徹,所以才一針見血,才直截了當。慣於作揖打拱、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人們自然會不舒服。這些人是中庸之道的產物,其集體潛意識盤根錯節,猶如深海的藻類。他們的感覺註定要滯留於表層,不會意識到魯迅的良苦用心。他們還跳起來,纏鬥魯迅,消耗著巨人的體力。
覺醒的個體,面對昏睡的庸眾……
魯迅發現了尼采和易卜生。而尼采發現了超人、末人,易卜生發現了真理常在少數人的手中。
辛亥革命時期,真理確實在少數人手中。
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足跡遍及歐美,他是既反抗封建主義,又洞察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中非常準確地指出:“文明有善果,也有惡果。歐美各國,善果被富人享盡,貧民反食惡果,總由少數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
孫中山是先行者,魯迅是先覺者。孫中山致力於社會革命,魯迅全力以赴改造中國的國民性。
二十世紀初的魯迅,發出了這樣的聲音:“今索諸中國,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
精神戰士披掛上陣了。
這樣的戰士,千古一人。
1980年的《魯迅研究》,彭定安先生寫道:“他一走上戰陣,就顯露了一個偉大文化戰士和啟蒙思想家的最寶貴的品德:獻身的赤誠,戰鬥的激情,清醒的現實主義,實事求是的態度,思想家的睿智和深沉,戰士的勇猛和堅定。”
魯迅二十幾歲就幾乎成為魯迅,令人不無驚訝。當時的日本東京,聚集著來自中國的各路豪傑。革命的,改良的,復古的,保皇的,主張暗殺的……分成若干派系,競相發出聲音。中國面臨著列強瓜分的危險,知識分子受到前所未見的刺激。既要排滿、反封建,又要反列強,各種各樣的救國論雜然紛呈。實業救國,教育救國,醫學救國,黃金黑鐵救國,堅船利炮救國……而魯迅的救國思想,當發端於南京讀《天演論》的時期。進化這個詞一再刺激他,掀起他的靈魂風暴。不進則退,不進則亡。但是社會的進步,在他看來是要取決於個體的壯大。救國,首先要救人。
魯迅讀進化論,讀來讀去,讀出個體二字。這使他獲得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幾十年受用不盡。這個基礎,為他提供了人生的舞台,文學的創造性區域,韌性戰鬥的戰場。
也使他孤獨、痛苦。
發現了個體,也就發現了沙粒、沙聚之邦。魯迅是研討沙粒、沙化的專家。而他改造國民精神的荒漠化,常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儘管他裝備精良:有卓越的思考能力,有表達思考的傑出的漢語藝術。他吶喊,投槍匕首並用,卻如同置身於無物之陣。
民族的劣根性,發現它已經非常的不容易了,何況要去改造它。“沙聚之邦轉為人國”,這工程的浩大與艱難,恐怕沒人能夠測量。
魯迅十幾歲家道中落,由小康跌入困頓,生存的落差喚起緊張的思索。而歷代傑出文人,幾乎都有類似經歷。在南京的水師學堂他常吃辣椒御嚴寒,渡重洋到東京去求學,他又嘗到了初戀的澀果,這些身體層面的“失敗”,反而催生魯迅的精神成長。也許,這裡顯現了“自卑與超越”的生存環節。“風雨如磐黯故園…我以我血薦軒轅。”魯迅二十一歲寫下的詩,表明他正在完成著自己的超越。時代風雲也影響他。但魯迅之為魯迅,單憑說一句“時代影響”卻是不夠的。時代影響千萬人,魯迅卻具有清晰的唯一性。
魯迅為什麼能看見個體?因為他很早就“活向”個體。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破落戶的子弟”能思索。所謂破落戶子弟,一般顯現為兩種“生存情態”:遊手好閒混吃騙喝;發憤圖強勇于思索。魯迅當然屬於後者。家學淵源,母性呵護,嚴謹的三味書屋,健全的童年生活,阻斷了魯迅滑向前者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