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接下來,二玉在怡紅院外面對面了。
寶玉瞅了半天,方說道:“你放心。”黛玉聽了,怔了半天,說道:“我有什麼不放心的?我不明白你這個話。你倒說說,怎麼放心不放心?”
情話來得突兀。曾經曲折而幽暗,欲拽它出來卻苦於不著力。兩個愛意迎面相遇,豈能錯失良機?寶玉給出三個字,黛玉緊緊追問,要拽出那後面更多的言詞。陰陽遇合之力,真是大如天。天底下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拆解、延緩這局面,這情話的絲絲入扣、天然合璧。
人類的全部生存景象,情愛別有洞天。用漢語首先向我們開啟這洞天的,是曹雪芹。如果漢語不夠微妙,怎麼能抵這人類情緒中首屈一指的微妙之所?
冒昧插一句:筆者當初寫小說《曖昧》,意在學習曹公,為那些微妙的瞬間狀態賦形,並試圖“拉長時間”,讓模糊呈現出它自身的意蘊。從模糊到清晰,又從清晰返回到模糊……
曹公的巨筆,叫人永遠仰慕的,是他揮灑間毫不經意。這枝空前絕後的筆,使詞語鑲嵌在事物本身(!)所呈現的隙縫中,平滑無痕。這種事兒,大約只有神能做吧?
林黛玉在烈日下給出了她的不放心,臉紅心跳,語速急促。而賈寶玉,在那要命的、緊縮的三個字之後,說出了一長串讓我們如聞其聲的話語:“好妹妹,你別哄我;你真不明白這話,不但我素日白用了心,且連你素日待我的心也都辜負了。你皆因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了。但凡寬慰些,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了!”
啥叫貼心貼肺的話?這便是了。
這豈止是性愛,是知己,連體貼入微的父親般的疼愛也和盤托出了。
男女到這境地,確實遠離了動物世界。
古往今來,這巔峰上的雲蒸霞蔚的愛情風光,肯定是有的。也許曹雪芹經歷過。我們衷心希望他經歷過。
黛玉聽了這番話,“如轟雷掣電,細細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來的還覺懇切,竟有萬句言語,滿心要說,只是半個字也不能吐出,只管怔怔地瞅著他…兩個人怔了半天,黛玉只咳(嘆詞)了一聲,眼中淚直流下來,回身便走。”
情已證,人要走。
該說的都說了,情愫交給沉默中的轉身,交給夏季的炎熱、凝固的空氣。那寶玉卻是莽玉、痴玉,他拉住黛玉還有話說。於是,“黛玉一面拭淚,一面將手推開,說道:‘有什麼可說的?你的話我都知道了。’口裡說著,卻頭也不回,竟去了。”
黛玉遠去的裊娜著的身影,作家不寫一字。
寶玉呆定,呆話源源不斷,末句說:“睡里夢裡忘不了你!”
偏是襲人來給他送扇子,聽了這情話,先是會錯意了,以為寶玉為她表白呢。及至聽明白,頓時“驚疑不止,又是怕,又是急,又是臊。”寶玉從痴迷中醒過來,方知旁邊是站著襲人。“雖然羞的滿面紫漲,卻仍是呆呆的,接了扇子,一句話也沒有,竟自走去。”
戀愛中的男女都走了。
單剩下襲人來品味,撫胸低眉,傾聽她自己的心跳。她也“不覺呆呆的發起怔來。”襲人呆些什麼,此處伏下兩條線,一條明線,一條暗線。明線是:襲人早就是寶玉的人了,她將來做偏房,喜歡寶釵這樣的二奶奶,生怕黛玉將原本屬於她的位置給了紫鵑;暗線是:襲人由她的情力所推動,即將跑到王夫人跟前講小話,邀憐取寵成功,卻給金釧兒事件伏下角色、給晴雯之死伏下禍端。《紅樓夢》的大手筆,往往在細微處見功力。結構宏大而精細,明線暗線交錯,串起幾百個人物。
眼下的場景還不止這些。
走了兩個呆男女,剩下一個呆女孩兒。那寶釵早不來晚不來,偏於此時出現。她一來就對襲人笑道:“大毒日頭地下,出什麼神呢?”
從寶釵與襲人的對話看,她是這場情戲的旁觀者,不知躲在哪棵樹的背後。“訴肺腑心迷活寶玉”的全過程,她已看在眼裡。自己出了一回神,偏問襲人出什麼神。她的笑容,她的步態,帶出了幾分“藏奸”的味道,偏離了平日裡的端莊大度。這也難怪,她是薛寶釵,怎麼能置身局外呢?
情愛磁場中,情力將襲人寶釵雙雙拉變形。
夏日裡,怡紅院外,這四個人的舉止笑貌、內心活動、生存基調、彈跳空間,包括一個眼神、一個手式(如寶釵拿著手絹悄然出場),被作家用寥寥幾段文字,淋漓盡致地展示給讀者。濃情瀰漫於大毒日頭地下,比真人真事還真實,比夢境更像夢境,比一切影像更具有強烈的畫面感。
曹雪芹是造夢的大師。《紅樓夢》是他做不完的白日夢。我們讀他的書,不讓他拖入夢境才奇怪呢。
“大毒日頭地下”,這凝練的口語又在別處出現,看來大師很喜歡。
林黛玉的情證有兩層:言證與物證。接下來是寶玉挨了賈政的毒打,躺在床上,忽然叫晴雯給黛玉送去兩條舊絹子。晴雯不知他何意,一路嘀咕著去了。晴雯單純。若換了襲人,馬上就會掂量出舊絹子的份量,生出許多念頭,情不自禁要去王夫人跟前說點兒什麼。襲人對寶玉,是另一種形式的全心全意,在意識的層面,她是個好姑娘,不想傷害任何人。
寶玉瞅了半天,方說道:“你放心。”黛玉聽了,怔了半天,說道:“我有什麼不放心的?我不明白你這個話。你倒說說,怎麼放心不放心?”
情話來得突兀。曾經曲折而幽暗,欲拽它出來卻苦於不著力。兩個愛意迎面相遇,豈能錯失良機?寶玉給出三個字,黛玉緊緊追問,要拽出那後面更多的言詞。陰陽遇合之力,真是大如天。天底下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拆解、延緩這局面,這情話的絲絲入扣、天然合璧。
人類的全部生存景象,情愛別有洞天。用漢語首先向我們開啟這洞天的,是曹雪芹。如果漢語不夠微妙,怎麼能抵這人類情緒中首屈一指的微妙之所?
冒昧插一句:筆者當初寫小說《曖昧》,意在學習曹公,為那些微妙的瞬間狀態賦形,並試圖“拉長時間”,讓模糊呈現出它自身的意蘊。從模糊到清晰,又從清晰返回到模糊……
曹公的巨筆,叫人永遠仰慕的,是他揮灑間毫不經意。這枝空前絕後的筆,使詞語鑲嵌在事物本身(!)所呈現的隙縫中,平滑無痕。這種事兒,大約只有神能做吧?
林黛玉在烈日下給出了她的不放心,臉紅心跳,語速急促。而賈寶玉,在那要命的、緊縮的三個字之後,說出了一長串讓我們如聞其聲的話語:“好妹妹,你別哄我;你真不明白這話,不但我素日白用了心,且連你素日待我的心也都辜負了。你皆因都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的病了。但凡寬慰些,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了!”
啥叫貼心貼肺的話?這便是了。
這豈止是性愛,是知己,連體貼入微的父親般的疼愛也和盤托出了。
男女到這境地,確實遠離了動物世界。
古往今來,這巔峰上的雲蒸霞蔚的愛情風光,肯定是有的。也許曹雪芹經歷過。我們衷心希望他經歷過。
黛玉聽了這番話,“如轟雷掣電,細細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來的還覺懇切,竟有萬句言語,滿心要說,只是半個字也不能吐出,只管怔怔地瞅著他…兩個人怔了半天,黛玉只咳(嘆詞)了一聲,眼中淚直流下來,回身便走。”
情已證,人要走。
該說的都說了,情愫交給沉默中的轉身,交給夏季的炎熱、凝固的空氣。那寶玉卻是莽玉、痴玉,他拉住黛玉還有話說。於是,“黛玉一面拭淚,一面將手推開,說道:‘有什麼可說的?你的話我都知道了。’口裡說著,卻頭也不回,竟去了。”
黛玉遠去的裊娜著的身影,作家不寫一字。
寶玉呆定,呆話源源不斷,末句說:“睡里夢裡忘不了你!”
偏是襲人來給他送扇子,聽了這情話,先是會錯意了,以為寶玉為她表白呢。及至聽明白,頓時“驚疑不止,又是怕,又是急,又是臊。”寶玉從痴迷中醒過來,方知旁邊是站著襲人。“雖然羞的滿面紫漲,卻仍是呆呆的,接了扇子,一句話也沒有,竟自走去。”
戀愛中的男女都走了。
單剩下襲人來品味,撫胸低眉,傾聽她自己的心跳。她也“不覺呆呆的發起怔來。”襲人呆些什麼,此處伏下兩條線,一條明線,一條暗線。明線是:襲人早就是寶玉的人了,她將來做偏房,喜歡寶釵這樣的二奶奶,生怕黛玉將原本屬於她的位置給了紫鵑;暗線是:襲人由她的情力所推動,即將跑到王夫人跟前講小話,邀憐取寵成功,卻給金釧兒事件伏下角色、給晴雯之死伏下禍端。《紅樓夢》的大手筆,往往在細微處見功力。結構宏大而精細,明線暗線交錯,串起幾百個人物。
眼下的場景還不止這些。
走了兩個呆男女,剩下一個呆女孩兒。那寶釵早不來晚不來,偏於此時出現。她一來就對襲人笑道:“大毒日頭地下,出什麼神呢?”
從寶釵與襲人的對話看,她是這場情戲的旁觀者,不知躲在哪棵樹的背後。“訴肺腑心迷活寶玉”的全過程,她已看在眼裡。自己出了一回神,偏問襲人出什麼神。她的笑容,她的步態,帶出了幾分“藏奸”的味道,偏離了平日裡的端莊大度。這也難怪,她是薛寶釵,怎麼能置身局外呢?
情愛磁場中,情力將襲人寶釵雙雙拉變形。
夏日裡,怡紅院外,這四個人的舉止笑貌、內心活動、生存基調、彈跳空間,包括一個眼神、一個手式(如寶釵拿著手絹悄然出場),被作家用寥寥幾段文字,淋漓盡致地展示給讀者。濃情瀰漫於大毒日頭地下,比真人真事還真實,比夢境更像夢境,比一切影像更具有強烈的畫面感。
曹雪芹是造夢的大師。《紅樓夢》是他做不完的白日夢。我們讀他的書,不讓他拖入夢境才奇怪呢。
“大毒日頭地下”,這凝練的口語又在別處出現,看來大師很喜歡。
林黛玉的情證有兩層:言證與物證。接下來是寶玉挨了賈政的毒打,躺在床上,忽然叫晴雯給黛玉送去兩條舊絹子。晴雯不知他何意,一路嘀咕著去了。晴雯單純。若換了襲人,馬上就會掂量出舊絹子的份量,生出許多念頭,情不自禁要去王夫人跟前說點兒什麼。襲人對寶玉,是另一種形式的全心全意,在意識的層面,她是個好姑娘,不想傷害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