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百年旺族的子孫,一頭跌進社會底層,卻不務實,不謀生計,不理睬任何白眼(他以白眼對付白眼),也不顧家人的埋怨、幽怨,埋頭寫起了長篇小說。
《紅樓夢》烈性女子多,且各有各的烈法。可以肯定的是,一心為女子作傳的曹雪芹是個剛性十足的男人。
曹雪芹近三十歲,定居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小村落。北京、金陵的老宅早被錦衣軍抄了去。十年居無定所,不知他怎麼熬過來的。也許敲過朱門、徘徊於琉璃牆下。牆內女子起喧譁,他蹲下細聽,忘了時辰。牆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消……
他到右冀宗學當過差。宗學是清朝官學,充斥八旗子弟,勤學的勤學,胡鬧的胡鬧。當然後者居多。曹雪芹默默干他的雜活,力氣活,一臉木訥,無嗔亦無喜。沒人能夠欺負他、令他受委曲。他的心,原本不在這紈絝聚集之所。他見得多了。
宗學的舊址,是在今日北京西單牌樓往北的一塊地兒,尚存一顆康熙或雍正時栽下的老棗樹,這棗樹陪伴過曹雪芹。神聖的棗樹,可別讓開發商打了它的主意。
當年的宗學,一大片房子,據說鬧過鬼,是北京出了名的幾大凶宅之一。白天學生喧鬧,入夜周遭一片死寂,曹雪芹憑窗佇立,凝望,遐思,飲酒,命筆。什麼鬼不鬼的,曹雪芹見過多少死亡、追憶過多少亡人啊。凶宅鬼屋,總比蘇軾待過的汴京烏台黑獄好吧?那烏台,幾百棵陰森森的大柏樹,萬千烏鴉呱呱亂飛,而蘇軾幾同囚於柏林下的深井。他出獄後貶黃州,率領全家人開荒,東坡赫然問世。雪芹亦於此間初亮相麼?抑或更早些?偉大的名號,源自蘇軾奮發於磨難、噴發於生命落差的組詩《東坡》。其三有云:“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
茫茫雪野之中,一寸泥芹獨在。其傲雪破土之勢,令田坎上釋耒小憩的蘇軾十分感慨,卻轉而回想,在西蜀眉山他的老家,有春雞膾芹菜的美味。無邊的苦難催生精神偉力,雪地泥芹接上了美滋滋的春鳩,這便是蘇東坡。曹雪芹追隨他,取雪芹為號,又號芹圃、芹溪,一寸泥芹發無數雪芽,雪芹成圃,既可觀,又能吃。沿著東坡思緒,雪芹想得更遠。
而此間的曹雪芹,只乞望一日三餐能填飽肚子。事實上,這並不容易。以他的性格,輾轉乞憐不可能的。曹家的那些世交,錦上添花烈火烹油,他寧願躲開。
他飲酒很厲害。前輩大文人,誰是小酒量呢?除了蘇東坡。東坡一杯便醉,平生引為憾事,萬事不嘮叨,只於酒量小這一層,忍不住要對人嘮叨幾句。雪芹欲與阮藉論高下。阮藉的一輩子三大特徵:嗜酒,迷女性,傲視權貴,曹雪芹跟他比試,一負一勝一平。阮藉敵視司馬昭,自視為曹魏之臣,曹雪芹引他為知己,“夢阮”始終不變,正源於此吧?
雪芹,夢阮,其生存向度是何等的清晰。
文化的引力太強大。曹雪芹對清代統治者及形形色色的官員,興趣實在有限。毫無疑問,他的寫作姿態是背向官場,斷然拒絕宗法社會、封建統治階級的價值體系。
歷代大文人之“大”,豈是幾堆娛樂界大明星的那個“大”,曹雪芹就像司馬遷,對歷史,對人性,有一套屬於他自己的、卻能橫亘於未來的評判標準。
清末紅學“索引派”中的極端分子,把讀者的目光引向清廷內幕,引向那些傾軋背叛、那些忘恩負義、那些翻手雲覆手雨、那些卑鄙骯髒下流齷齪的勾當,引向曹雪芹避之如避蛆糞的污淖場所,是對曹雪芹的侮辱,是把《紅樓夢》的清潔境界往糞池中拽。
曹雪芹七
即使索隱有某種空間,也不能亂索一氣。中國只有一部《紅樓夢》,如果被拿去娛樂、惡搞、賺幾個爛錢,那真是——無話可說了。
積積德吧,庶幾讓先賢們含笑於九泉。
曹雪芹在北京的宗學,可能待了兩三年。離開宗學的原因不詳。醞釀著《石頭記》。那庭院中,那棗樹下,作家清瘦的身影每日徘徊。“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院昨夜又東風,鋪下一地落紅。回首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但往事牽扯他,襲擊他,淹沒他,催促他的一管廉價毛筆。
宗學裡的人事收穫,是敦誠、敦敏兩兄弟。一誠一敏,合起來是誠懇、誠信與敏銳、敏捷。後來還有一位張宜泉。他們都為《紅樓夢》的寫作出過力,為作家的生計出過力。
脂硯齋。她和雪芹的相識相交,繼而相知,當在更早的時候。《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評者自隱身份和面容,卻擋不住她在評語中的情態紛呈。許多往事,她講明了是和曹雪芹共同經歷的,這令人費猜想。也許曹家未敗,二人已相識。她講話的語氣酷似林黛玉,又有晴雯鴛鴦式的激烈。書中但凡有罵國賊祿鬼腐儒的地方,她總要揮筆點評:罵死;寫殺了;罵得痛快……
脂硯齋想必為曹雪芹的紅樓大夢增添了大量的、我們很難估算的色彩。她動不動就說:余與芹實實經歷過。
脂硯齋的女性面孔,曾蒙過了包括考據大師胡適在內的學者們的眼睛。可見她甘願做個匿名英雄。她不亮相,無意仿效名噪當時的小說點評家金聖歎、李卓吾。不過,細心的紅學家還是將她找出來了,第二十六回的批語中有這麼一段話:“…回思將余比作釵、顰等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
《紅樓夢》烈性女子多,且各有各的烈法。可以肯定的是,一心為女子作傳的曹雪芹是個剛性十足的男人。
曹雪芹近三十歲,定居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小村落。北京、金陵的老宅早被錦衣軍抄了去。十年居無定所,不知他怎麼熬過來的。也許敲過朱門、徘徊於琉璃牆下。牆內女子起喧譁,他蹲下細聽,忘了時辰。牆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消……
他到右冀宗學當過差。宗學是清朝官學,充斥八旗子弟,勤學的勤學,胡鬧的胡鬧。當然後者居多。曹雪芹默默干他的雜活,力氣活,一臉木訥,無嗔亦無喜。沒人能夠欺負他、令他受委曲。他的心,原本不在這紈絝聚集之所。他見得多了。
宗學的舊址,是在今日北京西單牌樓往北的一塊地兒,尚存一顆康熙或雍正時栽下的老棗樹,這棗樹陪伴過曹雪芹。神聖的棗樹,可別讓開發商打了它的主意。
當年的宗學,一大片房子,據說鬧過鬼,是北京出了名的幾大凶宅之一。白天學生喧鬧,入夜周遭一片死寂,曹雪芹憑窗佇立,凝望,遐思,飲酒,命筆。什麼鬼不鬼的,曹雪芹見過多少死亡、追憶過多少亡人啊。凶宅鬼屋,總比蘇軾待過的汴京烏台黑獄好吧?那烏台,幾百棵陰森森的大柏樹,萬千烏鴉呱呱亂飛,而蘇軾幾同囚於柏林下的深井。他出獄後貶黃州,率領全家人開荒,東坡赫然問世。雪芹亦於此間初亮相麼?抑或更早些?偉大的名號,源自蘇軾奮發於磨難、噴發於生命落差的組詩《東坡》。其三有云:“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芽何時動,春鳩行可膾。”
茫茫雪野之中,一寸泥芹獨在。其傲雪破土之勢,令田坎上釋耒小憩的蘇軾十分感慨,卻轉而回想,在西蜀眉山他的老家,有春雞膾芹菜的美味。無邊的苦難催生精神偉力,雪地泥芹接上了美滋滋的春鳩,這便是蘇東坡。曹雪芹追隨他,取雪芹為號,又號芹圃、芹溪,一寸泥芹發無數雪芽,雪芹成圃,既可觀,又能吃。沿著東坡思緒,雪芹想得更遠。
而此間的曹雪芹,只乞望一日三餐能填飽肚子。事實上,這並不容易。以他的性格,輾轉乞憐不可能的。曹家的那些世交,錦上添花烈火烹油,他寧願躲開。
他飲酒很厲害。前輩大文人,誰是小酒量呢?除了蘇東坡。東坡一杯便醉,平生引為憾事,萬事不嘮叨,只於酒量小這一層,忍不住要對人嘮叨幾句。雪芹欲與阮藉論高下。阮藉的一輩子三大特徵:嗜酒,迷女性,傲視權貴,曹雪芹跟他比試,一負一勝一平。阮藉敵視司馬昭,自視為曹魏之臣,曹雪芹引他為知己,“夢阮”始終不變,正源於此吧?
雪芹,夢阮,其生存向度是何等的清晰。
文化的引力太強大。曹雪芹對清代統治者及形形色色的官員,興趣實在有限。毫無疑問,他的寫作姿態是背向官場,斷然拒絕宗法社會、封建統治階級的價值體系。
歷代大文人之“大”,豈是幾堆娛樂界大明星的那個“大”,曹雪芹就像司馬遷,對歷史,對人性,有一套屬於他自己的、卻能橫亘於未來的評判標準。
清末紅學“索引派”中的極端分子,把讀者的目光引向清廷內幕,引向那些傾軋背叛、那些忘恩負義、那些翻手雲覆手雨、那些卑鄙骯髒下流齷齪的勾當,引向曹雪芹避之如避蛆糞的污淖場所,是對曹雪芹的侮辱,是把《紅樓夢》的清潔境界往糞池中拽。
曹雪芹七
即使索隱有某種空間,也不能亂索一氣。中國只有一部《紅樓夢》,如果被拿去娛樂、惡搞、賺幾個爛錢,那真是——無話可說了。
積積德吧,庶幾讓先賢們含笑於九泉。
曹雪芹在北京的宗學,可能待了兩三年。離開宗學的原因不詳。醞釀著《石頭記》。那庭院中,那棗樹下,作家清瘦的身影每日徘徊。“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院昨夜又東風,鋪下一地落紅。回首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但往事牽扯他,襲擊他,淹沒他,催促他的一管廉價毛筆。
宗學裡的人事收穫,是敦誠、敦敏兩兄弟。一誠一敏,合起來是誠懇、誠信與敏銳、敏捷。後來還有一位張宜泉。他們都為《紅樓夢》的寫作出過力,為作家的生計出過力。
脂硯齋。她和雪芹的相識相交,繼而相知,當在更早的時候。《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評者自隱身份和面容,卻擋不住她在評語中的情態紛呈。許多往事,她講明了是和曹雪芹共同經歷的,這令人費猜想。也許曹家未敗,二人已相識。她講話的語氣酷似林黛玉,又有晴雯鴛鴦式的激烈。書中但凡有罵國賊祿鬼腐儒的地方,她總要揮筆點評:罵死;寫殺了;罵得痛快……
脂硯齋想必為曹雪芹的紅樓大夢增添了大量的、我們很難估算的色彩。她動不動就說:余與芹實實經歷過。
脂硯齋的女性面孔,曾蒙過了包括考據大師胡適在內的學者們的眼睛。可見她甘願做個匿名英雄。她不亮相,無意仿效名噪當時的小說點評家金聖歎、李卓吾。不過,細心的紅學家還是將她找出來了,第二十六回的批語中有這麼一段話:“…回思將余比作釵、顰等一知己,余何幸也!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