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楊帆聽完就跟說這話的人急了,別的同學拉開,說至於嗎,逗著玩兒的。
楊帆說,以後少拿這事兒開玩笑。
後來知情者講明緣由,眾人才明白,買了東西去看望楊樹林,還說楊帆要是缺錢就說話,別見外。
楊芳知道楊樹林病了,從國外趕回來。十五年前,當楊芳還是護士的時候,一個加拿大人肺病住院,以為自己就要見馬克思了,但是在中國醫院的全力治療和中國護士的悉心照顧下,不久後康復了,肺活量比以前還大。
加拿大病人心存感激,送來兩面錦旗,一面誇獎中國大夫醫術高明,送給醫院,一面稱讚中國護士業務精通,訓練有素,溫柔體貼,知書達理,漂亮賢惠,送給楊芳,並掏出一千塊人民幣錢塞到楊芳手裡,對她把自己的命又撿回來予以重謝,當時該病人所在病房歸楊芳負責,自打實行計劃生育後,生孩子的人少了,醫院便將婦產科的一些護士分到其他科室,楊芳被調去內科。
楊芳收下了錦旗,婉拒了人民幣。
加拿大病人說,看來我低估了中國護士,還應該在錦旗上加上一條:秉公執法,公正廉潔。
楊芳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當初白求恩也是這麼對待中國人民的。
老外說,中加人民友誼萬歲,可是白求恩是誰。
從此以後,加拿大病人沒事兒就故意得點兒小病,來讓楊芳照顧,順便找她普及一下中國文化。
楊芳開始還納悶:按說加拿大也是第二世界國家,怎麼人口體質比中國還差,動不動就病,一病就住院。
兩人接觸時間長了,楊芳了解到加拿大人的真正意圖,覺得他人還不錯,摒棄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糟粕,吸收了社會主義的精華,便說,住院費也挺貴的,你在中國也報不了銷,以後找我不用住院了,在醫院門口接我下班就行了。
兩年後,楊芳變成了加拿大的兒媳婦,跟他回了加拿大,進了一所醫學院學習,畢業後變成大夫,就職於加拿大某醫院。
楊芳告訴楊帆,換腎是這種病最好的治療方法,目前全世界都這樣,即使術後排斥,也比不換效果好。
楊芳的一句話,給楊帆吃了定心丸。
他看見自己的姑姑的工作證上印著主任醫師。
楊芳帶回來的不僅有先進的醫務知識,還有楊樹林的前妻,薛彩雲。
她們是在加拿大的醫院碰見的。薛彩雲來看病,掛的號正好是楊芳的。
薛彩雲說,果然是你,我覺得楊芳這個名字熟悉就掛了。
楊芳不知道叫薛彩雲什麼好。
薛彩雲說,就叫我cloudy吧。
楊芳知道,這是雲彩的意思。
薛彩雲看病、交費、化驗、拿藥都是一個人干,楊芳問為什麼沒人陪著,薛彩雲說,我目前單身。
楊芳問,他呢。
薛彩雲說,分了。
楊芳抑制住好奇心,沒問為什麼。
薛彩雲主動說,不是同一階層的兩個人,還是生活不到一塊。
看完病,離開醫院前,薛彩雲說,這已經不是你第一次給我看病了。然後留了一張紙條,寫了電話,說,他們爺倆兒要是有事兒需要幫忙,儘管找我。
這回楊樹林病了,楊芳回國前告訴了薛彩雲,薛彩雲說,替我也訂張機票,咱倆一起回去。
薛彩雲的出現,讓楊樹林大吃一驚。
沈老師看出薛彩雲的身份,悄悄退出病房,楊帆也跟著退出來,又被沈老師推回去:你在裡面坐會兒吧。
楊帆又不情願地回去。說了些無關痛癢的話,薛彩雲和楊樹林沒什麼話說了,又問了楊帆的情況,楊帆有問必答,不問沒話。
薛彩雲的臉上始終沒有表情,不知道是悲傷、還是無奈。
這個曾經的三口之家,二十多年後,在病房裡相聚了。氣氛憋悶。
薛彩雲在這裡坐著很難受,從包里拿出一摞錢,說,看病用吧,昨天剛換的人民幣。
楊樹林看了看那些錢,比自己這輩子攢的錢還多,心想:怪不得那麼多人想出國,看來國外還是有發展。
楊樹林說,還是你留著吧,我們在這邊還有醫保和社保,你們那邊可能沒有吧,得個病鬧個災的不好辦,你又是一個人。
薛彩雲說,雖然那邊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占統治地位,但在這方面做得還挺人性的,錢你留著用吧,這些年你照顧楊帆挺辛苦的,我也沒盡什麼責任,覺得挺對不住的。
楊樹林說,你不要內疚,我沒覺得自己吃什麼虧,這些年我一直挺幸福的。
薛彩雲說,幸福就好,我走了,你好好治病,會好的。說完沒拿桌上的錢,推門而出。
楊樹林讓楊帆把錢給人家,楊帆拿起錢去追薛彩雲。
過了一會兒楊帆拿著錢回來了,說,她沒要,哭著跑了。
楊樹林說,那咱們也不能用,把錢存起來,下次見面的時候給她,讓她享受一下中國銀行的利息。
楊帆見到越來越多的成功病例,很多得了這個病的人術後三個月便同正常人一樣,楊帆覺得楊樹林可以接受手術了,這時候,錢也湊得差不多了。
接下來就是尋找腎源,醫院的腎源很緊張,楊樹林前面還排了好幾個人也在等,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輪到楊樹林。
此時楊樹林的情況已經很糟糕,每天都在身體缺水的痛苦中煎熬,每個禮拜的透析費用就兩千多塊,還不能解決實質問題。
大夫說,別光指著醫院,自己也想想辦法。
楊芳和薛彩雲都回了加拿大去尋找腎源。
那邊人口少,病人也少,有愛心的人還多,捐腎的人也多,不那麼供不應求。
一天天過去了,什麼時候才能有合適的腎還遙遙無期,看著楊樹林得不到治癒,楊帆也很痛苦。
一天,楊帆在車站等車準備去醫院的時候突然做出一個決定,把自己的腎給楊樹林用。
這麼做,不僅為了消除楊樹林的痛苦,也是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
做出這個決定後,楊帆豁然開朗。
在去醫院的路上,楊帆眼前浮現出很多畫面:小學開學第一天,楊樹林騎著自行車把自己放在大樑上去報到;自己帶著楊樹林車的陀螺去學校贏得同學們的羨慕;楊樹林替自己開家長會,挨老師批評;中考的時候,楊樹林趴在桌上給自己寫鼓勵的信;上大學的時候,楊樹林騎自行車給自己送肉牛、和自己比舉啞鈴,一幅幅畫面,過電影似的在楊帆眼前一一閃現。
楊帆覺得,自己這麼做是應該的,必須的。他責備自己為什麼沒早點兒這樣想。
楊帆沒有立即把這個決定告訴楊樹林,而是先跟沈老師說了,沈老師聽完沒有表態,而是說,你還得問問其他人。
沈老師說的其他人,指的是大夫、陳燕和楊樹林。
問大夫,是從可行性的角度考慮。
問陳燕,沈老師知道楊帆和陳燕的關係,這件事情不得不考慮陳燕的態度。
問楊樹林,他是否接受自己兒子的腎。
大夫說,如果楊帆能捐腎,那再好不過了,活體腎優於屍體腎,親屬腎優於非親屬腎,而且從健康角度考慮,一側腎摘除後,另一側腎仍能擔負身體所必須的全部生理功能,只要以後減少體力勞動,加強鍛鍊身體,依然能保證身體健康。
陳燕知道楊帆的決定後,絲毫沒有阻攔,她認為楊帆的決定是正確的。
這些年,陳燕對自己父親的死一直耿耿於懷,她爸爸是在一場交通事故中喪失的,沒有合適的血源,失血過多,沒搶救過來,陳燕至今後悔自己那時候還小,給爸爸獻不了血。現在,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楊帆身上,除了支持他,陳燕沒什麼好說的。
但是楊樹林沒有答應,理由是:你還年輕。
楊帆說,所以我的身體允許我幹這件事情。
楊樹林說,我的痛苦自己承擔,不用你分擔。
楊帆說,你好不了我會更難受,這種痛苦比少一個腎以後要面臨的痛苦更痛苦。
楊樹林說,可是你這樣我會很痛苦。
楊帆說,那就讓你痛苦吧。
楊樹林說,你為我不用這麼奉獻。
楊帆說,這根本不是奉獻,我這麼做其實很自私,完全是為了我自己,為了我還能有一個父親。
楊樹林說,如果是你的腎,這個手術我不做了。
楊帆說,你不做我也捐,到時候掏出來你不用就浪費了。
楊樹林說,浪費了我也不用。
楊帆說,行,到時候咱們就走著瞧。
在這件事情上,父子二人無法心平氣和地達成共識。
楊帆是必須捐獻,楊樹林是堅決不用,兩人的態度都毋庸置疑,沒有半點兒商量的餘地。
沈老師從中調節,給楊樹林做工作,說大家都盼望他早點兒好起來,早換一天腎,不僅他少痛苦一天,所有人也都少擔一天的心,特別是楊帆。
楊帆說,以後少拿這事兒開玩笑。
後來知情者講明緣由,眾人才明白,買了東西去看望楊樹林,還說楊帆要是缺錢就說話,別見外。
楊芳知道楊樹林病了,從國外趕回來。十五年前,當楊芳還是護士的時候,一個加拿大人肺病住院,以為自己就要見馬克思了,但是在中國醫院的全力治療和中國護士的悉心照顧下,不久後康復了,肺活量比以前還大。
加拿大病人心存感激,送來兩面錦旗,一面誇獎中國大夫醫術高明,送給醫院,一面稱讚中國護士業務精通,訓練有素,溫柔體貼,知書達理,漂亮賢惠,送給楊芳,並掏出一千塊人民幣錢塞到楊芳手裡,對她把自己的命又撿回來予以重謝,當時該病人所在病房歸楊芳負責,自打實行計劃生育後,生孩子的人少了,醫院便將婦產科的一些護士分到其他科室,楊芳被調去內科。
楊芳收下了錦旗,婉拒了人民幣。
加拿大病人說,看來我低估了中國護士,還應該在錦旗上加上一條:秉公執法,公正廉潔。
楊芳說,這是我應該做的,當初白求恩也是這麼對待中國人民的。
老外說,中加人民友誼萬歲,可是白求恩是誰。
從此以後,加拿大病人沒事兒就故意得點兒小病,來讓楊芳照顧,順便找她普及一下中國文化。
楊芳開始還納悶:按說加拿大也是第二世界國家,怎麼人口體質比中國還差,動不動就病,一病就住院。
兩人接觸時間長了,楊芳了解到加拿大人的真正意圖,覺得他人還不錯,摒棄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糟粕,吸收了社會主義的精華,便說,住院費也挺貴的,你在中國也報不了銷,以後找我不用住院了,在醫院門口接我下班就行了。
兩年後,楊芳變成了加拿大的兒媳婦,跟他回了加拿大,進了一所醫學院學習,畢業後變成大夫,就職於加拿大某醫院。
楊芳告訴楊帆,換腎是這種病最好的治療方法,目前全世界都這樣,即使術後排斥,也比不換效果好。
楊芳的一句話,給楊帆吃了定心丸。
他看見自己的姑姑的工作證上印著主任醫師。
楊芳帶回來的不僅有先進的醫務知識,還有楊樹林的前妻,薛彩雲。
她們是在加拿大的醫院碰見的。薛彩雲來看病,掛的號正好是楊芳的。
薛彩雲說,果然是你,我覺得楊芳這個名字熟悉就掛了。
楊芳不知道叫薛彩雲什麼好。
薛彩雲說,就叫我cloudy吧。
楊芳知道,這是雲彩的意思。
薛彩雲看病、交費、化驗、拿藥都是一個人干,楊芳問為什麼沒人陪著,薛彩雲說,我目前單身。
楊芳問,他呢。
薛彩雲說,分了。
楊芳抑制住好奇心,沒問為什麼。
薛彩雲主動說,不是同一階層的兩個人,還是生活不到一塊。
看完病,離開醫院前,薛彩雲說,這已經不是你第一次給我看病了。然後留了一張紙條,寫了電話,說,他們爺倆兒要是有事兒需要幫忙,儘管找我。
這回楊樹林病了,楊芳回國前告訴了薛彩雲,薛彩雲說,替我也訂張機票,咱倆一起回去。
薛彩雲的出現,讓楊樹林大吃一驚。
沈老師看出薛彩雲的身份,悄悄退出病房,楊帆也跟著退出來,又被沈老師推回去:你在裡面坐會兒吧。
楊帆又不情願地回去。說了些無關痛癢的話,薛彩雲和楊樹林沒什麼話說了,又問了楊帆的情況,楊帆有問必答,不問沒話。
薛彩雲的臉上始終沒有表情,不知道是悲傷、還是無奈。
這個曾經的三口之家,二十多年後,在病房裡相聚了。氣氛憋悶。
薛彩雲在這裡坐著很難受,從包里拿出一摞錢,說,看病用吧,昨天剛換的人民幣。
楊樹林看了看那些錢,比自己這輩子攢的錢還多,心想:怪不得那麼多人想出國,看來國外還是有發展。
楊樹林說,還是你留著吧,我們在這邊還有醫保和社保,你們那邊可能沒有吧,得個病鬧個災的不好辦,你又是一個人。
薛彩雲說,雖然那邊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占統治地位,但在這方面做得還挺人性的,錢你留著用吧,這些年你照顧楊帆挺辛苦的,我也沒盡什麼責任,覺得挺對不住的。
楊樹林說,你不要內疚,我沒覺得自己吃什麼虧,這些年我一直挺幸福的。
薛彩雲說,幸福就好,我走了,你好好治病,會好的。說完沒拿桌上的錢,推門而出。
楊樹林讓楊帆把錢給人家,楊帆拿起錢去追薛彩雲。
過了一會兒楊帆拿著錢回來了,說,她沒要,哭著跑了。
楊樹林說,那咱們也不能用,把錢存起來,下次見面的時候給她,讓她享受一下中國銀行的利息。
楊帆見到越來越多的成功病例,很多得了這個病的人術後三個月便同正常人一樣,楊帆覺得楊樹林可以接受手術了,這時候,錢也湊得差不多了。
接下來就是尋找腎源,醫院的腎源很緊張,楊樹林前面還排了好幾個人也在等,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輪到楊樹林。
此時楊樹林的情況已經很糟糕,每天都在身體缺水的痛苦中煎熬,每個禮拜的透析費用就兩千多塊,還不能解決實質問題。
大夫說,別光指著醫院,自己也想想辦法。
楊芳和薛彩雲都回了加拿大去尋找腎源。
那邊人口少,病人也少,有愛心的人還多,捐腎的人也多,不那麼供不應求。
一天天過去了,什麼時候才能有合適的腎還遙遙無期,看著楊樹林得不到治癒,楊帆也很痛苦。
一天,楊帆在車站等車準備去醫院的時候突然做出一個決定,把自己的腎給楊樹林用。
這麼做,不僅為了消除楊樹林的痛苦,也是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
做出這個決定後,楊帆豁然開朗。
在去醫院的路上,楊帆眼前浮現出很多畫面:小學開學第一天,楊樹林騎著自行車把自己放在大樑上去報到;自己帶著楊樹林車的陀螺去學校贏得同學們的羨慕;楊樹林替自己開家長會,挨老師批評;中考的時候,楊樹林趴在桌上給自己寫鼓勵的信;上大學的時候,楊樹林騎自行車給自己送肉牛、和自己比舉啞鈴,一幅幅畫面,過電影似的在楊帆眼前一一閃現。
楊帆覺得,自己這麼做是應該的,必須的。他責備自己為什麼沒早點兒這樣想。
楊帆沒有立即把這個決定告訴楊樹林,而是先跟沈老師說了,沈老師聽完沒有表態,而是說,你還得問問其他人。
沈老師說的其他人,指的是大夫、陳燕和楊樹林。
問大夫,是從可行性的角度考慮。
問陳燕,沈老師知道楊帆和陳燕的關係,這件事情不得不考慮陳燕的態度。
問楊樹林,他是否接受自己兒子的腎。
大夫說,如果楊帆能捐腎,那再好不過了,活體腎優於屍體腎,親屬腎優於非親屬腎,而且從健康角度考慮,一側腎摘除後,另一側腎仍能擔負身體所必須的全部生理功能,只要以後減少體力勞動,加強鍛鍊身體,依然能保證身體健康。
陳燕知道楊帆的決定後,絲毫沒有阻攔,她認為楊帆的決定是正確的。
這些年,陳燕對自己父親的死一直耿耿於懷,她爸爸是在一場交通事故中喪失的,沒有合適的血源,失血過多,沒搶救過來,陳燕至今後悔自己那時候還小,給爸爸獻不了血。現在,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楊帆身上,除了支持他,陳燕沒什麼好說的。
但是楊樹林沒有答應,理由是:你還年輕。
楊帆說,所以我的身體允許我幹這件事情。
楊樹林說,我的痛苦自己承擔,不用你分擔。
楊帆說,你好不了我會更難受,這種痛苦比少一個腎以後要面臨的痛苦更痛苦。
楊樹林說,可是你這樣我會很痛苦。
楊帆說,那就讓你痛苦吧。
楊樹林說,你為我不用這麼奉獻。
楊帆說,這根本不是奉獻,我這麼做其實很自私,完全是為了我自己,為了我還能有一個父親。
楊樹林說,如果是你的腎,這個手術我不做了。
楊帆說,你不做我也捐,到時候掏出來你不用就浪費了。
楊樹林說,浪費了我也不用。
楊帆說,行,到時候咱們就走著瞧。
在這件事情上,父子二人無法心平氣和地達成共識。
楊帆是必須捐獻,楊樹林是堅決不用,兩人的態度都毋庸置疑,沒有半點兒商量的餘地。
沈老師從中調節,給楊樹林做工作,說大家都盼望他早點兒好起來,早換一天腎,不僅他少痛苦一天,所有人也都少擔一天的心,特別是楊帆。